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
作文素材: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
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1077年张载病逝。
人物生平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
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
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分为很多种,有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有政治思想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载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哲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种思想理论,第一种是“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理学思想,弥补了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的不足,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本体论哲学。
张载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他的“气一元论”与佛老唯心理论相对立。
张载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气”这个概念的人。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天”,就是宇宙空间。
第二种是“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在张载看来,任何由气构成的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
事物内部的的对立为“两”,内部的统一则为“一”。
用张载的原话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强调“两”和“一”的互相依存、联系,反对将两者分开来。
第三种是人性论,之前已经具体介绍过了。
第四种是道德论。
张载的道德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过程应该划分为学者、贤人、圣人三个阶段。
第五种是“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思想,这也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字子厚,1020年出生在凤翔郿县横渠镇,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眉县。
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载尊称为张子,封先贤,世称横渠先生,在奉祀孔庙西庑中排名第38位。
他的著名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为“横渠四句”,在历代流传。
《张载政治思想概论》的作者并不是张载,而是李焦。
这本书是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在宋明新儒家学中,张载的学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后代对张载的政治思想有一些谛解。
这本《张载政治思想概论》就是通过文献的研究、历史的分析和史实的结合,还有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而对张载的政治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系统并且深入的剖析。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1020-1077)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
他主张“心即理,性即道”,是中国儒家学派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理学中,张载的理学纲领及其关于气的论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张载的理学纲领,首先要明确的是,他提出的理学主要包括关于天理与人心的观念。
天理即宇宙的法则,它是宇宙一切事物运行发展的基本原则;人心即人类内在天赋的道德心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源。
张载提出的“心即理,性即道”是他的理学核心观念,他认为人的内在道德性格与宇宙的天理是相通的,并且用以统一整个宇宙的存在。
他通过心性的理论,深刻地剖析了人与宇宙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他的关于宇宙与人性的哲学体系。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理学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张载的理学体系中,气的概念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张载对气的论述主要包括宇宙气与人身气两个层面。
宇宙气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它包括了一切事物的根本要素,是宇宙运行的动力源泉。
人身气则是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它决定了人的生命活动与行为表现。
张载认为,宇宙气与人身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走向、情感、感觉等都由人身气支配,而人身气又与宇宙气息息相关。
张载把人体气与宇宙气的关系纳入了他的整体体系中,这种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为后来的儒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等领域。
在理学纲领与气的论述中,张载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与自己同时代的儒家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辩证。
他与程颐、程颢等儒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辩论,形成了辩证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儒学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张载所提出的关于理学纲领与气的论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理学学派,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的论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通过对天理与人心的思考提出了“心即理,性即道”的理学核心观念,为后来的儒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张载人性二重结构说的内涵及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则雍 , 清极 则神 。 ” ( 张子正蒙 ・ 太和篇) 清 的气构 成 天 。
作者简介: 白燕 妮 ( 1 9 8 4一) , 女, 山西 原平 人 , 博 士研
究生。
・
而人与万物 同属气 , “ 游气纷扰 , 合而成质者 , 生人 物之散舒” ( 张子正蒙 ・ 太和篇) , 人与物的区别在于气
孟子性善 论的 同时 , 也 为以善 恶论人性 的伦理 思想提 出了更合 理 的解释 。这种 本体论 的人性 论规 定, 不仅 为道德
修 养的可能性提供 了理论 支撑 , 而且对 当代 中国道德教 育, 特别是在 学生主体性 的培养及 “ 向 内” 的道德情 感、 道德 人格的培育方 面, 具有 重要 的启 示价值 。
善的特征 , 规定着人本身 的道德人格 ; “ 气质之性 ” 因禀气之清浊 、 偏正, 是个体差异变化及善恶之分 的 原 因 。但 是 , 笔者认 为 , 研究 张 载的人 性论需 从其 宇
宙论 为始 。
一
存在“ 虚无” 的本体 , “ 无” 不能生“ 有” , 而是充塞着
“ 气” 。同时 , 只有 将元 气 作 为体 , 其 聚散 作 为用 , 才 是 对现 实世 界 的真实 反 映 , 即“ 气” 的体用 不 二 : “ 有 无” 、 “ 虚实 ” 的统 一是其 “ 体” , “ 聚散 ” 、 “ 出入 ” 运 动 变 化是 其 “ 用” 。“ 气聚 , 则 离 明 得 施 而 有形 ; 不聚 , 则 离 明不得 施 而无 形 。方 其 聚 也 安 得 不谓 之 客 ; 方 其 散也 , 安 得遽 谓 之无 ” ( 张子正蒙 ・ 太 和篇) , 即“ 太
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明了人性的内部结构和不同的层次最终证明了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二者都来源于天性统一于天性或天道天地之性表征了人性是善的但是气质之性又表明了人性的善恶是不可预测的又因人所禀气的清浊偏正而或善或恶
张载、二程宇宙论与人生观之比较

想理论 体 系的建 立找 到 了一 个 既合适 又有力 的宇 宙 论基础 , 明确 了人的现 实存 在 性 。张 载 “ 虚之 气 ” 太 的提 出既然 是要永 恒 于“ 有形 ” “ 形 ” 就 必须具 与 无 ,
有 无 限的遍在 性 。因 此 , “ 虚 ” 必 须 是 “ 而 其 太 就 形
第2 7卷 第 1 期
21 年 1 月 0 1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 U T A HE SC L E E O R FS A G I E C R O L G A
Vo . No 1 127 .
