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证明》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归纳及典型例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归纳及典型例题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面积相等.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常用到以下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常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常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常是对应角.(6)两个全等的不等边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要想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找出对应的元素是关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边角边定理(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角边角定理(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边边边定理(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角角边定理(AAS):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斜边、直角边定理(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运用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直线垂直等问题,在证明的过程中,注意有时会添加辅助线.拓展关键点:能通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两条线段间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相等是几何证明的基础.专题1、常见辅助线的做法典型例题找全等三角形的方法:(1)可以从结论出发,寻找要证明的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分别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2)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已知条件可以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3)可从条件和结论综合考虑,看它们能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4)若上述方法均不可行,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①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②利用翻折,构造全等三角形;③引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④作连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精品教学课件

∴∠ABP=∠ACP=90°
∵PB=PC,AP=AP
∴Rt△ABP≌Rt△ACP(HL)
∴∠APB=∠APC
PB=PC,
在△PBD和△PCD中,
∠DPB=∠DPC, DP=DP,
∴△PBD≌△PCD(SAS)
∴∠BDP=∠CDP
课堂小结,整体感知
1.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猜想: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分析命题: 条件: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 结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数学语言: 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C=∠C′=90°,AC=A′C′,AB=A′B′; 求证:△ABC≌△A′B′C′.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2 如图,∠BAC=90°,AD是∠BAC内部一条射线,若AB=AC,BE⊥AD于点E
,CF⊥AD于点F.求证:AF=BE.
证明:∵∠BAC=90°
∴∠BAE+∠FAC=90°
∵BE⊥AD,CF⊥AD
∴∠BEA=∠AFC=90°
∴∠BAE+∠EBA=90°
∴∠EBA=∠FAC.
∴∠BFD=∠CED=90°
DF=DE,
在△BDF和△CDE中 ∠BFD=∠CED,
BF=CE,
∴△BDF≌△CDE(SAS)
∴∠B=∠C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变式训练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90°,
BE⊥AC于点E,DF⊥AC于点F,CF=AE,BC=DA.
求证:Rt△ABE≌Rt△CDF.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1 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 向的长度DF相等,两个滑梯的倾斜角∠AB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F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3节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3节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图⑤中,∵AB∥DE,∴∠A=∠D=30°,∵∠BCD=∠A+∠B=60°,
∴∠B=60°﹣∠A=30°,∴∠B=∠A,∴△ABC 是等腰三角形;
能判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有 4 个,故选:C.
例 2:如图,在△ABC 中,AB=AC,∠BAC=108°,BD=AD=AE,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 )
CBE 是等腰三角形.∴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8 个.故选:D.
B.6
C.7
D.8
例 3:已知:如图△ABC 中,∠B=50°,∠C=90°,在射线 BA 上找一点 D,使△ACD 为等腰三角
形,则∠ACD 的度数为

解:如图,有三种情形:
①当 AC=AD 时,∠ACD=70°. ②当 CD′=AD′时,∠ACD′=40°. ③当 AC=AD″时,∠ACD″=20°, 故答案为 70°或 40°或 20°
C.50°、60°
D.100°、30°
解:A、∵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为30°、60°,∴第三个内角为 180°﹣30°﹣60°=90°,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B、∵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为 40°、70°,∴第三个内角为 180°﹣40°﹣70°=70°,
∴这个三角形由两个内角相等,∴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故选项 B 符合题意;
反证法
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 由此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 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 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
1. 假设: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 归谬: 从这个假设出发进行推理,得出与定义、基本事实、 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

初中数学_三角形证明的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三角形证明的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课第一课时一、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并证明完成了全部8条基本事实,并学习了三类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通过对这三类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探索与证明积累了一定的探索经验,并继续深入学习证明的方法和格式;多数学生已经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具备了证明命题是否成立的探索经验的基础.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再将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转换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

八年级学生已有合情推理,慢慢的侧重于演绎推理,在经历了对八条基本事实时的探究,证明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活动经验。

