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 从 横渠四句 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
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
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
“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关键词:心命性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创建本体论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
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
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
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
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
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
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上》)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
(《荀子”?解蔽》)朱熹曰:“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
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
”(《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
(《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
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
(《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
张载的横渠四句的意思

张载的横渠四句的意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那可真是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一般闪耀啊!你想想看,为天地立心,这天地要是没了心,那不就跟个没头苍蝇似的乱转啦?咱得给天地安上一颗心,让它有个方向,有个指引呀!就好像咱家里得有个主心骨一样,不然不就乱套了嘛!这立心,就是要让天地知道啥是对,啥是错,啥是美,啥是丑。
再说为生民立命,这百姓们过日子,总得有个盼头,有个依靠吧!咱得给他们指一条明路,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
就好比在黑夜里走路,你总得有盏灯照亮不是?这就是给生民立命呀,让他们的生活有意义,有价值。
为往圣继绝学,那往圣们留下的宝贵知识、智慧,可不能就这么断了根呀!得有人接着传承下去,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不能掉链子。
要是没人接着,那不就太可惜了嘛!咱得把那些好东西都好好留着,传给后人。
最后为万世开太平,哎呀呀,这可是个大目标!谁不想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里呢?没有战乱,没有纷争,大家都和和睦睦的,多好呀!这就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努力,去奋斗,把这个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
你看那些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们,不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嘛!他们有的为了百姓的福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有的为了传承学问,皓首穷经;有的为了天下太平,殚精竭虑。
他们就像那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咱们普通人虽然做不了那么伟大的事情,但也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发光发热呀!哪怕是给身边的人一个微笑,一句鼓励,那也是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美好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爱护环境,帮助他人,努力学习。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积累起来可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呢!想想看,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那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啊!难道不是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个美好世界,加油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资料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刘梦溪时间:2008-10-30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一面墙壁上镶嵌着大幅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已故大书家顾廷龙先生的篆体书法,高古苍劲,不可一世。
凡莅临本所的承学之士,无不抬头默念此教。
我平时当所内学人例聚之时,也每以此教相勖勉。
张载与《西铭》张载字子厚,号横渠,就是宋儒濂、洛、关、闽四大家的“关”,因生于陕西而以地望名。
另外三家,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以地望称濂溪。
程灏、程颐为河南洛阳人,故称“洛学”。
朱熹原籍徽州婺源,他本人生于福建龙溪县,学者因此以“闽学”括概。
张载最被二程子等同时诸大儒称许的是他的《西铭》。
其实是他的著作《正蒙》最后第十七篇“乾称”中的一段文字,他自己视为可以张之墙牖的座右铭,曾以《订顽》为题录之于书室,程颐改称《西铭》,学者悉宗之。
《正蒙》中的另一段文字,张载以《砭愚》为题也曾书于墙牖,伊川改为《东铭》。
但《西铭》影响最着,全文只有252个字,兹全录以共饷。
乾称父,坤称母。
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
慈孤弱,所以幼吾幼。
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之。
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
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
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存,吾顺事;殁,吾宁也。
(《张载集》,页62至63)《西铭》为人类描画出一幅仁慈博爱的世界图景,其基本假设是天地、家国、圣贤、老幼、病残、孤寡共为一家,仁孝为准绳,彼此相友爱,交信和睦,体用不二。
“横渠四句”刍议

