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一锥体上滚【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图1,锥体上滚演示仪【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注意事项】:1.移动锥体时要轻拿轻放,切勿将锥体掉落在地上。
2.锥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它滚动时摔下来造成变形或损坏。
实验二陀螺进动【实验目的】:演示旋转刚体(车轮)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进动。
【实验仪器】:陀螺进动仪图2陀螺进动仪【实验原理】:陀螺转动起来具有角动量L,当其倾斜时受到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重力矩(r ×mg)作用,根据角动量原理, 其方向也垂直纸面向里。
下一时刻的角动量L+△L向斜后方,陀螺将不会倒下,而是作进动。
【实验步骤】:用力使陀螺快速转动,将其倾斜放在支架上,放手后陀螺不仅绕其自转轴转动,而且自转轴还会绕支架旋转。
这就是进动现象。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陀螺,快要停止转动时用手接住,以免掉到地上摔坏。
实验三弹性碰撞仪【实验目的】:1. 演示等质量球的弹性碰撞过程,加深对动量原理的理解。
2. 演示弹性碰撞时能量的最大传递。
3. 使学生对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动量、能量变化过程有更清晰的理解。
【实验仪器】:弹性碰撞仪图3,弹性碰撞仪【实验原理】: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可知:在理想情况下,完全弹性碰撞的物理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当两个等质量刚性球弹性正碰时,它们将交换速度。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一系列物理演示实验,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了一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利用了不同的装置和方法,包括倾角计、电磁铁、追踪仪器等,以及一些常见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杠杆等。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验证了一些基础物理概念,并学习了一些实验操作技巧。
引言:大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物理演示实验是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现象。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们进行的一些物理演示实验,以及实验的目的、原理、装置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一:倾角计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倾角计测量物体倾斜角度,验证正、副切线定理。
实验原理:正切定理:在法平面上,对于任意与倾角α相对的斜面,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物体的重力的比值等于该斜面的正切值tα。
副切线定理:在法平面上,对于任意与倾角α相对的斜面,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物体的重力的比值等于该斜面的副切值coα。
实验装置和方法:1. 将倾角计放置在待测倾角的斜面上。
2. 调整倾角计,使其与斜面重合。
3. 在倾角计的直角边上放置物体,使其保持平衡。
4. 记录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和重力,并计算其比值。
实验结果和结论:我们通过倾角计实验,测量了不同斜面上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和重力的比值,并计算了其正切值和副切值。
实验结果与正切定理和副切线定理的预测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这两个定理。
实验二:电磁铁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电磁铁实验,观察磁力的作用,并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原理: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
对于一根直导线,其磁场的方向可以通过安培环法则确定。
当导线被弯曲成螺旋形时,就形成了一个电磁铁。
实验装置和方法:1. 将电磁铁通电,使其产生磁场。
2. 将一根带有铁钉的细线放置在电磁铁附近。
3. 观察铁钉受力的情况,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和结论:在电磁铁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铁钉被吸附在电磁铁上,说明磁场对铁物体具有吸引力。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质量、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质量可调的滑块。
2. 弹簧测力计。
3. 不同质量的物体。
4. 细线。
5. 支架。
6. 砝码。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滑块、细线、砝码等放置在支架上。
2. 将质量可调的滑块放置在滑板上,调整滑块的质量,使其满足实验要求。
3.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砝码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4. 用细线将滑块和砝码连接起来,确保连接稳定。
5. 打开弹簧测力计,使砝码缓慢下落,滑块随之运动,观察实验现象。
6. 改变滑块的质量,重复实验步骤5,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7. 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实验结果:1. 当砝码下落时,滑块开始运动,且运动速度与砝码的质量成正比。
这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 当改变滑块的质量时,滑块的加速度也会随之改变,且变化趋势与理论值相符。
这表明实验结果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论预测一致。
3.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滑块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因素有关。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质量对运动的影响,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质量、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证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此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我们还学到了许多关于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除了本次实验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物理演示实验来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光的衍射和干涉实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波动性质;静电实验可以让我们了解静电场和电荷的性质;热力学实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温度、热传递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原理。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哈工程大物演示实验报告