在学习了本章后,无论是对证明的必要性的体会,对证明严谨性以及证明思路的多样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具备自己整理知识,进行知识梳理,逐渐将学习内容纳入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要求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让学生体会到证明是原有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试验的结果,发现证明的思路.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有必要对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与思考,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并思考这些内容获得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在回顾与思考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复习有关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尺规作图等.2.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3.情感价值观要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的证明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4.重点与难点重点:1.构建本章知识内容框架,发现其中关联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难点:是本章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对学生来讲是难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5节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5节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第5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例1:在△ABC中,∠A=90°,∠B=2∠C,则∠C的度数为()A.30°B.45°C.60°D.30°或60°解:∵在△ABC中,∠A=90°,∠B=2∠C,∴2∠C+∠C=90°,∴∠C=30°,故选:A.练习:在Rt△ABC中,∠C=90°,∠A﹣∠B=50°,则∠A的度数为()A.80°B.70°C.60°D.50°解:∵∠C=90°,∴∠A+∠B=90°,∵∠A﹣∠B=50°,∴2∠A=140°,∴∠A=70°,故选:B.作业:1.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A是另一个锐角∠B的3倍,那么∠B的度数是()A.22.5°B.45°C.67.5°D.135°解:设∠B=x°,则∠A=3x°,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90°,∴x+3x=90,解得x=22.5,∴∠B=22.5°,故选:A.例2: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C=1:2:3,③∠A=90°﹣∠B,④∠A=∠B=∠C,⑤∠A=2∠B=3∠C中,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A.2个B.3个C.4个D.5个解:①因为∠A+∠B=∠C,则2∠C=180°,∠C=90°,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②因为∠A:∠B:∠C=1:2:3,设∠A=x,则x+2x+3x=180,x=30°,∠C=30°×3=90°,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③因为∠A=90°﹣∠B,所以∠A+∠B=90°,则∠C=180°﹣90°=90°,所以△ABC 是直角三角形;④因为∠A=∠B=∠C,所以∠A+∠B+∠C=∠C+∠C+∠C=180°,则∠C=90°,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⑤因为3∠C=2∠B=∠A,∠A+∠B+∠C=∠A+∠A+∠A=180°,∠A=,所以△ABC为钝角三角形.所以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有①②③④共4个,故选:C.练习: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90°,③∠A=∠B=2∠C,④∠A=∠B=∠C中,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A.1个B.2个C.3个D.4个解:①由∠A+∠B+∠C=180°,∠A=∠B﹣∠C得到:2∠B=180°,则∠B=90°,则△ABC是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②∠A﹣∠B=90°得到:∠A>90°,则△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③由∠A+∠B+∠C=180°,∠A=∠B=2∠C得到:5∠C=180°,则∠C=36°,则∠A =∠B=72°<90°,则△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④由∠A+∠B+∠C=180°,∠A=∠B=∠C得到:∠C=90°,则△ABC是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是直角三角形的是①④,共2个.故选:B.作业:2. 