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翅目Neuroptera.ppt
合集下载
5.第四章--昆虫的分类

这7个阶元是分类的主要阶元。
次要阶元
在阶元下加亚(sub-),次(infra-)等 如:亚目(suborder),亚科(subfamily),亚种(subspecies)
在阶元上加总(super-) 如:总科(superfamily),叶蝉总科
科与属之间还加上族(tribe) 如:犀猎蝽族
总科-oidea 科-idea 亚科-inae 族-ini
种下阶元 infraspecific category
变种(variety):以前,有些人认为凡不符合模式标本的标 本都称为一个变种。1961年以后废弃不用。
生态型(ecotype):不同生态条件下表型不同,形态上有明 显差异,但可随生态条件变化发生可逆性变化。如东亚蝗的 散居型、群居型。现已不用。
6.蜻蜓目 Odonata
(Odon-具齿的)。体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触角刚毛状; 中、后胸紧密结合向前倾斜;膜翅,有翅痣;腹部细长;尾须短小不 分节。稚虫口器咀嚼式,下唇很长,能伸缩捕食,可折叠罩在头部腹 面,称"面罩";以直肠或尾鳃呼吸。蜻蜓稚虫又叫水虿(Chai)。
7. 蜚蠊目 Blattodea
第四章 昆虫的分类
Chapter 4 Taxonomy of Hexapoda
❖ “盖将天开以成务,必先分类而知名”
---清代文学家方苞的诗句。
意思是指人类如果想改造世界,首要的事就是 要知道自然界各类生物和物体的名字。
俗名(common name)-------二化螟和三化 螟都称为水稻螟虫,英文称作rice stem borer。
第五节 昆虫纲的分目
一、昆虫纲分目的历史及变化
昆虫纲分目的数量与分类学的发展阶段、当时技术 水平和手段对分类性状与特征的运用、各学者的认识和 观点均有很大关系。
次要阶元
在阶元下加亚(sub-),次(infra-)等 如:亚目(suborder),亚科(subfamily),亚种(subspecies)
在阶元上加总(super-) 如:总科(superfamily),叶蝉总科
科与属之间还加上族(tribe) 如:犀猎蝽族
总科-oidea 科-idea 亚科-inae 族-ini
种下阶元 infraspecific category
变种(variety):以前,有些人认为凡不符合模式标本的标 本都称为一个变种。1961年以后废弃不用。
生态型(ecotype):不同生态条件下表型不同,形态上有明 显差异,但可随生态条件变化发生可逆性变化。如东亚蝗的 散居型、群居型。现已不用。
6.蜻蜓目 Odonata
(Odon-具齿的)。体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触角刚毛状; 中、后胸紧密结合向前倾斜;膜翅,有翅痣;腹部细长;尾须短小不 分节。稚虫口器咀嚼式,下唇很长,能伸缩捕食,可折叠罩在头部腹 面,称"面罩";以直肠或尾鳃呼吸。蜻蜓稚虫又叫水虿(Chai)。
7. 蜚蠊目 Blattodea
第四章 昆虫的分类
Chapter 4 Taxonomy of Hexapoda
❖ “盖将天开以成务,必先分类而知名”
---清代文学家方苞的诗句。
意思是指人类如果想改造世界,首要的事就是 要知道自然界各类生物和物体的名字。
俗名(common name)-------二化螟和三化 螟都称为水稻螟虫,英文称作rice stem borer。
第五节 昆虫纲的分目
一、昆虫纲分目的历史及变化
昆虫纲分目的数量与分类学的发展阶段、当时技术 水平和手段对分类性状与特征的运用、各学者的认识和 观点均有很大关系。
农业昆虫识别技术—农业昆虫主要类群的识别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小麦叶蜂
成虫
幼虫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2、 茎蜂科Cephidae
小型,体细长,腹部没有细腰。体多为 黑色;触角丝状;前胸略呈方形, 前翅翅 痣狭长;腹部侧扁,产卵管短,能收缩。 幼虫无胸足, 腹足退化成瘤状。腹末有尾 状突起。幼虫钻蛀茎干危害。如梨茎蜂。
梨茎蜂成虫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胡蜂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6、蜜蜂科Apidae
体黑色或褐色,生有密毛;前翅狭;前、中足胫节各有1端距;后足胫节无距, 为携粉足;腹 末具螯针。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中华蜜蜂
净角器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二、双翅目Diptera及主要科的识别 (一)双翅目的识别
形态特征: 1、体小至中型,头小; 2、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 3、触角长短不一,有的具触角芒; 4、前翅一对,后翅特化成平衡棒。
成虫均在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多数种类对糖、酒、醋混合液表现有强的趋性。少数种类喙端锋利,能刺破成熟的 果实。绝大多数幼虫植食性,为害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钻入地下为害,咬断植株根茎、幼苗,如地老虎类;有的蛀茎或 蛀果为害,如棉铃);有的则暴露在寄主表面为害,如粘虫等.
