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学

合集下载

二十本红色经典书籍推荐

二十本红色经典书籍推荐

二十本红色经典书籍推荐1.《红楼梦》- 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之巅峰”,是中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共120回,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故事,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

2.《红岩》- 罗翔《红岩》是一本由罗翔撰写的以抗战时期四川女大学生朱一秀的经历为主线的小说。

这是一部伟大的革命史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中最为黑暗的时期,同时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革命史。

3.《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是一部法国十九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一部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朱利安是一名具有社会抱负和野心的青年,他在越过知识、贵族、宗教等门槛的同时,不断地挑战和跨越各种困难,最终获得了成功。

4.《红楼梦外传》- 高鄂《红楼梦外传》是一部以《红楼梦》为题材的百余万字的大型小说,由当代著名学者高鄂撰写。

本书讲述了林黛玉、贾宝玉等主要人物的前生和后世,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演变与发展,是一部充满睿智和哲思的独特之作。

5.《红楼梦研究》- 钱钟书《红楼梦研究》是一个中国学者钱钟书关于《红楼梦》的著名批评性研究。

钱钟书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剖析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叙事手法、人物刻画等方面,对于读者理解它的深层次意义有着很大的帮助。

6.《红旗谱》- 贾平凹《红旗谱》是中国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中国文化革命时期的一个小队,以及他们在困难和危机中保持信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小说透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一种极为真实的历史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人性的关注。

7.《红色家族》- 霍华德《红色家族》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霍华德撰写的具有历史性画家的经典传记,它讲述了一位红色画家的艺术生涯和个人经历。

这部书展现了强烈的政治意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一部精彩而震撼人心的艺术之作。

红色文学的名词解释

红色文学的名词解释

红色文学的名词解释红色文学这个名词起源于中国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广义上指的是以革命主题为核心的文学作品。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动荡时期。

红色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处不可忽略的记忆。

在广义上,红色文学包含了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些作品主要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事斗争、农村革命、工人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些文学作品弘扬革命英雄主义,表达了民众的愿望和抗争精神,成为了鼓舞人心的文化力量。

这种文学创作风格与民间文艺相结合,通过鲜明的形象塑造、生动的叙事手法以及感人的语言表达,深深地触动了广大读者,传递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宣传效果。

狭义上,红色文学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作家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家身临其境地参与革命斗争,深受革命理念和红色文化熏陶,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对于社会现实以及时代变迁的真实记录。

红色文学作家以其真挚的情感展现,真实的描写力量以及对于文化自信的追求,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共鸣力的形象,如《红岩》中的赵一曼、《林则徐》中的林则徐等。

红色文学的流派多种多样,既有以巴金、萧军、茅盾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有以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无论是描写红军生活的《红岩》,还是歌颂人民红军的《歌唱祖国》等,这些作品都化身为了被广大群众追捧的经典之作。

然而,红色文学并非一帆风顺。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文学创作也发生了剧变。

红色文学的崇高理念渐渐被商业化的浪潮所冲击,红色文学的创作与传播逐渐失去先前的影响力。

然而,红色文学的精神和价值并未因此被抹去。

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仍然在激励着当代文学创作者,激发着他们追求真理、关注社会问题的热情。

虽然时代的发展改变了红色文学的创作条件与观念,但是它所代表的坚定的信仰和磅礴的力量,依然流淌在每一个关注社会公正的人的血液中。

红色文学体现的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体现的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表达的教育意义红色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以及建国到70年代期间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事业的文学作品。

[1]这些作品用通俗、群众的语言展示了中国人民进展新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立的艰辛历程,赞扬了无产阶级理想和牺牲精神。

作为过去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红色文学对当代青年认识历史和现实提供了启发性视角。

同时,红色文学特别是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文学,是‘五四‘诞生和孕育的充满浪漫情怀的知识者所作出的选择,它与‘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应该说具有一种深层的延续性"[2]。

