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经典案例(DOC)

合集下载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资本运营案例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资本运营案例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资本运营案例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一、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青岛冰箱厂是于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

在此之前,冰箱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当时人们的质量意识还相当淡漠。

1985年4月,冰箱厂当众砸毁了有严重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质量意识,这样做的结果是1988年荣获国家质量奖,1990年获电冰箱行业唯一的国家质量管理奖。

到1991年,连续五年被全国消费者评为"最受欢迎的轻工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这时的冰箱厂,无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1991年12月份,以青岛电冰箱厂为核心企业,以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经过改制,组建了海尔集团公司。

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集团公司迅速成长为96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3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92年到96年五年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从8亿元飙升至61.6亿元,97年1-8月份销售收入达66亿元。

目前海尔集团产品包括电冰箱、冷柜、空调器等13个门类5000余个规模品种,并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海尔商标在96年的无形资产价值达到77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二、资本运营的两种方式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同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颧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

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海尔冰箱股票,募集社会资金;二是以无形资产兼并有形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实现高效率的规模扩张。

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

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解密碧桂园

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解密碧桂园

资本运营经典案例解密碧桂园碧桂园公司概况1992年发家于广东顺德的碧桂园以开发超级大盘见长,且近年来扩张迅速,截至2008年4月,已有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以及在湖南、内蒙古、江苏、辽宁、安徽等地的45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

1992年起家于广东顺德的房地产企业碧桂园,于2007年4月3日确定以上限5.38港元定价,发售24亿股,当中21.6亿股(90%)为国际配售,2.4亿股(10%)作公开认购,集资超过129亿港元。

每股招股价4.18至5.38港元,4月20日正式挂牌。

碧桂园上市后,总市值即突破了千亿港元,成为来自内地在港上市的房地产第一股。

报道显示,碧桂园近年的收益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建筑及装饰、物业管理和酒店营运四方面业务,其中房地产开发是获利最丰厚的一块。

截至去年年底,碧桂园在内地共拥有2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大部分位于广东省内,此外还开发有10家四至五星级的酒店。

碧桂园上市重组过程翻开碧桂园招股说明书中的"历史、重组及集团架构"部分,可能谁都想不到,一向以低调务实示人的碧桂园,在资本化之路上能够使出如此眼花缭乱的手段。

令观者叹服。

4月20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碧桂园,2007.HK)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一大早开盘报7.01港元,全天最高价达到7.350港元,收市报7.270港元,较其招股价5.38港元高出35.130%,全日成交额为72.26亿港元,成交量10.04亿股。

碧桂园的股价果如之前市场预期,远超每股净资产。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比起上市后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精彩表现,碧桂园在上市重组过程中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同样令人眩目。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碧桂园的重组就开始,动作不大,神神秘秘,因为是典型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有典型的民营家族企业的特性,更多的是内部瓜葛不清的资本结构,这个重组计划似乎不太容易。

典型的内地民营家族企业海外上市重组,一般要做三件事:第一步,企业转制,把原来结构不清楚的转成外资企业,这是为境外上市做准备。

资本运营知名案例

资本运营知名案例

资本运营知名案例华为公司是一个资本运营方面的知名案例。

华为成立于1987年,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本运营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来保持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首先,华为注重自身的创新能力。

他们致力于技术研发,每年将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到研发领域,以不断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这使得华为在各个领域都有了突破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从而在市场上取得了竞争优势。

其次,华为采取了长期战略的资本运营策略。

他们意识到资本运营需要时间和耐心,因此并不急于追求短期的回报。

相反,华为更加注重长期的投资和发展,不断扩大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力。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积累更多资源和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

此外,华为还非常重视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他们意识到,资本运营需要一个强大的品牌形象来支撑。

因此,华为大力投入市场营销活动,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行业会展和赞助活动,华为成功地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后,华为还注重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他们通过与各种合作伙伴的合作,分享资源和风险,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

无论是与运营商合作推广5G技术,还是与其他高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华为都能够凭借合作的力量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总的来说,华为作为一个资本运营方面的知名案例,通过注重创新能力,长期战略的资本运营,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等手段,成功地在互联网行业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些策略不仅帮助华为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更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资本运营的实战案例及思考

