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概况
上海城市介绍文字

上海,这座位于中国东部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城市之一。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集金融、贸易、科技、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
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城市。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老的弄堂、石库门建筑和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购物中心交相辉映。
上海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拥有世界一流的金融体系和贸易中心。
这里有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同时,上海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氛围也非常浓厚,吸引了众多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的投资和创业。
在文化方面,上海以其独特的海派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里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音乐、电影、美食等文化形式。
在上海,你可以欣赏到中国传统戏曲、西洋音乐剧等多元化的艺术表演。
此外,上海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这里有世界知名的外滩、城隍庙、豫园等景点,也有现代化的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
总的来说,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它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城市。
无论你是来旅游、工作还是生活,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精彩和快乐。
上海城市概况

上篇:一上海城市概况1.地理位置、人口、面积1.1 地理位置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
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上海境内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2000年,全年平均气温17.6℃,无霜期300天。
年降雨量1302毫米,但全年5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1.2 人口上海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1949年,上海人口仅为520万。
至2000年末,全市年末户籍人口已达1321.63万人,是解放前的2.5倍,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
2000年,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84人,其中市区2897人。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人口为1674万人。
人口规模增大所导致的住房压力从宏观上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1.3 面积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
其中区面积3924.24平方公里,县面积2416.2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219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22平方公里。
境内辖有崇明岛,面积为104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各区、县土地面积(2000年)地区面积(平方公里)地区面积(平方公里)黄浦区12.41闵行区371.68卢湾区8.05嘉定区458.80徐汇区54.76宝山区415.27长宁区38.30金山区586.05静安区7.62松江区604.71普陀区54.83青浦区675.54闸北区29.26南汇县687.66虹口区23.48奉贤县687.39杨浦区60.73崇明县1041.21浦东新区522.751.4 行政区划1949年以来,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至2001年末,上海共有18个区、1个县,共153个镇,3个乡,99个街道办事处,3408个居民委员会和2771个村民委员会。
上海概况

上海概况一、地理位置上海市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
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
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4米左右。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
二、城市简介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
19世纪,由于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开始展露锋芒。
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并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发展。
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是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
但在1949年建国之后,外国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上海随即没落。
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
上海目前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
但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金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第五大天际线——上海天际线。
而在建的全国最高建筑——上海塔则会使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建筑呈现“品”字形的三足鼎立之势。
今日的上海,不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
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
一些提案也提出上海会成为未来的全球城市。
国际主流媒体更将上海形容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典范”。
上海的概况介绍

上海的概况介绍上海是中国的一座国际大都市,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科技、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之一。
以下是关于上海的一般概况:1.地理位置:上海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濒临东海,长江入海口。
它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
2.人口: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由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上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人口。
3.经济: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先进的金融、贸易和制造业。
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开发区之一,有许多国际公司总部设在这里。
4.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拥有中国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
陆家嘴是上海著名的金融区,有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总部设在这里。
5.贸易与港口:上海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是中国的主要贸易枢纽之一。
它在全球货运和贸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6.科技和创新:上海是中国的科技和创新中心之一,拥有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企业。
张江科学城是上海的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7.文化与艺术: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资源,包括博物馆、艺术馆、剧院和历史悠久的建筑。
外滩是上海著名的观光胜地,沿江的建筑群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8.交通:上海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公交和高速公路。
浦东国际机场是亚洲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9.国际化:作为中国的国际化城市,上海是许多国际公司的亚太总部所在地,也是许多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地,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
总体而言,上海是一座充满活力、经济繁荣、文化丰富的城市,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信息可能已发生变化,请查阅最新资料以获取关于上海的最新信息。
上海概况导游词

上海概况导游词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岸,长江三角洲前缘,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陆境海拔最高点。
上海地跨长江口、淀山湖、黄浦江、吴淞江四大水系,境内江、河、湖、塘相间。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海概况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上海概况导游词(一)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
陆地面积6219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22平方公里。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一、二月最冷,最低气温为-5℃至-8℃,通常七月最热,最高气温达35℃-38℃。
每年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是梅雨季节。
至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9.70万人。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39.50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0.20万人。
上海的城镇化水平居全国首位;人口密度为3816人/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二(第一是深圳5963人/平方公里)。
2016年上海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746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速首次超过全国。
上海辖16个市辖区,106个街道、107个镇、2个乡(合计215个乡级行政单位)。
上海市人民政府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
16个市辖区分别是: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关于上海的资料