作品中所宣扬的爱国主义、英雄情结、理想主义与进取精神,也无疑会对当代青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所以,尽管红色文学具有特定时代语境中的文学生产的规定性,从文学价值上来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对当代青年人而言仍不乏现实价值。

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青春之歌》以革命、青春、成长、情爱为主题,是红色文学经典作品之一。

作品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下,青年的苦闷、希望、欢乐与奋斗。

本文便以《青春之歌》为例,从精神与现实两个向度上探讨红色文学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一《青春之歌》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主人公在困境之中,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一名优秀女性和合格的革命战士。

她敢于走出家庭,对抗他者对自己婚姻和命运的主宰,表达了其鲜明的独立精神和对抗父权、追求自由的勇气。

林道静面对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动乱和感情的创伤,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作品人物不断要求进步、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了几代青年的斗志,也与当代青年渴望成功、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心理到达了一定程度的契合。

[3]在对抗父权与寻找自身价值认同上,林道静同当代青年的追求具有很多相同之处。

私家推荐:十部共和国红色经典小说

私家推荐:十部共和国红色经典小说

私家推荐:十部共和国红色经典小说共和国红色经典,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终极的人文家园。

读红色经典,不仅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方面,也是涵养民族信仰的厚重土壤。

人生应该,而且必须要读一些红色经典,这无疑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需求。

红色经典小说,在时光的长河中久经考验和打磨,高亢的信念之光,厚重的浩然之气,都越发深入人心,越发启迪心智,对我们而言也都是一种珍藏,一种砥砺。

第一种推荐:《红岩》,这是最具理想信念伟大力量的作品。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61年12月首版。

理想具有金属的质地,信念凝聚热血的颜色。

这部小说同样具有金属的质地和热血的颜色,即便是其在小说技巧和艺术创设上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瑕疵,都绝对不会有损其伟岸和硬朗的叙事与表达。

这部小说以坚贞的笔力、顽强的书写和激扬的热血,推举出了成为理想和信念化身的一众英雄和勇士。

只有英雄才能笑对黎明前的暗夜,只有勇士才能打破死亡的威胁。

许云峰,江竹筠,华子良,乃至身体羸弱却信念如铁的小萝卜头,都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一个有希望的社会的理想的盗火者。

第二种推荐:红日,这是突显人民是历史书写者的颂歌。

《红日》是当代作家吴强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版于1957年。

这是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的著作,以宏大叙事的笔法摹画了江苏的涟水和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英雄人民的壮歌恢宏唱响,伟大的精神和气象横空而起。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军人的形象,更为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人民力量的革命军队的形象,在这个前提下,也较为深入地刻画了敌对力量的形象,这种笔力令人肃然起敬。

对于战役成功地擘画和描写,是这部小说的巨大创造。

这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第三种推荐:红旗谱,这是强调革命力量的觉醒,尤其是强调革命英雄主义磅礴力量的巨著。

《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版时间1957年。

所谓江山,就是人民。

这部小说强调了人民在革命领导力量的带领下释放出来的洪荒之力,朱老忠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厦门红色题材文学作品

厦门红色题材文学作品

厦门红色题材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厦门红色题材文学作品的例子:
1.《红岩》 - 路遥
这是一部描述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首任县委书记在红军游击队中的战斗经历的长篇小说。

2.《战地日记》 - 龚自珍
该作品描写了作者作为一名南京市地下党员,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战火纷飞的南京街头进行的反日活动。

3.《红色娘子军》 - 安春松
这个小说主要讲述了一支由妇女组成的红色娘子军,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奋勇战斗的故事。

4.《闽南黄石山》 - 陈绍禹
这是一部以闽南地区红军游击队斗争为主题的小说,描写了游击队员在黄石山区开展对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5.《三八号的诞生》- 叶永烈
该小说描述了一个农村女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起义的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

这些作品以厦门作为背景,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展现了红色主题和社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爱国文学作品摘抄

