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哲学思想述略
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张岱年

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张岱年张载是北宋时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生于宋仁宗天禧四年一○二○年,死于宋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年。
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年进士,曾任丹州云岩县令;英宗末,任签书渭州判官公事,协助当时渭州军帅蔡挺筹画边防事务。
神宗初年,任崇文院校书,不久辞职,回家乡讲学。
后又任同知太常礼院,不到一年即告退,在回家途中,病死于临潼。
因他在横渠镇讲学,当时学者称为横渠先生。
张载少时喜谈兵,当时宋代西部边境常受到西夏割据势力的侵扰,张载曾经计划联络一些人组织武装力量夺回洮西地方,他写信给当时陕西招讨副使范仲淹,讨论边防问题。
范仲淹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张载读《中庸》。
张载读了《中庸》,认为不够,又阅览了一些佛教道家的书籍,但仍不满意;他博览群书,研究了天文和医学,逐渐从佛教道家的影响下相对地解放出来。
他比较用力研究的是《周易》,他以《易传》为根据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对佛教道家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
这就是张载一生学术研究的道路。
关于张载的哲学思想,近年来出版的几本中国哲学史书籍中,都已有所论述,这里不需要更作全面的系统的介绍了。
但还有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一些向来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仍需要作一些分析和考察。
这里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提供读者参考。
这里谈三个问题:一,关于张载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政治思想;二,关于张载在北宋思想斗争中的地位;三,关于张载的著作。
△一关于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过去曾经有过争论,现在多数同志都承认张载哲学基本上是唯物论了,还有少数人认为是二元论。
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作一些分析。
张载的自然观的主要命题,依我看来,应该是下列几个:一“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汤胜负屈伸之始。
”《正蒙·太和》一“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同上三“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
”《正蒙·参两》四“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张载思想

中国教育家张载的教育思想齐超(师范学院湖北荆门448000)一、张载生平及主要著作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
字子厚。
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
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明嘉靖间吕柟编有《张子钞释》,清乾隆间刊有《张子全书》,后世编为《张载集》。
二、张载教育思想及主要理论观点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横渠张载的门下,这是张载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完善成熟时期。
《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从以上张载重要讲学活动和著书立说可以看出,他在讲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活动范围,特别是辞官回横渠讲学著书,形成了他完整的一套教育思想,现就他的教育思想作以下三方面的介绍: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北宋以前的儒家都着重用“人性论”来阐明他们的教育任务和目的,所以对人性的研究特别重视。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创立“性善论”;苟子则创“性恶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一是圣人之性(超极高智慧的人“自注”),二是斗筲之性(贤人之性或具有极高智慧的人的“自注”),三是中民之性(普通人之性“自注”)。
到了北宋张载,他的人性观和以上儒家既联系,又有巨大的发展。
他的最大贡献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他认为天地之性本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气质之性”的转变,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分为很多种,有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有政治思想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载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哲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种思想理论,第一种是“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理学思想,弥补了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的不足,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本体论哲学。
张载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他的“气一元论”与佛老唯心理论相对立。
张载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气”这个概念的人。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天”,就是宇宙空间。
第二种是“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在张载看来,任何由气构成的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
事物内部的的对立为“两”,内部的统一则为“一”。
用张载的原话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强调“两”和“一”的互相依存、联系,反对将两者分开来。
第三种是人性论,之前已经具体介绍过了。
第四种是道德论。
张载的道德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过程应该划分为学者、贤人、圣人三个阶段。
第五种是“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思想,这也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字子厚,1020年出生在凤翔郿县横渠镇,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眉县。
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载尊称为张子,封先贤,世称横渠先生,在奉祀孔庙西庑中排名第38位。
他的著名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为“横渠四句”,在历代流传。
《张载政治思想概论》的作者并不是张载,而是李焦。
这本书是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在宋明新儒家学中,张载的学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后代对张载的政治思想有一些谛解。
这本《张载政治思想概论》就是通过文献的研究、历史的分析和史实的结合,还有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而对张载的政治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系统并且深入的剖析。
