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解密碧桂园

合集下载

碧桂园项目运营管理案例解析

碧桂园项目运营管理案例解析

碧桂园项目运营管理案例解析第一篇:碧桂园项目运营管理案例解析碧桂园项目运营管理案例解析应用背景在业界,碧桂园一直以快速和规模性开发房地产项目而著称。

开发一个项目,从拿地到销售,碧桂园仅仅只需短短6个月的时间。

而随着其2007年4月在香港上市后,其规模也随即从广东省内拓展到江苏、湖南、安徽、重庆、辽宁、内蒙等省外地区,项目开发量及交楼量与上市前相比实现了成倍增长:从数量上来看,2008年碧桂园的在开发项目达51个,开发量比上市前增长了一倍;从规模上看,碧桂园08年的交楼面积超过了06、07两年之和。

另据碧桂园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30日,碧桂园已取国土证的开发项目的总建筑面积高达4618万平方米,其中,在建总可售建筑面积高达1606万平方米。

随着上市后项目开发量及交楼量的成倍增长,碧桂园集团多项目运营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比如,如何让最稀缺的高层时间,锁定在最关键的节点上?如何确保项目计划的合理性、严谨性?如何科学的评估项目的执行结果?如何管理组织的隐性经验并植入日常的业务?如何高效的对项目计划作出合理调整与决策?如何快速复制、培养复合型人才等。

面对公司的规模化扩张,碧桂园高层意识到了信息化管理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从07年4月份上市之后,碧桂园集团便立即启动了“碧桂园ERP计划”,先后上马了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资金管理以及HR管理等系统。

2008年7月,碧桂园再次携手房地产管理软件专家明源软件,重点引入“碧桂园ERP计划”的核心系统——能管控和支撑房地产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项目管理ERP系统。

就项目管理ERP系统的实施,碧桂园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庞大资源,集团高层深度参与、高度重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直接由集团执行总裁崔建波及执行董事杨惠妍担任。

同时,为了确保ERP项目的顺利实施,碧桂园还抽调专人,成立了项目管理ERP办公室,专项开展ERP项目实施的管理与推进工作。

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案例分析—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为例

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案例分析—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为例

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案例分析——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为例目录一、绪论 (3)(一)研究背景 (3)(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3)(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4)2. 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 (4)二、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相关理论 (5)(一)房地产企业的界定 (5)(二)评价盈利能力的指标 (5)1. 净资产收益率 (5)2. 营业成本率 (5)3. 管理费用率 (5)4. 总资产报酬率 (5)5. 销售毛利率 (5)6. 营业净利率 (6)7. 应收账款周转率 (6)三、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6)(一)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的经营现状 (6)1. 房地产发展现状 (6)2. 碧桂园公司的基本情况 (7)3. 碧桂园公司的经营分析 (7)(二)碧桂园公司盈利能力水平和盈利质量分析 (8)1. 数据选取及来源 (8)2. 碧桂园公司盈利能力水平分析 (8)3. 碧桂园公司盈利能力质量分析 (11)四、碧桂园公司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5)(一)碧桂园公司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15)1. 管理费用控制不严 (15)2. 营业成本率高 (16)3. 应收账款周转率低 (16)(二)提高碧桂园公司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16)1. 严格控制管理费用 (16)2. 加强营业成本管理 (17)3. 加强流动资产管理 (17)五、结论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18)摘要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营运产生利润的能力,可用于反映该企业该时期经营情况。

因此,盈利能力是发现问题、衡量业绩和改进企业管理的最重要标准。

企业通过分析其盈利能力,可以使得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公司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也可使得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投资抉择。

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房地产行业迎来朝阳时代。

《生产与运作管理》关于碧桂园的运营战略和竞争力模式分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关于碧桂园的运营战略和竞争力模式分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关于碧桂园的运营战略和竞争力模式分析一、碧桂园基本情况1992年,碧桂园诞生于改革前沿广东。

立业20多年来,碧桂园积极参与中国城镇化建设,力求让每一个项目都能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也与世界先进生活同步。

2006年,碧桂园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最早的两家驰名商标企业之一。

2007年,碧桂园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2011年,碧桂园被评为2011福布斯亚太上市公司50强。

目前,碧桂园已是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进入超过100个城市,为各地带去了全新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方式。