爱国文学作品摘抄

爱国文学作品摘抄
以下是一些爱国文学作品的摘抄,供您参考:
1. 《红岩》: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抹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

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2. 《青春之歌》: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光,它是一种精神状态;青春不是粉面朱唇,它是坚强的意志;青春是活力,是勇于担当与奉献的精神。

3. 《红旗谱》:他们从大革命的高潮中走来,从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走来,一直昂头挺胸,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以无畏的革命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4. 《林海雪原》:这是一部英雄史诗般的小说,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剿匪斗争的历史故事。

作者曲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等英雄形象。

5. 《保卫延安》:保卫延安的英雄们以无比的勇敢和机智,舍生忘死,重创敌军,创造了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

红色经典书籍有哪些

红色经典书籍有哪些

红色经典书籍有哪些1、《保卫延安》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杜鹏程著。

全面地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称得上是反映革命战争的艺术史诗。

2、《红日》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吴强著。

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成功地塑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

3、《红旗谱》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梁斌著。

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4、《青春之歌》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杨沫著。

以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5、《林海雪原》1958年出版,曲波著。

此书描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部分穷凶极恶的匪徒频频骚扰我后方普通群众,残杀无辜的老百姓,我人民军队奉命进山歼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

6、《三家巷》1959年出版,欧阳山著。

以2 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将个人的成长道路、家族的兴衰沉浮与历史的风云变幻融为一体。

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既轰轰烈烈又错综复杂的时代画卷。

7、《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柳青著。

通过对渭河平原蛤蟆滩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从建立、巩固到发展的过程描写,反映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发生发展的历史,真实地表现了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农民的思想、心理及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8、《红岩》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罗广斌、杨益言著。

小说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现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地下斗争、集中营的狱中斗争,以及川北农村的武装斗争。

9、《铁道游击队》刘知侠著。

《铁道游击队》中刘洪、李正、王强的名字已妇孺皆知,作家刘知侠笔下的《铁道游击队》大都是微山湖区抗日时期的真人实事。

10、《抉择》1997年群众出版社出版,张平著。

这是一部热切关注时代和社会的警世之作!作品以直面现实人生的胆识和勇气,可以说,《抉译》,是一部文坛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扛鼎之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暴风雨所诞生的》、《山呼海啸》、《桥隆飙》1、《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红日》吴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3、《红旗谱》梁斌著中国青年出版社4、《青春之歌》杨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5、《林海雪原》曲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北京燕山出版社7、《青年近卫军》(前苏联)法捷耶夫著水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8、《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9、《牛虻》(英)伏尼契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0、《绞刑架下的报告》(捷克)伏契克著徐伟珠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红色文化经典诵读作品

红色文化经典诵读作品

红色文化经典诵读作品1. 《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胁,坚定地喊出这句话。

就像我上次勇敢地面对欺负同学的坏孩子,我挺直了腰板说:“你不能欺负人!”我才不怕他呢,就像刘胡兰不怕敌人一样。

2. 《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那声呐喊仿佛就在耳边。

记得有一次我们拔河比赛,眼看要输了,我大喊:“加油啊,大家一起用力!”这不就和董存瑞的勇敢冲锋一样嘛!3. 《狼牙山五壮士》“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完成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这句话是多么豪迈。

有次和小伙伴们一起完成了一项困难的任务,大家欢呼:“我们做到啦!”那种自豪的感觉和五壮士一样。

4. 《黄继光》“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黄继光这句话充满了力量。

好比我在考试前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考个好成绩!”这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呀。

5. 《邱少云》“为了革命胜利,我愿意忍受一切!”邱少云的坚韧让我敬佩。

就像我为了学会骑自行车,哪怕摔倒很多次也不放弃,我也有着这样的毅力呢。

6. 《雷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当我主动帮妈妈做家务时,我觉得我也在践行着为他人服务呀。

