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第三课 心灵的慰籍

第二单元第三课  心灵的慰籍

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能力目标:了解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3.情感目标:领略不同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体会作品中蕴涵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教具与学具1.教具:多媒体播放工具。

2.教具: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且做一定的介绍。

提问:这两座建筑与埃及的金字塔有什么不同?2.生思考并回答。

3.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①埃及的金字塔是为死去的人修建的陵墓,而上述两座建筑是为了在世间的人们修建的。

②不过这些建筑不是为了供人们居住,而是为了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而修建的。

4.导入正题:教师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

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

5.学生初步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8、29、30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纸上。

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

① 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② 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③ 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④ 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⑤ 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⑥ 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与总结。

并且组织学生“完成活动建议一”。

7.总结:佛教的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神话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表现这些观念的美术作品也有不同。

8.展示古希腊的作品《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娜神像》。

不过二者也有共同点,请同学们思考并解答。

9.总结:宗教的思想在当时的美术创作中(中国的佛教艺术、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占主导地位。

人们用各种美术形式来表现对神灵的敬仰。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尊敬。

06心灵的慰藉

06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藉》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徐文浩我的说课题目是《心灵的慰藉》。

(板书说课题目及自己的名字)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心灵的慰藉》本课我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和评价这几个步骤,来详细向大家讲解我对课程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根据教与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的分析:受科技\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局限,人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利用,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对佛教的了解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包括了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三大宗教、二是佛教在中国的起源和佛教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三是中国的四大石窟。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头脑中对于佛教的认识和一些佛教本生的了解能力都是非常浅的层次的,所以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宗教是如何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2、能力目标:让学生对佛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能够体会佛教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了解四大石窟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菩萨造像的一个演变过程。

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佛教,初步认识佛教所给我们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难点:结合四大石窟,了解菩萨造像以及壁画在不同的时代所产生的本土化的一些演变过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和体验佛教的魅力和对佛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

赵俊杰《心灵的慰藉》教案

赵俊杰《心灵的慰藉》教案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上节课《礼仪与教化》讲到了秦汉陶俑,在艺术的道路上就出现了佛像雕塑,本课将讲述中国的主流宗教,佛教美术以及佛教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学生要了解中国最早的佛教传入时间,最有名的四大石窟,四大石窟的样试特点、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佛像的演变过程,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教育。

二、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也上过美术鉴赏的课,对于鉴赏佛教美术作品有一定的基础,但理解程度不够,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我们要更深层次的去探讨作品的背景、作用以及美术造型所带来的教育意义。

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谈论自己的观点,大胆进行反向思维,结合社会实际作一定的论证。

四、设计思路:本课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生命的瞬间》图片,让学生思想得到感化和情感的升华。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该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宗教是如何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会佛教是怎样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以及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佛教给学生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七、教学方法:举例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九、课时:1课时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PPT课件封面佛像、跳动的字体以及佛教音乐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听觉导入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授课内容:1、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引出新的问题。

①中国的主流宗教是哪个?(佛教)②宗教的起源?播放视频《佛教传入中国》,师生互动,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并回答问题:A、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B、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C、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2、再次播放视频:《千手观音》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曾经有一个感动和震撼了很多人的一个舞蹈节目,是由一群聋哑姑娘给我们表演的,是那么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她们不仅舞出了自己对于舞蹈和生活的热爱,更是展示了我们宗教中一个美丽的佛,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个经典的时刻。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ppt课件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ppt课件