2013年,碧桂园实现全年合约销售额1060亿元人民币,合同销售建筑面积1593万平方米,位列中国上市房地产企业四强。

碧桂园“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的服务理念及“碧桂园速度”带来的“完美呈现”和“物超所值”,让碧桂园品牌受到全球各地客户的火热追捧。

2013年碧桂园首个海外项目,马来西亚金海湾一经开盘,即成为马来西亚全国销售冠军,成为国内房地产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典范。

除房地产主营业务外,碧桂园集团还下辖国家一级资质建筑公司、国家一级资质物业管理公司、甲级资质设计院、高星级酒店连锁、国际IBO教育等子板块。

二十余年来,碧桂园秉持“努力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的理念,让更多人过上更高品质人居生活。

碧桂园新总部大楼二、面临的挑战(一)资金回笼周期长相对于制造业,房地产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同时也是与经济形势、银行信贷政策、居民收入水平等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产业。

正因为房地产的行业特点,碧桂园面临与其同行相同的挑战。

房地产开发相对于制造业是高利润,但是不能抛开时间节点和资金占用成本及风险。

因为一个地产项目往往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制造业可能已经在两年内将资金周转了三次以上,这意味着,同样的钱,制造业可以在相同时间内获得三次利润,开发商则只能获得一次。

碧桂园要求自己必须做到让资金快速滚动,如果一笔资金在一段时间内,同行只能周转一次,那么碧桂园要力争做到周转两次。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以碧桂园为例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以碧桂园为例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以碧桂园为例房地产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的资本结构、运营活动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引起的潜在损失的风险。

本文以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碧桂园为例,对其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碧桂园在资本结构方面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公司的资本结构主要由资本投入和负债组成,而负债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等。

碧桂园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其资本投入通常都是以借款的形式融资,因此其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债务的承担。

其次,碧桂园还面临着市场环境变化的财务风险。

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较大,政策变化、土地限制、楼市调控等因素都会对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表现产生影响。

如果碧桂园无法及时调整其运营策略和资金结构等,可能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最后,碧桂园在运营活动方面也存在财务风险。

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特点是资金占用周期长、现金流回收周期长,这就带来了运营风险。

如果碧桂园的销售速度无法与资金占用速度相匹配,可能会导致资金链断裂。

为了防范财务风险,碧桂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资本结构。

减少债务比例,增加自有资本的比例,以降低债务风险。

碧桂园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方式引入更多的股本,或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增加自有资本。

2.加强市场监测和分析。

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运营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决策上要考虑多种情景,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优化运营策略。

加强现金流管理,避免过度扩张和过度依赖借款。

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延长支付周期,优化资金占用速度。

同时,提高销售效率,提前部署销售计划,以提高现金流回收速度。

4.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机制,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评估。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企业长期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碧桂园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加强对其财务风险的分析和防范,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

房地产行业轻资产运营分析——以碧桂园为例

房地产行业轻资产运营分析——以碧桂园为例

42 /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2016年2月第19卷第4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Feb.,2016Vol.19,No.41 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房地产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带动着上下游诸多行业的发展。

在告别了黄金十年后,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过剩的现象。

传统的房地产行业主要是以重资产为发展特征,企业的盈利模式:①土地价格增值。

在土地红利时代,土地价格逐年攀升,企业囤积土地,该行为本身就可为企业获利。

②靠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来获得盈利。

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中,传统的房地产企业主要依靠对外融资中的债务投资,比如:地产抵押经营贷款、房地产信托、发行债券,等等。

确定合理的负债和股权比例,以及负债内部长短期债务的比例成为房地产企业财务决策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投资破产机制不成熟、企业诚信不足等问题约束着银行放贷的步伐,所以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可能面临破产的问题。

同时,房地产行业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巨大,央行的货币政策、税务政策及房地产转让购置政策都使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传统的重资产行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现有的行业形势,要突破瓶颈就需要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变。

碧桂园作为中国房产十强,是一家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经营范围涉及装修、建筑、酒店及教育等行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2014年碧桂园实现销售1 287.9亿元,完成了全年的销售目标。

作为千亿级别梯队的房企,面临行业变革,碧桂园成功地引入了轻资产模式,其经验值得借鉴。

2 碧桂园轻资产模式经验分析2.1 借力金融巨头,引入外部投资者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库存压力不断加大,销售不理想,碧桂园的借贷总额上升了10%。

