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状况

合集下载

灞河流域水文参数变化趋势

灞河流域水文参数变化趋势

灞河流域水文参数变化趋势摘要:本人选取马渡王水文站1953年至2013年每年流量最大值,共61 年,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到它们的水文参数的变化规律,探究其发展趋势,为灞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最新的,最正确的,最科学的水文参数。

灞河流域的水文参数是随气候,下垫面,和人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水文资料不断进行修正。

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水利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水文人的智慧。

关键词:灞河流域;水文参数;变化趋势;修正1.流域基本情况1.1.概况灞河属渭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麻家坡以北,秦岭北坡。

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期由于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为了表彰霸功把滋水改为灞河。

灞河全长 92.6km,流域总面积2577km2,河流平均坡降5.8‰。

灞河是一条典型不对称水系,它的左岸支流少而长,大部分集中在蓝田县县城以南的上游,大致作东南-西北流向,主要支流有,有清河,辋峪河,河等。

它的右岸支流多而短小,均集中在蓝田县县城以下的下游源出骊山西南侧,大致作东北-西南流向,特别是红河泥沙特别大。

形状类似扇形。

马渡王站系灞河下游一控制站,控制集水面积1601平方公里位于西安市以东约20公里,在距我以下30公里处汇入渭河,我为西安市工业,农业,交通等可提供重要的水文资料,尤其对西安地区的防汛工作更为重要。

灞河干流除马渡王站外,以上24公里处有罗李村站,控制集水面积754平方公里,雨量站有,灞源,穆家堰,牧护关,厚子镇,金山镇,辋川河系灞河一主要支流,原设有黄土贬站,控制面积478平方公里有56,57两年水位流量资料。

雨量站有葛牌镇,龙王庙,兰桥,1977年设。

马渡王站以上分两个不同自然特征的流域区,右边系黄土高原,以罗李村站为代表,左边呈土石山区,以辋川河流域为代表。

灞河流域属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但产流快。

流域内设有15个雨量站,马渡王和罗李村两个水文站,黄土砭水位站,修有6座水库。

西安的“水荒”及其解决

西安的“水荒”及其解决
一、水资源短缺对西安城市发展的制约 西安位于中国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南部关中衙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为秦 岭山地,北是渭河平原。境内河网密集,共有大小河流54条。但除北部的渭河、泾河 系过境河流,其余河流均发源于境内的秦岭山地。受气候影响,这些河流的径流量均不 大,而且季节性变化明显。根据统计,西安市境内年河川径流总量约为24.87亿立方米, 丰水期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45%’56%,枯水期径流量仅为全年总量的2%,且时有断流现 象。加上地下水资源量16.95亿立方米,西安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有31.46亿立方米 ①。按2007年底总人口计算,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仅为325立方米,相当于陕西省 均占有量的1/3,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远远低于国际 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属于水资源 严重不足地区。即使按1952年总人口252.9万锄计算,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983 立方米,仍然没有达到临界值。 水资源的不足给西安市的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1954年西安市便已 发现供水紧张苗头,1959年夏季出现供需差距4万立方米/日。之后随着城市规模的迅 速扩展,城市供水需求急剧增长,缺口越来越大,1961年供需差距为6万立方米/日, 1971年供需差距为lO万立方米/日,至1990年达27.1万立方米/日@。自1969年至1995 年,几乎每年夏季西安都要出现水荒,许多居民饮水困难,工厂因缺水而停产减产,甚 至一些高等院校也因水荒不得不提前放假。1969年夏,有85%的地区自来水上不了楼, 40%的地区实行定时供水,大街小巷到处是人们排队等水、接水的“长龙”;北郊、东南
且要早搞。确定西安市为建设单位,由西安市委托省水电设计院勘探设计。同时还就整 个工程资金的来源进行了研究。1982年4月14日,省政府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在黑 河建库解决西安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问题。4月26日,西安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报告,