资本运营的实战案例及思考

资本运营的实战案例及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运营在企业家中逐渐引起重视。

资本运营是一个企业通过对资本的有效利用,实现财务增值、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过程。

对于企业家而言,资本运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必须认真研究并践行。

本文将结合实战案例,就资本运营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实战案例一:Tencent Holding Ltd.Tencent Holding Ltd. 是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主要业务包括社交网络、数字娱乐、金融科技等领域。

对于高速成长的Tencent 而言,资本运营是实现高速成长的关键能力之一。

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早在2001年就开始大规模投资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并以自身公司的股份做抵押,购买更多的股票来增加股息收益。

这种运用财务杠杆的方式,使得腾讯的资本收益超过了公司业务本身的收益,成为了企业非常成功的一部分。

同时,在投资领域,腾讯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2017年,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取得了9.3亿美元的融资,成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之一。

此外,腾讯还通过涉及社交网络的在线广告、游戏平台等业务来增加资本收益。

实战案例二: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巨头之一,拥有淘宝、天猫、支付宝等众多著名品牌。

阿里巴巴的资本运营着眼于将超量的现金储备投资于高增长率的业务上,以增加收益率。

例如,通过阿里巴巴在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小米的开盘价购买约1.3亿股股票,阿里巴巴得到了一笔超过5000万美元的收益。

另外,阿里巴巴还投资于美国的Lyft、Snap等科技公司,并通过IPO、二次上市等方式实现资本增值。

思考一:如何应对市场波动市场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在市场波动期间,保持资本运营的稳定,是企业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最佳策略是充分利用财务工具,避免过度押注市场,同时,在市场低迷时适度扩张资本投资规模,提高自身的资本墉值。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高盛收购双汇2006年3月3日,漯河市国资委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权对外转让,底价为10亿元。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资产约60多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净利润1.07亿元。

另外,集团持有上市公司双汇发展35.715%股份,所持股份的市值达33.89亿元。

2006年4月26日,由美国高盛集团、鼎辉中国成长基金Ⅱ授权,代表上述两家公司参与投标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集团的一家子公司),以20.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15%的股权。

根据挂牌信息,此次双汇集团股权转让要求受让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国外资本、财务投资者、管理团队不变、税收留在当地。

另外,双汇集团规定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方在提出受让意向之前,不得在国内直接或间接经营猪、牛、鸡、羊屠宰以及相关产业,也不得是这类企业大股东。

闻讯,JP摩根、美国国际集团、新加坡淡马锡、高盛等国际资本展开了对双汇股权的激烈争夺。

从受让者条件来看,本来JP摩根是最有可能获胜的。

相比早有准备的JP摩根,进入较晚的高盛赢面并不大。

因为高盛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双汇受让者的要求:其一,高盛在2005年承销了双汇最大竞争对手南京雨润的IPO,并持有雨润13%的股份,而且在雨润董事会派驻了一名非执行董事,不符合竞标条件。

其二,代表高盛和鼎辉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事实上并不符合双汇要求的管理资产500亿元的条件。

但最后的胜出者却是罗特克斯,实在有点出乎外界的意料。

高盛和鼎辉能够最终胜出,其竞标之外的运作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他们的理解,以万隆为首的经营管理团队,在此次股权转让中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为此,高盛和鼎辉将目标锁定在了双汇发展的第二大股东海宇投资身上。

拥有双汇发展25%股权的海宇投资,其股东中有多名双汇高管。

2006年4月24日,双汇发展突然刊登公告宣布海宇投资转让手上所有双汇发展股权的决定,如此一来,其他竞标方进退两难。

资本运营案例

资本运营案例

资本运营案例最近,我了解到了一则关于资本运营的案例,它是有关于一家化妆品公司的。

这家化妆品公司在没有资本运营之前,几乎没有发展,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然而,通过资本运营,该公司成功地实现了业务和利润的快速增长。