平安人寿以每股港币2.816元的价格,共计63亿元的资金购买碧桂园22.36亿新股,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

《生产与运作管理》关于碧桂园的运营战略和竞争力模式分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关于碧桂园的运营战略和竞争力模式分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关于碧桂园的运营战略和竞争力模式分析《生产与运作管理》关于碧桂园的运营战略和竞争力模式分析一、碧桂园基本情况1992年,碧桂园诞生于改革前沿广东。

立业20多年来,碧桂园积极参与中国城镇化建设,力求让每一个项目都能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也与世界先进生活同步。

2006年,碧桂园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最早的两家驰名商标企业之一。

2007年,碧桂园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2011年,碧桂园被评为2011福布斯亚太上市公司50强。

目前,碧桂园已是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进入超过100个城市,为各地带去了全新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方式。

2013年,碧桂园实现全年合约销售额1060亿元人民币,合同销售建筑面积1593万平方米,位列中国上市房地产企业四强。

碧桂园“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的服务理念及“碧桂园速度”带来的“完美呈现”和“物超所值”,让碧桂园品牌受到全球各地客户的火热追捧。

2013年碧桂园首个海外项目,马来西亚金海湾一经开盘,即成为马来西亚全国销售冠军,成为国内房地产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典范。

除房地产主营业务外,碧桂园集团还下辖国家一级资质建筑公司、国家一级资质物业管理公司、甲级资质设计院、高星级酒店连锁、国际IBO教育等子板块。

二十余年来,碧桂园秉持“努力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的理念,让更多人过上更高品质人居生活。

碧桂园新总部大楼二、面临的挑战(一)资金回笼周期长相对于制造业,房地产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同时也是与经济形势、银行信贷政策、居民收入水平等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产业。

正因为房地产的行业特点,碧桂园面临与其同行相同的挑战。

房地产开发相对于制造业是高利润,但是不能抛开时间节点和资金占用成本及风险。

因为一个地产项目往往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制造业可能已经在两年内将资金周转了三次以上,这意味着,同样的钱,制造业可以在相同时间内获得三次利润,开发商则只能获得一次。

碧桂园要求自己必须做到让资金快速滚动,如果一笔资金在一段时间内,同行只能周转一次,那么碧桂园要力争做到周转两次。

碧桂园案例分析

碧桂园案例分析

四、碧桂园案例:财务管理的投融资内容以 何形式反映的 ? • IPO上市融资: • 2007年4月,碧桂园登陆港交所,发行24亿 股,挂牌首日成为香港股市最大的内地房 地产发展股份,市值为1160亿港元。
• 成功的上市发行股票使碧桂园获得发展的 充裕资金,有效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
四、碧桂园案例:财务管理的投融资内容以 何形式反映的 ?
四、碧桂园案例:财务管理的投融资内容以 何形式反映的 ? • 借款: • 截至2009年12月31日,碧桂园的现金及银行 存款共约84亿元,总借贷余额约为人民币 178亿元,其中银行借款约为108.9亿元。
• 碧桂园发行:可转股债券 • 碧桂园2013年到期的可换股债券,是该集团于 2008年2月第一次发行的海外债券。其2009年业绩 报告显示,该笔债券全年平均利息为9.7%,原定 期限为5年,即2013年到期,但是,当时的合同约 定,债券持有人可在3年后,即2011年的2月后, 提出提前赎回的要求。
碧桂园与房地产泡沫
1993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广东顺德建筑商杨国强带 资在顺德市广珠公路南侧的1000多亩土地上建造了几百套别墅。房 子造好了,遇到宏观调控,投资逾亿的项目基本面临死火状态。当 杨国强向开发商索要工程所垫费用时,开发商最终答应让杨销售已 盖好的别墅,以销售收入核销建筑成本。为盘活此项目,杨动足脑 筋,但收效甚微。
按照整合的模式做项目,并在运作过程中严格控制土地成本 和人工成本,碧桂园企业越做越大。
2000年,顺德碧桂园度假村开业,开始介入酒店业;2001年, 碧桂园凤凰城建设,提出“别墅城市”概念;2002年凤凰城开盘, 创造了一天销售7.5亿元的奇迹;2006年,相继启动占地2700亩的 长沙项目和占地23万平方米的上海项目。近10年内碧桂园已兴建 3.8万个住宅单位,以千亩乃至万亩大盘为主流产品,成为集设计、 建设、装修、物业管理、管桩厂等一系列生产的大集团化企业。 2007年4月,碧桂园登陆港交所,发行24亿股,挂牌首日成为 香港股市最大的内地房地产发展股份,市值为1160亿港元。同年9 月,碧桂园宣布半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其市值也随之突破2000 亿元。碧桂园的土地储备由4月上市时的1900万平方米增加到8月 下旬的5470万平方米,年底目标总额为8000万平方米(香港岛面 积为7800万平方米)。碧桂园在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始终如一: 今年4个月内新增土储,每平方米平均成本为216元,其购入的地 皮只属乡郊之地。