小地老虎
大地老虎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广腰亚目: 腹部与胸广阔连接,不收缩;翅脉较多,后翅至少有3个基室; 产卵器锯状或管状。幼虫有胸足,多足型。植食性。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1、叶蜂科Tenthredinida
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翅有短粗的翅痣,有缘室2个;前足胫节有2端距;产卵器扁,锯 状。幼虫腹足6—8对,食叶为害。产卵于植物组织中。如小麦叶蜂、梨实蜂。
昆虫的分类

昆虫的分类
昆虫分类的依据:
主要采用的是其形态特征 主要标志是根据翅的有无、形状、对数和质地,
口器的类型,触角、足、腹部附肢的有无及其形态, 变态类型的变化等。
主要昆虫目有:
1.直翅目Orthoptera 2.半翅目Hemiptera 3 同翅目Homoptera 4 蜻蜓目Odonata 5 脉翅目Neuroptera 6 等翅目(Isoptera) 7 鳞翅目Lepidoptera 8 鞘翅目Coleoptera 9 膜翅目Hymenoptera 10 双翅目Diptera
• • • •
粉蝶
8 鞘翅目 Coleoptera
• • • • • • 通称甲虫 大小和形态变化大 触角多为11节,但形状不一 口器咀嚼式 翅2对,前翅角质,后翅膜质 完全变态,植食性、肉食性 或粪食性等
代表种类
瓢虫
金龟子
9 膜翅目 Hymenoptera
• • • • • • 包括各种蜂类和蚂蚁等 体微小至中型 口器咀嚼式 触角丝状、棍棒状或膝状 翅2对,均为膜质 完全变态,植食性或捕食性 和寄生性
代表种类
同翅目昆虫 1.叶蝉科 2.飞虱科 3.蚜科
叶蝉
蚜虫
• 蜻蜓目(Odonata)
• • • • • 体大中型 口器咀嚼式 复眼发达,单眼3个 触角短小、刚毛状 翅2对,膜质多脉有 翅痣 • 半变态,肉食性
• 代表种类
豆娘
蜻蜓
5 缨翅目 Thysanoptera
• • • • • 通称蓟马 体微小型 口器为锉吸式 触角丝状 翅两对,前后翅均为 缨翅。 • 足短小而末端有泡。 • 不完全变态,多为植 食性,少数肉食性。
1 直翅目 Orthoptera
• 体中型至大型 • 翅2对,前翅(覆翅)狭长、革质;后翅膜质; 常有无翅或短翅种类 • 触角丝状 • 口器咀嚼式 • 除蝼蛄类前足为开掘式外,大多种类后足发达为 跳跃式 • 渐变态;多为植食性。
昆虫分类的依据:
主要采用的是其形态特征 主要标志是根据翅的有无、形状、对数和质地,
口器的类型,触角、足、腹部附肢的有无及其形态, 变态类型的变化等。
主要昆虫目有:
