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合集下载

张载的诗10首

张载的诗10首

张载的诗10首
题北村六首·求富诚非憎执鞭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求富诚非憎执鞭,安贫随分乐丘园。

两间茅屋青山下,赢得浮生避世喧。

有丧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有丧不免道终非,少为亲嫌老为衰。

举世只知隆孝妣,功缌不见我心悲。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1)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阖辟天机未始休,袗衣胝足两何求。

巍巍只为苍生事,彼美何尝与九州。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2)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鸡鸣嘐嘐兮台怀忧,兄弟表里兮台心求。

黄金门,白玉堂。

置酒恺乐,荣华有光。

桃伤李僵,尔如或忘。

八翁十首·龟山山下感麟翁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龟山山下感麟翁,麟翁知己几时逢。

自从颜孟希踪后,几人今日更希踪。

句·其八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春菰牙露翠,水荇叶连青。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3)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克己工夫未肯加,吝骄封闭缩如蜗。

试於中夜深思省,剖破藩篱好大家。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4)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山前咫尺市朝赊,垣屋萧条似隐家。

过客不须携鼓吹,野塘终日有鸣蛙。

题北村六首·其五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不堪烦暑病荒城,六月翛然寓野亭。

珍重南山且归去,再来相望雨中青。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5)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古风出东门,我行乐巾綦。

今歌东门行,牵衣强留甘餔糜。

仗剑去,忽如遗,时清君去予心哀。

北宋张载诗词

北宋张载诗词

北宋张载诗词
北宋张载诗词如下:
1、《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芭蕉》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3、《书斋自儆》
画前有易不知易,玄上求玄恐未玄。

白首纷如成底事,蠹鱼徒自老青编。

4、《赠司马君实》
二龙闲卧洛波清,今日都门独饯行。

愿得贤人均出处,始知深意在苍生。

5、《古乐府·鞠歌行》
鞠歌胡然兮,邈予乐之不犹。

宵耿耿其尚寐兮,日孜孜焉继予乎厥修。

井行恻兮王收,曰曷贾不售兮,阻德音其幽幽。

述空文以见志兮,庶感通乎来古。

骞昔为之纯英兮,又申申其以告。

鼓弗跃兮麾弗前,千五百年,寥哉寂焉。

谓天实为兮,则吾岂敢,羌审己兮乾乾。

作文素材:张载

作文素材: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

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1077年张载病逝。

人物生平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

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

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张载的家训

张载的家训

张载的家训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尊称张子,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由于其在关中讲学,故世称其学派为“关学”。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著作。

作为理学开创者之一的张载,不但在哲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动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哲学的发展。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的发展和创新,而其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为言简而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张载《家训》: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很,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

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

接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

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

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

译文:教育儿童,首先要教导他们安祥恭敬。

现在的学堂不讲这些,男孩女孩从幼儿就养成骄惰的坏习惯,到了长大更加凶狠,就因为没有做到子弟应该做的事情。

效仿自己的父母,已经有了分别心,不肯谦下。

这样留下了病根,又待在这里长大,到死还是子弟的样子,不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洒扫应对这些事。

和朋友,不能谦下交往;对待长官,不能谦虚对待;将来做了宰相,就不能谦下对待天下的贤良之士。

甚至于徇私情,义理都不要了。

就是因为病根没有去掉,跟着待的地方和交往的人渐渐养成的坏毛病。

张载作为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很多思想观念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历代人士的重视。

在《家训》中,张载首先提出“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很,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

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对照现实社会,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更说明张载思想观念的可贵。

北宋·张载

北宋·张载

北宋·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人物生平
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西安)。

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

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

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

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白虎山人,北宋哲学家,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学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张邦昌的堂兄弟,出生于陕西凤翔府。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却无可忽视。

他的著作《正蒙》成为关学思想的代表作,对后来的世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学是北宋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强调对经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

张载对关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试图通过正蒙与今解两个方法对经典进行解释,并强调正确理解这些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正蒙”。

正蒙是张载关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正常与通融”。

正蒙是指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与理解。

张载认为,经典文化中的观点存在着既相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

正蒙就是要理解这种相同与不同的关系,进而准确理解经典中的真正含义。

他表示,正指的是学者应当以虔诚和敬畏的心态来研究经典,不能有私心杂念;蒙则是告诉学者要重视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来理解经典文化。

