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理念_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理念: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pe
c
W h ile i n t h e W e
t
,
is t h o
u
g ht to b e the
te
rn
qu
e ro r o
f the
w o r ld a n
d the
tu re
—
The
fo
re
,
C h in
g
a rd e n s o
de
r s c o re
the
a
p p re
c ia t io n n ts
t io
n a
e n
t
is
o
f t h e 2 0 0 6 In t e
rn a
l S
e m
in
a r o n
C h in
e s e
C la
s s
ic
a
l G
a rd e n s
杨鸿勋
YA N G Ho
n
g
—
x u n
摘 要 : 人 类 智慧 是 由东
、
西 方 两 大体 系 互 3 1构成 的
、
。
中国 发 源 的 东 方 园 林 与 西 方 园 林 有根本 的差 异
a n
t by m
e a n s
f g
,
e o m e s
t r ic a
n
l
s
h a p e d p la
t fo
r
.
The g ic
a
ig
n c o n c e
p ts
f C h in
g
t
a rd e n s
古典园林与大自然的关系

古典园林与大自然的关系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它们与大自
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典园林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景观,如山水、湖泊、树木、
花草等。
园林中的假山、池塘、廊亭等建筑物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模
仿和再创造。
古典园林的设计师们以自然为师,通过精心的布局和
构思,将大自然的美妙景致融入园林之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园
林艺术。
古典园林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再现,更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致都是对自然的赞美之作,每一处建筑都是对自
然的尊重之情。
园林中的湖水、山石、花木都是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出了大自然的魅力和
美丽。
古典园林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园林中的建
筑和景观都是与自然相融合,相得益彰。
园林中的湖水和山石都是
与大自然相通的,它们不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更是对自然的尊重和
珍视。
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正是要让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总的来说,古典园林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都是对大自然的再现和赞美,它们与大自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典园林通过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再创造,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园要素及理念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园要素及理念论文中国古典园林建园要素及理念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建园要素和理念。
在古代,园林被视为人们逃离尘嚣的乐园,也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下面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建园要素和理念进行浅析。
古典园林的建园要素包括布局、景观、建筑和装饰等方面。
首先是布局,古典园林通常采用错落有致的布局,以小巧精致的场所相互连接。
其中,以中轴线为主的布局方式最为常见,如故宫的建筑群、颐和园的设计等。
中轴线上的建筑和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了对称美和延续性。
其次是景观,古典园林注重创造丰富多样的景观,以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水池、山石、花木、假山等元素被广泛运用,使景观变化丰富而和谐。
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园林的建筑通常以亭、台、楼、阁等精致的建筑风格为主,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最后是装饰,古典园林的装饰风格多样,包括砖雕、石雕、木雕、泥塑等工艺技法,以及壁画、瓷砖等艺术形式,为园林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古典园林的建园理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和谐和意境等方面。
首先是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以山水、花木等自然元素为主要表达手段,营造出宜人的自然环境。
其次是和谐,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不仅在布局上追求对称美,还在景观和建筑的搭配上注重和谐统一、古典园林中常常糅合了自然和人工的景观元素,使其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最后是意境,古典园林强调营造意境,以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通过用景、透景、映景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境,恰当地表达出设计者的情感和主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建园要素和理念在布局、景观、建筑和装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其以中轴线为主的布局方式、自然和谐的景观表达、精致的建筑风格以及丰富多样的装饰形式,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对自然环境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古典园林通过创造丰富的意境,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使其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理念一、融合自然与人文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融合。
