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2024年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2024年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2024年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引言生态学野外实习是生态学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和实验能力。

2024年春季,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活动,下面是我对此次实习的详细报告。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生态学野外实习地点为某自然保护区,位于某省某市的山区。

实习时间为两周,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周:2024年3月1日至3月7日2. 第二周:2024年3月8日至3月14日三、实习目的与任务1. 目的:通过野外实习,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习生态学调查和实验方法,并培养野外观察和实验能力。

2. 任务:(1)调查野外实习地点的生态环境,包括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

(2)利用生态学调查方法,研究某一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进行一项生态学实验,探究某一生态过程的规律或影响因素。

四、实习方法与过程1. 野外生态学调查方法(1)样方布设:根据实习要求和野外环境特点,在实习地点选取若干样方。

(2)样方调查:进入样方后,依次记录样方内的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并进行必要的测量和观察。

(3)数据整理与分析:将野外调查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2. 生态学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根据实习要求和生态目标,设计一项合理的生态学实验。

(2)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数据分析与讨论:将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并结合实验目的进行讨论和总结。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实验技能培训,学习了一些生态学调查和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五、实习成果与收获通过两周的野外实习,我取得了以下成果和收获:1. 成果:(1)完成了对实习地点生态环境的调查,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数据。

(2)进行了一项生态学实验,探究了某一生态过程的规律或影响因素,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3)整理了大量的数据,绘制了许多图表,对实习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释。

生态学实习报告(通用10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通用10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通用10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生态学实习报告,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生态学实习报告篇一1.自然环境特征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约30°54′n和103°35′e。

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山上树木茂盛,终年青翠,故名青城。

全境周围120km,保护面积壹伍22hm2.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平均温度℃,最热月极端温度℃,最冷月极端温度一℃;平均相对湿度81%;年降水量;无霜期271d(数据由成都市气象局提供)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母岩为侏罗纪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的坡积物。

2.植被概况青城山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

根据青城山样地调查资料、野外路线踏勘记录的植物种类及《中国都江堰市植物名录》中所记载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计植物346种,其中蕨类植物51种,隶属于26属l6科,种子植物295种,隶属于192属90科。

其中裸子植物7种6计青城山约有维管属5科;双子叶植物252种169属77科;单子叶植物36种22属8科。

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

青城山森林植被可以分为2个植被型5个群系.常绿阔叶林类型基本处于稳定阶段,尽管个别样地受人为影响,一些阳生性的落叶成分侵入林内,使群落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

但是,目前常绿树种发育良好,落叶成分缺乏更新幼苗。

预计经过一段时间群落会演替为顶极群落;暖性针叶林中针叶树种杉木生长发育情况不良。

而常绿阔叶树种在群落中发育良好。

据此可以断定,群落中杉木的地位将会被常绿阔叶树种替代,暖性针叶林将演替为常绿阔叶林。

3.青城山森林植被种间联结的特点青城山森林植被乔木层和灌木层常见种群的联结关系大多数未达到显著程度,种对问的独立性较强,种间联结存在明显的松散性。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7篇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7篇

生态实习报告生态实习报告范文7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态实习报告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实习报告篇1实习时间:20xx-5-25——5-26实习地点:教学楼C310、胶南小珠山实习目的1、观看科教片,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2、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实习地生态环境进行考察,掌握实习地生态环境结构的成因及其发展。

3、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

4、培养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培养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实习内容一、观看《沧海浮生记》、《热带雨林无限生机》两部科教纪录片通过观看这两部科教片,我了解到了关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更丰富的知识。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

海洋生态系统的破环,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这一趋势目前还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影响固然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但更为主要的是对后代人未来持续发展的积累性后果。

因此,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它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

同样,我们必须加强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造福子孙后代。

二、小珠山实地考察1、小珠山简介小珠山,位于灵山卫镇西北部,西越隐珠东北,北跨黄岛区辛安西南,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主峰大顶海拔724米,是青岛胶南市境内最高点。

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学理论成为了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关系的重要工具。

为了增强我们对生态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生态学野外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赴我国某自然保护区,以生态系统为单位,对其生物组成、环境因素、生态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还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实习内容1. 生物组成调查我们通过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保护区的植物和动物进行了组成调查。

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多种类型,动物种类也较为丰富,有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多种类型。

