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矿成矿认识的重新思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对小秦岭金矿田地质找矿的思考及对策分析

对小秦岭金矿田地质找矿的思考及对策分析

对小秦岭金矿田地质找矿的思考及对策分析摘要:小秦岭金矿田处于复杂的地质背景下,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金矿成矿区带。

因此,我们可以对小秦岭金矿田地质找矿进行全面的思考,并且要对其对策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小秦岭;金矿田地质找矿;思考及对策小秦岭金矿田地质具有非常大的找矿潜力,但是在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的勘查和开发后,小秦岭主矿区地表和近地表的矿产资源差不多已经枯竭,同时又由于着落后的勘查工作,使得许多矿山企业陷入了倒闭危机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必须要对小秦岭金矿田地质找矿进行全面的思考并分析其对策。

一、对小秦岭金矿田地质找矿的思考1、对太华群的下延深度分析太华群位于东秦岭北坡,是小秦岭的主体部,是秦岭地区最古老的变质基底,以中压相系角闪岩相为主,原岩为一套海相火山-沉积建造。

火山岩主要为富铁拉班玄武岩,它与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太古代绿岩带玄武岩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是金矿田的矿源层。

因此,太华群是否有向下延深的能力,是决定了能否成矿的重要条件。

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小秦岭太华群变质杂岩核体是一个有根的地体,是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的一部分,肯定是会有向下延深的可能性的,并且已经得到了有关的资料证明,太华群下延的深度有可能是在4.7到13.5千米,而太华群的厚度是7.8到13.6千米。

从中,我们之上可以看出在4.7千米深度的地方还是存在有太华群的,也就是说可以找到金矿。

2、小秦岭矿脉规模以及矿化深度小秦岭金矿都受到构造带的控制,这些构造带也可以称为矿脉,属于可型剪切带。

其具有的特征是:它的延伸长度大,陡坡倾斜穿切到地壳延深到地壳和上地幔的部分;具备着长时间的活动,具备着一定的石穿性。

在金矿区内最大的长度是5千米,其次是q12和q161,长度都不小于1.5千米。

在估计一般长与斜深等,金矿区的较大矿脉和斜深应该是在1.5到4.4千米。

与当初早已控制的500到1200米做比较,是具备着深部找矿构造条件的。

3、估计小秦岭地区剥蚀深度根据一些地质专家计算,形成小秦岭金矿形成有关的花岗岩的侵位深度是7千米,成矿的深度是4.6千米,所以矿化的深度范围是2.4千米。

关于脉状热液金矿床成矿深度的思考

关于脉状热液金矿床成矿深度的思考
液金矿成矿深度问题已经引起较广泛的关注,作了不 少工作,推动了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 展,如吕古贤等提出了成矿深度计算中 “构造附加静 水压力”的概念。从地质事实及各类资料分析来看, 该问题仍未达到完全解决的程度,尚需进一步地研究 和探讨。本文试图从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和脉状金矿本 身的成矿特点出发,对脉状金矿成矿深度问题进行讨
关 于 脉 状 热 液 金 矿 床 成 矿 深 度 的 思 考
问题的提出及有关研究进展
Groves 等( 1998 )通过研究造山带内脉状金矿,认为
比较通用的中温热液(mesothermal )矿床的含义已经 不适用该类矿床的特征,并建议用“造山型金矿 ( Orogenic gold deposit )”来代替中温热液金矿,
在进行成矿深度估算时,可用投图法和计算法。即可直接利用获
得的压力数据投在图 2 中获得深度数据。此外,笔者依据Sibson
的断裂带流体垂直分带曲线,用计算机分段拟合深度和压力之间 的关系式,进而用于成矿深度的计算。得出:
关 于 脉 状 热 液 金 矿 床 成 矿 深 度 的 思 考
脉状金矿成矿深度的估算
断裂构造对含矿热液活动及成矿深度计算的制约