哈工程大物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哈工程大物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仪器的操作,观察物理现象,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实验仪器:
本次实验所采用的仪器为哈工程大学物理实验室提供的演示实验仪器。
实验过程:
1. 准备实验仪器并检查。
2. 连接实验仪器,并确保仪器连接正确。
3. 启动实验仪器,并校准初始状态。
4. 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数据:
本次实验采集了以下数据:
1. 实验数据1:高度为20cm的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为9.81 m/s²,误差小于0.05 m/s²。
2. 实验数据2:通过切比雪夫反射镜观察的物体图片与实物差异在15%以内。
结论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 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与理论值相符,实验误差较小。
2. 切比雪夫反射镜的反射效果较好,可适用于实际应用中。
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实验仪器的操作,观察物理现象,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实验采用的仪器运行稳定,数据精确,得到了预
期的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深化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
实验技能。
2023年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力学

2023年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力学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些力学实验来阐述和展示各种力学原理与定律,让学生们通过观看演示实验来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力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力学原理的认识。
实验器材1.圆盘2.弹簧3.转轮4.杠杆5.重力势能板6.绳子等实验1:圆盘的动能定理实验目的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演示“圆盘的动能定理”的实验,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让学生们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过程1.将圆盘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用弹簧固定在墙上。
2.用手转动圆盘,将圆盘推动到一定距离后松手。
3.观察圆盘的滚动,通过观察滚动的过程、计算圆盘转动的角速度和半径,计算圆盘的动能。
4.用计时器测量圆盘的运动时间,并记录数据。
5.根据圆盘的运动时间和动能计算公式,计算圆盘的动能。
6.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究圆盘的动能与圆盘的转动速度、质量、半径及运动时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根据计算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圆盘的动能与圆盘的转动速度、质量、半径及运动时间都有关系。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当圆盘质量越大、半径越大、运动时间越长、角速度越大时,圆盘的动能也会相应增加。
实验2:力的平衡实验目的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演示“力的平衡”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力的平衡与不平衡状态,推导出物体在平衡时的条件。
实验过程1.在桌子上放置一个杠杆,将杠杆头部向上。
2.在杠杆平衡时,向杠杆的另一端挂上不同重量的物品。
3.观察挂在杠杆上的物品重量与杠杆的长度,通过测量和计算,找到杠杆的平衡点,探究何种重量的物品可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4.实验过程中,可以用手动或计算得到杠杆左右两端受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力的平衡条件。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当杠杆两端所受的力相等、方向相反时,杠杆才能保持平衡的结论。
也就是平衡条件:F1L1=F2L2,其中F1和F2分别是两个物体所施加的力,L1和L2分别是两个物体与杠杆平衡点的距离。
实验3: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目的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演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实验过程。
【理学】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共(3页)

【理学】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共(3页)实验名称:物理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验器材:振动线圈、直流电源、磁体、电子显微镜、带电粒子束管、宏观物体、光学仪器等。
实验过程及结果:
1.振动线圈演示
将直流电源连接到振动线圈的电极,可通过调节电源输出电压的大小,使线圈振动的幅度变化。
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振动线圈在不同电压下的振动情况,同时可让学生根据振动的幅度变化来研究产生振动的原理。
2.磁体演示
将磁体通过直流电源与接触器连接起来,将磁铁放置在接触器上,当接触器断开时,磁体的磁力线方向改变,从而使磁体的磁力线相互作用,产生撞击声。
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观察磁体的撞击声,并进一步研究磁体的磁效应以及磁力线的性质。
3.光学演示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宏观物体的结构,并使用带电粒子束管来实现“手写”字。
实验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和干涉等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等。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大学物理实验报告1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
为什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2一、实验任务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二、实验要求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_,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ncosα-mg=0(1)nsinα=mω2_(2)两式相比得tgα=ω2_/g,又tgα=dy/d_,∴dy=ω2_d_/g,∴y/_=ω2_/2g.∴g=ω2_2/2y..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_、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几式得:g=4π2n2h/t2.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方法六、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在摆角很小时,摆动周期为:则通过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比较,本想尝试利用光电控制计时法来测量,但因为实验室器材不全,故该方法无法进行;对其他几种方法反复比较,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较简单且最熟悉,仪器在实验室也很齐全,故利用该方法来测最为顺利,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值。
大二物理演示实验报告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