2. 环境因素调查我们对保护区的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该保护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3. 生态过程研究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对保护区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显示,该保护区生态过程稳定,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调查了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类型和强度,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显示,保护区内人类活动较为有限,但对某些生物种类和生境造成了破坏,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管理。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生态学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生态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实习体会这次生态学野外实习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美丽和脆弱。

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馈赠,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中,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学实习报告9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9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9篇生态学实习报告9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态学实习报告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与意义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可见,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基础之一。

通过农业生态学的课程实习,让我们了解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以及农业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此外,实习过程中要求遵守实习纪律,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有事必须经教师同意方能离队。

注意安全,防止任何意外事故的发生。

全面认真地完成所交给的实习任务,做好实习笔记,认真完成实验分析,为撰写实习报告做准备。

按时完成实习报告,并保证报告的质量。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时间:20xx年1月5日星期四早上8点—11点地点: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三、实习内容在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参观了培养基质高温灭菌区、接种室、培养室。

听在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工作的杨老师讲解人工食用菌的接种,栽培过程。

首先在培养基质高温灭菌区参观,看到了搅拌机,培养原料,从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的杨老师那里学习到了食用人工菌的接种基质及培养原料的配制。

初步了解了食用人工菌的栽培方法。

培养基质的原料由80%的木屑、15%的棉子壳和腐料组成。

腐料一般加适量的玉米粉或米糠。

不能用含油脂的植物作为原料,如桉树、松树等。

其中棉子壳要用3%的石灰水浸泡。

人工食用菌的接种、栽培流程中应注意:1.原料准备:原料要注意粗细搭配,80%的秸秆、高粱、15%营养料、2.5%的石灰、2%的石膏粉和0.5%的普钙、磷肥。

其中石灰和石膏粉的作用主要是调节酸碱度。

2.水分的控制:保证原料不干不湿,用手捏时不出水放开时会散开。

3.装袋,高温消毒:用17cmX38cm规格的塑料袋装包,在0.15压力、110℃的高温消毒3-4小时是最关键的,可以防止生霉。

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

在大学生态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野外综合实习。

这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在野外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和野生动植物观察,通过实地实习来提高我们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习地点。

我们选择了一片位于山区的原始森林作为实习地点。

这片森林地处偏远,生态环境相对完整,是进行生态学实习的理想场所。

三、实习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

我们对实习地点的植被、土壤、水质等生态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通过采样和实地测量,我们了解了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水体的PH值等重要生态环境指标。

2.野生动植物观察。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对野外的动植物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我们发现了一些珍稀的植物和动物,比如一种罕见的野生兰花和一只稀有的金丝猴。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对野生动植物的分布、数量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野外综合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加深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了野外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我提高了野外实地调查和观察的能力,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调查和野生动植物观察。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我们才能继续从中获益。

五、实习总结。

这次野外综合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让我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次实习经历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希望将来还能有更多这样的实习机会,让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生态学野外实习实验报告

生态学野外实习实验报告

生态学野外实习实验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我的实践能力,本次实习选择了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实习地点,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XX年XX月XX日~XX日实习地点: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实习内容与方法1. 实习内容(1)观察和记录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结构和物种组成。

(2)调查和分析保护区内的生态因子,如气候、土壤、地形等。

(3)了解保护区内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实习方法(1)现场观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保护区内的植被、生态因子等进行现场观察,记录相关数据。

(2)样本采集:采集土壤、水样等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

(3)数据整理与分析:将现场观察和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习成果与分析1. 植被类型与结构通过现场观察,我们发现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乔木主要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如橡树、枫树等;灌木主要有灌木丛和灌木林,如荆条、丁香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草甸、草原等类型。

植被结构层次分明,物种组成丰富,体现了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生态因子分析通过对保护区内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子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保护区内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土壤主要为黄土和黑土,肥力较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区内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密切,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策略。

例如,在干旱环境中,植物通过根系深入土壤吸收水分,以适应干旱条件。

同时,生物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生态学野外实训报告总结

生态学野外实训报告总结

一、前言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学校组织了生态学野外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活动于2023年6月1日至6月5日在我国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为期5天。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目的1. 使学生掌握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生态学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实训内容1. 实地考察: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植被类型、动物种类等。

2. 生态调查:通过样方法、样线法等调查方法,对保护区内的植被、动物、土壤等生态要素进行实地调查。

3. 生态数据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生态学理论进行解释。

4. 生态保护宣传:在保护区周边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四、实训过程1. 实地考察: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了解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 生态调查:我们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对保护区的植被、动物、土壤等生态要素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植物分类学、动物学、土壤学等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 生态数据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生态学理论进行解释。