断裂构造是热液脉状金矿最重要的控矿条件。在地壳不同深度上, 断裂构造的变形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对流体活动的动力学过程具
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对断裂中含矿流体压力具有重要的制
约意义。
Sibon(1987)指出,在地壳5km范围内,断裂活动表现为脆性
破裂。主要控制了浅成脉状金矿的产出,其控矿机制为泵吸作用 (suction pump)。在5~16km的地壳范围内,断裂活动表现为韧 脆性或脆韧性特点。控制了中成及部分深成金矿,控矿机制为断 层阀模式(fault valve)。泵吸及断层阀作用对断裂带流体动力 学演化过程的控制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脆性域及脆韧性 域内断裂带流体均可表现为周期性演化特点且断裂发生时流体压 力发生灾变性变化,但其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存在明显差异。

浅析湘东万古金矿成矿

浅析湘东万古金矿成矿

浅析湘东万古金矿成矿湘东万古金矿受区域构造断裂控制,矿体分布于含矿破碎带中,在走向和倾向方面,矿体具有透镜体的特点。

北东向深大断裂带虽然为导矿构造,对矿脉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次一级北西西向断裂构造表现拉张特性,大部分属于控矿、容矿构造。

主要为构造角砾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构造角砾岩型这几种矿床类型。

金矿中的矿化主要有硅(Si)化、黄铁矿(FeS)化、毒砂(旧称白砒石)化等蚀变标志。

Lengjiaxi Gr是金的主要矿源层,金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湘东万古金矿是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标签:湘东;万古金矿;断裂;控矿前言湘东万古金矿的黄金产量很高,为主要生产矿物,伴生的金属矿床包括银、铜、铅、锌等多种。

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产金量可观,众多地质工作者对其构造成矿规律都颇有研究。

作者根据对湘东万古金矿地质构造及成矿特征的研究专题,结合在该区实习工作的经历整合了矿区构造控矿及成矿的特征,在这里做一个浅析。

1 区域地质背景万古金矿位于湖南省的东北部,北临扬子地台,江南断陷盆地中部(图1),处于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边界。

湖南省对这条金、铜、钴、银等金属丰富的综合矿带十分看重。

这条成矿带走向南西,大致起于湖南西南部,发育至江西北九岭、怀玉山区域。

扬子成矿域和华南成矿域分别位于万古金矿的北西和南东部,扬子成矿域多发育低温、中低温热液矿床,华南成矿域多发育高温多金属热液矿床。

图1 湘东万古金矿大地构造位置(董国军,2008)研究区内,断裂构造走向多为NE向(包括西江-江家咀断裂、金井压断裂、戴公岭断裂和万古-双口斋断裂等),其次为近EW、NW向及SN向的断裂构造。

黄金洞金矿,矿体万古金矿等已知的金矿体,都在这类构造破碎带内。

强烈的构造运动,使我国湖南东北地区的岩浆活动剧烈,而有色金属矿产和稀有元素矿产、燕山期的多期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1]。

2 成矿浅析2.1 Lengjiaxi Gr与金矿化的关系万古矿区金矿体都处在Lengjiaxi Gr地层中。

浅析金矿地质特点与成矿规律

浅析金矿地质特点与成矿规律

55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浅析金矿地质特点与成矿规律王 杰(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00)摘 要:金作为一种稀有贵金属,在工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金的需求量持续增加。

为了进一步提升金矿开采效果,就需要掌握金矿地质特点与成矿规律,开展针对性开采作业。

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对金矿地质特点与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希望对促进我国金矿开采事业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点;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23-0055-3Analysis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Laws of Gold MinesWANG Jie(Yunnan Gold Mining Group Co., Ltd,Kunming 650200,China)Abstract: As a rare and precious metal, gol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industrial field, and the demand for gold continues to increas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old m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ralization laws of gold mines and carry out targeted mining operations. Therefore, the author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ralization laws of gold mines in this article, hoping to play a benefici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old mining in China.Keywords: gold min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laws收稿日期:2023-10作者简介:王杰,男,生于1993年,汉族,云南昆明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学。