论张载“气本体”的哲学思想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纲领及其对气论的定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而气论则是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下面我们将分析张载的理学纲领以及他对气论的定位。
张载的理学纲领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三个方面。
心学是张载理学的核心,其主要观点是“性即是心”。
“性”是指宇宙万物本性,同时也是人的本性。
“心”则是人的心灵活动的总称。
张载认为,人的心和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要实现人的性命和谐,就必须要求人的心和性保持一致。
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格物致知是张载对于知识获取的一种方法。
他主张要通过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从中得出知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后世的重视和借鉴。
致良知是张载理学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追求至善至美,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实现这一完美状态的方法就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世界,并且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修身养性的具体行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张载理学的纲领。
张载对气论的定位也是他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气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主要指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张载在承袭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贯穿宇宙的基本要素。
他主张以气论万物,以气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变化。
他还提出了“气质”和“气象”两个概念。
“气质”是指物体固有的气的本质,而“气象”则是指气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
在张载看来,“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气。
他认为,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的思考、动植物的生长、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通过对气的认识,可以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张载还提出了“气、质、力、形”的理论。
张载思想略论

张载思想略论作者:姜勇君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5期摘要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思想有一个很完善的理论体系,气本论是他的基础也是起点,再由他的心性论一直到他的“民胞物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得儒家思想具有了很高的理论形态。
他的心性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期的理学家给予了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气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原始的统一的儒家思想是内外兼修的,向内追求圣人之境,向外则是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最高追求。
这也是在先秦孔孟那里儒家思想的原貌。
但自孟子后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虽然在汉代曾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崇高的地位,但是这时的儒术已经不是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而是忙碌于外王的事业,内圣的理论层面的追求则被忽视了,以至于儒家思想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多大的建树,到张载所生活的年代,心性之学完全被具有很完善的理论形态的佛道两家所占领。
张载不满于儒学的这种状况,立志要重新找回内圣外王之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是他的决心。
他以气本论为理论的基石,发展出一套很完善心性之学,对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从形上学的层面上进行论证,使儒家的思想具有了很高的理论形态,对理学的后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对张载思想的一些核心观念,如“气本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做了一些简要的论述。
1 气本论儒家思想家一直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社会的伦理道德提供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础,肯定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自汉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建构也一直由儒学来担当。
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道家则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两家以“空”“无”否定了外部现实的所有积极意义,当这两家盛行时,儒家视为最高理想的东西似乎只是虚妄的。
张载为了批驳这种“空”“无”理论提出了他的气本论。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出,则深于《易》者也。
张载的贡献

张载的贡献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岳阳,陕西蒲城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和思想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贡献,不仅深刻影响了宋代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张载的贡献。
一、张载的哲学思想1.心学思想张载的哲学思想以心学为主要内容,心学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强调心的本体、心的本质和心的修养。
张载认为,人的心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了感官、意识、思想、情感和意志等方面。
他认为,心灵是人类最重要的本体,心灵的本质是“理”,也就是人类的本体理性。
他强调,人的心灵是可以通过修养和教育来提高的,这也是他心学思想的核心。
2.格物致知思想张载的格物致知思想是他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人们可以认识到自然规律和人类的本质。
他主张,人们应该不断地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格物致知”。