新疆克孜尔石窟
新疆克孜尔石窟
中国的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千佛洞,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 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 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 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 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 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 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 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 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 术的学科——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 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 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 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 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 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新疆克孜尔石窟
引起世人普遍关注的克 孜尔千佛洞,就在塔克拉玛 干大沙漠北缘的库车县西部 约70公里处。
置身于雄伟的明乌达格 山举目远眺,克孜尔千佛洞 尽入眼帘:悬崖上一个个石 窟层层相迭,鳞次栉比,气 势恢宏,威风八面。专家介 绍,克孜尔千佛洞建造于3至 13世纪,共有236个洞,现存 壁画画面约10000平方米,是 新疆最大的一处佛教文化遗 址,现已被指定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和体悟就在美术的品评标准中变得特别
重要了。 图中描绘的禅宗六祖慧能斫竹 的故事。慧能开创了强调机型和顿悟的 栏中门派,他曾经说“青青翠竹,竟是
法身,”也就是主张万物皆有佛性,世
人能否成佛关键不在于修行,而在于能 后看到自己的本性。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活动建议
菩萨,按照佛教的解释,是对佛教教义有了深邃的领悟,能下 救众生而尚未成就佛果的高僧。在早期的佛教中,菩萨原是男性贵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 佛 本 生 经 ︾ 广 义 是 指 佛 经
佛 本 生 故 事
玄 奘 译 本
苦空照罗行观菩波波揭即罗故真能无无大大罗故藐阿蜜依三究离有挂无蜜依菩以无无亦至无无意界触无耳行色是不不不是是张识色空色空子苦空照罗行观 厄︐见蜜深自提罗罗谛说蜜说实除等上明神蜜知三耨多般世竟颠恐碍挂多般提无智苦无无明明识︐法色鼻识︐故增垢生诸︒︐小︐︐︐︐︐厄︐见蜜深自 ︒度五多般在萨僧揭揭咒多般不一等咒咒咒多般菩多故若诸涅倒怖故碍故若萨所亦集老老尽︐界乃︐声舌︐无空不不不法舍亦楷受空色空色︒度五多般在 菩 舍一蕴时若菩婆揭谛谛曰咒若虚切咒︐︐︐︐若提罗︐波佛槃梦︐︐︐︐波埵得无灭死死︐亦︒至无香身无受中减净灭空利复心 经想即即不不舍一蕴时若 利切皆︒波萨诃谛︐︐︓︐波︒苦︐是是是是波︒三得罗︐︒想远无无心罗︐故得道尽︐乃无无无眼味意眼想无︒︐︐相子如 行是是异异利切皆︒波萨 ︐︒︐ ︐ ︐ ︐︒︐︒ ︐ ︐︐ ︐ ) (8
心灵的慰 藉
第二单元 第三课 执教: 兴和一中 王永龙
佛 基 伊 世 教 督 斯 界 教 兰 上 教
三 大 主 流 宗 教
苦空照罗行观菩波波揭即罗故真能无无大大罗故藐阿蜜依三究离有挂无蜜依菩以无无亦至无无意界触无耳行色是不不不是是张识色空色空子苦空照罗行观 厄︐见蜜深自提罗罗谛说蜜说实除等上明神蜜知三耨多般世竟颠恐碍挂多般提无智苦无无明明识︐法色鼻识︐故增垢生诸︒︐小︐︐︐︐︐厄︐见蜜深自 ︒度五多般在萨僧揭揭咒多般不一等咒咒咒多般菩多故若诸涅倒怖故碍故若萨所亦集老老尽︐界乃︐声舌︐无空不不不法舍亦楷受空色空色︒度五多般在 菩 舍一蕴时若菩婆揭谛谛曰咒若虚切咒︐︐︐︐若提罗︐波佛槃梦︐︐︐︐波埵得无灭死死︐亦︒至无香身无受中减净灭空利复心 经想即即不不舍一蕴时若 利切皆︒波萨诃谛︐︐︓︐波︒苦︐是是是是波︒三得罗︐︒想远无无心罗︐故得道尽︐乃无无无眼味意眼想无︒︐︐相子如 行是是异异利切皆︒波萨 ︐︒︐ ︐ ︐ ︐︒︐︒ ︐ ︐︐ ︐ ) (8

心灵的慰藉一等奖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一等奖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一等奖说课稿《心灵的慰藉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心灵的慰藉一等奖说课稿教学目标: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

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

佛教最初并不是诞生在中国,但是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来塑造佛和菩萨的形象。

莫高窟275窟的交脚弥勒属于较早的佛教造像,由于佛教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从这个形象上既可以看到印度佛教造像的若干特点(如下半身用凸出的条子表示贴身的衣服),又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如造型质朴,在身体比例上四肢粗壮、躯干短小)。

南北朝时期,内地或汉族地区比较崇尚身体瘦、衣服宽大的“秀骨清像”,可能对敦煌的造像也有部分影响,初唐的菩萨造像似乎还保留着这样的特点。

到莫高窟194菩萨所处的中唐时期,本土的倾向又转向另一种风格。

这尊菩萨造型服装华丽,体态丰满,反映了唐代女性以丰腴为美的审美风尚,当时甚至流行“菩萨如宫娃”的说法。

所以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以及产生的原因。

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

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观察内容时代:性别:体态:姿势:面部特征:发型:着装:社会观念: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艺术家的创作心境;学习如何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了解其情感表现和心灵慰藉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灵慰藉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

重点: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创作心境;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图片、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讲解:介绍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创作心境,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

a. 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b. 讲解艺术家创作心境的来源。

c. 举例说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心灵慰藉的功能。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4. 例题讲解:分析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心灵慰藉功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其他美术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a. 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b. 艺术家的创作心境c. 心灵慰藉的功能七、作业设计a. 《呐喊》——蒙克b. 《星空》——梵高c. 《母亲》——罗中立2. 答案要求:a. 描述作品的基本信息。

b. 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c. 阐述作品的心灵慰藉功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欣赏更多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本课包括了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等方面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鉴赏①中、印佛像;②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来理解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教学目标:1、了解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知识)2、深入掌握比较式鉴赏。

(能力)2、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成就及代表性作品。

(情感)重点难点: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佛教造像本土化现象。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设计思路:导入新课:放映电影《神话》片断。

同时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种?佛教诞生在中国吗?新课内容:1、中国的石窟艺术。

首先,同学们能说出中国的几大石窟吗?分别在中国的哪里?①甘肃敦煌莫高窟。

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③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④重庆大足石窟。

⑤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2、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