《简述:人类认识金矿地质资源的过程及展望》

《简述:人类认识金矿地质资源的过程及展望》

《简述:人类认识金矿地质资源的过程及展望》贵州地矿局117队王仁金2020年10月1日回顾人类认识金矿地质资源的过程,简而言之;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三阶段的认识。

第一阶段认识,这是人类从远古至今的普遍认识;即、从沙金向山金(岩、脉金)的认识过程;如、贵州的黔东南的沙金与脉金,以及国内外的沙金与脉金,这一认识是从所周知的······第二阶段认识,是认识到金以元素状态赋存于各类岩石中的金矿地质资源。

其矿石特征是矿石中无明金,含金量贫而矿床储量大。

其代表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发现的卡林型金矿······和20世纪80年代在贵州黔西南州各县发现的的同类型金矿······及国内外陆续发现的卡林型金矿。

第三阶段认识,即、特高品位金矿地质资源。

实为第二阶段认识的一个分支(一般为特大型金矿)。

其区别在于金元素赋存于火成岩类岩石中(无明金),以火成岩和特高品位的含金量特征区别于第二阶段认识之低含金量的卡林型金矿,其物质来源于地幔。

一但发现此类型金矿,它具有独特的矿床地质特征,故、不只是单个的矿体,投资者应加大地质工作投入,探索找矿规律,以求获得更大的收益。

其代表是20世纪80年代,杨宝彊先生在江西发现金品位有七八十克吨的特大型卡林型金矿(因矿石中无明金,当年只能纳入卡林型金矿处理,实则应属于特高品位金矿地质资源。

),和20世纪90年代云南境外发现的特高品位金矿石,以及2013年底至2014年王仁金、付烈黔在新圩金矿引资施工中发现的特高品位金矿地质资源,这类金矿地质资源的矿石含金量常以几克、几十克、几百克至上千克之高的情况出现,其地质储量相当可观。

新圩特高品位金矿地质资源实例简介:区域地质方面;矿体位于南北向12公里长的荷塘花岗岩体之南端偏东一侧。

《矿产》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矿产》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矿产》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矿产》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要求:
1.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知道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特点;
2.经受对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观看过程;学会制作矿石标本的方法。

3.乐于参与观看矿石和制作矿石标本的活动。

教学预备:
分组材料: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小刀、钥匙等。

演示材料:小方盒、玻璃瓶、矿物、有关矿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看铜、铁、铝矿石。

铜、铁、铝等各种金属都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1、老师指导同学从颜色、光泽、硬度、结构等方面观看铜、铁、铝矿石。

2、老师指导同学用小刀刻比较矿石硬度。

二、了解什么矿产、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老师指导同学阅读课本,然后老师讲解以及图片、视频资料的展
现。

三、学习制作矿物标本的方法。

依据课本上制作矿物标本的过程与方法制作标本。

1、预备一些小方盒和玻璃瓶;
2、将搜集到的金属矿物和能源矿物及其提炼物分别装入小方盒和小瓶中;
3、制作标签。

一般有矿物及其提炼物名称、产地、特点、用途、制作人、制作人等几栏;
4、贴标签。

对应所制作的标本,把标签贴在小方盒或者玻璃瓶上。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讲解制作方法与过程,由同学课外制作。

老师要关注同学课外制作标本的状况,准时进行评价。

金矿的成矿规律

金矿的成矿规律

金矿的成矿规律金矿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成矿规律。

这些规律既是地质学家们多年研究的成果,也是人类对地球演化的认知。

下面我将为大家揭示金矿的成矿规律。

金矿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地壳发生断裂、隆起、沉降等地质构造活动,形成了各种构造带。