1.直翅目Orthoptera 2.半翅目Hemiptera 3 同翅目Homoptera 4 蜻蜓目Odonata 5 脉翅目Neuroptera 6 等翅目(Isoptera) 7 鳞翅目Lepidoptera 8 鞘翅目Coleoptera 9 膜翅目Hymenoptera 10 双翅目Diptera
• • • •
粉蝶
8 鞘翅目 Coleoptera
• • • • • • 通称甲虫 大小和形态变化大 触角多为11节,但形状不一 口器咀嚼式 翅2对,前翅角质,后翅膜质 完全变态,植食性、肉食性 或粪食性等
代表种类
瓢虫
金龟子
9 膜翅目 Hymenoptera
• • • • • • 包括各种蜂类和蚂蚁等 体微小至中型 口器咀嚼式 触角丝状、棍棒状或膝状 翅2对,均为膜质 完全变态,植食性或捕食性 和寄生性
代表种类
同翅目昆虫 1.叶蝉科 2.飞虱科 3.蚜科
叶蝉
蚜虫
• 蜻蜓目(Odonata)
• • • • • 体大中型 口器咀嚼式 复眼发达,单眼3个 触角短小、刚毛状 翅2对,膜质多脉有 翅痣 • 半变态,肉食性
• 代表种类
豆娘
蜻蜓
5 缨翅目 Thysanoptera
• • • • • 通称蓟马 体微小型 口器为锉吸式 触角丝状 翅两对,前后翅均为 缨翅。 • 足短小而末端有泡。 • 不完全变态,多为植 食性,少数肉食性。
1 直翅目 Orthoptera
• 体中型至大型 • 翅2对,前翅(覆翅)狭长、革质;后翅膜质; 常有无翅或短翅种类 • 触角丝状 • 口器咀嚼式 • 除蝼蛄类前足为开掘式外,大多种类后足发达为 跳跃式 • 渐变态;多为植食性。
脉翅目

蚁蛉幼虫穴居沙地,筑漏斗状的陷阱
蚁蛉幼虫静伏其中捕食陷落穴中的 蚂蚁等小动物,有“蚁狮”之称
蝶角蛉科Ascalaphidae
体大,细长,外形极似蜻蜓。触角长,几乎等于体长, 末端膨大呈棒状;复眼大,被一沟分为上、下两部分。翅痣 下室短。幼虫头部有显著的后头叶,上颚具3齿。外形很像 蚁狮,但不筑陷阱,而是埋伏地面等待攻击经过的小型昆虫。
二、生物学特性
食性和活动习性
成虫和幼虫均为肉 食性,捕食蚜虫、介壳 虫、木虱、粉虱、叶蝉、 叶螨,鳞翅目和鞘翅目 的低龄幼虫,各种昆虫 的卵等。部分种类趋光 性强,易于在灯下采到。
草蛉幼虫正在捕食蚜虫
欧洲螳蛉前足为捕捉足
生活史
卵椭圆形,散产或堆产。 草蛉卵产于丝柄上。幼虫3~4 龄,自肛门抽丝结茧。捕食时, 用1对颚管捕获并刺入猎物, 注入消化液麻痹并消化猎物, 再吸食液状消化物。幼虫常有 相互残杀习性。老熟幼虫于丝 质茧内化蛹,蛹为离蛹。一般 1年发生2代,但蚁蛉需2~3年 完成1代。多数以前蛹于茧内 越冬。
蚁蛉科Myrmeleontidae
触角短丝状,末端渐膨大成棒状或匙状。翅痣下方有1 个狭长的翅室。幼虫在地面或埋伏在沙中,或设漏斗状陷 阱捕获猎物,主要捕食蚂蚁或其他地面活动的昆虫,故称 “蚁狮”。因幼虫常倒行,故又叫“倒退虫”,可入药。
蚁蛉 Myrmeleon sp.
蚁蛉幼虫 Myrmeleon sp.