“横渠四句”刍议“横渠四句”出自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概括了一个古代传统文化继承者的最高追求,由于四句言简意赅又微言大义,故一直广为流传。
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渠四句”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又被从不同角度阐释,用以支持不同观点。
但除此之外,“横渠四句”本身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是一窥其产生时代的窗口,也可以是研究整个儒学思想发展的微小切入点,要实现上述功能,便需要去除先入为主的态度,单纯从其本身的内容出发进行解析。
一、“为天地立心”首先,“横渠四句”提出者张载生活于理学发展的宋朝,其内容也不离儒学传承下来的正规道路,所以可以基本将“横渠四句”的含义置放在理学内容之下,将其归纳入理学的世界观之内,并以此出发进行解释。
“心”之定义有多种解释,有从明道先生“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处演化来的“生物心”观点(包含“人之心”的观点),也有从更早期孟子“四心”处抽离出来的“恻隐之心”,再演化为“仁”这一儒家基本观念,如新儒学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所说:“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但在向根源溯求的同时,我们也不妨根据当时理学思想变化发展的史实做出新的猜测。
可借“宇宙之间只一理”的观点,由于“理”与“心”都具有根源性,猜测“为天地立心”中“心”一概念大致等同或十分接近“理”,于此方向解释也可以通顺,天地间存在着其自然的道理,也就是联系和规律,而这就是天地的“心”。
有关规律,此处还可以再举一例,《易》是四书五经之一,它所存在于儒家系统之内的意义并非是教人崇拜天神,而是启示学者世界上有这无数联系,天地之间有着至高的规律,并且指导学者如何把握联系和顺应规律,这样的规律也就与天地之“心”的含义有这相近之处了。
由此观点可见,“立心”之“心”相较于人心,更加靠近总体世界规律之“理”,可以理解为“存立于天地之间,具有涵盖一切特性的自然规律”,只不过相较于“阴阳二气”之类的偏物质规律,“立心”之“心”又更偏于意识,有似“道”的意味。
《横渠四句》赏析

《横渠四句》赏析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横渠四句》的背景和作者张载
2.《横渠四句》的内容:分析每一句话的意义和内涵
3.《横渠四句》的价值观:讨论这四句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4.结论:总结《横渠四句》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横渠四句》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张载的名言,其原文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既概括了张载的哲学思想,也表达了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首先,我们来看《横渠四句》的内容。
其中,“为天地立心”是指作为人,应该理解天地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并顺应这些规律去行事。
“为生民立命”则是强调要关心民生,以民为本,为百姓谋福利。
“为往圣继绝学”意味着要继承和发扬先圣们的学问,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最后,“为万世开太平”则表达了张载的远大理想,希望为后代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
从《横渠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载所倡导的价值观。
他强调了对天地万物的尊重,对民生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些价值观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思想的精髓,体现了他宏大的格局和深远的眼光。
第1页共1页。
张载的“横渠四句”体现了读书人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张载的“横渠四句”体现了读书人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1020一1077),字子厚,北宋人。
家住秦凤路凤翔府郿县横渠镇南之大振谷口(今陕西眉县),并在此讲学,著书立说,世称张横渠,横渠先生。
张横渠做学问于关中史称“关学',与庐山濂溪创“濂学'的周敦颐茂叔,洛阳创“洛学'的程颢伯淳、程颐正叔,福建创“闽学”的朱熹元晦并称四大学派。
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为道学创始人,并称北宋五子。
张载的学说精华,在宋代式微,后经王夫之大力宣扬,才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张载著作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全部辑成一本书叫《张子全书》。
张横渠四句,激励后人,非常重要。
其中张载的《订顽》又名《西铭》,《砭愚》又名《东铭》。
横渠四句,气魄极大,作为一个人的担当,使命感,责任感,民族心,一个做人的价值观,奉献精神,历史责任感,时代责任感,中国几千年文化、文明传承厚重的历史文化感悟,横渠发扬光大,发前人之想发而未发之豪言壮语。
如没有体现人生感悟,详察古今,精研典籍,是不可能发出有如此宏大极具感召力的言语,激励了多少后辈,为开万世太平而奋斗终身,让人为“四为'奋斗。
激励青年人讲“四美”,做“四有”新人,去实现“四个”现代化。
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人立良心,定立人心,人心安则民心安,民心安则社会安国家安,心安理得,立民心,定民心,民心所向,天下归心。
天地之间是社会是国家,为社会为国家立心,立壮志凌云之心,奋发图强的心,建设壮美家乡的心。
为生民立命。
命,信念,意志。
为生命为人民生存,为人民安居乐业,为人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立下誓言,并为誓言终身奋斗。
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为往圣继绝学。
圣,无所不通之谓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太极图说》)圣人是立人的最高准则的。
圣人的意志,是人类的最高准则,圣人的语录是集人类思想行为之大成的最高指示。
“横渠四句”里的精神与情怀