在园林的布局中,设计师常常借助天然地貌、构造山水、设置假山、挖池塘等手法,创造出错落有致的景观。
同时,通过在园林中增加建筑物、亭台楼阁,融入人文元素,使园林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融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二、重视空间布局与序列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空间序列的变化和连续。
设计师通过合理布局,将整个园林划分为多个景点,每个景点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连续空间。
有的景点布置在高处,有的布置在低处,有的设在弯曲处,有的设置在开阔处,呈现出一幅自然画卷。
人们在游览过程中,由不同角度观赏到不同景色,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流动。
三、注重留白和空间错落中国古典园林中,留白是一种重要的美学手法。
设计师注重利用空间的留白来增加观赏的悬念和想象的空间。
例如,在庭院中留出一块空地或者一片草坪,或设置一道空隙,使人们对未揭示的景色充满好奇,产生一种虚实结合的美感。
同样,设计师通过将元素错落布置,使空间层次感更加丰富,这样的错落让人感受到空间的广阔和变化。
四、强调景点的呼应和映衬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点往往相互呼应和映衬,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在景点的选择上,设计师会考虑到彼此之间的视觉效果和空间层次。
例如,在一个湖泊的旁边设置亭台楼阁,这样可以通过湖泊的倒影增加景观的美感。
又例如,在一个庭院的一侧布置一座假山,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景观效果。
五、重视材料的运用和细节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园林中常用的材料有石头、水、树木、花草等等,这些材料能够通过不同形态和质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此外,园林设计还注重细节处理,例如亭台楼阁的雕刻、栏杆的构造、花草的摆放等等,都需要精心雕琢,使其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园林更加精致美观。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融合,注重空间布局和序列,注重留白和空间错落,强调景点的呼应和映衬,以及重视材料的运用和细节的处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理念_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06 14中国造园源远流长,考古学揭示河南省偃师市商朝王宫后院的水池遗迹,证明了至少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有了用于休闲游乐的自然趣味的生活空间——园林。
中国园林综合山水地表形势的塑造、植物、动物、建筑于一体的完整艺术形式,从当时铸造的青铜器上的图案和文献记载来看,大约成熟于两千多年前的周朝。
与西方完全异趣的中国古典园林,其产生有其不同于西方的哲学基础。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基础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
我这里借用习惯说法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
两种文化体系正如太极图之所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类智慧的圆满(图1)。
关于西方的理念,不妨借用宗教经典加及以说明。
宗教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的的反映,按照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解释:“宗教首先就是符号的表述,而符号所承载的就是‘意义’,即包括认识、情感、道德在内的一般性思考,这些正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就文化的哲学体系而言,代表植根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基本理念,其人本位思想集中反映在《圣经》中,它说:上帝创造世界(图2),并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
换句话说,人就是上帝的样子;上帝把世界交给人去管理和享用,实际上人是世界的主宰。
因而西方强调的是人的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要征服自然。
西方赞美人类自身,其传统绘画、雕刻等艺术着重表现人体的美。
被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称之为“真正的东方哲学”的《周易》,代表了东方的哲理,其基本观点是:把宇宙一切看作是自然,认为:无极(数学表示为0)生太极(数学表示为∞;并证明0与∞在一点),太极生两仪(阴和阳;数学证明∞分-和+),两仪生四象(大阳、小阴、小阳、大阴四个象限),四象生八卦(生机演化排列组合的八个基本要素),八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理念: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Fundamental 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Integration of Man-mad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2006中国古典园林国际研讨会论文Thesi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杨鸿勋YANG Hong-xun摘 要:人类智慧是由东、西方两大体系互补构成的。
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人向来重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这一观念深刻地体现在园林艺术中。
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氛围和设计理念,成为了人们追求心灵宁静与生活品质的象征。