绝大多数种类为完全变态,但 螳蛉为复变态。少数种类幼虫水生, 但螳蛉幼虫寄生于蜘蛛卵袋里或胡 蜂的蜂巢内。
中 华 草 蛉
三、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全世界已知脉翅目昆虫约4500种,我国已知640多种。
草蛉科Chrysopidae
触角丝状;翅的前缘横脉简单,不分叉。幼虫主要捕食蚜 虫,故又称“蚜狮”。
昆虫主要科鉴别—脉翅目及主要科

实训 脉翅目主要科识别
实训内容: 草蛉科特征观察 实训作业 记述草蛉科的特征
园。触角长丝 状。翅的前缘区有30条 以下的横脉,不分叉。 幼虫体长形,两头尖削, 胸部与腹部两侧有毛瘤, 捕食蚜虫,称为蚜狮。 世界已知12000多种,我 国常见的有大草蛉、中 华草蛉等。
实训 脉翅目主要科识别
实训目的 能鉴别缨翅目主要科 实训材料 缨翅目常见科标本 实训用具 实体显微镜、扩大镜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脉翅目及主要科
体小至大形。体壁通常柔弱,有时生毛或覆盖蜡粉。 咀嚼式口器。复眼发达。触角类型多样。 前、后翅均为膜质透明,翅脉呈网状。 幼虫一般衣鱼型或蠕虫型,口器适于穿刺或为吸收性 咀嚼式。胸足发达。蛹为离蛹,多包在丝质薄茧内。 卵圆球形或长卵形,有的种类具丝状卵柄。
草蛉科Chrysopidae
ch3-1昆虫纲重要目分类PPT课件

性昆虫,取食危害植物叶片 等,其中许多种类是栽培植物的重要害虫。
有些种类能远距离成群迁飞,因而加大了危害的严重性, 如沙漠蝗的迁飞扩散范围可达65个国家和地区,占地球 陆地面积约20%。
在我国,东亚飞蝗从春秋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2600多年 中,成灾800多次,范围涉及长江以北8个省区,常造成 大范围内的庄稼颗粒无收。
东 亚 飞 蝗 L. migratoria manilensis 和仅分布于西 藏 地 区 的 西 藏 飞 蝗 L. migratoria tibetensis 。
4.1 蝗科Acrididae
英文名称:short-horned grasshoppers。触角 丝状或棒状;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形,仅盖住前胸 和中胸背板;多数种类具2对发达的翅,少数种类翅 短或完全无翅;跗节式3-3-3,爪间有中垫;雄 虫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具 1对鼓膜听器。
第一节 直翅目
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4.1 蝗科Acrididae
著名种类: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是臭名昭著
的大害虫。全世界共有6个亚种,其中我国有3个:即 布分于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的
亚 洲 飞 蝗 L. migratoria migratoria 、广泛分布于
华北、华东以及华南地区的
发音器和听器
第一节 直翅目
1.形态特征
1.3 腹部 一般由11节组成。雌虫的第8腹节或雄虫的第9腹节
腹板发达,形成下生殖板。
蝗 虫 的 腹 部
第一节 直翅目
1.形态特征
1.3 腹部
蝗虫、螽斯、蟋蟀的 产卵器发达,呈凿状、 刀状、剑状或矛状等; 蝼蛄无特化的产卵器。 尾须1对,短而不分节 (蝗虫)或细长多节 (螽斯、蟋蟀)。蝗 虫类多具腹听器,螽 斯、蟋蟀、蝼蛄则具 足听器。
有些种类能远距离成群迁飞,因而加大了危害的严重性, 如沙漠蝗的迁飞扩散范围可达65个国家和地区,占地球 陆地面积约20%。
在我国,东亚飞蝗从春秋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2600多年 中,成灾800多次,范围涉及长江以北8个省区,常造成 大范围内的庄稼颗粒无收。
东 亚 飞 蝗 L. migratoria manilensis 和仅分布于西 藏 地 区 的 西 藏 飞 蝗 L. migratoria tibetensis 。
4.1 蝗科Acrididae
英文名称:short-horned grasshoppers。触角 丝状或棒状;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形,仅盖住前胸 和中胸背板;多数种类具2对发达的翅,少数种类翅 短或完全无翅;跗节式3-3-3,爪间有中垫;雄 虫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具 1对鼓膜听器。
第一节 直翅目
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4.1 蝗科Acrididae
著名种类: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是臭名昭著
的大害虫。全世界共有6个亚种,其中我国有3个:即 布分于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的