首先,这家化妆品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成功地引入了投资者。

他们与成熟的投资机构合作,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注入。

这些资本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可以用于市场扩张、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等方面。

通过资本运作,企业拥有了更充足的资金,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其次,资本运作还带来了更广泛的商业合作机会。

这家化妆品公司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他们与一些知名的化妆品公司、商场和电商平台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产品。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率,还可以拓展销售渠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通过和其他企业的合作,这家化妆品公司不仅扩大了市场份额,还提升了品牌的认可度和美誉度。

另外,资本运作也推动了企业的战略升级和市场拓展。

在资本运作的支持下,这家化妆品公司将重点放在了研发创新上。

他们加大了科研投入,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研发团队,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通过持续创新,他们不断推出新品种和新款式,丰富了产品线,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资本运作还帮助企业拓展了国际市场。

他们通过合并收购和股权投资等方式,进入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实现了全球化布局。

最后,通过资本运作,这家化妆品公司实现了快速扩张和利润的增长。

他们通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机会,不断引入资本,实现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他们也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和风险,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通过资本运作,他们实现了业务和利润的双重增长。

总之,这则资本运营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资本运作对企业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资本运作,企业可以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拓展商业合作、升级战略和拓展市场。

因此,资本运作被认为是企业快速成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华谊兄弟资本运营案例分析

华谊兄弟资本运营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创业板股票代码:N华谊 300027,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娱乐集团。

关于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业务实际是两大板块,电影电视及其衍生产品放在一起是一个板块,娱乐营销、音乐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划分到第二大板块。

相互补充的强势产业链,形成了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王中军“我在娱乐圈很少看到经营家,王中军算一个。

”马云对王中军如此评价。

创业板的上市让华谊兄弟这个娱乐品牌炙手可热,即便暴涨之后又大幅跌落,华谊兄弟的品牌却已然在大众的脑子里扎下了根。

作为这一切的操盘手,王中军成为2009年娱乐业中一位当仁不让的挑大旗者。

从广告公司起家的王中军有喜欢结交商界朋友的“习惯”。

“王中军是中国娱乐界最善于和自己圈子之外,尤其是资本打交道的人。

”一位跟王中军私交不错的朋友这样评价他。

这个“习惯”带给他诸多好处,不仅结交了马云、江南春等一批新生代企业家,也为他的融资以及上市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于是,有人这样概括总结王中军:善于圈钱、圈人、圈地的经营者。

不过,跟大多数拼命工作的传统企业家相比,王中军的生活似乎更多姿多彩。

现在的王中军只管理公司不到10位高管职员,对下属公司的治理,只抓收支两条线,其他的事一概“放手”。

在王中军看来,公司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人才,“华谊兄弟有两大财富,人才贮备与资本结构”。

就像在商界朋友中长袖善舞一样,圈住众多大腕明星的王中军也颇有一套:“你不能硬要帮着他们做什么,这不是你的事情。

”王中军说,他平时上午在家休息,下午到公司转转,“比如拍《天下无贼》,我管好冯小刚、葛优、刘德华和刘若英就可以了。

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他们把关系处好。

一部电影,前前后后有上千人为它工作。

这些人,我根本不认识。

偶尔去现场探班,我问冯小刚‘怎么样?还需要我做什么?’冯小刚说‘没什么,你瞧好吧。

’这就行了。

我觉得这东西都是一种缘分,可能人家觉得和我谈得来,或者因为某一种气质人家愿意跟你合作,利益当然是很重要的了,你愿意去让利给别人,这是一个很大原因。

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资本运营经典案例-——-——-解密碧桂园碧桂园公司概况1992年发家于广东顺德的碧桂园以开发超级大盘见长,且近年来扩张迅速,截至2008年4月,已有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以及在湖南、内蒙古、江苏、辽宁、安徽等地的45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

1992年起家于广东顺德的房地产企业碧桂园,于2007年4月3日确定以上限5。

38港元定价,发售24亿股,当中21.6亿股(90%)为国际配售,2。

4亿股(10%)作公开认购,集资超过129亿港元。

每股招股价4。

18至5。

38港元,4月20日正式挂牌.碧桂园上市后,总市值即突破了千亿港元,成为来自内地在港上市的房地产第一股.报道显示,碧桂园近年的收益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建筑及装饰、物业管理和酒店营运四方面业务,其中房地产开发是获利最丰厚的一块。