“横渠四句”里的精神与情怀张载,字子厚,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侨居郿县(今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著书讲学,传道授业,“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传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张载的名言,被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凝聚了张载的学术追求和社会使命感,展现了大境界、大襟怀、大抱负、大担当,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坐标,对当代人也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立”的精神“横渠四句”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给人一种强烈的积极意识和进取精神。
它蕴含的有所立、有所为的人生格局,为人们树立了价值方向。
这种精神首先源于张载本人的志向抱负。
据史书记载,张载天资聪颖,少年即有安邦之志。
21岁时,他曾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
范仲淹召见后,觉得他志趣高远,见识超群。
于是,范仲淹鼓励张载不要只关注军事边防,而应当以弘扬名教为事业,并赠他一部《中庸》。
张载受范仲淹的启迪,精思苦读,在充分吸收当时各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张载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在探索践行“横渠四句”中表达的人格境界。
这种“立”的精神也反映出北宋的时代风气。
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教方面的发展,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涌现提供了土壤与根基。
北宋有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乱国之弊,重视文治与文教。
这一方面带来了发达的文官政治和士大夫精神的觉醒,另一方面也造成重文轻武、军事疲敝的负面影响,导致北宋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
这让当时的有识之士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在更深的意义上,“横渠四句”中的“立”,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破而后立”。
张载与“横渠四句”评析

张载与“横渠四句”评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别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
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如果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个人理想,那么“横渠四句”就是儒家的用世抱负。
张载,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学派创始人。
他在中国文化坐标上的位置,主要由这么几项成就所标注:1.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他始终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万物的始基也是“气”,世间形形色色的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
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大到苍茫的宇宙天体,小至形态各异的动植飞,都是由“气”所演化而来的。
正如他在《正蒙・太和篇》中所写道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他倡导无神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理论高度批判唯心主义的人。
2.教育思想张载认为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必须进行的修养,可以使人由“气质之性”到达完美的“天地之性”,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他还注重幼教乃至胎教,主张“幼而教之,长而学之”,强调继续教育。
张载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达到圣人的完美至善境界。
张载关于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包括:用圣心勤学博文,以求义理;矫恶为善,知行结合,尽性寡欲,游心于义理之间;立志向学,虚心一志;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博学精思;教学相长,互相取益。
张载倡导的学习态度与读书方法。
学习要谦虚而不自满,学贵有用,学则须疑,关于读书要用心、熟读、实作、实行等等。
最后,他还提出了心理和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即“意乐”之效。
3.关学思想首先,关学提倡“尊儒”。
张载在教学中要求他的弟子们要学习儒者,要向正统的儒学家看齐,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处处表现出古代儒家的风度和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
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
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
“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关键词:心命性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创建本体论
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
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
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
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
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
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
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上》)荀子曰:
“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
”(《荀子·解蔽》)朱熹曰:“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
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
”(《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
(《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
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
”(《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
”(《禽兽论》)王阳明也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
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传习录》上)张载言心,既具有知觉之义,也具有本性之义。
如其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正蒙·太和》)心是性与知觉的合体,也就是有知、有意、自动、自觉的合体。
所谓“天地之心”,源于《周易·复卦·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之语。
复卦()由纯阴之坤卦()发育而来,一阳初现于下,是为下震()而上坤(),震阳而动,坤阴而静。
所以,复卦之卦象预示着阳气“复”生之兆。
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生而阴气杀。
阳气复生预示着万物的复生,也预示着正克邪、善克恶,同时也揭示出天地间之一切都是交互感染、递续递变、生生不已的。
这一切既是天理,也是天意,也是天心。
朱熹弟子黄樵仲曾这样对朱熹说:“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