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掌握了生态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4. 生态保护宣传:在保护区周边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活动,我们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发放宣传资料,讲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实训收获1. 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XX-11-3,晴。

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xx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

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1、xx国家森林公园概况青岛xx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含柳花泊街道办事处全境,并与胶南相接。

小xx属崂山山系,为燕山期形成的花岗岩山地,整个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3公里,宽约8公里,总面积约为104平方公里,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辖区40平方公里,境内有名称且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余座,主峰大顶海拔米。

xx脉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险、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涧,扎营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环列周围,小xx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

小xx地处海滨,景物独特,层峦叠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中的第一胜景。

2、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通过实际调查发现xx国家森林公园属于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其植物群落主要为落叶阔叶林林,又称夏绿林。

它是温带地区湿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植被,该生态系统内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

年平均气温8~14℃,一月平均气温多在0℃之下(—3~—22℃),7月平均气温24一28℃,年降水量500~1 000mm。

由于这里冬季寒冷,树木仅在暖季生长,入冬前树木叶子枯死并脱落,土壤为褐色土与棕色森林土较为肥沃。

森林在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种基因库。

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森林中蕴藏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宝贵的财富。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调节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有重要作用。

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气含量大,并且蒸腾还可以吸收热量,使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并且森林对眼成和粉尘有明显的过滤、组织和吸附作用,净化了空气;通过对大气中某些有害气体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在防护林和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灾、旱涝灾还可以得到防止或减轻。

除此之外,森林还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类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

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叶、花、果、茎、树皮、树脂、树胶、树液等和经济林、以及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

还有,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类型,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1、森林的气候湿润,适宜阔叶林木,高大的乔木生长,长成的树木可以为社会提供木材,实现其经济效益。

2、森林植被的结构清晰,上、中、下及地表都生长着相应的植物,可以收获高大树木的同时,收获生长在阴湿环境中的真菌、人参等,推向市场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3、森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可以配合种植一些农作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3、森林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作用规律森林是自然界多种环境中的一种类型,而森林不是单独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同样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两者会构成相互平衡的统一整体。

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有:林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净化和维持环境质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净化空气等的作用。

森林通过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影响局部的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周围境的气候状况,使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更有利于自身植被的生长。

森林有时还影响环境的水文状况,降雨量等。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反过来,环境对森林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环境的气候状况会影响森林植被的生长,决定植被覆盖率,植被的状况决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环境中的生物可能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对森林中原有的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人类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恶化,进而限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4、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方法基于环境生态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及研究领域的拓展,环境生态学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应用。

丛生台学发展史来讲,野外研究方法是首先产生的,并且是第一性的。

因此做好野外的调查研究是环境生态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主要的调查方法有:收集现有资料。

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

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现场调查。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环境评价区进行现场调查,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

评价区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的条查可采用现场勘察和网络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

5、xx国家森林公园实习成果通过实习老师的指导,在我们进行完野外调查后,对小xx所了解的概况如下:气候:小xx属暖温带海洋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风大雾多,回暖慢,夏季多东南风,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空气湿润降水集中。

秋季季风下降慢,雨量渐减,全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2摄氏度,最热的八月份平均气温25摄氏度。

全年无霜期179天,初霜一般在十月中旬,最早十月二日终霜一般在四月中旬,最晚四月二十六日。

全年日照2515小时,平均日照率57%。

地质:小xx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第二隆起次级构造单元。

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

岩石以青山组火山类层十分发育,在小xx地区出岩极为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为主。

土壤:花岗岩和片麻岩风化物为主的成土母质上发育或形成的棕壤占的比重量大,所处的地形部位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较为贫瘠。

植物:由于此次实习时间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使许多山上多数植物特别是低等植物已干旱枯死不能分辨其类型。

小xx山脚至半山有少量土覆盖,植物多分布在有土覆盖的地方。

主要植物为:美国黑皮松、刺槐、榆树、芦苇、茅草、野梨树、野山楂树等零星分布其中。

山顶岩石上生长着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藓、卷柏。

由于小xx 海拔仅米,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不超过6摄氏度因此植被随海拔的增高变化不明显。

小xx森林植物中多为人工种植。

其树木均处在幼年期,森林结构简单而清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

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小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xx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垂直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环境生态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

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北部的大泽山,南部的小xx、大xx、铁橛山, ,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毛白杨等等。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xx的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xx国家森林公园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