截至去年年底,碧桂园在内地共拥有2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大部分位于广东省内,此外还开发有10家四至五星级的酒店.碧桂园上市重组过程翻开碧桂园招股说明书中的“历史、重组及集团架构”部分,可能谁都想不到,一向以低调务实示人的碧桂园,在资本化之路上能够使出如此眼花缭乱的手段。

令观者叹服.4月20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碧桂园,2007。

HK)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一大早开盘报7。

01港元,全天最高价达到7.350港元,收市报7。

270 港元,较其招股价5.38港元高出 35.130%,全日成交额为72.26亿港元,成交量10。

04亿股。

碧桂园的股价果如之前市场预期,远超每股净资产。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比起上市后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精彩表现,碧桂园在上市重组过程中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同样令人眩目.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碧桂园的重组就开始,动作不大,神神秘秘,因为是典型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有典型的民营家族企业的特性,更多的是内部瓜葛不清的资本结构,这个重组计划似乎不太容易。

典型的内地民营家族企业海外上市重组,一般要做三件事:第一步,企业转制,把原来结构不清楚的转成外资企业,这是为境外上市做准备.第二步,就是重组复杂的结构,让公司成为业绩漂亮、业务特色明显、发展有前途、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介绍几个案例之前小冰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学习究竟什么是资本运营?西方经济学中没有这一概念,90年代在我国出现,它是形成于中国的一个经济学新名词。

我们通常认为资本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那么我们可以把资本运营理解为是为价值增值而进行的市场投资活动。

换句话说,资本运营就是通过对资本的运作,在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取得最大的收益。

资本运营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涵盖整个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既包括证券、产权、金融,也包括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因此我们可以将资本运营界定为一种通过对资本的使用价值的运用。

看过资本运营的概念介绍后,小冰分享给大家几篇有关资本运营的文章,这些文章详细的介绍了资本运营的类型及模式,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资本运营的核心等等。

结合着文章知识的学习,再看看下面的七个案例,我相信大家对于资本运营会有个较清晰的理解~~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类型及其模式选择浅析_姚江红.pdf(115.77 KB)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核心_重心与实践创新_王增孝.pdf(87.9 KB)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高雅翠.pdf(100.57 KB)论科学资本运营观_丁浩.pdf(64.65 KB)【一】有一IT人士,其实也谈不上他懂多少IT知识,但是他有博士头衔,有在国外学习、生活k的经验和圈子。

这就是他的资源,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富梦想。

做法是:他先提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搜索引擎网站设想(那时,中国网站很少,不像现在,网站多如牛毛),并告诉他的老师,老师借给他10万美金,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探索出一个有可能赚钱的模式,于是找到国外的风险投资进行游说,并成功获得了新的投资,几年后又成功在那斯达克上市,赶上股市正疯狂炒做互联网概念,该股票价格和其他类似股票价格一样,一路彪升,于是乎,该IT人士,立马成为了IT精英,一举进入中国富豪榜。

其他IT精英创富的路数,也基本差不多。

评论:其实现在看来,建一个网站很容易,找10万美金也很容易,那么,为什么他能成功,而别人没有成功,关键在于:一、他充分利用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试想,如果他没有在国外生活过,没有博士头衔,他就很难有超前的眼光,来发现他的机遇,很难去说服国外的风险投资商,除非你实打实地拿出现金流,拿出利润来。

二、他抓住了一个可以让人发挥想象力的项目,既是说,这个项目有无限扩张的潜力。

【二】十几年前,有一个17岁的小伙子来到北京,经过几年打拼,经营起了一家经营家电的商店,后来又变成若干家连锁店,同时也做过一点房地产。

尽管他干的很成功,但也默默无名。

最近由于进行了资本运作,突然身价百亿,成了中国首富。

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

做法是:他首先把房地产作价与一家香港上市的公司(香港把低于1港元钱一股的股票叫仙股)进行资产股权置换,从而很容易就取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然后迅速扩张他的连锁店,由几家变成几十家,无形资产迅速膨胀。