J n ay 0 a u r.2 1 1
学 的 思 想 比 较 , 有人 得 出不 同结 论 , 早 多是分 析他们 的思想 以唯
施” 而无 感 , 不可 见 , 非虚 空无 所 有 。而 无 论 可见 绝
的“ 有形 ” 不 可 见 的 “ 形 ” 皆 是 “ 虚 ” 气 的 与 无 , 太 之 不 同状 态 的表 现 。在 张 载 那 里 , 太 虚 ” 解 释 为 “ 被
气 一元论 , 而忽 视 了 由客 观转 向主 观 的 心性 论 。二 程则是从 主、 合一 开始说他们 的本体 的, 《 客 以 中 庸》 唯灭之命, “ 于穆 不 已 , 之 所 以为 天 地 ” 基 天 为
础 , 自己的本 体 沦归 结 为 “ 理 ” 虽 也 有 “ 上 ” 把 天 , 形
的界线 , 谓 “ ” “ ” 一 是 指 “ 形 ” 一 是 指 所 有 、无 , 有 , “ 形” 无 。人 “ 明得 施 ” 离 而有感 , 见 ; “ 明不得 可 人 离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对“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
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
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
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张载(北宋关学学派创始人)—搜狗百科

张载(北宋关学学派创始人)—搜狗百科创立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1.气本论——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
宇宙和世界的本原,始基是物质还是精神,历来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每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心”或“理”为宇宙本原;二是,气为本原。
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
这“一气”或“元气”,包含了阴阳二气的对立依存,相反相成,升降互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交互运动中产生了人和万物。
可以说张载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张载继承和发展古代“太虚”的范畴,并对它加以改造和扬弃,用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质运动基本状态,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同时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论。
从张载开始,古人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始基是气,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
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不是“无”,所说“太虚即气,则无无。
”因为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不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和化为无有了,气是永恒存在的。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
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
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
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
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
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
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
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
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3林 乐 昌 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张载(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关学的难度最大①,而其宇宙论哲学的难度尤大,产生的歧义令人相当困扰。
我们可以把张载宇宙论哲学存在的问题聚焦为:张载所谓“太虚”概念的涵义、意义和实质是什么?如何从“太虚”与“气”的地位、状态和作用等方面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太虚”与“气”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这些问题,关系到对张载宇宙论哲学特质乃至其哲学基本性质的理解。
作为解决这些跨世纪难题的尝试,本文拟分以下三部分进行探讨:搭建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诠释框架,“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宇宙本体论,“太虚即气”的宇宙生成论。