亚 洲 飞 蝗 L. migratoria migratoria 、广泛分布于
华北、华东以及华南地区的
发音器和听器
第一节 直翅目
1.形态特征
1.3 腹部 一般由11节组成。雌虫的第8腹节或雄虫的第9腹节
腹板发达,形成下生殖板。
蝗 虫 的 腹 部
第一节 直翅目
1.形态特征
1.3 腹部
蝗虫、螽斯、蟋蟀的 产卵器发达,呈凿状、 刀状、剑状或矛状等; 蝼蛄无特化的产卵器。 尾须1对,短而不分节 (蝗虫)或细长多节 (螽斯、蟋蟀)。蝗 虫类多具腹听器,螽 斯、蟋蟀、蝼蛄则具 足听器。
昆虫分类学发展史和四大分类学派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
汉初(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尔雅》把动物 分为虫、鱼、鸟、兽4类:
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包含真正的昆虫约80种;
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 贝类等;
鸟是鸟类;
兽是哺乳动物。
这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 771年)。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 虫两个纲。
(Modern Biological Systematics, 遗传学进入 分子水平,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百家争鸣阶 段) 21世纪 DNA分类学
1.1 地区性种类研究阶段
在古代,由于受分类学知识的限制,昆 虫常易同其它节肢动物、甚至和其它动 物混淆。故追溯古代昆虫分类学的历史 时,就自然联系到动物乃至生物分类学 的历史发展。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 物类,给以名称。
这一时其大量的新目、新属和新种被发现。
后人在进化论的影响下,热心探索“原始 祖先”和“遗传的链索”,从而将比较形 态学、比较胚胎学、化石学、发生学等学 科引入分类学范畴。
(昆虫)分类学进入昌盛时代。以种上分类 为主要内容的分类,称为“乙级分类学” 或“β-分类学”。
1.3 种群研究阶段
• 1940 年 小 赫 胥 黎 发 表 了 《 新 系 统 学 》(New Systematics)一书。
通过大量的特征状态数值化以后,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的 运算,求得各分类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称为数值分 类。又因此学派认为大量表征性特征可以反映近似程度, 故又称为表征分类。数值分类目前多用作检验其他分类体 系的一种参考手段。
计算步骤
1、性状编码:为了使用数学工具进行分类,必须首先对性 状进行编码,把全部性状状态的记录都改换成数值。不同 性状分别采取不同的编码方式:①数值性状,如生物体的 长度、体积、重量或实验获得的数据,如果这些数值的大 小能够体现分类学意义,通常不必编码,直接使用。②二 元性状,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状态的性状,分别以 数值0和1编码。通常肯定为1,否定为0。③有序多态性状, 表现为3种状态以上,能排列为一定次序的性状,按排列的 次序分别以整数给予编码。例如生物体表被毛性状,分无 毛、疏毛、多毛和密毛几个状态,分别以数值 0,1,2和3 表示。④无序多态性状,表现为3种状态以上,不能排列成 一定次序的性状。无序多态性状表现复杂,编码比较困难, 可以根据性状的实际意义作适当分解,再进行编码。
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
汉初(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尔雅》把动物 分为虫、鱼、鸟、兽4类:
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包含真正的昆虫约80种;
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 贝类等;
鸟是鸟类;
兽是哺乳动物。
这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 771年)。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 虫两个纲。
(Modern Biological Systematics, 遗传学进入 分子水平,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百家争鸣阶 段) 21世纪 DNA分类学
1.1 地区性种类研究阶段