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C=1:2:3;③∠A=2∠B=3∠C;④∠A=∠B=∠C中,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A.1个B.2个C.3个D.4个解:①∠A+∠B=∠C,是直角三角形;②∠A:∠B:∠C=1:2:3,是直角三角形;③∠A=2∠B=3∠C,则设∠A=x,∠B=,∠C=,则x++=180°,解得x=,∴∠A=,,,∴△ABC不是直角三角形;④∠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2个,故选:B.例3:在Rt△ABC中,斜边AB=3,则AB2+BC2+CA2=.解:∵△ABC为直角三角形,AB为斜边,∴AC2+BC2=AB2,又AB=3,∴AC2+BC2=AB2=9,则AB2+BC2+CA2=AB2+(BC2+CA2)=9+9=18.故答案为:18练习:如图所示,在△ABC中,∠ABC=90°,分别以AB、BC、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面积分别为225、400、S,则S为()A.175B.600C.25D.625解:由勾股定理得,AB2+BC2=AC2,则S=25+400=625,故选:D.作业:3. 已知△ABC中∠C=90°,c为斜边,a、b为直角边,若a+b=17cm,c=13cm,则△ABC的面积为()A.15cm2B.30cm2C.45cm2D.60cm2解:∵a+b=17,∴(a+b)2=289,∴2ab=289﹣(a2+b2)=289﹣c2=289﹣169=120∴ab=30,故选:B.例4:如图,一块铁皮(图中阴影部分),测得AB=3,BC=4,CD=12,AD=13,∠B=90°.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解:如图,连接AC.∵△ABC中,∠B=90°,AB=3,BC=4,∴AC==5.∵CD=12,AD=13,AC=5,∴AC2+CD2=AD2,∴△ACD是直角三角形,∴S阴影=S△ACD﹣S△ABC=×5×12﹣×3×4=30﹣6=24.练习:如图,在Rt△ABD中,∠ABD=90°,AD=10,AB=8.在其右侧的同一个平面内作△BCD,使BC=8,CD=2.求证:AB∥DC.证明:∵在Rt△ABD中,∠ABD=90°,AD=10,AB=8,∴BD===6,∵BC=8,CD=2,∴62+(2)2=82,∴△BDC是直角三角形,∴∠BDC=90°,∴∠ABD=∠BDC,∴AB∥DC.作业:4.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DC中,∠A=90°,AB=9,AC=12,BD=8,CD=17.(1)连接BC,求BC的长;(2)判断△B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解:(1)∵∠A=90°,∴BC===15;(2)△BCD是直角三角形,理由:∵BC2=152=225,BD2=82=64,CD2=172=289,∴BC2+BD2=CD2=289,∴△BCD是直角三角形.例5: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点A,B,C为网格的交点.(1)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求AB边上的高.解:(1)△ABC为直角三角形,理由:由图可知,,BC=,AB==5,∴AC2+B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2)设AB边上的高为h,由(1)知,,BC=,AB=5,△ABC是直角三角形,∴=,即=h,解得,h=2,即AB边上的高为2.练习: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3,BC=4,CD=12,AD=13,∠B=90°.(1)连接AC,求证:△ACD是直角三角形;(2)求△ACD中AD边上的高.解:(1)证明:连接AC,在Rt△ABC中,AC2=AB2+BC2=32+42=25,∴AC=5,∵CD=12,AD=13,∴AC2+CD2=AD2,∴∠ACD=90°,∴△ACD是直角三角形;(2)解:过点C作CH⊥AD于点H,则S△ACD=AD×CH=AC×CD,∴×13×CH=×5×12,∴CH=.作业:5.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A,B,C为格点(1)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求BC边上的高.解:(1)结论:△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BC2=12+82=65,AC2=22+32=13,AB2=62+42=52,∴AC2+AB2=BC2,∴△ABC是直角三角形.(2)设BC边上的高为h.则有•AC•AB=•BC•h,∵AC=,AB=2,BC=,∴h=.例6:写出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的逆命题.该逆命题是命题(填“真”或“假”).解:“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写成它的逆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该逆命题是假命题,故答案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假练习:“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逆命题是命题.(填“真”或“假”)解:∵原命题的条件为:两直线平行,结论为:内错角相等,∴其逆命题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真命题;故答案为:真.作业:6.已知命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线相等”,它的逆命题是,该逆命题是命题.(“真”、“假”).解:命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线相等”的逆命题是“如果一个三角形两条边上的高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真命题,故答案为:如果一个三角形两条边上的高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真.。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题(含答案)
证明:(1)∵BE⊥AC,CF⊥AB∴∠ABM+∠BAC=90°,∠ACN+∠BAC=90°∴∠ABM=∠ACN∵BM=AC,CN=AB∴△ABM≌△NAC∴AM=AN