碧桂园案例分析

碧桂园案例分析

二、碧桂园独特的模式
• 1. “借鸡生蛋”盘活资产,但“并不杀鸡取卵”。 借鸡生蛋”盘活资产,但“并不杀鸡取卵” • 2. 碧桂园选择面对主体市场,市场定位准确。 • 3. 发挥规模效应、最大程度上节约成本,用碧桂 园的话说是:“规模制造、价格为王” 园的话说是:“规模制造、价格为王” • 4. 纵向一体化的垂直整合、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 • 5. 注重公司信誉,IPO上市融资。 注重公司信誉,IPO上市融资。
三、碧桂园经营模式的潜在风险
• 一)政策的风险: • 1. 教育保证金到期返本,以固定利息方式作 为学生的学费。国家降息使碧桂园遭受损 失,不得不挪用其它资金支援教育。 • 2. 大量囤地,如果不及时开发使用将面临政 策变化后土地回收的风险。
三、碧桂园经营模式的潜在风险
• 二)资金风险: • 1. 大量囤地使其资产使用超过排名第二的地 产商近一倍,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 产商近一倍,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地 主”,然而这么大规的土地储备将会带来 的严重的资金负担。 • 2. 规模制造,以生产商品的概念来生产房屋 使其资金投入量较大,加大了资金使用成 本。
一、此案例留下的感想
• 第一:碧桂园办了一所“贵族”学校 第一:碧桂园办了一所“贵族” • 第二:教育储备金3.9亿帮碧桂园走出困境 第二:教育储备金3.9亿帮碧桂园走出困境 • 第三:跳出房地产来发展房地产,为房产 注入文化。
案例之后的碧桂园故事: 案例之后的碧桂园故事:
• 1999年碧桂园开始进军广州,开始时不做广告、不做宣传 1999年碧桂园开始进军广州,开始时不做广告、不做宣传 70栋楼同时起建,造成“黑云压城”大盘围城之势,许多 70栋楼同时起建,造成“黑云压城” 消费者持币等待碧桂园开盘。2000年春节,碧桂元以3000 消费者持币等待碧桂园开盘。2000年春节,碧桂元以3000 元的价格推出自带花园的洋房,这个价格甚至比同一地段 的毛坯房还便宜。超低的价格让业界感受到的巨大的冲击 和震憾,创造了两个多月销售一空的奇迹。碧桂园“ 和震憾,创造了两个多月销售一空的奇迹。碧桂园“准确 定位,规模制造” 定位,规模制造”创造了地产界的神话。随后碧桂园推出 了“白领别墅”,50万元的联排别墅直击地产市场。 白领别墅” 50万元的联排别墅直击地产市场。 • 碧桂园从设计、规划、建筑、施工到装饰都是自己的。大 到排名前三的打桩厂小到会所里的水果和蔬菜,碧桂园将 垂直一体化发挥到了极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运营经典案例解密碧桂园碧桂园公司概况1992年发家于广东顺德的碧桂园以开发超级大盘见长,且近年来扩张迅速,截至2008年4月,已有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以及在湖南、内蒙古、江苏、辽宁、安徽等地的45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

1992年起家于广东顺德的房地产企业碧桂园,于2007年4月3日确定以上限5.38港元定价,发售24亿股,当中21.6亿股(90%)为国际配售,2.4亿股(10%)作公开认购,集资超过129亿港元。

每股招股价4.18至5.38港元,4月20日正式挂牌。

碧桂园上市后,总市值即突破了千亿港元,成为来自内地在港上市的房地产第一股。

报道显示,碧桂园近年的收益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建筑及装饰、物业管理和酒店营运四方面业务,其中房地产开发是获利最丰厚的一块。