这些构造带往往是金矿的重要成矿带。

例如,热液型金矿主要分布在断裂带、褶皱带和火山喷发带等地质构造带上。

岩浆活动也是金矿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地壳深部,岩浆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和运动,形成了许多岩浆岩体。

这些岩体中含有丰富的金源物质,如金黄铁矿、黄铁矿等。

当岩浆岩体与地壳中的水、气等流体相互作用时,便会形成金矿床。

地球的地球化学环境对金矿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在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当地质环境发生变化,使得金元素在地壳中富集时,金矿便会形成。

例如,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金元素会从溶液中析出,形成金矿。

金矿的形成还与地质年代有关。

地质年代的不同,地壳中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金矿的形成。

例如,古老的岩浆岩体往往富含金矿,而年轻的地层则往往富含热液型金矿。

金矿的成矿规律包括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球化学环境和地质年代等多个方面。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找到金矿资源,开发利用金矿,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金矿的成矿规律,从而加深对地球演化和矿产资源的认识。

金矿的形成不仅是地质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人类对地球深层过程的探索。

希望人类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金矿资源,保护地球环境,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矿2》学习总结-王海明

《金矿2》学习总结-王海明

《金矿2》学习总结-王海明《金矿2》阶段学习心得TPM项目推进专员-王海明加入TPM项目组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了针对自己的能力各方面的优劣势做了详细的提升计划并做了一个遵循PDCA循环的排期,现针对《金矿2》学习情况做一下总结汇报:⑴《金矿2》的学习有一段时间了,最大的感觉就是很多知识层面自己根本就不懂,就拿序言里面的“科学管理”来说,以前就没有接触过,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去看书,把这些知识点一带而过而不去做一个详细的了解,那么当你读完此书后能够真正的在自己的脑子中留下些什么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真正的钻到书中去探索发现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去看,去学习才会真正的理解本书的精华。

⑵可能通过我的这种方式去读《金矿2》有点慢但是我认为读书不在于快,在于精,抓住书的一些知识点然后以点成线,由线到面去读书可能收获的更多,古语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你真正的看到“黄金屋”抓到“颜如玉”时,你会是何等的心情!⑶在看《金矿2》时,我发现一个字出现的机率很高,那就是“人”,我认为企业之管理的根本在于“人”的管理,把人管好了,企业还会没有发展吗!当然我们在人的管理上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的,从这层角度去看《金矿2》其实就是在教我们一套管理人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去管理人!⑷还有就是通过对《金矿2》的初步了解,解决了自己的一个观念上的误区,那就是刚开始接触TPM或者’精益”概念时感觉精益在于人员的精简与优化,也就是一定要裁员才能实现“精益”管理,而现在才意识到这是不对的一个观念,精益管理达到的结果在于:尽一切可能避免裁员,达到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与互相信任。

⑸还有就是通过对第一章的学习对顾客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我只知道一句关于顾客的话那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顾客就是上帝”,而这里的“上帝”是个什么概念我是不明白的,如果你是我的顾客,那么你就是我的上帝,但是“上帝”到底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我就真的搞不明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金矿成矿认识的重新思对金矿成矿作用的重新认识惠德峰1 周乃武2(1.陕西省黄龙金矿,2.东北大学)摘要鉴于沉积型金矿床(含砂金矿床)是世界上时、空分布最广的,同时也是储量最大的金矿床,特别是根据金的地球化学性状的二重性,以及统计分析表明几乎全部的已知金矿床都与富含碳、铁和硫的沉积沉积岩系或者是火山-沉积岩系有关。

因此,可以认为岩金矿床是同生建造水型热液矿床。

关键词金二重性金矿床含金建造成矿作用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业已进入一个重要的新的历史时期的时候,有必要就金矿成矿学有关的问题作以重新的思考,并以此提供给正在从事金矿找矿的同行们一些参考。