文中不当和不足之处,尚祈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搭建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诠释框架 谋求解决张载宇宙论哲学难题和歧解的出路,需要反思过往经验,从张载思想整体出发,探寻一种更适用有效的诠释框架,我们称之为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诠释框架。
钱穆说:“在北宋理学四大家中,二程于宇宙论形上学方面较少探究。
濂溪、横渠则于此有大贡献。
”②比钱穆更早,汤用彤曾用“宇宙论”和“本体论”分别指称两汉儒学和魏晋玄学。
汤用彤、钱穆所用“宇宙论”,是采自西方的术语。
考虑到“宇宙论”这一术语已被学界广泛接受,有其便利性,故这里仍然使用“宇宙论”概念;同时为了与“自然宇宙论”相区别,我们特别称之为“宇宙论哲学”或“哲学宇宙论”,而其具体内容则来自于张载等宋儒的相关思想。
张载为儒家重建哲学宇宙论的努力,既是回应佛道思辨哲学的挑战,以解决超越与现实关系的需要,同时也是对汉魏以来宇宙论、本体论思维成果的总结。
汉代宇宙论的基本特征是,以元气界说万物的生成和宇宙的构成。
汤用彤在比较魏晋玄学本体论与汉儒元气宇宙论的区别时指出,魏晋本体论的突出特色是不以“无形之元气”界说本体,不谈“宇宙之构造”,“万物之孕成”,而是“舍物象,超时空”,“研究天地万物之真际”,直接“为本体之体会”。
③如果说,魏晋本体论是对汉代气化宇宙论的否定,那么,宋代以张载以及周敦颐、朱熹为代表的哲学宇宙论则是在总结汉魏思维成果基础上所做的综合,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汉代宇宙论讲万物的生成和宇宙的构造,却不讲宇宙的本体;相反,魏晋本体论讲“舍物象,超时空”的本体,却不讲万物的生成和宇宙的构造。
而宋儒则克服了汉代宇宙论与魏晋本体论各自的片面性,把宇宙论与本体论这两个原本隔绝的理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既包括宇宙本体内容,也包括宇宙生成内容的新型宇宙论哲学。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各有侧重的角度把这种新型宇宙论哲学分为两个层次:把侧重强调本体超越 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载《正蒙》集释及其研究”(编号02BZX030)成果的一部分。
① 牟宗三说张载之学“思深理微,表之为难”。
(牟宗三著:《心体与性体》第一册,台北:正中书局,1996年,第417页)程宜山认为,张载是一位“以著述艰深难懂著称的哲学家。
”(程宜山著:《张载哲学的系统分析》,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② 钱穆著:《朱子新学案》上册,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第25页。
③ 汤用彤:《魏晋玄学流别略论》,氏著:《魏晋玄学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9页。
・87・性的理论称为宇宙本体论层次,把侧重强调宇宙结构和万物生成过程的理论称为宇宙生成论层次。
这样划分,有其学理上的依据。
在张载宇宙论哲学中,太虚与气之间的关系是其基本关系。
但分析地看,太虚与气之间的关系既有分又有合,太虚与气分则有先后,合则无先后。
太虚与气之间的分合或先后关系,决定了张载宇宙论哲学两个层次的划分。
太虚与气之间的相分关系,强调的是太虚本体的超越性和逻辑的先在性,这便构成宇宙本体论层次。
所谓宇宙本体论,是面对宇宙万物和道德价值“发源立本”(《张子语录下》,《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329页。
以下凡引《张载集》,均随文夹注,仅注著述名、篇名和页码),探究其终极本原和超越源头的理论建构。
张载的宇宙本体论突出的是太虚本体与气及经验物的区分,突出的是太虚本体超越时空、超越气及一切经验层面、相对层面的的“至一”、“至静无感”的独立性。
宇宙本体论层次的基本概念是太虚亦即天。
太虚与气之间的相合关系,强调的是太虚与气的关联性和无分先后的共在性,这便构成宇宙生成论层次。
所谓宇宙生成论,是关于天地万物的生命成长条件、构成、根源、动力、变化过程及其秩序的学说,其内容也包括人性论在内。
为了批判佛教以世界为“幻化”的观点,基于充分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这一目的,在宇宙生成论的这一层次张载强调虚与气之间的关连性和不可分割性,主张“太虚即气”,“太虚不能无气”(《正蒙・太和篇》,第8、7页)。
这里,横渠突出的不是太虚本体的独立性,而是其“合”的作用的发挥,亦即在宇宙创生过程中太虚本体经由感应机制与阴阳之气整合为统一的宇宙创生力量。
宇宙生成论层次的基本概念是道和性。
张载建构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还有其经典依据,这就是《易传・系辞》所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横渠易说・系辞上》,第199-200页)。
“寂然不动”与“感而遂通”,正与宇宙论哲学的两层结构相对应:“寂然不动”,是宇宙本体论的依据,强调的是“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正蒙・太和篇》,第7页)的太虚本体;“感而遂通”,是宇宙生成论的依据,强调的是太虚本体必然要参与现实世界,并作为主导力量参与宇宙生生不息的生成过程的情形。
张载指出:“《易》言‘感而遂通’者,盖语神也”(《横渠易说・系辞上》,第201页)。
这里的“神”,是指太虚与气相感相合所形成的创生能量和神妙机制。
除张载之外,周敦颐、朱熹的宇宙论哲学也具有两层结构。
与张载宇宙论哲学以太虚与气(阴阳)为模式类似,周敦颐宇宙论哲学以无极与气(阴阳)为模式,朱熹宇宙论哲学则以天理与气(阴阳)为模式。