西安浐灞区域市场调研报告

西安浐灞区域市场调研报告

西安已不是西安,是中国西北五省第一生态园区,领秀北中国!
二、区域地产发展状况
2.1宏观环境发展
浐灞生态区作为近年来城东尤为引人注目的区域,以城市生态带、景 观带、旅游带、经济带的定位着力建设城市第三代新城,倡导“大水大 绿”、“城市绿肺”的浐灞生态区从规划之日起至今日来看,基础设施建 设迅速跟上,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现今的浐灞生态区 已经成为城东建设发展的新兴集中地。浐灞生态区居住圈就是依附于浐灞
绿地规划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8.8平米,绿化率47.69%,城市公共绿地1584.15公顷; 规划带状生态廊,面状生态湿地公园,网状生态绿廊
区域定位
4区——新型城区、生态区、商务区、景观区; 4带——生态带、景观带、旅游带、经济带。
2.2区域楼市发展
浐灞的发展潜力被外界所看好,区域项目市场反应强烈,带动了价格 的一路上升,而且区域新近进入的项目也越来越注重内外兼修,产品价值 的提高也进一步促使了价格的上升。 根据西安房地产信息网的相关数据统计,2008年浐灞板块在售项目的 平均销售单价达到3000 元/㎡以上,2009年上半年在售项目的平均销售单 价达到4000 元/㎡以上。中新浐灞半岛开盘价格3000元/㎡左右,09年上半 年最高达到4300元/㎡;水岸东方预售最低价格2500元/㎡,目前最新价格 是4500元/㎡;沁水新城1期的均价达到了3400元/㎡,2期的均价在4800元 /㎡左右。虽然这样的价格不能跟其他区域高价格相比,但是涨幅速度十分 迅速,同比去年增长了8%。随着各配套设施逐步建成使用、区域市政配套 进一步完善等等诸多利好因素刺激下,浐灞生态区的住宅价格还将会有进 一步的升高。
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让西安绿代表 中国红 —不只是浐灞的,更是中国的荣耀

“八水润西安”之浐灞水系的发展战略研究

“八水润西安”之浐灞水系的发展战略研究

“八水润西安”之浐灞水系的发展战略研究作者:段珺郑春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八水润西安”的提出和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八水润西安”中的地位,分析了浐灞水系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浐灞水系的发展规划。

指出要从浐灞水系的防洪治理工程规划、水景观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人文环境规划着手,为打造“八水润西安”的西部第一和谐水城提供借鉴、奠定基础。

【关键词】“八水润西安”;浐灞水系;发展战略一、“八水润西安”的提出古长安依山傍水,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川分流,相背异态,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胜景,昔日的八水曾对西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受到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西安八水面临着水量锐减和污染严重两大问题。

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大力实施“大水”工程,变“八水”绕城为“八水”进城,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库、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使西安成为拥有“大水面”的西部山水之城。

本世纪初,为体现人-水-生态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体现了一种新的城市精神,又提出“八水润西安”理念。

从过去的“八水绕长安”到现今的“八水润西安”,一字之差,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润”包含了“润、进、惠”的内涵,不仅是引水进城,更是滋润城市、惠泽百姓。

西安未来将呈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景象,形成八水滋润的国际化大都市。

“八水润西安,九湖映古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建设,无疑会让许多滨水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会使生活于此的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同时也将促使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提高城市竞争力,塑造西安新时代的城市精神。

二、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八水润西安”中的地位1、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水是文明诞生的摇篮,也是文明存续的命脉。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无论是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王国,还是引黄河、长江为母亲河的华夏文明,可以说有水才能有文明、才有城市,古代楼兰古城的灭亡则从反面印证了水对于文明和城市的重要作用。

浐灞的发展趋势

浐灞的发展趋势

浐灞的发展趋势
浐灞是指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城市群,由浐河和灞河流域地区组成,是西安市规划中的主要发展区域之一。

根据浐灞新区的规划,其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端产业聚集:浐灞新区将成为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

新区将吸引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促进高科技产业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

2. 生态环境改善:浐灞新区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通过建设绿道、湿地公园等生态公共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新区还将推进智慧城市和低碳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环境。

3. 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区域发展,浐灞新区将加快建设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新区将通过新建道路、铁路和公共交通线路,改善交通状况,提升区域互联互通。

4. 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浐灞新区将着力打造一流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创新人才和文化创意企业。

