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亲爱的同学,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三组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并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编写方法。
第二节为分论部分,具体介绍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
本节课在这一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的体现,同时又为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提供了范例。
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季风水田农业,包括它的分布状况、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二是商品谷物农业,也包括分布状况、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
在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自主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内容还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培养。
教材首先介绍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又通过图表让学生们思考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并将前一节课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来。
教材对季风水田农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对于商品谷物农业则相对简单。
这就要求学生们根据学习季风水田农业时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自主的分析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形成,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态度、人地和谐的理念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育学生们珍惜爱护粮食、激发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以及基本特征等,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等区位因素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通过读图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运用季风水田农业的学习方法,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为例学,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区位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一、说课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该课程标准是针对整个章节的,但结合第一节的教材内容,可以知道第一节隐藏的课标内容是: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有哪些代表国家或者地区——而国家、地区决定了农业地域的特点;或者农业地域的特点决定了在哪些国家、地区才有。
——因此,涉及到两种解释,一是某种农业生产区位分析,二是某地农业生产区位分析,即形成条件是什么?——农业区位因素(自然、社会)二、说教材内容该节是人教版地理2第三章第一节,教材共有两个案例、六张图片、一个活动题。
总体来说,该节内容具有强烈的地理生活性、实践性,即学生学习后能体会“为什么这个地方可以发展这种农业”或“这个农业要在哪里才可以发展”;该节内容是考试常考的热点,要能够让学生“建模分析”,建立综合、联系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说学情高二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以及自然地理素养,能从气候、地形等因素来分析其自然差异,也能判断某地区是否发达、经济水平高与否。
因此难点在于对某个地区无法全面分析,对要素不能全面理解,难以建模。
四、说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综合分析某个地区农业形成的过程及其因素,通过案例分析、情境创建,让学生自主分析掌握知识点,提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建立综合、联系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说重难点重点:农业区位因素、某地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其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难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其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六、说教学过程(一)农业区位因素图片导入(饮食差异)、连续设问(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农业差异?气候等因素、饮食习惯去考虑,那还要考虑什么因素吗?除了自然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吗?进而引发,对于农业我们该怎么分析?引出农业区位因素:介绍农业的内涵,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情境创设(让学生当小老板思考要生产农业,该怎么样去考虑)小结(主要因素)实战演练(活动题:怎么样去考虑而不是单纯生搬硬套第一题针对某汇总农业生产区位分析从农业的习性到按照习性找地区间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回顾全球主要气候类型区及其主要特带你;第二题是某地的农业区位分析从某地的自然环境到某地去对应某农业具体实例是为了表明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三题是体现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小结活动题:水稻的习性、节本概念如候均温等要当做常识性知识去记忆;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静态,社会因素动态;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个人对这部分内容准备了3节课的说课材料,本人的出发点是以我校学生为基础,以第一轮复习为前提的,因此所准备的题目难度一般,力求覆盖到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针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相关题目的联系,从而达到夯实基础,为今后第二轮复习埋下伏笔。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1)高考命题趋向:给出材料(文字或图表),形成题组,考查农业区位优势选择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具有分值高、综合性强的特点。
(2)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并获得最大的效益。
2知识与技能(1)要求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与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2)分析对比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3)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4)通过学习几种农业地域类型,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5)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热点材料解决相关问题与现象。
3教学重点与难点:(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区位条件(3)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区域轮廓,经纬线,海陆位置等),分析及其区位条件的比较。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热情。
二、说教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事物投影仪,ppt课件,将文字,图形等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景。
三、说学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2培养学生从文字,表格,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四、说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地图册、多媒体设备等五、说课时:3课时六、说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第一课时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第一步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相关内容请同学们看课件参照鲁教版教材和教案【构建体系】(一)农业区位因素,一起说一说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几个方面?同时操作课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王洪巧 10.09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对于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二节内容,在第一节讲述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后安排了这节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加深和升华,同时与第三节内容又是并列关系。
区位因素分析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区位是常见的学习方法,而本节课是学生第一个接触到的案例分析,因此对以后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概况,会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条件和特点;(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自学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图形,归纳总结出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和特点;(2)通过对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案例分析,得出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 重难点: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形成条件;难点: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
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1)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教材上没有明确指出;(2)学生读图分析和知识前后联系能力较差。
二、教法分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和对比分析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将疑难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二比较法是地理学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
对学生来说,这两种方法跳跃性较小,容易接受。
三、学法分析1、学生特点分析从我校学生实际来分析,基础薄弱不必说,从课堂表现来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真正想学点东西的占少数,说俏皮话的多,但是又希望引起老师的关注甚至是表扬。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思考度
完成度
合作讨论 展示点评
准确度
地图册学生人力文字、音像教材、教参
网络
新浪 搜狐
资 源 开 发
商品 谷物 农业
主要特点:一大三高 自然条件 区位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记熟练会
当堂检测
1、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正确的有( ) A.人均耕地较多,多大规模经营 B.单产高,商品率高 C.人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低 D.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量小 2、在亚洲水稻种植国中,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是( ) A.中国 B .日本 C.泰国 D.印度 3、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有( ) A.大面积可供开垦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4、我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 ) A.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B.新疆和内蒙古的绿洲地区 C.东北和华北的平原地区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商品粮基地 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 A.只种玉米 B.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C.是一种粗放型农业类型 D.商品谷物农场都是私营的 6、美国中央大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深厚 B.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D.政府有偿向农场主提供农业科技成 果
归纳总结: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一大三高 季风水田农业: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知识小结
农业地域类型 人均耕地 主要农作物 自然条件 生产规模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