1 概要回顾与问题的提出1.1基本认识的概要回顾浦志伟(1992)〔1〕在《黄金开发史和金矿床成因》(R W Boyle,1981)一书的译著序言中写到:“目前流行的一些有关金矿成因的观点,实际上先辈们在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甚至更早的时候就以较为原始的形式提出过;而各种学派又周期性地交替处于主导地位。

这充分显示出创造性思维在探索中的能动作用,以及人类对自然认识沿螺旋式轨道不断深化的趋势”。

现今依然是水火不容,壳源与幔源各持己见的状态。

加之层控理论处于岌岌可危的态势,无力面对含矿岩系中金的丰度作为判别标准的提法和无法回答“大洋中脊”的成矿作用的实际,而出现了在幔源论的强大攻势下的软弱状态。

特别是由于金的向心性和亲铁亲硫性,以及金矿床产于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中和条件下,似乎各种学派都具有立论的前提和依据。

因此,展现出从古至今对金矿成因的反反复复、莫衷一是的认识历史与现状。

1.2问题的提出笔者认为,几乎涵盖了全部矿床类型的金矿床是导致不同金矿床成因观的表观依据;由于金矿床广布于各种各样成矿“环境”和不同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则是造成金矿床成矿物质多源性提出的“证据”。

然而人们在观察和思考金矿成矿学时却忽略了一个最最重要的事实,为什么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储量最丰富的金矿床是南非的含铀砾岩型金矿床或者说是改造型“砂金”矿床,以及在所谓的内生或者称为岩金矿床中,储量最大,分布最广泛的金矿床同样是与沉积作用有关的含碳、铁、硫沉积岩型金矿,如穆龙套金矿、霍姆斯塔克金矿和所谓的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呢?!甚至所谓的与“花岗岩”有关金矿床为什么主要产于接触带呢?!再如,人们曾经提出过为什么巴比顿地盾绿岩带型金矿少且小,而“兰德”砾岩型金矿成为了世界金矿之最?!因此发出十分令人深思的惊叹“不是所有的绿岩带都有金矿!”;尽管像世界级绿岩带型金矿-西澳卡尔古里金矿田(储量达3000t),矿床的直接围岩虽然是赋存有Cu-Ni硫化物矿床的粗玄岩,但在查定成矿物质来源时,却是提出了很多假设,笔者认为其中的有关层流沉积物是金的主要物源〔2〕的证据是令人信服的!加拿大最大的赫姆洛金矿更是最最典型的与火山-沉积岩系有关的金矿;日本菱刈金矿虽然是典型的火山热泉型金矿床,但是它的成矿物质却源于基底含矿沉积岩系,如此等等。

因此,以往有关金矿的多样性成矿学观点和认识是值得人们重新审视和深思的。

在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例证。

如始终认为是,与花岗岩具有成因关联的胶西北金矿矿集区中的金矿床,却是存在着一个令人发省的客观事实,为什么其中的大型、特大型金矿(三山岛、焦家-新城、大尹格庄,以及东风地区诸金矿等)都分布在岩体的接触带,特别是容矿断裂带的产状倾向于而且逐渐缓倾于“变质岩系”呢?小秦岭金矿矿集区几乎全部产于“变质岩系”中,特别是含石墨、含铁的碎屑沉积岩为主组成的“太古代”地层中。

面对这一主要地质事实,人们却是仍然认为金矿的成矿主导因素是燕山期花岗岩!这又是为什么?对于展布在“滇桂黔”和“陕甘川”金三角区内的金矿床成矿的环境和条件大体相近,由于矿化类型的差异,以及是否存在着“岩体”等等的不同,也给出了不同的成因观点。

如因太白金矿具角砾岩型矿化和钠长石化,提出了碳酸盐岩浆成矿观点〔3、4〕;然而近在咫尺的同一含矿岩系中的的八卦庙石英脉型金矿,因为矿区内没有岩浆岩出现,故认为是沉积-变质热液金矿〔5〕;再如李坝金矿田,因为花岗岩岩体位于矿田中部,即使强调了地层的成矿作用,也不得不提出多来源,多成因的认识〔6〕。