3.天人合一思想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的整体,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他主张,人类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不断地改善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二、张载的教育思想张载的教育思想也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人类的生命过程中,是人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1.教育的目的张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类的品德和才能,使人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要培养人类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2.教育的方法张载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和自由的表达,同时也要注重教育的规范和纪律,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3.教育的内容张载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文化、科技、体育和艺术等方面,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教育和人类关系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张载虚气心性关系浅析

张载虚气心性关系浅析
张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虚气心性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发扬这种本性,就能达到圣贤的境地。
本文将对张载的虚气心性关系进行浅析。
张载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以“虚”、“气”和“心性”三个概念来解释这种本性。
张载认为,人的本性是虚无的,即没有任何形态和内容,只有通过气的作用,才能够表现出来。
气是人的精气神,是推动人行动的动力,也是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媒介。
而心性则是人的思维意识和情感活动的总和,是人本性的主导力量。
通过虚、气和心性的相互作用,人才能够发挥出本性的善良特质。
虚气心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虚是本性的起点和基础,没有虚就没法发挥本性的善良特质。
气是本性流动的载体,推动着本性的表现和发展。
心性则是本性的主导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和感情活动。
只有虚空的本性能够接受外界的气的滋养和塑造,才能使心性得以发展和完善。
而气和心性的互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本性的发挥,只有心性的正向作用才能引导气的流通,推动本性的善良特质得以展现。
虚气心性关系的目的是达到圣人境地。
张载认为,人可以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启发,使本性的善良特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只有达到了圣人的境地,才能够成为天地间的最高人物,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
修身养性和发扬本性的善良特质成了张载学派的核心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
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
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
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
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
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
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
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
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作为新儒家的理学思想,为了与佛、道相抗衡,就必须弥补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之不足,首先建立自己的本体论哲学。
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谓本体论是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的学说。
张载正是首先从本体论入手,为理学开路奠基的。
他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自觉地以唯物论的“气一元论”哲学理论与主张“万物幻化”、“有生于无”的佛老唯心论相对立,气魄宏大,充满生机。
中国哲学中很早就存在着“元气论”的传统,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张载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明确提出“气”的概念,并以气为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和本质。
他认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正蒙.乾称》)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大到苍茫天空,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山脉河流,小至飞鸟游鱼、花草树木等,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
张载对“气”这一哲学范畴是这样规定的:“所谓气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
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正蒙.神化》)在他看来,蒸发蓄积的气态物质是气,凝结聚合的固态物质是气,即使浩然(广袤无边)、湛然(深远无际)的无形质可见的虚空也还是气。
“气”实际上成为张载概括一切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尽管还比较粗糙朴素,但却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物质存在,他对“气”范畴的哲学规定,标志着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张载认为,有形可见之“气”与无形可见之“太虚”的关系,实质上是气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太虚当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
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不可见,太虚无形无状,但并不是空无所有,因此,他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太和》)先秦原始儒家以“天”、道家以“道”作为最高本体,而张载却认为所谓“天”或“道”都是气,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所谓“天”,即宇宙空间,而“道”则是气化的过程。
2.“一物两体”的辨证法张载指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气化)中,“气怏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
”(《正蒙.太和》)气的这种神妙莫测的变化本性,被张载称为“神”。
他说:“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
人能知变化之道,其必知神之为也。
”(《正蒙.神化》)他还认为,气化的原因在于气本身包含有互相吸引、互相排斥的两个方面,“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正蒙.神化》)在张载看来,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如果没有对立,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