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概念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的状态。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源于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文的理解,通过园林景观的布置和建筑之间的协调,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1. 人造与自然相辅相成:中国园林艺术在布局和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自然的气息与人文的要求,通过人为的建造,在自然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空间。
例如,在园林中种植树木、种植花卉,通过精心修剪和规划,使得自然的力量与人工的力量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2. 借景与景观相融合:中国园林艺术常常采用“借景”来达到与自然的融合。
通过精心布置园林景观,将自然山水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园林内的景观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增加了人们的审美享受。
3. 四季景观交替:中国园林艺术非常注重四季景观的变化,通过栽种不同的植物,创造出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与氛围。
园林内的花草树木,不论是在春天绽放的花朵,还是在秋天变黄的叶子,在不同季节都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观赏价值和感受。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1.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它们以小巧精致、布局紧凑而闻名。
苏州园林充分融合了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通过建筑物的智慧布局和植物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了宛如世外桃源的美景。
2.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在设计上极富匠心。
颐和园通过山水、宫殿、廊道等元素,将自然与人文的元素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度。
3. 景山公园:景山公园是北京市的一座园林景区,也是传统的皇家园林。
它以山水秀丽、植被繁茂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
景山公园的建筑和景观布局巧妙地融入了自然山水的优点,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风采。
中国园林设计理念

中国园林设计理念中国园林设计理念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设计理念可以归纳为四个关键词:自然、和谐、独特和意境。
首先,中国园林设计强调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师追求自然山水的美妙,通过布局和植被的选择,力求还原大自然的景致。
中国传统园林常以山、水、树为主要元素,通过走廊、亭台、桥梁等建筑物串连起来,增添了动静结合、水陆相连的特点,以呈现出一种宜人与和谐的自然景观。
其次,中国园林设计强调和谐。
中国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园林的布置通常体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原则,注重植被与建筑、水与土地的协调与融合。
设计师注重利用丰富的材料和技术,使景观元素之间彼此融合、互为补充,创造出一个完美而和谐的整体。
第三,中国园林设计追求独特性。
中国园林设计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通过巧妙地运用布局、材料和装饰,使得每个园林都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师讲究独特的体验感,通过巧妙的安排和变化,使园林在每个角度都能带给人新的感受和发现。
这种追求独特性的设计理念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最后,中国园林设计注重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中国园林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通过布局、植被和装饰等方面创造出来的,可以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意境强调的是情感、意境和意境的相互关联,通过意境的布置和制造,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宁静、深思、舒适和美的享受。
总之,中国园林设计立足于自然、强调和谐、追求独特和营造意境。
这些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和现代园林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独特之处。
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成为世界园林设计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一、自然与人工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山水之间人为添景”和“致天人之美,造园林之胜”的观念。
设计师以自然为基础,通过对景观的改造和塑造,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使整个园林呈现出自然优美的景观。
例如,园林中的假山、亭廊、池塘等人工结构都是以自然山水为原型而建造的。
二、意境的营造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园林的意境营造,注重通过景观创造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在园林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布局、植物、建筑等手段,营造出具有独特意境的景观,使人们在欣赏园林之美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放松。
这种意境的营造,常常具有文人墨客的色彩,强调抒写情感、表达意境的空间。
三、尺度与层次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注重尺度与层次的处理,以营造出层次分明、有节奏感的空间。
通过布局、建筑物的高低、路线的曲折等手法,使园林空间显得宽广而舒适。
同时,通过不同景观之间的错落有致和大小景观的配合,使整个园林空间更加有层次感。
这种尺度与层次的处理,使人在园林中行走时能够体验到不同景观的交替和变化。
四、隐逸与开敞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常常注重隐逸与开敞的结合,通过景观的布局,既保留了一定的私密性,又能够给人以宽广开阔的感觉。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错落有致的假山,通过山石的遮挡,形成隐逸的空间;同时,又有开阔的水面、广场等,体现了尊重自然和人的需要。