7. 《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的话掷地有声。

有次我为了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我也不会动摇我的想法呢。

8. 《杨靖宇》“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的反问让人深思。

就像我问小伙伴:“如果大家都不努力,我们的班级能好吗?”这是同样的道理呀。

9. 《赵一曼》“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赵一曼的坚定信念让人动容。

当我决定要做好一件事时,我也会这样坚定地告诉别人我的决心。

10. 《江姐》“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江姐的刚强让我震撼。

就像我面对困难时,心里想着我一定能克服它,我也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复习资料第一章冷战思维与十七年文学1、1949年10月——1976年10月(17年文学—冷战思维)2、1866年—1976年(“文革”文学),1976年以后(新时期文学)一、冷战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战略(苏联模式),对于当时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实践“一边倒”的文化战略。

2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相应也在总体上采取“苏联模式”。

政治文学,艺术走俄国道路。

二、冷战制约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学实践。

《人民日报》文学实践、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创作、文学资源小结: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构与实践无疑会呈现出相应历史选择和特点(一体化的政治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社会”这一巨大历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文学语境“体制化”(文学环境)文学高度组织化:“作协”“文联”作家纳入国家体制: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们文学,文艺报基本特征:文学杂志和出版由国家控制、管理和实施监督。

各种期刊间,构成一种“等级“的体制。

二、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一)、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延座讲话精神确立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文学范式确立)。

成立了“专管文艺“的全国性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联。

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文艺范式确定)(二)、成果:确立了文学所要遵循的“路线”,规定了文学的性质以及题材、主题、具体的艺术方法。

以解放区文艺为蓝本的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成立了全国性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全国文学工作协会(1953作协)。

确立中国文艺的总方针、总方向。

(三)、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历史观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1)电影《武训传》批判——开了政治批判介入文学生产的先河195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当天,《人民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短评《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5月23日,文化部电影局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展开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8月26日,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兼文化局局长夏衍发表了题为《从武训传的批判检查我在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工作》的检讨。

1951年8月8日,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作为总结。

批判的原因:1.认为电影《武训传》宣言了“投降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政治意识。

2.其剧本审读、资金投入、最终审查的获得通过和在领导层的内部放映,以及在全国公映后的社会反应,都显示出很多共产党员甚至是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麻痹”。

3.电影《武训传》的主要创作者正是来自于1949年以前的国统区。

(2)《红楼梦研究》批判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出版《红楼梦辨》。

1952年,《红楼梦研究》。

1954年,《红楼梦简论》(论文)等。

认为《红楼梦》“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

基本主题为“色”与“空”。

1954年,李希凡与蓝翎投稿《文艺报》,提出批评,未得发表与答复。

10月10日,《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发表二人的《评〈红楼梦研究〉》,将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与胡适联系起来。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介入。

批判的原因:“意在打开一个缺口,对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进行批判”,“现在我们批判俞平伯,实际上是对他的老根胡适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都很有意义……”批判的末期矛头开始指向了胡风,对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

(3)对胡风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论民族形式问题》强调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经验,反对把“民族形式”狭义地理解为“民间形式”,反对“文化上文艺上的农民主义”《论主观》的短评以及《论现实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主观战斗精神”,指出大众精神奴役底创伤,知识分子不一定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改造”,而应该以自觉的“主观战斗精神”主动地搏击生活。

强调主体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对于延安整风、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国统治区文艺中心问题的不同看法。

周扬做了题为《我们必须战斗》的总结报告,报告的第三部分专门谈了“胡风先生的观点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分歧”,正式发出了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战斗”号召。

1955年5月16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批判胡风文章的版面加写了按语,指出胡风等人是“伪装拥护共产党而实际反对共产党,伪装拥护人民而实际反对人民,伪装拥护革命而实际反对革命”的人,“如果不把他们的破坏活动加以制止,让他们一天一天发展扩大下去,他们就要用‘几束手榴弹’给我们的革命事业以严重损失”。