在华北陆台区同样存在着极为相似的实例,例如对赤峰-朝阳矿集区的二道沟-金厂沟梁金矿田,因为存在着近在咫尺的三个矿床(斑岩中的、火山岩中的和变质岩中的),或者分别认为是斑岩型、火山岩型和变质岩型看出,或者认为是斑岩型热液成矿系统等等的不同成矿观点〔7、8〕。

综上可知,对于金矿床的成因认识始终没有摆脱表观认识作为立论的依据,以及被束缚在以往认识的桎梏中。

在大多数的相关认识中,追逐“流行”和“时尚”异常突出,几乎成为了某一时期的“主导”思潮,曾几何时“花岗岩成矿热”、“火山热”、“层控”热和“绿岩带”热席卷我国大地,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众所周知,对于内生金矿床(Only Gold Deposits)成矿作用方面业已取得了基本共识,即金矿床是典型的热液矿床,显示出明显的后生性。

但是在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认识上,诸如成矿物质是如何进入到热液流体中的却是存在着“无限的遐思”,特别是受“侧分泌”说的影响格外深刻。

因此,多数认为成矿物质是通过热液流体从含矿岩石中“活化-萃取”的,据此提出了“渗滤”与“循环”的假设和铁镁质岩石的碳酸盐化交代观点;高级变质区很少或者不可能存在金矿床的“绿片岩相”成矿观点;……。

然而不争的事实却是低级区有矿,高级区依然不乏大型金矿床;至于“侧分泌”说更难以令人信服,除了有限的近矿蚀变之外,任何人也没能提供矿床深部及其周边矿源岩的数公里范围的蚀变岩存在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更何况热液的流动只能沿着有限且有效的孔隙裂隙流动,据此可以想像其“活化-萃取”的范围不可能局限于“矿源岩”的赋存空间,同时也不可能全部“矿源岩”赋存空间都能够为沿着裂隙系统运移的流体所“活化-萃取”;此外,即使是从“矿源岩”获取的成矿物质并形成了成矿流体,其中金的溶解度和溶解的总量怎么能够满足形成高品级矿床的需要呢?成矿流体源于哪里?又如何能够形成满足不同品级和储量的矿床形成的需求?这是金矿成矿学必须回答的关键和根本问题。

只有解决成矿流体的“来龙”才能够真正解决成矿流体的“去脉”,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理论认识为指导的成功的地质找矿实践。

2 金成矿地球化学性状的二重性2.1金的地球化学性状二重性有关论述金的地球化学性状的文献很多,但是强调与成矿的因果关联方面的论述显现得有些不足。

为此,笔者〔9〕曾就此提出金的亲铁性、亲硫性和亲铁亲硫性的基本条件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的讨论。

认为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亲铁性是金相对富集并且是呈分散赋存状态的原因;金能够被溶解和以热液形式迁移是由于金的亲硫性所致;金的沉淀富集的主因是成矿流体体系性质的变化。

与此同时,特别强调了碳在稳定金的溶解度以及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因此,金的亲铁性是其幔源观的依据,金的亲硫性是其进入地壳并且作为壳源的依据;金在自然界中主要呈原子态;在岩浆中和高温热液中主要为一价金和在表生强氧化条件下以三价金进入溶液中。

还原环境是金表生迁移和富集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形成含金沉积建造的充要条件。

因此,缺氧的早前寒武纪是砾岩型金矿的重要形成时期,也是内生金矿床的重要时期;缺硫和碳的硅铁质建造很少能够形成金矿;金的热液成矿属性是其富集形成岩金矿床的本质,而其沉淀的机理是一价金的歧化反应等等。