这种隐逸与开敞的结合,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又使整个园林空间更加完整和有趣。
五、虚实结合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景观的深远意义。
即通过真实的景观和虚构的景观相结合,将园林中的空间扩展到无限,给予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例如,园林中的假山和水面常常被设计成有远近、高低的变化,通过透视、幻觉等手法,营造出虚实交错的景观,给予观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意境的营造、尺度与层次的处理、隐逸与开敞的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06 14中国造园源远流长,考古学揭示河南省偃师市商朝王宫后院的水池遗迹,证明了至少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有了用于休闲游乐的自然趣味的生活空间——园林。
中国园林综合山水地表形势的塑造、植物、动物、建筑于一体的完整艺术形式,从当时铸造的青铜器上的图案和文献记载来看,大约成熟于两千多年前的周朝。
与西方完全异趣的中国古典园林,其产生有其不同于西方的哲学基础。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基础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
我这里借用习惯说法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
两种文化体系正如太极图之所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类智慧的圆满(图1)。
关于西方的理念,不妨借用宗教经典加及以说明。
宗教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的的反映,按照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解释:“宗教首先就是符号的表述,而符号所承载的就是‘意义’,即包括认识、情感、道德在内的一般性思考,这些正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就文化的哲学体系而言,代表植根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基本理念,其人本位思想集中反映在《圣经》中,它说:上帝创造世界(图2),并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
换句话说,人就是上帝的样子;上帝把世界交给人去管理和享用,实际上人是世界的主宰。
因而西方强调的是人的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要征服自然。
西方赞美人类自身,其传统绘画、雕刻等艺术着重表现人体的美。
被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称之为“真正的东方哲学”的《周易》,代表了东方的哲理,其基本观点是:把宇宙一切看作是自然,认为:无极(数学表示为0)生太极(数学表示为∞;并证明0与∞在一点),太极生两仪(阴和阳;数学证明∞分-和+),两仪生四象(大阳、小阴、小阳、大阴四个象限),四象生八卦(生机演化排列组合的八个基本要素),八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理念: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Fundamental 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Integration of Man-mad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2006中国古典园林国际研讨会论文Thesi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杨鸿勋YANG Hong-xun摘 要:人类智慧是由东、西方两大体系互补构成的。
中国发源的东方园林与西方园林有根本的差异,其根本在于宇宙观的不同。
中国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因而尊重自然;西方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是自然的对立物,要征服自然。
所以中国园林赞美自然、描写自然,而西方传统园林则尽管是使用植物,但是要修剪成几何形状,要表现人工的美。
中国园林体现人为与自然相融合的环境设计理念,因而它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的涵义,而是具有人居环境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为环境;研究;自然环境;生态化;借景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530(2006)06-0014-04收稿日期:2006-10-23 修回日期:2006-11-09Abstract: Human philosophy is composed by the oriental and western philosoph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ern garden which is originated from China and the western one lies in their philosophy. In China, man is regarded as the product of the nature so that nature is highly respected. While in the West, man is thought to be the conqueror of the world and the nature. Therefore, Chinese gardens underscore the appreci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nature while western gardens demonstrate the beauty of man-made environment by means of geometrical shaped plants. The design concepts of Chinese gardens, which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mad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living environment.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n-made Environment; Research; Natur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ization ;Borrowed-scenery图1 太极图图2-1 上帝创造世界图2-2 上帝造人图3 周易图4 中国传统园林图1 风景园林 2006 第六期15卦生万物(天地之间的一切东西,当然也包括人类)。