经过评估,再次作价进行资产股权置换,上市公司随即变成市值超过百亿的几十家家电连锁店的控股公司。

小伙子也从拥有看不见的、迅速膨胀的、一时无法变现的、说不清楚的无形资产,一夜之间变成了拥有价值上百亿的可以随时变现的上市公司股票。

评论:经营家电零售业,据说利润很低。

很多商店经营困难。

而为什么,这个小伙子能成功。

关键是,一、他看到了连锁店的好处,即一家成功的模式可以迅速复制,而实际投入的资本不需要增加太多,但无形资产却能以几何级数增长;二、他通过学习,成功地掌握了资本运作的技巧,无须花费太多的资金就实现了市值上百亿上市公司的控制。

【三】前些年,有一个所谓发明家发明了一种据说可以代替现行冰箱或空调中的制冷剂的环保产品。

为了推广该产品,他在全国各地注册了许多家公司,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推销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免费更换更环保的制冷剂的名义,向宾馆、饭店、机关单位、广大的家庭住户直接推销该产品。

由于产品具有垄断性,国内市场又是如此庞大。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和概念化包装,他终于使自己的公司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

上市后,由于故事毕竟是故事,公司业绩并不理想,于是改变主意,打着整合制冷行业的大旗,利用上市所融资金以及其他杠竿资金,大肆收购国内的空调、冰箱企业,经过合并报表,使上市公司的业绩,由虚变实。

几年下来,发明家已不再是单纯的发明家,而更多的是行业内的财富人士。

评论:发明家如果只是将发明专利卖掉,撑死了也就是个百万富翁。

但此案例中的发明家,把发明专利与特殊的营销方式结合起来,编成一个故事,并用这个故事在股市中圈钱,却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故事无法再讲下去的时候,一个新的故事又开始,而且做得很成功,的确不是常人所能为的。

【四】网上传说,有一高官之子,在国外读完书,当然读金融或MBA,之后在一家投资银行工作,可能也攒了一些钱,即使没有钱,估计也有人会借给他。

做法是:于是他大肆收购了一家在内地经营燃气,但不太景气的香港上市公司股票。

前期工作完成之后,他通过正常渠道,从中牵线搭桥并运作,使国内某大型国有控股石油公司出巨资参股该燃气公司。

该高官之子当然就成为该燃气公司之董事长。

消息一传出,燃气公司股票价格扶摇直上,两个月之内,股价翻了一番。

股票则由原来的垃圾股,变成了热门股。

随之可以想象的是,高官之子,也变成了财富之子。

评论:此案例是典型的利用人际关系资源,经过合法的资本运作手段创富的例子。

尽管常人会对此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并表示自己的不满,但我相信,如此高明的高官之子,绝对不会因此而犯法。

因为这一切都是那么地顺理成章,无可挑剔。

案例中,所有交易各方当事人所获得的好处,都是不言而喻。

【五】有一个文化人,几年前去了香港,发了财。

后来回国投资失败,变得几乎一无所有,甚至欠了一屁股债,于是他打起了资本运作的主意。

做法是:先在维京群岛注册一个A传媒公司,并以A名义与各地方电视台签了一揽子协议,协议规定,A公司将免费为各电视台提供一定时段的节目,回报是给A公司每天几分钟广告时间。

接着,他又找到某节目制作公司,承诺向该公司进行投资,回报是制作公司必须向A公司每年提供若干小时节目。

一切搞定之后,他向一家股票已成仙的香港上市公司老板讲,他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广告时段经营权,这足以使他每年获得几个亿的广告收益。

老板听后,心知肚明。

于是决定以现金加股票的形式收购A公司30%的股权,该文化人立即成为上市公司第2大股东,所获现金拿出部分投资给制作公司,以兑现诺言。

文化人如此这般一番后,又成了有钱人,时间不超过两年。

评论:只要善于整合资源,把各方利益摆平,就会结出硕果。

这是此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当事各方,电视台有广告时段,没节目制作能力;制作方有节目制作能力,没有节目制作资金,上市公司有资金却又没有项目。