胡风“问题”的性质,又被上升到“反革命”的高度。

1955.5毛泽东将其定性为“胡风反党集团”(四)“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1957)“双百方针”(人性论和现实主义的深化)1、1956—1957年上半年,短暂的繁荣。

2、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提出: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4、在这种情况下,文艺界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解冻”。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直接导致了一批像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邓友梅的《在悬崖上》等人道主义倾向作品的出现。

第二: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

青年作家王蒙。

第四:提出反对教条主义,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反右斗争扩大化1957年4月初,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开展整风运动。

4月27日,经过毛泽东的批示,中共中央正式向全党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号召在全党开展整风。

5月15日,毛泽东便写了一篇题为《事情正在起变化》的文章,揭开了反右运动的序幕。

6月8日,毛泽东又在中共内部发出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开始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反右运动”。

1957年10月,全国就已划出右派分子55万人。

(五)、“新民歌运动”与文艺大跃进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是1958—1959年由毛泽东亲自倡导,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民歌收集与创作的运动。

(共产风、浮夸风)原因:其一,是将新民歌作为鼓动民众投身大跃进运动的重要工具。

其二,便是通过对文学创作主体的重造来进行社会主义或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初步实验。

(六)、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

文艺环境相对宽松。

1961年中央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针对经济采取的八字方针,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文艺界也形成了纠正左倾思想的文艺思潮。

召开“三次会议”:新侨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文艺创作有了新的繁荣。

(七)、左倾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1、阶级斗争扩大化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康生、江清、姚文元、林彪等直接插手文艺,策划了许多冤案。

2、两个批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创作进行全面否定。

《纪要》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

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

创造“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最辉煌灿烂的新文艺“题材上: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社会注意文艺的根本任务)艺术方法:要采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样板戏”“三突出”:突出正面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突出中心人物。

“十七年”文学受制于意识形态,其创作呈现高度的“一体化”。

主体——工农兵题材——工农兵主题:歌颂审美:乐观、昂扬、向上、积极小结:“十七年”文学受制于意识形态,其创作呈现出高度的“一体化”。

(主体、题材、主题、审美)【本章思考题】1.了解冷战背景与十七年文学。

2.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文学史意义。

3. 掌握三次大的文艺争鸣和批判概况。

4. 握“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坛的新气象。

第一章“文革十年”文艺思潮一、“文革”序幕:1.新民歌运动:建构无产阶级文学新天地;使工农兵群众成为文学真正主体;《红旗歌谣》郭沫若、周扬2.反右运动时,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3. 1962年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963年开始的城乡“四清”“五反”运动。

4. “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

”(1969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最终找到的方式,就是进行“文化大革命”。

5.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座谈会纪要的制订,标志着文化革命的激进派在“文革”前夕已全面控制中国文学界。

二、“文革”文艺思潮《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认定文艺界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号召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主题先行论第二章“文革十年”文学创作一、文革文学的存在方式:1.文本的生产、发表、阅读、批评都是政治行为2.大多数作家在文革受迫害,作家普遍失去写作资格。

3.全国文学刊物所剩廖廖4.集体写作成为主要的写作方式。

5.对传统与外国文学多取排斥压制。

二、文革文学的特征:1.公开写作与潜在写作共存。

2.革命浪漫主义的极端强调(无产阶级文艺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革命的理想)。

3. “三突出”创作原则的凸显。

“革命样板戏”代表作品:《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小结:“文化大革命”的10 年,是中国文学被极端政治化的时代,也是五四文学传统被彻底割断的时期。

而且连“文革”前17年的文学也都被否定,解放区文学中形成的“工农兵方向”被强调到了极端的境地。

【本章思考题】1.了解文革产生的原因。

2.掌握文革文学的存在方式和特征。

第三编1949-1966年的文学创作“十七年”小说创作一、“十七年”文学观二、红色(革命)历史小说的建构三、农村题材的小说四、“百花”小说第一章建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第一节“十七年”文学观红色文学:指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