”(《正蒙.动物》)张载还把整个宇宙内部的对立和宇宙中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内部的对立概括为“两”,把他们各自内部的统一概括为“一”。
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则),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正蒙.参两》)“两不立则一不可见。
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正蒙.太和》)这里是就整个宇宙的对立统一而形成的运动变化而说的。
所谓“一物”,指统一的宇宙“太虚”;“两体”也称“两端”,指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矛盾对立,正因为有这种对立,对发生变化(两故化),这种变化是复杂不定的(两在故不测),而这种变化的趋势则是“推行于一”。
天之所以为“参”,正因为它是包括内在矛盾(两体)的统一整体(一物)。
总之,张载强调“两”与“一”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反对割裂两一,推测到这种既有“两”又有“一”的关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推动力。
这种“一物两体”、“一故神两故化”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朴素辨证法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结合。
3.人性论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张载的宇宙论在他的整个学说中实际上只是一个前奏,是为了引发出理学的主题——人性论和道德论。
张载从“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出发来说明人性,认为宇宙中的事物是由气所构成的,人也是由气凝聚而成的。
因为气有阴阳、清浊之别,因此便产生了万殊不一的人和物。
气的本性就是人和物的本性。
他还进一步把人性看成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所构成。
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正蒙.诚明》)张载认为,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都是根源于气的,但二者各自在根源上又有区别。
天地之性根源于太虚之气,而气质之性则根源于各自禀受到的阴阳之气。
由于人所禀之气各不相同,故气质之性是人人各异的,这种性,实际上是人在性格、智力、品德等方面的特殊性。
天地之性清澈纯一而无不善,它通天道,体万物,是人先天具有的能力,是长期不变的;而气质之性是有形体之后才有的,它驳杂不纯是有善有恶的,可变的,是人的各种欲望和不善的根源。
人性既然是由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所组成的,先天具有的天地之性纯善无恶,后天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那么一般的人性必然是善恶相混的;气质之性既然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人人可以通过“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功夫,恢复先天的善性。
这就是张载人性学说的结论。
张载的人性论是对前人人性学说全面的批判性总结,它意识到人性有一般与特殊之别,这是一个重要贡献,从而开创了人性学说的新阶段。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高度评价张载的人性说,认为它大有功于“圣门”。
这种由张载所创始,后来又经程颐、朱熹加工改造的人性论,成为宋明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性学说。
4.道德论以“变化气质”的人性论为基础,张载又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道德学说。
张载的道德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张载强调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
他认为,人“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
塞者牢不可开,厚者可以开,而开之也难,薄者开之也易,开则达于天道,与圣人一。
”(《性理拾遗》)“蔽”、“塞”指人的私欲,而私欲又有厚薄程度的不同。
只有通过克自己的功夫,去除蔽、塞,才能“存理”、“成性”,成为道德完美的圣贤。
其次,张载还特别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
他指出,世上有一种人由于对天道“日用而不知”,即缺乏道德自觉,因此,他们“终身由之,只是俗事”,与道德实践是绝缘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躬行礼仪”。
张载所说的“礼仪”,“不害仁”,人都应当象古代尧舜禹诸圣贤那样去事亲、敬亲、以示永不忘本。
第三,张载把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划分为学者、大人(贤人)、圣人三个阶段。
通过这三个阶段来体现人性的不断完善和自我完成,从而使人的道德实践由有意识的自我约束性践履,逐渐变为自由而自然的行为,这就提示了道德实践应当是一个持续努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5. 《西铭》的“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西铭》(又称《订顽》)作为张载的思想纲领,早年曾书写悬挂于眉县横渠书院,后人有的将它编入《正蒙》最后一篇,有的将这放在《张子全书》卷首,是张载著作中最著名的篇章,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甚至与《论语》、《孟子》等经典相提并论。
《西铭》全文仅三百余字,张载在其中精心设计了一个“民胞物与”的“大同”世界。
这个世界就象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人人都是天地的儿子,大家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连君主也只是天地之子中的一员。
由此可见,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宽广胸襟。
在《西铭》中,张载更为强调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觉悟到自己是这个“大同”社会的成员,有了这种意识,才会涵养出超道德的自由人格,达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理想境界。
这正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张载以他精思力索,独立创新的哲学体系成为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比较完备的有关“气”的理论,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开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对宋明清几代哲学家和如王廷先相、王夫之、戴震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程、朱在批评张载唯物主义思想的同时,又改造了张载关于气的学说,然后纳入到他们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一元论”学说中。
而张载首创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学说则备受程、朱推崇,也为明代的心学代表王守仁所吸收。
总之,在张载思想体系中,从宇宙本体论、气体论、人性论、道德论,到社会政治论,理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许多理学的命题也已具备。
张载是关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他的思想在当时关中地区影响很大,追随他学习的门生一时云集,以他为中心形成了理学史上最大的四个学派(濂、关、洛、闽)之一。
关学学派在学风上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第一是“学贵于有用“。
这主要表现在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如军事、宗法、天文、井田制等。
第二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