因此,人是自然的产物,强调客观自然界与人的统一——“天人合一”(图3)。
中国基于崇拜自然的思想,文学、艺术也着重赞美自然。
在未进行大规模交流之前的东、西方传统园林艺术的差别很大,中国传统园林是表现自然,赞美自然,是自然美景的艺术再现,仅从理水就可以看出:中国园林中水的表现形式是描写自然界的河、湖、潭、瀑、溪、涧等景观(图4),而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理水则是表现各种几何图案的水池和“水往高处流”的喷泉之类的人工美(图5)。
至于植物,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是模拟自然风景的树木花草植被,而西方园林则是做成“刺绣花圃”、“绿色雕刻”之类的图案趣味,以此表现人工的美(图6)。
2 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中国人追求生活在自然当中而造园,所以中国古典园林作品中有许多提供起居、玩乐活动的建筑物。
再现自然的中国园林里,地表形势的塑造(模拟山水和原野等地貌景观)、植物与动物配置以及游园活动所必需的建筑设置等的时空组织化,基本上是建筑学(Architecture)的范畴。
其创作是力求将建筑物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这就促成了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理念。
这一理念的外延则是与自然相结合的人居空间的大环境设计。
在它的创作原理中,导致大环境设计的关键在于借景。
借景是园林景深的强化。
中国园林所谓的“借景”,意思就是“借用的景象”,即不属于园林规划设计范围的、也就是园林之外的景观借用——将园外的美景组织到园林景象中来。
15世纪,中国明朝的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是一本古典造园学的专著。
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借景”的概念;他主张造园要“巧于因借”。
18世纪初叶,清朝精通造园的学者李渔也在其著作《一家言》中阐述了造园中“取景在借”的道理。
“借景”理论和技法的提出,是对古典造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一千多年前中国园林输出日本,借景理论也同时为日本所掌握。
日本把汉字“借景”读做shakkey,有些西方学者是从日本了解到借景的。
借景不只是强化景象深度的一种技法,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原理。
它把囿于既定范围之内的园林创图2-1 图2-2 图3图4作,置之于园址所在环境及天时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环境及天时的一切有利因素,以增进园林艺术效果。
这中间所包含的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园林创作极可宝贵的根本思想。
所以计成在其著作中总结说:“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
”公元前3世纪秦帝国时期,作为园林的精髓——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一体的大环境设计理念,已经成熟。
其典型的代表作——“覆压三百余里”与自然山川相结合的国都咸阳的新朝宫创作;其主体建筑——前殿“阿房”,中轴线直对南山的两个山峰之间——即所谓“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入口标志)”;秦帝国东海疆的“国门”——“碣石门”,也是把海上的一对自然海柱石(碣石)作为门阙(图7),正对海上的门阙铺设毛石甬路直达岸上,并对着自然的碣石门在海岸上建起“碣石宫”作为主体建筑,又在左右相距主体1000-2000m的两个岬角上,建起了对称的两座阙楼作为陪衬(图8)。
这些,都是将人为环境融合到自然环境之中,借自然形胜以增助人为环境气势的做法。
西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的宫廷御苑“上林苑”中,创作象征神仙居住的幅员辽阔的“太液池”,又在一条自然河流的两岸分别设立“牵牛”、“织女”石雕像,以象征天上的银河及其两岸相应的两个星座,这也是早期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统一规划设计的代表作。
2004年1月16-19日,在日本奈良召开了以“借景”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应邀在会议上做了主题演讲,全面阐述了“借景”这一中国园林的杰出理论;澄清了被日本含混了的“发明权”。
在奈良召开的这次以“借景”为主题的国际会议,说明“借景”这一大环境设计理念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谈到人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中国自古有“风水说”即“堪舆学”,它在历史上早已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的临近国家和地区。
这是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建筑体系的一个值得研究的特殊内容。
风水在日本称之为“家相”(日语发音为kassou),就是“相宅”的意思。
后世的风水已掺入了不少世俗的迷信妄说,我们的研究要打破它,而吸取其的科学的内核,也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其精华的理念可以归结为:(1)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例如居民点与太阳和自然山水的关系,要求选址朝向太阳所在的南方,背靠山,面向水,使居民获得良好的日照并避开严冬的北风,并有利于雨水的排放和接近生活水源,又高亢干爽);(2)人为环境不只满足物质方面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精神方面的心理需求;(3)人居环境要适合人们生活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建设不但要有利于现在的人们,而且要使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4)宇宙间的一切构成都是“数”(现代数字学已证明一切都可以还原为数字),人居形式与自然以及与人之间存在“数”的关系。
人居环境有着生活起居、工作与消闲休息的使用需求,同时还要有赏心悦目的欣快感和美感享受。
图5图6图5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图6西方园林植物配置图7辽宁绥中秦碣石门遗址复原图图8辽宁绥中秦碣石宫主体及东西阙楼复原鸟瞰图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6/06 16风景园林 2006 第六期17这已成为现代“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