①乐山大佛、弋阳卧佛、八仙山大佛。

②云冈第20窟坐佛及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③比较印度及中国的佛教造像。

④比较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

⑤麦积山造像的世俗化。

3、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

①《六祖砍竹图》南宋梁楷作品。

②《九色鹿》、《本生图》。

③比较克孜尔壁画、莫高窟壁画。

④《飞天》及油画《飞天图》、舞蹈《千手观音》图片。

课堂总结:欣赏佛教音乐《心经》,然后学生总结发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案
课程题目:心灵的慰藉
教学目的:1)理解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

教学用具与媒体:多媒体播放工具、美术教科书图片。

教学过程与实间分配:
1、导入(5/):教师提问:
a、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佛教)
c、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西游记、少林寺、敦煌壁画等)。

(接下来看影片《飞天舞蹈》提升学生兴趣)
2、引入新课:
a、佛教的产生(2/)。

(播放PPT腋下诞生图)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时古印度的一个小国。

释迦摩尼的母亲一天晚上梦
见一头通体发光的六齿白象飞进了她体内,因此受孕。

而后在腋下诞生一个婴
儿,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教义讲求转世轮回说,教化
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间一切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的
生活。

b、佛教传入中国(3)(播放PPT,选择题)
提问: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A、秦朝
B、西汉
C、东汉D魏晋南北朝
佛教是经过古代的丝绸之路逐渐传入到中国的。

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
(洛阳的白马寺)
近几年我国舞台上非常受欢迎的舞蹈除了影片中的《飞天舞蹈》还有哪一个?
(千手观音)
播放PPT千手观音壁画,介绍千手观音,进一步阐发佛教教义:人间众生的
苦难是多种多样的,众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千手千眼观音能够
看到并且帮助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并且满足不同人的愿望。

c、佛本生故事(3/) (播放PPT壁画)
希达多太子舍身饲虎图,一天希达多佛祖到野外游玩看到7只小老虎围绕在
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前,他顿生善心,舍身饲虎。

尸毗王割肉贸鸽图
有一天一只老鹰追着要吃一只白鸽,鸽子飞到尸毗王面前求救,尸毗王从自
己身上割下来与鸽子同样重量的肉来喂老鹰。

粗野狂放的画风,深刻含蓄的寓意,是佛本生壁画的一大特点。

表现佛的壮烈的善举。

还有很多同样类型的佛本生故事,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来
共同分享。

d、佛教飞天(5/) (播放PPT飞天壁画)
飞天是佛教中被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

飞天壁画是佛教美术中最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印度原始飞天图像时腾云驾雾的形式,早期的飞天照搬了这一形式。

飞天在我国本土化以后逐渐改变了这一形式,变成满身缠着优美的丝带凌空
飞舞的形式。

这也印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丝绸,非常的唯美。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飞天比较轻巧,而到了唐代,飞天造型就比较肥胖,与
当时主流审美特征有关。

(飞天图片配乐欣赏,含笑《飞天》播放三分钟)
e、中国佛教石窟(7/) PPT提问,中国四大佛教石窟?
敦煌莫高窟北魏
麦积山石窟北魏
洛阳龙门石窟北魏
大同云冈石窟北魏
(PPT介绍佛像的一半造型)
肉髻,螺发,白毫,耳垂
通过PPT分别播放四大石窟图片。

总结特点,石窟造像,高达宽博,造型平稳厚实。

体现了当时高潮的
雕塑技术。

同时体现了当时佛教在人心目中的无上地位。

(影音欣赏佛像图片《金刚经》)
f 、禅宗(5/)
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相结合衍发出禅宗。

禅宗不讲求修行,认为
世间万物存活于世都在修行,而重参悟,讲求顿悟。

PPT 南宋梁楷的简笔画《慧能》
慧能的小故事因一首诗悟出人生的真谛而成为禅宗六世祖。

“菩提本无
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g 、西方宗教美术(8/) 西方宗教美术跟佛教一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慰藉人们心灵的
最好的文化产品。

(PPT雅典帕特农神庙) 建筑高达雄伟,是人们祈求天神保佑的神殿。

这样的建筑风格体
现出一种庄严的气势,表现出宗教主神的威严。

神庙正中间是雅典
娜神像。

原物高达12米。

据说神像是木质的,外面用象牙和黄金包
裹。

体现了希腊人的哲学与信念。

圣经故事画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乔托《犹大之吻》(主要介绍犹大之吻)
表现了基督教耶稣的正义与犹大的奸邪之间的对比。

画面表现的是西方
基督教宣扬的正义与道德的完善同邪恶势力之间的搏斗,整幅画面紧张
流动,有很高的表现手法。

其他宗教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建筑表现了基督教的庄重与神圣,以
及在人心目中的位置。

伊斯兰教堂。

建筑表现了伊斯兰教的清真、神圣与清洁。

3、本课总结(2):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是人
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

正是由
于宗教的强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无论怎样,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宗教美术作品,能够让我们直接面对宗
教的神圣与威严。

宗教到现在仍然是净化人们心灵的文化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