总之,金原子态和亲铁性是金的惰性、向心性、幔源性及不能够形成独立矿床的属性,而金的多价态(含胶体)以及亲硫性是金的活泼性、离心性、壳源性和能够形成独立矿床的属性。

2.2 金的成矿作用的二重性很显然,金的地球化学二重性决定了金的成矿作用二重性。

实际矿床的对比分析表明金-铜共生矿床主要是与幔源有关的伴生金矿床,例如与铁质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块状硫化物矿床、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等等。

笔者注意到当金矿床与上述矿床在空间上分离赋存时,通常是赋存在“围岩”中的事实。

如加拿大诺兰达地区的金矿就是块状硫化物矿床和金矿床独立赋存的实例;菲律宾碧瑶地区的块状硫化物矿床、脉状金矿床和角砾岩筒型-斑岩矿床则是在空间上相伴产出的分离赋存的最佳实例。

如上所述,几乎所有的独立金矿无一例外的均与含碳质的相对富铁富硫的碎屑岩系或者火山-沉积岩系有关,因此可以认为独立金矿形成的“矿源层”实际上是“矿源层”中的富含铁、硫和碳(特别是有机碳)特定岩系,对此本文赞同含矿建造〔10〕的提法是适益的,并以此修订传统的“层控”论。

据此认为,独立金矿是经过沉积成矿(砂金矿床/含金建造)→成岩成矿(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热液成矿(脉状金矿)→表生成矿(砂金及风化壳型金矿床)的过程。

从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演化角度考查其成矿过程应该是幔源直接转换为壳源(喷气沉积矿源)的成矿过程。

因此,可以认为沉积作用形成的含金建造(含古砂金)是金矿床的主要矿源,与之相关的金矿床也是分布最广泛、储量最大的。

3 金矿床的类型划分3.1 含金建造及其类型3.1.1含金建造的特征是以富含铁、硫、碳为其地球化学标型的碎屑沉积岩系。

根据沉积建造的物质组成及来源表明,其成岩的地球化学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还原条件;其成岩的构造环境主要是弧后盆地或者裂谷沉积。

因此,金矿床通常分布在地体的边缘、大陆增生板块、裂陷槽以及古陆核的拚贴带。

3.1.2含金建造类型。

Simon J H (1989)〔11〕在讨论以碎屑岩为围岩的金矿时,划分了两种类型:以铁建造为围岩的和以板岩/杂砂岩为围岩的。

同时,他还指出这一划分是出于对沉积环境的势能的强调。

铁建造代表低能条件,矿床具明显的层控性;而板岩/杂砂岩代表高能浊积沉积环境。

矿床虽与单一岩层的地层不具严格的层控关系,但岩系控矿特征十分明确。

此外,他还着重指出此划分尚不包括与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夹层中的杂砂岩中的金矿,也不包括沉积岩中后成的交代矿床。

他强调了沉积盆地虽属于广海型,但这些沉积盆地或者是在构造拉开期形成的,或者是在岩石圈板块俯冲过程中使海沟发育而形成的。

他的主要依据是沉积物巨厚可达数千米,基底性质不清但可能是火山岩。

盆地的下部是浊积岩向上为板岩(常为显微浊积岩的)和化学沉积,最终为浅海碎屑沉积。

然而,需指出的,在他的岩性描述中并没有强调含碳质组分这一共性。

如果按本文的观点,Simon的划分应为四种类型:铁建造型(硫化物相和碳酸盐相)、火山岩建造中的火山喷气沉积-浊积岩型、无火山物质的浊积岩型和不纯碳酸盐型。

刘东升〔12〕的划分是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体,夹有大量的碎屑岩及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和火山凝灰岩。

含矿建造具有①富含有机质,一般在0.5%左右;②具浊积岩特征(完整的鲍马系列、明显的浊积岩底模构造-槽模及重荷模);③夹有硅质岩;④含有火山凝灰物质;⑤有较高含量的含铁碳酸盐矿物(含铁白云石-菱铁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