新区将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化创意项目,推动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5. 人才引进和服务:浐灞新区将加大人才引进和服务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和
创业团队入驻。

新区将提供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和创业平台。

总之,浐灞新区的发展趋势是在以高端产业为引领,推动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人才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西安市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西安沪灞河流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西安沪灞河流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孙睿霖
中国林 业 科 学 研 究 院林 业 研 究 所


北京 1 0 0 0 9 1
国 家林 业 局 城市 林 业 研 究 中 心
摘要 :泸灞河流及河滨 自然空间是 西安 市城市的天然绿 色屏 障,流域 内分布有 丰富的人 文历史资 源。为 了
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河流的 自然景观和历 史遗迹 ,文章在分析基底现 状的基础上 ,对 泸灞流域 的资源进行整
ne w r e c r ea t i o n l a s p a c e f o r c i t i z e ns . Ke y wo r d s: Ch a n —Ba Ri v e r,f iv e r p l a nn i ng,l a nd s c a p e r e s o u r c e s,p r o t e c t i o n,u t i l i z a t i o n
第1 1 卷 第1 期 2 0 1 3年 2月

o 1 . 11 No .1 Fe b . 201 3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e s e Ur b a n F o r e s t r y
西安 沪灞 河流 域 景观 资源 保 护 与利 用 规 划
城市生态环境 建设尤 为重要 ,这是关系西安可持续
发展 能力 、城 乡居 民共 享 生 态 建 设 成 果 的基 础 性 民 生事 业 。河 流水 系是 城 市生 态 系统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居住用地 、教育科研用 地、公共用地 、生态用地等
多 种城 市 土地 利 用 类 型 。灞 河 是 渭 河 南 岸 最 大 的支 流 ,全长 1 0 9 k m,发 源 于箭 峪 岭 南 九 道 沟 ,沿 白鹿 塬 北侧 流 入 灞桥 区 、未 央 区。 河 于 灞 三 角 洲 汇 入 灞河 ,是灞 河 最大 支 流 ,长 6 6 . 4 k m,流程 短 ,坡

河道治理中疏浚施工现状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河道治理中疏浚施工现状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河道治理中疏浚施工现状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往往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生态水体往往受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最明显,因此提升城市生态水体是关乎城市建设的门面,必须加强对城市河道的治理。

当前城市河道的治理中,综合生态修复的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应用。

基于此,对河道治理中疏浚施工现状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道治理;疏浚施工;常见问题;解决措施引言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河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道兼具防洪、灌溉、排涝、航运的功能,但很多城市,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错误的生产观念,造成了河道的堵塞等问题,河道内堆积有大量的废弃物,为有效发挥河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很多城市都加大了在河道治理、河道疏浚方面的投入,疏浚施工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在河道治理和疏浚的过程中,很多的难题都可得到有效的处理。

未来的河道治理项目中,需加大技术创新,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1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意义水资源是我们国家赖以生存和生产的重要资源。

当前,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措施。

因此,我国的水利建设是针对我国水资源进行针对性的建设,可以有效调节我国的水资源配置和调控,使我国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现有的水利建设项目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其中包括无序的污染和不合理的利用,导致了水利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力度不足。

河流的污染不仅会给水域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也会给水资源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和实施。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河流的污染降到最低,从而降低河流的污染,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首先,通过河道治理,有利于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要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从河流的源头着手,而河流的治理则是将污染的部分和废水集中处理,这样就可以减少污染。

因此,河道治理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十分必要,必须加大对其的管理力度。

高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

高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

高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参考)一、灞河中下游地区开发与环境保护1.灞河上橡胶坝对两岸地下水位的影响调查;对其上游河床淤积预测分析。