∵OM=OM∴△AOM≌△BOM (AAS)∴OA=OB∵ON=ON
∴△AON≌△BON (SAS)∴∠OAB=∠OBA,∠ONA=∠ONB
∵∠ONA+∠ONB=180∴∠ONA=∠ONB=90∴OM⊥AB
15.(5分)如图,已知AD∥BC,∠PAB的平分线与∠CBA的平分线相交于E,CE的连线交AP于D.求证:AD+BC=AB.
∴∠A=∠BFE∵AB//CD∴∠A+∠D=180º∵∠BFE+∠CFE=180º
∴∠D=∠CFE又∵∠DCE=∠FCE CE平分∠BCD CE=CE
∴⊿DCE≌⊿FCE(AAS)∴CD=CF
∴BC=BF+CF=AB+CD
8.已知:AB//ED,∠EAB=∠BDE,AF=CD,EF=BC,求证:∠F=∠C
∴AE垂直BD∵BE⊥AE∴点E一定在直线BD上,在等腰三角形ABD中,AB=AD,AE垂直BD∴点E也是BD的中点∴BD=2BE∵BD=CD=AC-AB∴AC-AB=2BE
12.已知,E是AB中点,AF=BD,BD=5,AC=7,求DC
∵作AG∥BD交DE延长线于G∴AGE全等BDE∴AG=BD=5∴AGF∽CDF
∵AC=AC∴△ADC≌△AFC(SAS)
∴AD=AF
∴AE=AF+FE=AD+BE
7.如图,四边形ABCD中,AB∥DC,BE、CE分别平分∠ABC、∠BCD,且点E在AD上。求证:BC=AB+DC。
在BC上截取BF=AB,连接EF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三角形的证明》(困难)(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三角形的证明》(困难)(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三角形的证明》(困难)(含答案解析)考试范围:第一单元;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一项)1. 如图,DA=DB=DC,则x的值是.( )A. 10B. 20C. 30D. 402. 在△ABC中,∠A=∠B,则.( )A. AB=ACB. BA=BCC. CA=CBD. 不能确定3. 在△ABC中,已知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则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A. a=3,b=3,c=4B. a:b:c=2:3:4C. ∠B=50∘,∠C=80∘D. ∠A:∠B:∠C=1:1:24. 在如图所示的4×4正方形网格中,∠1+∠2+∠3+∠4+∠5+∠6+∠7为.( )A. 330∘B. 315∘C. 310∘D. 320∘5. 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则∠1与∠2的和是.( )A. 60∘B. 45∘C. 30∘D. 25∘6. 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BC为0.7米,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AC为2.4米,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A′D为1.5米,则小巷的宽为( )A. 2.5米B. 2.6米C. 2.7米D. 2.8米7. 如图,要用“HL”判断Rt△ABC和Rt△DEF全等的条件是( )A. AC=DF,BC=EFB. ∠A=∠D,AB=DEC. AC=DF,AB=DED. ∠B=∠E,BC=EF8. 如果三角形两条边上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第三条边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9. 如图,AC垂直平分BD,垂足为点E,连接AB,AD,BC,CD,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B=ADB. CA平分∠BCDC. AB=BDD. △BEC≌△DEC10. 如图,三个居民小区在△ABC的顶点上,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A. AC,BC两边高线的交点处B. AC,BC两边中线的交点处C. AC,BC两边中垂线的交点处D. ∠A,∠B两角平分线的交点处1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E⊥AC于点E,连接DE,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12cm2,若BE平分∠ABC,则四边形ABED的面积为.( )A. 4cm2B. 6cm2C. 8cm2D. 10cm212. ▵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是20,30,40,其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O,则S△ABO∶S△BCO∶S△CAO=( )A. 1:1:1B. 1:2:3C. 2:3:4D. 3:4:5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13. 如图,∠A=20∘,∠C=40∘,∠ADB=80∘,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个,分别是.14. 如图,小明和小芳以相同的速度分别同时从A,B出发,小明沿AC行走,小芳沿BD行走,并同时到达C,D.若CB⊥AB,DA⊥AB,则CB DA.(填“>”“<”或“=”)15. 如图,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B作直线a,分别过点A,C作直线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若AE=1,CF=3,则AB=.16. 如图,D是∠ABC平分线上一点,E,F分别在AB,BC上,且DE=DF.若∠BED=130∘,则∠BFD等于.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72.0分。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题一、全等三角形证明题1 20题及解析。