人多地少 水稻 气候适宜:夏季高温多雨或 全年高温多雨 地势平坦、水源较为充足 小 低 低 低 家庭经营、规模很小 东亚、东南亚、南亚热带、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第一部分结合水稻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人口分布和地形分布图,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第二部分直接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再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
【作用地位】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学生学完农业区位的基础上进行,是第一节课的延续,选择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为第三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影响水稻分布的因素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别,理解区位因素的差异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形成的区位,分析水稻种植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和谐的观念理解科技对农业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分析和特点的总结二教法分析学生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没有生活经验,不了解生产情况,而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进行。
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较弱,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读图。
三学法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归纳水田农业的自然条件,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资料,图片等直观的材料,加强感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
我国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以面食为主。
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小麦、水稻、玉米为主。
(展示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图片)亚洲是世界主要的水稻产区,我国的水稻产量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水稻生产的环境特点,吸引学生关注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二)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学生观察:“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提出问题①、亚洲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②、水稻分布区和那些气候类型基本吻合?③、这些气候有什么特征?④、亚洲人口分布什么特点?⑤、水稻分布区的地形类型是什么合作探究:综合以上问题,亚洲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原因有那些?,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水稻生产?【设计意图】通过水稻的习性,让学生联系分析水稻分布区应该具备的条件,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综合思考问题2、特点多媒体展示我国南方典型的农户家庭种植情况,,材料反映了水稻种植业的什么特点?学生结合材料分组讨论回答,总结出“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特点,除此以外,还有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单产高”的特点。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范文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1一、说课标●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节主要目的是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让学生分析出大牧场放牧业和畜牧业的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区位因素,让学生理解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但是科技、交通等人文条件越来越明显地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说教材●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之后,学习这节课。
本节与上一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
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加深和升华,又是与上节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2、“乳畜业”在老教材中是以小字展示的。
在新教材中,本节与“大牧场放牧业”并列,在教材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另外,我认为,这种农业类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让同学们学习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数据表格、文字等资料,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地和谐”。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
影响农业的
地 主要因素
高中第一册气
位
主要农作
候、自然资源
与
物的分布 知识迁移 世界农业生 迁移 等相关内容
作
畜牧业主
用
要类型
总结 产地域类型 运用
初中区域地 理相关内容
世界和我
国的农业
重点
➢重点:水田农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的特点及条
低
商品化程度 集约化程度 机械化程度 农业规模 生产力水平
冬半年 夏半年
农忙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1 .4.222 1.4.2 2Thurs day, 13:00: 5313: 00:53 13:00 4/22/ 2021 1:00:53 PM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 21年4 月22日 星期四 1时0 分53秒T hursd ay, April 22, 2021
目 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分析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的条件和特点,并能加以对比 标 ➢ 能运用师生共同完成水田农业和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的学习方法小组自学其
他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并推举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成果(在公众前展示自我) ➢ 能归纳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规律
情 感 目 ➢ 进一步加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地理观念 标 ➢ 结合中国情况诱导学生探究国情之情、热爱祖国之心、报效祖国之志
发达的商品 化农牧业
其他四种 农业类型
适时展示各种 地图、统计数 据和景观图
学生展示各种地 图、和景观图
教师设疑引导:(以美国为案例)为什么美国能以 3%左右的农业劳力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一个农业劳动力能养活50多个人口?美国中部的 大平原能不能种植水稻?(运用分析水田农业的方 法分析此种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本节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来完成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之后,讲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对这两种种植业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
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
所以说,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联系新课标要求,制定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并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归纳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区位因素。
能力目标:加强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归纳和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3、在本节课中,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而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其二,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特点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内容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构成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对于在座的各位老师来说,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比较法。
之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因为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示季风区水稻生产的场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
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而比较法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过程
对于新课的讲授,我是这样安排的。
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多媒体展示两幅不同的图片,其中之一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另一幅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请学生对这两幅图片展示的内容进行农业分类。
学生会归纳为“种植业”和“畜牧业”。
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快速、高效地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中,二是为下一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作一个简单的铺垫。
接下来探究学习新课内容,探究学习要求学习内容有适当的阶梯性,我们本地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的分析,阶梯太大,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障碍。
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课堂延伸,增加体验。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本图片和阅读内容查找水稻种植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水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和稻米的产地。
第二步,步步设问,搭架攀梯。
引用几条水稻农谚,如广东农谚“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四川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江苏农谚“立夏浸种,芒种栽秧”,问“为什么这三省的水稻插秧时间会不一样?”引出各地气温条件的不同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回忆,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表层的、感性的认识。
第三步,读图分析,训练能力。
(多媒体演示)四幅地图,分别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亚洲气候类型分布”“亚洲人口分布”“亚洲地形分布”,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图分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结果,水稻种植与气温、降水、地形等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
第四步,阅读思考,拓展思维。
多媒体展示三段资料,分别为“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我国南方居民的饮食习性”“我国人口与耕地对比表”,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因素。
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
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第五步,组织归纳,把握重点。
由学生小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最终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第六步,学以致用,内化知识。
对比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同时,多媒体展示美国的地形、气温、降水、土地等自然区位因素的相关资料,由学生运用上述资料说明问题。
最后,联系乡土地理设计题目,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学生“演员”和教师“导演”的
作用。
即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课堂的探索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的作用有机结合。
通过这一流程和整堂课的学习,预期学生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