关于上海的资料
关于上海的资料
上海是中国最具活力、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上海的资料。
一、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东濒东海,南濒杭州湾,地处长江三角洲的
中心地带,紧邻江苏、浙江两省,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中国最
大的港口城市。
上海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二、历史文化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海
的城墙、街巷、宅邸、建筑、寺庙、园林、民俗等历史文化遗产,代
表了上海数百年的城市发展历程,是历史的见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经济实力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
上海的GDP排名全国第一,
是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世界一流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商机。
四、旅游资源
上海是中国的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着众多的旅游资源。
例如上海的城
市景观、博物馆、古迹、名胜风景区、园林、水乡古镇等各具特色的
旅游景点,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五、人文风情
上海是中国最具人文魅力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异域
风情。
上海的文化艺术、时尚潮流、城市风貌、生活方式等反映了上
海人的精神面貌和现代城市的气质。
总之,上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着众多的资源和优势,是中
国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世界的瞩目焦点。
相信不久的将来,上海将
会更加美丽、繁荣、富强。
上海PPT

华夏厅 位于1楼,面 积960平方米, 可容纳400人 进行会议、 展览等多种 形式活功。 为方便与会 者的需求, 展示厅配有 各种先进的 会议设施。
黄河厅位
于3楼,面积为 400平方米,中 心辐射环型会 场,可容纳250 人,阶梯式固 定座位,可播 放电影并有可 供小型演出的 舞台,台口的 两侧各有1个 l50英寸的投影 屏 幕 , 1+10同 声翻译,适合 于各类研讨会。
上海厅位于7 楼,面积为 4400平方米, 可容纳4000 人 会 议 与 3000人宴会, 上海国际会 议 中 心 并可按不同 需要,分隔 成1/2和1/4部 分 。
国际厅
位于3楼,面积 为1200平 方米 , 可播放电影并 有可供小型演 出的舞台,台 口的两侧各有1 个150英寸及中 间300英寸的投 影屏幕,剧场 形座位750个, 两侧共有8个记 者包厢,可容 纳150人,有 1+10 同 声翻译 设 备 。
Hale Waihona Puke 京路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 西方商人纷至沓来。当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安定下 来之后,开始希望在上海也能够玩他们喜欢的游 戏。跑马,就是他们十分喜爱的游戏之一。他们 选中了外滩西面一条500多米的田间小路进行跑马 活动。随着跑马次数的增加,那条田间小路越来 越宽,越来越平,这条马跑的路就被中国老百姓 称之为“马路”,这条 “马路”,就是最早的南 京路。
第三部分
展望未来
在2011最新一期The World‘s Best Skylines全球摩天 城市排行中,上海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香港、纽 约。上海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全年外籍旅游 接待量居中国大陆第一,近几年上海强化科技兴市, 专利的申请量以及授权量常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此外,上海还致力于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2010年 全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列全国各大城市首位,迪 斯尼乐园也将于2015年在上海开张迎客。 且上海未来的城市战略中,也将上海定为国际会议中 心城市。为此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在上海城市建设的 战略性中是十分重要的。
上海简介概况介绍