截至去年年底,碧桂园在内地共拥有2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大部分位于广东省内,此外还开发有10家四至五星级的酒店。

碧桂园上市重组过程翻开碧桂园招股说明书中的"历史、重组及集团架构"部分,可能谁都想不到,一向以低调务实示人的碧桂园,在资本化之路上能够使出如此眼花缭乱的手段。

令观者叹服。

4月20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碧桂园,2007.HK)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一大早开盘报7.01港元,全天最高价达到7.350港元,收市报7.270港元,较其招股价5.38港元高出35.130%,全日成交额为72.26亿港元,成交量10.04亿股。

碧桂园的股价果如之前市场预期,远超每股净资产。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比起上市后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精彩表现,碧桂园在上市重组过程中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同样令人眩目。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碧桂园的重组就开始,动作不大,神神秘秘,因为是典型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有典型的民营家族企业的特性,更多的是内部瓜葛不清的资本结构,这个重组计划似乎不太容易。

典型的内地民营家族企业海外上市重组,一般要做三件事:第一步,企业转制,把原来结构不清楚的转成外资企业,这是为境外上市做准备。

第二步,就是重组复杂的结构,让公司成为业绩漂亮、业务特色明显、发展有前途、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

第三步,就是调整财务管理体系和会计政策,为上市铺平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道路。

剥茧抽丝般的重组方案据粗略统计,碧桂园目前有顺德碧桂园公司等15家地产公司,增城凤凰城酒店公司等10家酒店,以及1家物业管理公司广东管理公司,2家建筑公司、装修及装饰公司腾越建筑工程公司和雅骏装饰公司,以及一家主题公园公司红荔文化村公司。

总计28家有名有姓的企业。

这些公司下辖多家公司,总计超过30多个组合,在不同城市还有不同的小股东。

如何把旗下一大堆企业转制?如何重组?在碧桂园的重组过程中,英属维京群岛(BVI)起到了关键作用。

碧桂园在BVI先后共注册了十多家公司。

下面根据它们在后来重组中所起的作用,分成几组。

首先,在2006年3月,5家新的公司成立,分别是"伊东"、"富高"、"智发"、"豪华"、"集裕"。

2006年4月7日这一天,又有4家公司成立,分别是"柏辉"、"恒宙"、"永柏"、"兴辉"。

同时,碧桂园的股东们都在这一天拥有自己的海外公司,拥有碧桂园70%股权的杨家二小姐杨惠妍的公司叫"必胜",公司元老杨贰珠的叫"多美",苏汝波的叫"日皓"、张耀垣的是"伟君",区学铭的是"喜乐"。

这5家公司全部由个人全资拥有。

以上这些公司,全部是在BVI注册的离岸公司。

重组第一步现在,第一组公司出面,我们称它们为"前四家过桥公司"(恒宙、柏辉、集裕及伊东)。

2006年4月至6月,这4家公司签署多份股权转让协议。

"恒宙"收购了14家地产项目公司,"柏辉"收购10家酒店公司,"集裕"收购1家物业管理公司,"伊东"收购了2家地产装修公司、1家主题公园公司。

这是重组第一步,那些地点分散、股权分散、信息分散的项目机构,整合在4家海外离岸公司旗下,完成了控股权的转移。

这一转移不是资产大挪移,而是为变换企业性质,把"内资企业"变成"外资企业"。

2006年9月,碧桂园集团悄悄向广州市地税局申报:实施内资企业转为外资企业的转制。

原因很简单:"前四家过桥公司"以离岸公司名义,收购国内企业,内资转外资。

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为在境外上市创造条件。

最重要的核心机构--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在2006年11月10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法定股本为38万港元,分为380万股,每股面值0.10港元。

同一天,一股股份被配发及以现金按面值发行给Codan Trust Company(Cayman)Limited,该股份于当天又被转让给杨贰珠。

这是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最老资格的创业伙伴之一,也是公司持股排名第二的股东。

重组第二步接下来,第二组公司开始出手,我们称之为"后四家过桥公司"(即富高、兴辉、智发、永柏),2006年12月31日,这四家公司各自从现有股东手中收购"前四家过桥公司"(恒宙、柏辉、集裕、伊东)。

