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一、考纲解析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此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赏析字词表达效果、赏析诗句表达效果、赏析诗歌语言风格。

二、考向分析考向一赏析字词表达效果(炼字)赏析古诗字词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能够鉴赏字词的表达效果。

【技法梳理】1.关注字词的含义这里的含义包括字词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从字词含义的角度体会妙处。

2.关注字词的手法字词的常用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包括使动、形容词用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

3.关注字词的作用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分析,尽量全面。

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小贴士考向二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句(炼句)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可以从内容、形象、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鉴赏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

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很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技法梳理】赏析诗句“4技巧”1.抓前提→读懂句子的内容着眼全篇,弄懂句子的内容和情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依类型→明特点倒装句,错位的美;互文句,开合的美;对仗句,整饬的美;炼字句,凝练的美。

3.抓特点→关注表达技巧一般而言,高考试题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鉴赏时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看位置→分析作用或效果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或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答题步骤】小贴士不同诗句的作用或效果考向三鉴赏诗歌中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专题17 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

专题17 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

专题十七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 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 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 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

“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2. 【答案】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

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古代诗词解析202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代诗词解析202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代诗词解析202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
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代诗词解析202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引言
本文汇总了2023年全国高考中的古代诗词鉴赏题,同时提供了详尽的解析,以帮助考生理解和研究古代诗词。

1. 题目编号:2023-01
题目内容:
《静夜思》是哪位唐代著名诗人创作的?
A. 杜牧
B. 杜甫
C. 王之涣
D. 李白
解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以描绘作者在夜晚安静的思考之中表达对乡愁的思念之情。

2. 题目编号:2023-02
题目内容:
下面哪个诗句出自《登鹳雀楼》?
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析: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身临高楼之上,观赏壮丽景色来表达作者的豪情壮志。

3. 题目编号:2023-03
题目内容:
下面哪位诗人有“诗仙”之称?
A. 杜牧
B. 杜甫
C. 李商隐
D. 李白
解析:
诗人李白拥有“诗仙”之称,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而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
(继续添加更多题目和解析)
结论
通过研究和了解古代诗词,可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是备战2023年全国高考的重要内容。

希望考生能够努力研究,掌握古代诗词的背景和内涵,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准备。

古诗鉴赏(解析版)(上海专用)

古诗鉴赏(解析版)(上海专用)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知识点专项练习(五四制)古诗鉴赏(解析版)(2022·上海·单元测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就是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B.七八个/星天外C.听取/蛙声/一片D.旧时/茅店/社林边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请从本诗中找出来。

5.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6.(2020·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诗词,完成问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的作者是_____,“醉书”的意思是_____。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21·上海松江·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

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

2014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专题8:古典诗歌鉴赏一、【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二.【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复杂情感分析-》(解析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复杂情感分析-》(解析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复杂情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意蕴【鉴赏指导】一、鉴赏知识归类1.不同题材的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归类【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9练古代诗歌鉴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解析】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

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据此理解作答。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景交融的能力。

“昔人”提示了时间已经过去,“空余黄鹤楼”“不复返”“白云悠悠”景中带情,感慨万千。

“乡关何处是”“使人愁”,展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愁绪油然而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案】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关键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

“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昔人离去,只剩下了黄鹤楼,人去楼空,写景中透露出悲凉的意味。

“白云千载空悠悠”面对昔人已去,人去楼空,诗人内心空空荡荡,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的感情不言自明。

使至塞上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选出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题中的“望”字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诗人观望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
火平息,盼望能与家人团聚。

B.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乱中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D.尾联中写“白头”,而且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并非写实,而是用夸张手法突出自己的苍老之
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赏析的辨析能力。

D项“并非写实”有误,本诗写于杜甫晚年,“不胜簪”把诗人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
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答案】听觉视觉
【解析】“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C
【解析】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铺垫。

B.诗的前两句记叙,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C.这首诗为咏史诗,客观地反映了赤壁之战的史实。

D.诗人借题发挥,反说其事,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赏析正误的辨析能力。

“咏史诗”最大的特点是借题发挥,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是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而并非是客观地反映战争的史实,因此C项错误。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案】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解析】考查对词的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平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据此作答即可。

2. 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考查对词中情感变化的理解分析能力。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
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争渡,争渡”体现了她“误入藕花深处”之后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最后“惊起一滩欧鷺”由焦灼转向了豁然开朗。

据此作答即可。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答案】心远地自偏。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题目要求用诗中句子解答,通过下面的设问句即可找到答案。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解析】本题通过字词赏析,理解诗人内心。

先分析“悠然”一词,“悠然”是诗人神态的描写,也是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只有胸怀开阔,心情闲适,才会有这样的神态和心情。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案】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解析】诗歌讲究炼字。

本题目考查对诗词用字的品析,用“见”字表明随意性,而用一“望”字,说明诗人是有意而为,就冲淡了全诗那种恬淡悠然的意味。

结合诗的意境风格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