上海简介概况介绍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知名的城市,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西方文化,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都市。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沿海,东至东海,西至太湖之滨,南达浙江省,北接江苏省,海拔约5米,建设面积约9900平方公里,总人口较2020年的26000000人,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点二。
上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多年前,而九十年代以来,上海进行了大范围的再开发,目前上海是全国领先的经济、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区域。
上海经济是中国最发达的,2000年以来,上海深度参与发展全国总量经济的新机制,其GDP自1995年起持续略增,总量连续十五年位居全国第一位,被誉为“上海速度”。
上海有着优秀的工业结构,传统产业结构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上海十二五”新产业规划的建设以及经济结构改革正在朝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发展。
上海是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示范重镇,独特的区位优势,先进的现代物流和交通体系、具有竞争力的市场特点,给该市的多种行业和产业带来了丰富的发展机遇。
服务业是上海城市经济的支柱,与国家的战略目标"一带一路"一脉相承,上海将进一步建设外语翻译服务中心,进一步壮大外贸企业引进服务中心,确保上海成为国内贸易衔接口。
上海是节日之都,每年有如海秋节、中秋节、春节、南京路节日等不同的节日,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让游客和当地居民都极为喜爱,是游客绝对不可错过的经典景点!上海现有的文创景观,如外滩、陆家嘴、南京路、老城隍庙、鲁迅公园,以及最新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陆家嘴中央商务区,为上海新式都市发展都注入了自己的特色,使上海山水一体化,一片小国的一角显形。
上海拥有较为发达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五大集团、三大技术基础和四大科技园区,是中国最先进的科技城市,被誉为“中国科技之都”。
上海是中国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城市之一,拥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腊八节、青年运动等,而其上海话和上海客家话文化也一直焕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上海成为一座拥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国际都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况:阐述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以及新江湾城的历史文脉,上海人的区位观念和性格特征,上海城市海派建筑的发展。
对上海市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表明了上海市投资开发环境与前景向好。
第一节历史文化内涵与底蕴
一、城市历史文脉
(一)上海城市历史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
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
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
宋——元时期的上海县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
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
宋熙宁年间(l068
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
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
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已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
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
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
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上海码头
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被迫开埠。
随后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
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相继建立租界,并数次扩大租界范围。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
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至2007年近9000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上海正在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的中长期建设目标稳步挺进。
上海外滩两岸
(二)海派文化的形成
余秋雨曾从地理位置的角度为北京和上海做了一个比较:
“北京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京城:背靠长城,面南而坐,端肃安稳;上海正相反,它侧脸向东,面对着一个浩瀚的太平洋,而背后,则是一条横贯九域的万里长江。
对于一个自足的中国而言,上海偏踞一隅,不足为道;但对于开放的当代世界而言,它却俯瞰广远、吞吐万汇、处势不凡……”
上海处在东亚大陆海岸线中点,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最有条件成为南北文化乃至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枢纽。
南宋时北人南下,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前哨便落在了交通便利的“上海镇”。
待明朝建立后,一个“上海人”——徐光启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天主教徒,官至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
徐光启自幼受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浸染,但他并没有把刚刚传入中国的天主教当成笑话或是怪物,而是深入思考和探讨西方的宗教、科技、经济、军事等等话题,他对基础科学兴趣尤大,甚至和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主持编撰《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被后世认为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徐光启像徐家汇天主堂
徐光启被安葬在徐家汇,他对西方文化认真务实的态度也随之在此处落地生根。
徐家汇成了传播西方科学文明和宗教文化的重地,1896年,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创立于此,复旦大学在迁往江湾之前也在徐家汇附近的李公祠内办学十年。
自徐光启后四百余年,上海形成了开放和宽容的优良传统(无论主动抑或被迫)。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从政治、军事、文化上大举入侵中国,上海租界林立,各租界当局采取严格的市政管理方式和先进的建设手段,在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近代化;租界内创办的教会学校、译书机构、外国报刊等,或多或少传播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上海人口急剧增长,1900年已超过100万人,其中多数来自全国各省和世界各地,致使西方的现代文化和各地的地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变发展,使上海揉合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孕育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海派文化”。
“海派”一词肇始于美术界和戏剧界。
晚清时期,大批画家为谋生或避乱,纷纷携艺来到上海。
许多画家受到新风气影响,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上吸纳民间绘画艺术和西洋画技法,形成融古今土洋为一体的所谓“海上画派”,又称“海派”。
“海派”的另一重要起源在戏曲。
1867年,英籍商人邀请天津皮黄班来沪演出大获成功。
许多昆曲、徽调演员纷纷改演京剧,同时上海京剧也吸纳了其他剧种的优点绝活加以改进,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
直至民国时期,京剧界分为两
派,北方由梅兰芳擎旗,崇尚传统,称“梅派”,即“京派”;南方由周信芳领衔,勇于革新,称“麒派”,即“海派”。
海派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从美术、京剧漫开至电影、文学、建筑等文化艺术各个领域,乃至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积而久之,便有了海派文化的概念。
如今,海派早已不再是指具体的艺术流派,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风格和文化精神,它与生俱来地具有兼容并蓄、敢于变革的特征。
二、区域历史文脉
杨浦区,新江湾城,这两个地域名词所代表的意义在上海人的观念里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杨浦区已不再是“下只角”,它拥有上海市内最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新江湾城也不再是那块人迹罕至的禁区,而是和“绿色”、“生态”、“宜居”划上了等号。
江湾——五角场,在上海市城市规划中被确认为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而在七十年前,五角场曾经规划为大上海历史上的另一个市中心区。
历史重演,证明了这片土地的地位和魅力终究无法掩盖。
今天的新江湾城,显然比七十年前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空间。
无论是百年复旦等一大批高密度教育资源所带来的浓郁人文气息,还是九平方公里的整片绿意,都是区别于上海其它区域的独一无二的特征。
走进新江湾城,就有如从浮躁的大都市来到静谧的世外桃源,人的身心同时得以解放,毫不夸张的说,这将是上海中心城区内最适合居住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