在古代,由于受分类学知识的限制,昆 虫常易同其它节肢动物、甚至和其它动 物混淆。故追溯古代昆虫分类学的历史 时,就自然联系到动物乃至生物分类学 的历史发展。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 物类,给以名称。
这一时其大量的新目、新属和新种被发现。
后人在进化论的影响下,热心探索“原始 祖先”和“遗传的链索”,从而将比较形 态学、比较胚胎学、化石学、发生学等学 科引入分类学范畴。
(昆虫)分类学进入昌盛时代。以种上分类 为主要内容的分类,称为“乙级分类学” 或“β-分类学”。
1.3 种群研究阶段
• 1940 年 小 赫 胥 黎 发 表 了 《 新 系 统 学 》(New Systematics)一书。
通过大量的特征状态数值化以后,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的 运算,求得各分类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称为数值分 类。又因此学派认为大量表征性特征可以反映近似程度, 故又称为表征分类。数值分类目前多用作检验其他分类体 系的一种参考手段。
计算步骤
1、性状编码:为了使用数学工具进行分类,必须首先对性 状进行编码,把全部性状状态的记录都改换成数值。不同 性状分别采取不同的编码方式:①数值性状,如生物体的 长度、体积、重量或实验获得的数据,如果这些数值的大 小能够体现分类学意义,通常不必编码,直接使用。②二 元性状,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状态的性状,分别以 数值0和1编码。通常肯定为1,否定为0。③有序多态性状, 表现为3种状态以上,能排列为一定次序的性状,按排列的 次序分别以整数给予编码。例如生物体表被毛性状,分无 毛、疏毛、多毛和密毛几个状态,分别以数值 0,1,2和3 表示。④无序多态性状,表现为3种状态以上,不能排列成 一定次序的性状。无序多态性状表现复杂,编码比较困难, 可以根据性状的实际意义作适当分解,再进行编码。
脉翅目Neuroptera[1]
![脉翅目Neuroptera[1]](https://img.taocdn.com/s3/m/a086116c561252d380eb6e70.png)
重要科介绍:
1.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dusty wings) 2. 草蛉科Chrysopidae(aphid lions) 3. 蝎蛉科Hemerobiidae(brown lacewings) 4. 蚁蛉科Myrmeleontidae(antlions) 5. 蝶角蛉科Ascalaphidae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3. 褐蛉科Hemerobiidae(brown lacewings)
① 一般褐色,有金属闪光,无单眼。 ② 触角长形,念珠状。 ③ 前后翅相似,无翅痣。 显著特征:Rs有3条以上分支,其中2支以上直接从R 脉分出,前缘区横脉多分叉(前翅)。 成虫晚间有趋光性。 幼虫似草蛉,捕食蚜虫、蚧、粉虱及本虱等,其它 小型昆虫及螨类等,常将食物贮藏于地面或植物上。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幼虫长形,头小,无明显毛瘤,常见于林区,捕 食蚜、蚧、粉虱、木虱等。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4. 蚁蛉科Myrmeleontidae(antlions)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草蛉科形态特征]:
① ② ③ ④ ⑤
体细长,柔弱,中等大小,一般多绿色。 触角丝状,鞭状。 口器咀嚼式,下口式。 复眼发达,有金属光泽,无单眼。 2对翅膜质透明,前后翅的形状及脉纹相似, 脉细且多呈网状,边缘分叉多。(前缘区横 脉<30条)。翅前缘区有30条以下的横脉, Rs脉不分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科介绍:
1.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dusty wings) 2. 草蛉科Chrysopidae(aphid lions) 3. 蝎蛉科Hemerobiidae(brown lacewings) 4. 蚁蛉科Myrmeleontidae(antlions) 5. 蝶角蛉科Ascalaphidae
物上爬行觅食,老熟后在树干或叶片上做茧化蛹。 已知250多种。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2. 草蛉科Chrysopidae(aphid lions)
课外参考书:赵敬钊,1989,《草蛉的保护和利用》,武大出版社。
是脉翅目中的大科,已知有86属,135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常 见的是草蛉属Chrysopa。草蛉的成虫又称“草青蛉”,其幼虫又 名“蚜狮”,蚜狮不但可捕食各种蚜虫,亦能捕食叶螨、介壳虫、 蓟马、叶蝉、粉虱以及鳞翅目昆虫的卵和低龄幼虫,在农业生态系 统中,它有控制大田作物、果树、森林和蔬菜害虫的能力,其捕食 对象多、分布广、存量大,繁殖力强,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受到 重视。