虽然他们三人所使用的本体概念不同,分别为无极、太虚、天理,但宇宙论哲学的基本模式则是一致的,都是由本体与气(阴阳)构成的。
而且,周敦颐和朱熹的宇宙论哲学与张载一样,也都具有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两个层次。
以朱熹的理气(阴阳)观为例,若不以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作为诠释框架,那么,对于朱熹理与气之间的分合或先后关系则很难说清。
概言之,朱熹宇宙论哲学的两层结构指:理气相分、“理在气先”的宇宙本体论,以及理气相合、“理气不离”的宇宙生成论。
①有些学者简单地把汤用彤专用于汉、魏思想的“宇宙论”、“生成论”这两个术语套用于张载宇宙论哲学,把张载的气论内容称为“宇宙论”,而把张载的太虚概念称为“本体论”。
其实这是一种误用,不仅与张载宇宙论哲学的意涵不相应,而且也无法对张载虚气关系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甚至使头绪更混乱。
例如,若以“本体论”称张载学说,则其并非仅讲太虚本体不讲宇宙的构造和生成;若以“宇宙论”称张载学说,则其又并非仅讲阴阳气化不讲超越的本体。
看来,在张载学说研究中缺乏一套适用有效的诠释框架,是多种歧解长期得不到澄清的方法论根源之一。
・97・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①参阅陈来著:《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2—99页。
与宋代宇宙论哲学的两个层次相对应,被宋儒作为思维方式所普遍使用的“体”、“用”及其关系也有两个层次,体与用之间既有“二”亦即相分的关系,也有“不二”亦即相合的关系。
但在这一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理解的误区,过于强调“体用不二”的一面,而忽略体用还有“二”的一面,亦即“相分”、“不杂”的一面。
“体用不二”,几乎已成为学者概括宋儒论体用关系的惟一用语。
①程颐说过:“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②然而,程颐又说过:“大本言其体,达道言其用,体用自殊,安得不为二乎?”③钱穆对体用两种不同层次的关系做了区别,他把体与用之间的“二”称之为“分言”,把体与用之间的“不二”则称之为“合言”。
④因此,真正被完整理解的体用关系,应当是“二而不二”的。
⑤简言之,“二”,指体用各自具有不同的意涵和地位;“不二”,指在现实世界中体用密不可分。
刘述先在言及天人关系时,主张把现代新儒家的“天人同一”说,改变为“天人不一不二说”⑥,这与以上体用关系的讨论属于同类思考。
此外,与以上哲学宇宙论和体用论两个层次的理解相关,还存在着中国哲学有无“两个世界”的问题。
针对近年有海内外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没有超越观念、没有形上思想、没有两个世界的倾向,金春峰提出,从孔子的天人关系,到宋明理学的理气关系等,都可以认为是两个世界的关系,即形上超越世界与形下现实世界的关系。
⑦金春峰关于中国哲学与两个世界的研究,无论是对中国哲学总体特征的理解,还是对本文议题的考察,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可以说,张载学说的虚气关系、天人关系,同样属于两个世界的关系。
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宇宙本体论 (一)太虚本体的涵义张载建构宇宙本体论的核心,在于其天观或太虚观。
依据张载本人的论述,可以从两个角度诠释其太虚本体的多重涵义:一是从太虚自身的规定性看,一是从太虚作为宇宙间一切存在物的终极根源和主导力量看。
1.从太虚自身的规定性看其涵义。
太虚自身的规定性,也就是其自身的特性或存在的本然状态。
从不同侧面看,太虚自身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绝对性和独立性。
太虚本体的绝对性,指它具有超越一切阴与阳、动与静、聚与散、虚与实、一与多、有形与无形等相对层面的特性。
张载说:“静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
静犹对动,虚则至一。
”(《张子语录中》,第325页)这里不是从相对意义上,而是从绝对意义上论太虚的。
就是说,太虚本体不是动、静相对之静,而是绝对之“至静”;不是一、多相对之一,而是绝对之“至一”。
所谓“至一”,是对太虚本体摆脱一切相对层面的强调,是对其自身所具有的绝对、至高、惟一等特性的强调。
这里的“至一”,既是指太虚本体具有绝对性,也是指其具有独立性。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学者都不・08・《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①②③④⑤⑥⑦丁祯彦:《试论张载的“体用不二”》,《中国哲学范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0—356页。
程颐著:《易传序》,《二程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9页。
《河南程氏文集》卷九《与吕大临论中书》,《二程集》第二册,第606页。
钱穆著:《朱子新学案》上册,第296—297页。
钱穆说,“混体用而一之”,始于明儒,“其说殆为朱子所不许”。
朱宝昌:《论体》,收入《朱宝昌诗文选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9页。
朱宝昌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哲学系,深得熊十力的赏识,并被熊选定作为“传道的徒弟”。
(朱宝昌:《悼念先师熊十力先生》,《朱宝昌诗文选集》,第315页)朱宝昌提出的“体与用二而不二”,对体用关系是一个全面而又精卓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