2.广运潭绿化花木树种调查;广运潭绿化的环境影响评价。

3.广运潭绿化移栽树木成活状况调查;广运潭湖底衬砌的环境影响。

4.广运潭租地状况调查。

5.灞河两岸毁田挖沙状况调查;沙坑的合理利用研究6.灞河流域水污染源调查。

7.灞桥文化研究8.古灞桥毁弃原因探究二、学校研究1.操场研究1)围墙绿化树种选择研究4)操场体育设施布局2)操场草种草坪选择5)操场绿化现状评估3)操场排水设计2.校园建设1)建筑朝向及影响研究6)学校报栏的设计研究2)教学楼前绿化带的环境影响7) 学校垃圾筒的布置调查3)教学楼前雪松移栽的可行性分析8)学校主干道边墙面的装饰设计4)教学区中院绿化布局的调整分析9)学校老礼堂墙体的保护研究5)蔚园草坪的草种调整的研究10)学校电子监控系统的布局研究3.学校生活1)学校作息时刻表调整的分析研究2)某项学生活动的创意方案3)食堂菜谱的营养学分析4)综合楼卫生清理之改进研究5)高一学生早餐状况调查6)学生眼睛近视状况调查7)学生某社团的筹组方案8)学校前后门学生交通安全预案设计三、乡土研究1.当地主要污染源调查7.农村老年人赡养状况调查2.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查8.农村新生儿性别比调查及分析3.家乡母校毕业的名人调查9.“农家乐”发展调查4.某村规划设计研究10.当地青少年犯罪状况调查5.农村古民居调查11.农村村级直接选举调查研究6.“村村通”建设情况评价12.农村少年儿童失学状况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灞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状况一、灞河的历史背景:灞河位于陕西西安市城东。

据《西安府志》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

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舞,烟雾蒙蒙,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观。

唐朝时候,在灞桥设有驿站,称作“灞亭”,人们多在此处迎送宾客,依依话别,并折下枝头柳枝相赠。

“柳”者,留也!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变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

灞水、灞柳、灞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生死离别、离愁别绪、诗情才气在这个地方表现得淋漓尽致。

灞河是西安市境内的一条河流,发源于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已北,秦岭北坡。

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高陵县汇入渭河,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

称为灞水。

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

是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

灞河是所谓的“八水绕长安”八水之一,全长92.6公里,流域面积2577平方公里,比降为12.3‰,主要支流有清河、辋峪河、浐河。

当地也盛产柳树,当地的柳树也被称灞柳,古人折柳送别倾洒墨水,每年三月柳絮漫空飞扬,何其美哉,灞柳身为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即由此而来。

二、灞河开发存在问题(一)防洪标准偏低灞河西临高速——陇海铁路桥1.4km,河堤可以防御50年一遇洪水,西康铁路——西临高速段未达到设计标准,西临高速——战备桥3.1km河堤只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灞河两岸东湖路——浐、灞河交汇口堤防需要加固。

浐河南绕城高速——浐、灞河交汇口全长约17km,目前右岸咸宁桥以上4.5km为无堤段,新房桥以下堤防需要加固。

由于浐、灞河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周边的复杂环境,因此,防洪任务非常艰巨。

根据西安市防洪规划,浐、灞河城市段的防洪标准应为100年一遇,而目前河堤防洪标准偏低,防洪形势严峻。

(二)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失衡西安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379m3,相当于全省人均的1/3、全国人均的1/6。

而且西安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发极不均衡。

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陷、地下水漏斗等灾害问题。

而地表水利用量仅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9%,开发潜力较大。

(三)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水污染是浐、灞河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由于废水大量排放,使得生态环境恶化。

近几年来,西安市污水排放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浐、灞河有机污染和五毒污染也较严重。

目前浐河城市段水质长期为劣Ⅴ类,灞河水质污染情况相对较轻,但仍需要保护。

水污染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对生态区乃至西安市经济发展将构成严重威胁。

另外,沿河垃圾堆放严重,对周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对自然环境和沿河居民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四)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泥沙淤积由于人为活动的加剧,水土流失使得汛期灞河水含沙量倍增,年平均输沙量为286万t。

泥沙淤积导致河道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

就浐灞生态区而言,泥沙淤积对橡胶坝群防洪构成严重威胁,同时造成库群区水体面积萎缩,对水体景观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五)防洪预警预报系统空缺浐灞河生态区地处浐河、灞河橡胶坝库群及广运潭和三角洲水系,防洪压力巨大。

而截止目前,灞河流域无水情自动遥测站,难以应对洪水的预警预报,生态区存在洪灾安全隐患。

三、灞河开发措施(一)河道整治河流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防,堤防工程的级别为1级。