眼外)。 4. 触角细长,形状有线状,念珠状,梳状或棒状等。 5. 胸部强大,分节明显。足短且细,跗5节,爪1对;2对膜翅
质,大小,形状相似,翅脉多纵横脉,翅脉多在边缘分叉。 6. 腹部圆柱形,10节。 与近缘目区别: 与广翅目Megaloptera:成虫一般较柔软弱、体小(广翅目大
到150 mm),前胸短,不呈四方形;且口器为下口式(广 翅目为前口式) 与蜻蜓目Odonata:触角细长,蜻蜓目短,刚毛状;除2科外 无单眼,蜻蜓目3单眼;胸部分节明显,跗5节(蜻蜓目中、 后胸愈合,且胸斜、中胸大,跗2节)。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成幼虫均捕食小昆虫及螨类,卵白色或暗绿色,产于长 丝顶端,称为“优昙华”。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草蛉科形态特征]:
① 体细长,柔弱,中等大小,一般多绿色。 ② 触角丝状,鞭状。 ③ 口器咀嚼式,下口式。 ④ 复眼发达,有金属光泽,无单眼。 ⑤ 2对翅膜质透明,前后翅的形状及脉纹相似,
3.食性
肉食性,成、幼虫捕食蚜、蚁及小型鳞翅目幼虫等。
4.其它
翅虽发达,飞翔力弱;很多科成虫有趋光性。(翅静伏呈屋脊状)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三、分类
3亚目6总科40科350属5000多种,分布很广。
亚目及总科检索表 1.翅的纵、横脉很少,Rs最多1分叉;体微小,被白粉。(粉蛉亚目
Coniopterygoidea) ……………… ……粉蛉总科Coniopterygoidea 翅的纵脉很多,通常有很多横脉,Rs有多数分支。…………………2 2.触角末端决不膨大,呈各种形状;肘脉终止于翅的中部之前;体匀 称,翅较短(褐蛉亚目Hemerobiodea)……………………………3 触角末端膨大;肘脉终止于翅的端部;大形种类,体翅狭长(蚁蛉亚 目Myrmeleontodea) ……………… …蚁蛉总科Myrmeleontoidea 3.翅阔圆形,前翅Sc、R1与Rs紧相平行,形成中肋,并在翅的3/4处 愈合…………………………………… ……蝶蛉总科Psychopsoidea 翅不如上述………………………………………………………………4 4.后翅延长成带状;头通常突出……………旌蛉总科Nemopteroidea 后翅正常,前后翅形状与脉序相似…………………………………… 5 5.前足攫捕式……………………………………螳蛉总科Mantispoidea 前足正常………………………………………蝎蛉总科Hemerobioidea
第一节 脉翅目Neuroptera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学特性 三、分类 重要科介绍: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一、形态特征
1. 中、小型,少数大型;体壁柔软。 2. 下口式,咀嚼口; 3. 复眼发达,左右远离;单眼无(除翼蛉科,栉角蛉科有3单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1.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dusty wings)
① 成虫极小,翅展3-10 mm,为脉翅目中最小者。 ② 体翅被白色蜡粉 ③ 触角念珠状,16-43节;复眼大,无单眼。 ④ 前后翅相似,翅脉很少,至边缘不分叉。(Rs仅有2分支) 幼虫捕食蚜虫、介壳虫及叶螨等害虫。幼虫体扁圆、两端尖,在植
脉翅目Neuroptera
Neu-rop’ter-a neuron 脉或神经 pteron翅 lacewings(英)Les neuroptere’s(法)
分类专家:杨集昆(北农大植保系) 简称:“脉蛉”或“蛉”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forest, HAUST
二、生物学特性
1பைடு நூலகம்变态:完全变态
卵—————————→幼虫—————————→蛹———————→成虫
长卵形,有卵柄, 3对胸足发达,活泼; 裸蛹,有丝质茧。
如降落伞。
衣鱼型,跗1节。
2.生境
陆栖(幼虫除水蛉科外)、地栖。
国外:本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60年代已用于生产实践,e.g.美国得 克萨斯州释放草蛉防治棉夜蛾,连续5年获得成功,棉花增产一倍。
国内:70年代后,开展研究,进展快,范围渐扩在,防虫效果显著。 e.g.东北用草蛉防治大豆蚜虫效达95.8%;北京防治温室粉虱效在 80% 以上;新疆防油菜蚜74.4%;河南防烟蚜91.2%;山东防山楂 红蜘蛛效88.7%;湖北防玉米螟68.3%;山西、河北、河南、山东、 江苏、湖北、湖南等省防棉铃虫,效在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