而文化人什么都没有,却把他们整合在一起,从而突显了文化人的价值。

再通过资本运作,使这种价值得以在股市上以具体数字体现出来。

【六】香港一家经营化装品的上市公司,上市不过三年,却因连年亏损而停牌。

仔细研究后发现,公司经营虽然困难,甚至行将倒闭,但公司发起人却发了财。

做法是:她先找了两个合伙人,一个是有技术、有配方的高级研究人员,另一个则是有十几年著名品牌运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

首先她们合伙用极少量资金在加拿大、香港、台湾分别注册了研究公司、品牌公司、经销公司并开了几家店铺。

经过一年打理,各公司独自取得了产品配方、许可证、商标以及其他商誉,也卖出了少许产品,有些收入。

之后,她们在维京群岛注册了一家壳公司,并以壳公司名义高价收购先期注册的公司股权,壳公司资产迅速膨胀到创业板上市要求的规模,收购资金则由大股东先借给壳公司,壳公司以债务形式列支在帐目上,而现金实际上已作为收购款,重新流入回了大股东腰包。

经过一番努力,壳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并融到一大笔资金,其中一半用于还债,归还大股东。

另一半用于公司日常经营。

由于发起人夫妻双方都是执行董事或董事,按香港标准,仅两人年薪总计就达300--400万港币。

两年过去了,公司经营虽没有起色,但发起人的收益却可观。

评论:总的感觉,此案例发起人有欺骗之嫌,但其所做又似乎合理合法,无可指责,因其在招股书中有明确的风险提示,所有帐目之信息披露也很充分。

发起人之所以能创富,很大程度上是:一、充分运用关联交易的资本运作技巧,使其前期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迅速膨胀;二、通过垫资的形式,将这些无形资产以负债的形式体现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上;三、成功运作上市,将大股东的债权迅速变现,实现大股东资产增值。

当然,公司如果不能成功上市,大股东前期的投资,的确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

【七】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有一红色资本家的公子,当别人挨饿时,他还能开着一辆红色的跑车。

尽管如此,他们家族的家产绝大多数已充公是不言的事实,否则,他的老爸也不可能在解放后成有赫赫有名的权贵。

正是这种权贵,造就了他今日的财富。

过程是:他先到美国读书,并创立了一家技术公司,变卖后,获得了几百万美圆。

于是他来到香港,在老爸管理下的大公司打工(注意,该公司并不为他老爸所有)。

老爸为了国家的利益回大陆担任更重要的领导职位之后,公司董事长的位置当然就是他的了。

有了权、有了老爸的福荫,也有一些钱,对公司进行MBO式的改革也就水到渠成。

公司变成自己的后,更强烈的扩张欲望就是必然的了。

于是一系列的资本游戏就此展开。

先是低价收购一家上市的垃圾公司,并引入李氏等大亨为战略合作伙伴,公司股价随即上扬,于是增发股份筹集资金,收购国泰航空,出演了一出蛇吞象的好戏。

之后,利用其在大陆不言自明的优势,连续作战,进行多个重大项目投资或兼并收购,屡获战果,其上市公司的市值也由当年的亿上升到现在的亿。

公子个人身价,也已跻身中国大陆首富,几百万的人造红色跑车也早已换成几千万的纯天然骏马。

每年英国度假时所表现出来的贵族气息,是其他中国大陆爆发富们所无法比拟的。

评论:其实资本运作的关键,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必要的关系网络和运作能力。

试想:1、如果他不是他老爸的儿子,他能当上公司的董事长吗?2、如果没有家族的权贵,李氏等大亨能和他合作吗?3、如果不看在他老爸的面子上,他能那么容易在大陆拿到好的大项目吗?4、如果没有这些好的项目,公司的业绩能好吗?股票价值能升吗?当然,这一切仅仅是前提。

公子的运作能力也是不容质疑的。

否则的话,即使有了这些前提,要想创富也是不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