(一)题目1。

1. 题目。

已知: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且BE = AC,延长BE交AC于F。

求证:AF = EF。

2. 解析。

证明:延长AD到G,使DG = AD,连接BG。

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BD = CD。

在△BDG和△CDA中,BD = CD,∠BDG = ∠CDA(对顶角相等),DG = DA。

根据SAS(边角边)全等判定定理,可得△BDG≌△CDA。

所以BG = AC,∠G = ∠CAD。

又因为BE = AC,所以BG = BE。

所以∠G = ∠BEG。

因为∠BEG = ∠AEF(对顶角相等),所以∠AEF = ∠CAD。

所以AF = EF。

(二)题目2。

1. 题目。

如图,在△ABC和△DEF中,AB = DE,BE = CF,∠B = ∠DEF。

求证:AC = DF。

2. 解析。

因为BE = CF,所以BE + EC = CF+EC,即BC = EF。

在△ABC和△DEF中,AB = DE,∠B = ∠DEF,BC = EF。

根据SAS全等判定定理,可得△ABC≌△DEF。

所以AC = DF。

(三)题目3。

1. 题目。

已知:如图,AB = CD,AE = DF,CE = FB。

求证:AF = DE。

2. 解析。

因为CE = FB,所以CE + EF = FB + EF,即CF = BE。

在△AEB和△DFC中,AB = CD,AE = DF,BE = CF。

根据SSS(边边边)全等判定定理,可得△AEB≌△DFC。

所以∠B = ∠C。

在△ABF和△DCE中,AB = CD,∠B = ∠C,BF = CE。

根据SAS全等判定定理,可得△ABF≌△DCE。

所以AF = DE。

(四)题目4。

1. 题目。

如图,在Rt△ABC中,∠ACB = 90°,CA = CB,D是AC上一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AE = BD,BD的延长线与AE交于点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E
C B A A
B C D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13题
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证明》试卷A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 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三角形( )的交点.
A. 三个内角平分线
B. 三边垂直平分线
C. 三条中线
D. 三条高
2.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是6cm 、8cm 、10cm ,则△ABC 的面积 是( )
A.24cm 2
B.30cm 2
C.40cm 2
D.48cm 2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2㎝,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7㎝
B .9㎝
C .12㎝或者9㎝
D .12㎝ 4.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 A.必定全等 B.必定不全等 C.不一定全等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则它的底角是( ) A .40° B .50° C .60° D .70° 6. 如图,在△ABC 和△DEF 中,已知AC=DF ,BC=EF ,要使△ABC ≌△DEF ,还需要的条件是( ) A.∠A=∠D B.∠ACB=∠F C.∠B=∠DEF D.∠ACB=∠D
7.如图,△ABC 中,AB=AC ,点D 在AC 边上,且BD=BC=AD , 则∠A 的度数为( )
A.30°
B.36°
C.45°
D.70°
8.如图,△ABC ≌△AEF ,AB =AE ,∠B =∠E ,则对于结论
①AC =AF ;②∠FAB =∠EAB ;③EF =BC ;④∠EAB =∠FAC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9.“等边对等角”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已知⊿ABC 中,∠A = 090,角平分线BE 、CF 交于点O ,则∠BOC = .
1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有一个角是80°,那么顶角是 度.
1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0
,腰长为6,则其底边上的高是 。

13.如图,△ABC 中,∠C=90°,∠A =30° ,BD 平分∠ABC 交AC 于D ,若CD =2cm ,则AC= . 14.Rt ⊿ABC 中,∠C=90º,∠B=30º,则AC 与AB 两边的关系是 , 15.在△ABC 中,边AB 、BC 、AC 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P ,则PA 、PB 、PC 的大小关系是 . 16.在△ABC 中,∠A=40°,AB=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与D ,则∠DBC 的度数为 .
三.基础题(每题6分,共36分)
17.如图,在△ABD 和△ACD 中,已知AB =AC ,∠B =∠C ,求证:AD 是∠BAC 的平分线.
18.如图,∠A=∠D=90°,AC=BD.求证:OB=OC ;
新|课 | 标|第 | 一| 网
19.如下图,CD ⊥AD ,CB ⊥AB ,AB =AD ,求证:CD=CB .
20.如图,DC ⊥CA ,EA ⊥CA , CD=AB ,CB=AE .求证:△BCD ≌△EAB .
21.如图,CE ⊥AB ,BF ⊥AC ,CE 与BF 相交于D ,且BD=CD. 求证:D 在∠BAC 的平分线上.
22.如图,ABC ∆中,DE A AC AB ,, 50=∠=是腰AB 的垂直平分线,求DBC ∠的度数。

D A B
C
四、提高题(每题8分,共16分) 23.作图题:在下图△ABC 所在平面中,
(1)作距△ABC 三边距离相等的点P ; (2)作距△ABC 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Q.
24. 如图,△ABC 中,∠B=90°,AB=BC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若BD=1,求DC 的长.
五.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25.如图,已知: D 是△ABC 中BC 边上一点,EB=EC ,∠ABE=∠ACE ,求证:∠BAE=∠CAE. 证明:在△AEB 和△AEC 中,
⎪⎩

⎨⎧=∠=∠=AE AE ACE ABE EC EB ∴△AEB ≌△AEC(第一步) ∴∠BAE=∠CAE(第二步)
问:上面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根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推理过程;
26.如图,在△ABD 和△ACE 中,有四个等式:①AB=AC ②AD=AE ③∠1=∠2 ④BD=CE . 以其中..三个条件为已知,填入已知栏中,一个为结论,填入下面求证栏中,使之组成一个真命题,并写出证明过程。

已知: . 求证: . 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