规划段河道现状堤防的布局与走向原则上沿现状堤线,在规划堤防建设中,不够规划宽度的河段进行拓宽,现状堤距大于规划宽度的河段,原则上应维持现状河宽。

河道内设施必须满足河道行洪畅通的要求,碍洪设施必须清除。

各河流护堤地(绿化林带)控制宽度50米。

中心河道整治,根据各河规划的中水治导线在需要进行控导的滩地和险工节点布置必要的护滩控导工程,在临近堤防高岸的部位布置必要的护堤、护岸兼控导作用的险工。

宽阔河道宜采用“以坝护弯,以弯导流”的平面布局;河道较窄,流量较大的护堤险工拟采用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护坡等形式防护。

到2010年,浐灞河堤防工程全面完成,浐灞河城市段累计形成水面15000亩。

(二)生态重建1、浐灞生态区物种多样性保护浐灞生态区属于城市河流地段,因此生态区的多样性保护应从城市自然保护和城市湿地保护这两个方面来着眼,提高浐灞生态区的生态价值。

浐、灞河地区开发时间长,受人类影响深刻,虽然这里没有珍稀、濒危物种,但通过调查,发现这里存在典型的温带湿地植物景观和种群,有相对稀有且丰富的动物(水鸟)种群,对于城市来说,这里蕴涵着很高的物种多样性潜力和城市、湿地自然保护价值,因此,浐灞生态区物种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应确定为:保护特有的湿地植物种群,构建具有特色的城市湿地景观类型;保护丰富的相对稀有的,极具观赏价值的水鸟种群;为城市居民接触自然创造机会;为西安市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环境优化服务。

2、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是浐灞生态区的重要和特有的景观类型。

要以湿地景观保护实现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亲近自然的生态场所,提供自然教育的标本。

浐灞河的河道整治工程和橡胶坝蓄水工程,在提高防洪和增加景观的同时,也将使河道内的河漫滩湿地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面临一定威胁。

生态区将采取措施保护灞河下游灞渭交汇处和灞河上游绕城高速公路附近两片面积较大生态质量较好的湿地,对河道湿地景观进行移植,保留目前几个较大的积水沙坑和浐灞三角洲内地部分废弃干涸鱼塘,改善水质,控制水体污染,使其发展成湿地生态系统。

在浐灞三角洲和广运潭生态景区的人工湖内营造小型河湾湿地。

到2010年,新增城市湿地5000亩。

3、绿地建设大水大绿是浐灞河生态区绿化生态系统规划的主要特色。

浐灞生态区规划三种类型的生态绿地系统。

带状生态廊:沿浐灞河两河四岸形成100米到500米不等的连续滨河绿带,沿铁路线和快速道路同样形成100米到500米的宽阔生态廊道,构建成第一级带状生态网,该生态廊道作为连续的生态开放空间是将郊野新鲜空气引向城市纵深的主要通道。

面状生态湿地公园:在浐灞河进入规划区的上游区域,依山就势营造大型生态绿地,成为生态区门户生态景观区,为园区生态化提供良好环境准备和景观背景;广运潭生态景区位于浐灞三角洲的灞河东岸,建成后将成为园区中部的大型主题湿地公园,也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灞河入渭河口的湿地公园保护区,是本生态园区的尾部面状绿化节点,通过湿地保护和湿地环境的再造,净化城市污染。

网状生态绿廊:主要的交通干道两侧均控制宽达30-50米的绿化带,在与滨河绿地交汇处则放大绿化空间,使滨河水景能通过侧向廊道引入地块纵深;核心区面积比较大的区域通过60米景观大道控制总宽达100米的绿化走廊,形成地块纵深的特色亚生态系统,与滨河绿廊和防护林带一起构成网络状绿化生态走廊。