只有正确理解经典,才能达到经典的本质。

其次,我们来看“今解”。

今解是张载关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意为对经典的现代解释。

张载认为经典是为了指导当代社会的行为而存在的,因此,不能仅仅以古代社会的背景来解读。

他主张将经典观点与当代背景相结合,以期指导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今解强调了对经典的灵活应用,要根据当代社会的需要来进行解释与理解。

他认为,经典文化是一个活的、不断演化的体系,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并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除了正蒙和今解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关于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

比如“情理合一”的概念,它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张载认为,人的思维应该基于感性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理性思考。

他认为,理性和感性应该相互融合,才能真正体验、理解和应用经典文化。

他强调要发展情感,情感需要有理性的基础支持,同样,理性也需要情感的引导和启发。

理学的另一创始人张载的思想

理学的另一创始人张载的思想
张载理学思想
目 录
• 张载的生平与背景 • 张载的理学思想概述 • 张载的哲学思想 • 张载的政治思想 • 张载的教育思想 • 张载的影响与评价
01 张载的生平与背景
生平简介
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眉县 横渠镇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 家和教育家,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04 张载的政治思想
君主论
主张君主立宪制
张载认为君主是必要的,但君主应该 受到一定的限制,提倡建立君主立宪 制,以限制君主的权力,保障人民的 权利。
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
张载认为君主不仅要有统治的权力, 更要有道德的责任,君主的道德水平 直接影响国家的治理效果。
民本思想
重视人民的利益
张载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人民的 利益是最重要的,政治应该以人民的 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感谢您的观看
03
完善。
道德伦理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规范, 强调仁爱、正义、礼仪、智慧
和诚信。
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 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应 顺应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
强调家族伦理和社会责任,认 为个人应尽孝道、忠义等家庭
和社会责任。
03 张载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01
张载认为天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人的行为和自然界的变化 相互影响。
对现代的启示
重视内在修养
张载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启示现代人应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 和发展。
倡导和谐社会
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为现代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 了哲学基础。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张载在儒、佛、道融合方面的努力,启示现代人在文化交流中应 保持开放心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行文馆】北宋 张载

【行文馆】北宋 张载

北宋张载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东铭》和《西铭》原是张载写在书房双牖上的两段铭文,称为《砭愚》和《订顽》,后经程颐提议改为《东铭》和《西铭》,编入《正蒙》。

《西铭》宣扬儒家的"仁孝"思想,受到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推崇,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西銘】原名《訂頑》北宋張載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穎封人之錫類。

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東銘】原名《砭愚》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