大二物理演示实验报告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导读:想知道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范文?只要看看WTT帮你整理的就可以了。
《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一》今天上午我们很高兴的到理学院参观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我们参观并亲自操作了一些实验,在这次的演示实验课中,我见到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一个个奇妙的实验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感受了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给我印象深刻地有以下几个实验,在演示实验室,老师首先给我们演示的是锥体上滚实验,其实验原理是: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今天上午我们很高兴的到理学院参观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尽管天气很冷,但是我们的热情很高,毕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我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并亲自操作了一些实验。
在这次的演示实验课中,我见到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一个个奇妙的实验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感受了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
给我印象深刻地有以下几个实验。
一.锥体上滚在演示实验室,老师首先给我们演示的是锥体上滚实验。
其实验原理是: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其核心在于刚体在重力场中的平衡问题,而自由运动的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平衡在重力势能极小的位置。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有时候现象和本质完全相反。
二.电磁炮接着我们又做了电磁炮的实验。
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力代替火药爆炸力来加速弹丸的电磁发射系统,它主要有电源、高速开关、加速装置和炮弹组成。
根据通电线圈磁场的相互作用原理,加速线圈固定在炮管中,当它通入交变电流时,产生的交变磁场就会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加速线圈电流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弹丸加速运动并发射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实验一锥体上滚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
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
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
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
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
【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
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
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
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注意事项】:
1.不要将锥体搬离轨道。
2.锥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它滚动时摔下来造成变形或损坏。
实验二避雷针
【实验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
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
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实验仪器】:高压电源、一个尖端电极、
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实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
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
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
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
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实验步骤】:
1、将静电高压电源正、负极分别接在避雷针演示仪的上下金属板上,接通电源,金属球与上极板间形成火花放电,可听到劈啪声音,并看到火花。
若看不到火花,可将电源电压逐渐加大。
演示完毕后,关闭电源并放电。
2、用手按下绝缘柄,使顶端呈圆锥状(尖端)的金属物体,可听到金属球放电的声音明显减小,而尖端金属物体放电声音不断增大。
可以看到尖端与上极板之间形成连续的一条放电火花细线。
3、让当尖端的金属缓慢下降,观察金属球何时发生明显放电现象。
4、演示完毕后,关闭电源并放电。
【注意事项】:
1、实验时,身体不能碰触仪器的金属部分。
2、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关闭电源后再对仪器进行相关操作。
3、实验完毕,应先关闭电源并及时放电。
实验三弹性碰撞仪
【实验目的】:
1、演示等质量球的弹性碰撞过程,加深对动量原
理的理解。
2、演示弹性碰撞时能量的最大传递。
3、使学生对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动量、能量变化过
程有更清晰的理解。
【实验仪器】:弹性碰撞仪
【实验原理】: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
可知:在理想情况下,完全弹性碰撞的物理过程满
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当两个等质量刚性球弹性
正碰时,它们将交换速度。
多个小球碰撞时可以进
行类似的分析。
事实上,由于小球间的碰撞并非理
想的弹性碰撞,还是有能量损失的,故最后小球还
是要静止下来。
【实验步骤】:
1、调整固定摆球的螺丝,尽量使摆球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
2、拉起最左边的一个白球,释放,让其撞击其他摆球,可以观察到最右侧的一个球立即摆起,其摆幅几乎等于左边小球的摆幅。
3、同时拉起左边的两个或三个摆球,释放,让其撞击剩余的摆球,可以观察到另一侧相同数目的摆球立即摆起,其摆幅几乎等于被拉起摆球的摆幅。
【注意事项】:
1、随时注意保持7个摆球的球心处于同一直线上。
2、球的摆幅不要太大,否则效果反而不好。
3、不要用力拉球,以免悬线断开。
【实验感想】:
今天下午的物理演示实验课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
在本次的演示实验课中,老师给我们认真的讲解实验原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
我们满怀好奇心的观看了每一个实验,并且也亲身体验了其中的一部分实验,一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平时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坐在教室和自习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真正观看一下真正的实验。
很感谢这次机会,我学到了很多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习不到的东西,也让我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了兴趣。
这次实验课让我收获不少,我会在今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快的成长,期待下次的物理演示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