"后四家过桥公司"现在已是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收购代价是,"后四家公司"分别各自以70%、12%、6%、6%及6%的比率,向现有股东配发及发行新股份作为代价。

我们看到这样的新结构,"富高"100%控股"恒宙",间接100%持有13家地产项目公司。

再间接持有13家二级地产项目公司,总计26家地产项目机构。

"兴辉"100%全控"柏辉","柏辉"100%持有10家碧桂园酒店项目公司,以及2家二级酒店企业。

一共全资持有12家下属公司。

"智发"100%控股"集裕","集裕"全控旗下广东管理公司。

"永柏"100%持有"伊东",间接持有3家公司。

收购完成,我们看到27家碧桂园旗下地产、酒店、装修、主题公园项目公司,已经装入"后四家过桥公司"。

到现在,"后四家过桥公司"和"碧桂园香港公司",5家企业实际上控制了42家碧桂园企业,这是碧桂园最主要的财源和商业价值所在。

重组第三步资本路径很清晰:再把股权合并。

5家BVI企业太多了。

又一家在BVI注册的"豪华公司"此次出面,"豪华"从现有股东手中收购"后四家过桥公司",全资拥有,"豪华"并以70%、12%、6%、6%、6%的比率,向现有股东配发及发行新股份作为收购代价。

同步,"豪华"向杨国强个人收购"碧桂园香港公司",以"碧桂园香港公司"在2006年8月31日的资产净值112万港元作价。

这样,香港公司也顺利归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旗下。

这可以视为第三步。

当然,"豪华公司"还不是最后的目的地,他依然是"桥",只提供过桥的便利。

重组第四步在BVI注册的"伟嘉公司"又现身,随即从现有股东手中收购"豪华",以70%、12%、6%、6%、6%的比率向现有股东配发及发行新股份。

"伟嘉"通过总计6200万港元的贷款协议,认购"豪华"的新股,延续上面的多次收购。

我们回顾一下,"豪华"之前认购"后四家过桥公司"新股,再之前"后四家过桥公司"认购"前四家过桥公司"的新股,再之前"前四家过桥公司"收购碧桂园中国公司。

这一条资本重组链条就这样形成了。

要注意的是,"伟嘉"不属于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它是独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看到46家碧桂园公司终于集中到"伟嘉"这里。

多壳重组的利益考量重组过程走到这一步,完成4次收购,涉及交易的BVI离岸公司超过10个。

这可能是最有创意的重组,充满戏剧性,也复杂得让大多数投资客根本看不明白。

他们会问:为何不是"伟嘉"直接收购46家公司,不就得了?都是自己人,干嘛搞这么复杂?其实,很简单,要理顺民营家族企业的资本结构,除了购并,还需要在财务上作调整。

每一次收购,都会带来背后复杂的数值计算,而所谓的"资本专家"的价值就在此。

碧桂园15年积累的庞大资产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的交易中,获得了真正国际化的转型,这是真正的变革。

2007年2月28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伊东"、"恒宙"、"柏辉",向"伟嘉"偿还6200万港元的贷款。

还记得前面提及5个自然人股东,一人拥有一家BVI公司吗?现在这第三组公司出现,我们称之为"股东五公司"。

2007年3月19日,杨贰珠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一股股份按面值转让予"多美",及分别向"股东五公司"(分别是杨惠妍的必胜,杨贰珠的多美,苏汝波的日皓、张耀垣的伟君,区学铭的喜乐)配发及发行70股、11股、6股、6股及6股股份。

2007年3月20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的法定股本从38万港元,增加至100亿港元。

2007年3月21日,杨惠妍、杨贰珠、苏汝波、张耀垣及区学铭全资拥有的必胜、多美、日皓、伟君、喜乐五个主要的股东公司,从"伟嘉"手上收购"豪华"的全部股份,总代价为7.477亿港元,相等于"豪华"2006年9月30日的资产净值。

这算是碧桂园重组的第五步,一个历时一年的重组活动完美谢幕,等下来的就是箭在弦上,即将破空而出。

最后的结果很有意思,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成为上市的母体,所有创始股东都在上市公司中获得相应股权,"伟嘉公司"消失,"豪华公司"成为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子公司,负责拥有全部的55家子公司,其中包括8家BVI注册的离岸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