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

欲人無己疑,不能也。

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

失於聲,繆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

欲他人己從,誣人也。

或者以出於心者,歸咎為己戲。

失於思者,自誣為己誠。

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

長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张载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哲学观点
1 2 3 4
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辩证的宇宙观 唯理论的认识论 人性问题与道德 学说
一、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 (1)理论前提:对佛道的批判
• (2)太虚即气
•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 皆气也 。 •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 客形尔。
•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张载回到横渠后,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 “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 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 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 《西铭》),书于大门两侧。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 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 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 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 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 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 ”的故事。
二、政治仕途
•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初,西夏入侵,
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议和。朝廷向西夏“赐”绢、 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 的年仅二十一岁的张载刺激极大,他就向当时任陕 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 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演 (郴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 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范在延州 (今延安)军府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张载 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打算得到了 范的热情赞扬,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勉励他去读 《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张载听从了范的劝告, 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 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 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 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 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第三章 张载
• 学生:晁 丹 • 学号:2011030404040
本章主要内容
人物简介
政治仕途
当时思想
哲学观点
个人名言
现实意义及启示
一、张载简介
• 张载,又称张子。北宋哲学家,理学 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 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 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 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字 子厚,汉族,祖籍大梁(今开封), 徙家凤翔郿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 人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 (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 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 军事判官。熙宁二年(1069),除崇 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 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 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嘉定 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此外还
• (3)变化的两种形式:变:“变言其著”和化: “化言其渐”。 “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 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 (4)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物无孤立之理,非 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 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 其成,则虽物非物。”这是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肯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 (5)对立的两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有象斯有 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 (3)两种知识。A、见闻之知――
感性认识:“见闻之知,乃物交而 知,非德性所知。B、德性之知―― 以理性为基础超经验的知识:“德 性所知,不萌于见闻。”特点有三: 第一,不依靠感性认识;第二,德 性所知,就是关于天道的认识,即 天德良知;第三,这种认识不依靠 感觉经验,主要依靠道德修养。 “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 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尔。”第四, 虽然不依见闻,但还是依托于外在 世界的认识。“合内外于耳目之外, 则其知也过人远矣。”
三、当时思想
• 宋初的封建统治者,仍旧提倡佛 教和道教。宋太祖认为,为了防 止“黄巢群盗并起”,必须大兴 佛法。到宋真宗时,佛教禅宗特 别流行起来。宋仁宗同样崇信佛 道,大建禅寺,并同僧徒一起参 禅。当时天下僧尼有四十三万三 千多。宋太宗时,华山道士陈抟, 被封为“希夷先生”道教同样得 到了王朝的支持。宋初的儒学思 想家的重任就是与佛、老抗衡。
三、唯理论的认识论
• “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 • (1)认识与外物的关系。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 无物则何所感。” “人本无心,因物为心。” “人谓已 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 “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作用问题。 A、感性认识是 耳目等感官从外在世界得来的,“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 受也” 。B、仅仅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不足以认识真理: “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已之闻见,所接几何? 安能尽天下之物?”C、只有“大其心”,才能认识整个 客观世界。“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 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 梏其心,则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 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
水)守帅吕大防以“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 意,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为由,上奏神宗召 张载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说: “吾是行也,不敢以病辞,庶几有遇焉。”意 思是说这次召我回京,不能因病推辞,借此 机会可施行我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便带病入 京。神宗让他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 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 礼,下诏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 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张载认为可行, 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 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 路经洛阳见到二程时说:“载病不起,尚可及 长安也。”当年农历十二月行至临潼,当晚住 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乙亥)晨(12月 26日)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临终时只 有一个外甥在身边。
赢得身前生后名
• 张载的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 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 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 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 乞加赠恤。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 赐丧事支出“半”数,宋神宗元丰元年 (1078年)三月,将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 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赐谥“ 明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赐 封郿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 (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
•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 基者之一。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 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 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 张载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 《正蒙》、《横渠易说》、《经学 理窟》、《张子语录》等,明嘉靖 间吕柟编有《张子钞释》,清乾隆 间刊有《张子全书》,后世编为 《张载集》。
四、人性问题与道德学说
• (1)人性二元论与气一元论。 A、天地之性――万物都是气凝 聚而成的,人也是气凝聚而成 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 性。“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B、气质之性――人生成以后, 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的不同, 身体条件彼此不同,每个人又 有其特殊形体和本性。“人之 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 之偏也。”
• (2)天赋道德论与变化气质 的提出。A、天赋道德论。人 人都有“天地之性”:“天性 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 虽异,为物一也。”。B、变 化气质的提出。人的不善来自 于“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有 好有坏。气质不好,可以通过 学习来改变。“为学日益,自 求变化气质。”
五、个人贡献
• (1)青年时代曾习兵法,欲结客收 复洮西失地,又任崇文院校书等职。 因讲学关中 ,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 “气”是充塞宇宙之实体,“气”之 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反对 佛、道家关于“空”、“无”的观点。 又以为“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 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 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识 到事物对立面统一的某些原理。
•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
著(晦叔)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 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神宗召见张载, 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 商、周)为对”。神宗听了非常满意,高兴地说:“ 你先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作些事,以后我还要 重用你。”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 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 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 张载的支持。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 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 吗?”张载回答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 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与人追琢, 则人亦故有不能。”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 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 王安石的反感。张载拟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 批准。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 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 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于是辞官回 到横渠。
•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
载赴汴京(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 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 际,张载受文彦博宰相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 虎皮椅讲《易》。一天晚上,遇洛阳程颢、程 颐兄弟,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 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感到自己学 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今见二 程深明《易》道,吾所不及,汝辈可师之” (《横渠先生行状》)。于是撤席罢讲,但又 对二程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横渠先生行 状》,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他的 《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 天就是太虚,太虚是散而未聚的气,这种气聚而为 万物,万物消亡复归于太虚,气的这种变化就是道。 道是有规律的,即表现为理。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