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一)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总结(必备21篇)

古诗鉴赏总结(必备21篇)

古诗鉴赏总结第1篇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

《咏省壁画鹤》注释仙鹤: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

它与生长在高山xxx的松树毫无缘份。

但是由于丹顶鹤寿命长达50~60年,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

鶱:(xiān):(鸟)向上飞的样子。

《咏省壁画鹤》赏析初xxxxxx画鹤,他曾在秘书省壁上画了一幅仙鹤图。

xxx玄《xxx画录》载:“(稷)画踪如阎立本,今秘书省有画鹤,时号一绝。

”xxx的xxx,详见本书xxx《观xxx少保书画壁》“评说”。

xxx问诗,即是题咏秘书省壁上的xxx画鹤。

大历时代钱起的《画鹤篇》,题下有注:“省中作”,所咏的也是xxx这幅图。

题诗先写画面鹤的形象,雪白的粉墙上画着仙鹤,它气势雄伟、气宇轩昂,“真气多”三字,将画鹤的气韵表现得很生动。

第三句,诗意一转,写画鹤有高飞之势,但又不曾离去,这样,完全切合绘画艺术表现静态事物的特征。

结句拍合上句意,说明仙鹤不忍飞离的原因,是眷恋皇家的xxx,构思巧妙,既有歌颂皇恩之意,又与省中壁画仙鹤的取意相吻合,充分体现出宫廷诗人的风范。

这与钱起《画鹤篇》“主人顾盼千金重,谁肯裴回五里飞?”句一样,表达了相同的题旨。

古诗鉴赏总结第2篇【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中考说明】【课时】5课时【教学过程】一、题型归纳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中考题型](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古诗原文及赏析(一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古诗原文及赏析(一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古诗原文及赏析(一篇)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古诗原文及赏析 1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鉴赏凭借诗人提供的文字语码,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处凤尾森森的竹坞,清幽之至,遗世超尘。

非常奇怪又非常合理的是,越是在幽静的处所,思绪却偏偏象插__双翅而飞翔起来,哪怕思念的对象隔着几重山水,几重城池。

浓重的阴云沉积不散,寒霜的`迟到才留下了几枝枯萎的荷叶在风中舞动,听上去仿佛是秋雨潇潇。

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用一字一词来直接抒发他的情感,标明自己的情感状态究竟如何,只使用了一个非常平常的中性词——“想思”,而其他则全是关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是竹坞,是水槛,是秋阴,是枯荷。

不过,这诸多物象竟然像是在黄连般苦涩的汁液中浸泡多时,等到嵌入这首感怀诗时,依然发散出沉重痛楚的伤感情调。

这哪里是在写物?明明是在写心!可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首诗又不是浪漫放肆,它的内部结构又充满了审美的秩序。

纪昀解释这首诗时曾经指明:“‘秋雨不散’起‘雨声’,‘飞霜’起‘留得枯荷’,此是小处,然亦见得不苟。

”也就是说,物象渗透了心声,而心象却又不侵凌物象,两者之间达到了一合二,二合一的那种__境界。

李商隐是开一代诗歌风气的天才。

在李杜韩白这些大师的后面,创造显然是难事。

也许可以说,李商隐有他自己不得不然的独特选择。

较之前辈而言,他也许不够开阔宏大,不够积极乐观,但是他终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不仅意味着他拨转了诗歌的创作方向,使之内心化与个人化了,更意味着他在心象的驰骋与物象的驾驭之间,寻求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均衡,一种新的创造意象的方式。

如果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李商隐的诗,尽得曲涵含蓄之美,而这正好体现了__文化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作者简介李商隐,著名诗人。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古诗文诗词鉴赏(全)

古诗文诗词鉴赏(全)

古诗文诗词鉴赏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赏析: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 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二) 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古诗词鉴赏(一)

古诗词鉴赏(一)

古诗词鉴赏(一)双调殿前欢薛昂夫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

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

有丹青画不如。

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

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木兰花宋祁(2004全国卷)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为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的“闹”字,你认为写的好不好?为什么?村行王禹偁(2004年成人卷)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2004天津卷)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的理解。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02年全国卷)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附录: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苦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附录:《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江南逢春李龟年杜甫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王维(2004上海春考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

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

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

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

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

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

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

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

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一)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一)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一)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二)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一篇深刻的古诗赏析——《春江花月夜》(一)

一篇深刻的古诗赏析——《春江花月夜》(一)

古诗赏析《春江花月夜》(一)这一首诗,好多朋友讲,时过二十年,至今还能背,由此可见它在大家心中的地位。

同样,不管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它也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有的人说这是一首情诗,也有的人说这是一首风景诗,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这个我们不争论。

我打算乱讲这首诗,或者说还是按过去的风格,来一个大串讲,来一个大乱讲,讲到哪是哪。

各个时期、各家各派对这首诗的点评、赏析非常多,所以,如果我们再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讲也就没有意思了。

有朋友认为这首诗写得太缠绵悱恻了——但这不是我认为的风格,因为我们可以把它讲得不那么缠绵悱恻;也有朋友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讲得不那么爱情。

总而言之,我们就是一个乱说,没有对错,不搞成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果在这一首重要的诗面前,在众多的诗评面前,我们还要分个你对我错、你错我对,那就是笑话了。

所以,不管怎么讲,大家不要评什么对错,不要讲:你说的和那个名家说的不一样。

因为我们讲的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要是一样的话我们就不讲了,大家去百度就可以了。

春江花月夜作者: 张若虚(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大家看到诗了,也读过诗了,不少人甚至还会背了。

那么,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有人说写的是春天夜晚诗人的所见所感;也有人说写的是思乡;还有人说写的是爱情;还有娃娃说写的是长江上的月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 操的壮志情怀。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 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20、《饮酒》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代表作:《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曾做 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 材,相关作品有《饮酒》。 二、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 意,欲辨已忘言。 三、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的地方,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在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 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 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 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 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 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 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 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 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 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 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 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意趣。南山 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 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 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 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 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 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 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 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 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 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 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 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 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 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 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 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 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 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 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 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作品名 称:
创作年 代:
作品出 处:
观沧海
文学体
东汉
裁:
作者:
步出夏门行
诗词 曹操
三、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四、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 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五、诗词鉴赏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 第一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 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 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从诗的体 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 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 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 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 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 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古诗赏析(一) 17、《关雎》 一、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 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 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也叫“国风”,包括周南、召 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 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 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 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 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二、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三、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 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 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 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 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 她。 四、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 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 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 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 这首诗共五章,每章四句。第一章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 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求”字是全篇
景,还是抒发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 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 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又饶有理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 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 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 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 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 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 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 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蒹葭》 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 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 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六、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 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 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 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 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 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
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 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 最能体现全诗精神。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 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 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对 《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 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关雎》 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 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19、《观沧海》 一、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 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文学方面,在曹操父 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 文学,史称“建安风骨”。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 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 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 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 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四、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 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 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 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 得的心境。
五、结构与主题: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 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 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 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