以上系统叠加,形成多层次、疏密有致的绿化生态体系。

“十一五”期间,生态区将大力构建带状生态廊、面状生态湿地公园和网状生态绿廊。

浐河西岸滨河路实现北至灞河入渭口、南至绕城高速的绿廊贯通,所有道路绿化和建设同步;广运潭确保二期工程建成,争取三期工程竣工,新增面状生态绿地8000亩。

第五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市政道路浐灞河生态区是整个西安市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路网布局与整个市区密不可分,紧密联系,整个生态区路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生态区域在“一心三翼”总体规划结构布局下,受浐、灞河的分割呈现组团发展布局模式,由渭、灞、浐河串联成一线,形成组团内部路网各成体系,各个组团又紧密联系的路网格局,创造出活泼、丰富、自然的道路景观,为营造“以人为本”的高尚居住氛围创造有利条件。

整个规划区形成“六纵十二横”的道路网布局模式。

“六纵”是指:东二环北沿线、浐水西路-----酒十路----田马路、滨河西路、东三环、滨河东路、广运潭路。

“十二横”是指:未央湖北路、东风路(草临路)、学府中路、永平路、浐灞大道、东湖路、米秦路、高架路、华清路、长乐路、咸宁路、新兴南路(西影路东延伸线)。

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划区内道路分为四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另外还有旅游线路。

到2010年,三环路系统的东三环路、北二环东延线、东二环北延线建成,中心区两河四岸滨河大道贯通,三角洲内干支路网形成,浐灞河西岸道路实现与城区对接,灞河东岸骨干道路建成。

同时配套建设浐河1、5、6号桥、灞河2号桥。

(二)公共交通为适应浐灞生态区迅速发展的需要及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求,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公交出行需求,提供更为便捷、安全、舒适的优良公交服务,逐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改善交通环境,贯彻“优先大力发展公交”的城市交通政策,塑造合理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

“十一五”末,基本形成常规地面公交为主体、干支结合、面向组团群发展的公共交通。

结合生态区的要求,区域公交出行比例将高于整个市区55%的出行比例,使公交的出行比例达到总出行量的60%以上。

开辟浐灞中心区到城市中心的快速公交线路。

积极配合,为西安市轨道交通1、3、5、6号线的前期规划创造条件。

(三)给水工程浐灞生态区供水能力富裕,完全能满足发展需求。

现状规划区内的水源主要有灞河水源,浐河田家湾水源,浐河十里铺水源,浐河地表水水源。

现状水厂主要有第二水厂和纺织城配水厂,日供水能力35.5万立方米。

南郊水厂(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也服务于该区域。

到2010年,建成中心区以黑河水为主要供给水源的自来水供水网络。

(四)污水处理设施浐灞生态区范围内污水量按其用水量的80%计,由于区域内地形复杂,很多又是滨水地区用地开发,该区污水考虑分别排入四个污水处理厂,即第三污水处理厂(纺织城污水处理厂),主要收集处理十里铺西临高速路以南浐河两岸及灞河西岸的污水,灞桥污水处理厂(规划)主要处理灞桥镇、洪庆组团的污水,袁乐村污水处理厂除了处理城区的污水外主要处理该区内李家堡、浐灞三角洲、东北郊土地储备的污水,未央湖污水处理厂(规划)主要处理草滩大学城、未央湖地区的污水,新筑镇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新筑镇、灞柳生态园、灞桥镇大学园的污水。

“十一五”期内,完成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争取市上启动袁乐村污水处理厂建设。

区域内开工“浐河碧水”工程,在浐河东西滨河路建设中同步敷设截污管道,将两岸污水收集后纳入城市排污干管或就近引入污水处理厂。

生态区新建道路全部实现雨污分流,新建项目推行中水回用措施。

(五)电力工程规划现状电源由东郊330千伏变(48万千伏安)、北郊330千伏变(72万千伏安)和灞桥电厂(20万千瓦)提供,高压配网有2座110千伏变电站,分别是未央湖变、香湖湾变、新房变,主变容量为22.6万千伏安;此外还有3座35千伏变电站,分别是纺织城变、豁口变、水沟变,主变容量为8.9万千伏安。

现状区内中低压配网均是架空敷设。

根据西安市电网发展规划,东郊330KV变电站在2010年将扩容为3×24万KVA;灞桥电厂2007年之前将扩容改建,新增装机容量2×30万KW,为此将新建灞桥330KV变电站;规划期内新建东南郊330KV变电站容量为3×36万KV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