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7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以2017江苏高考作文题为例谈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路径

以2017江苏高考作文题为例谈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路径作者:李伟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11期【摘要】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容易出现内容泛化、文意散漫等问题。
本文以2017江苏高考作文题为例谈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路径,具体分析虚实切换、拓展思路,善用提示、明确方向,以问导写、深入挖掘等实施路径。
【关键字】话题作文;2017江苏高考作文;虚实切换;善用提示;以问导写【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纵观题干,与其说此题是新材料作文,不如将之归入话题作文范畴。
下面我们以2017江苏高考作文“车来车往”为例,谈谈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路径。
201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生活中离不开车。
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般来说,话题作文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的核心,考生所写内容在话题范围内即可。
较之其他类型作文的命题方式,话题作文提供的写作范围相对宽泛,审题立意门槛更低,为考生提供更宽广的发挥空间。
然而,“写作范围相对宽泛”这个特点也使考生不易抓住话题重点,容易出现内容泛化、文意散漫等问题。
其实话题作文写作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
能否在话题所给范围内化大为小,“择其一点”深入思考是能否写出内容充实、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章的关键。
具体来说,有以下路径可供大家参考。
一、虚实切换拓展思路“虚”与“实”是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抽象的,“实”是客观的、具体的;“虚”是深层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
就作文话题而言,所谓“虚题”,就是那些以抽象概念或短语为话题或标题的,所谓“实题”,则是一些提供了具体人物、事件、事物等方面材料的话题或命题。
写作中虚题实作,实因虚更可见其具体;实题虚作,虚因实可见其抽象。
江苏2017高考作文立意

江苏2017高考作文立意江苏2017高考作文题目,立意。
范文参考:立意,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一个好的作文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立意,这样才能使文章有重点,有深度,有力度。
在写作时,我们要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明确文章的立意,抓住主题,深入思考,把握重点,做到言之有物,具有说服力。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
没有一个明确的立意,文章就会显得毫无重点,毫无深度,毫无说服力。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立意,明确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只有明确了立意,才能使文章有一个中心,才能使文章有条不紊地展开,才能使文章有力度,有说服力。
在江苏2017高考的作文中,立意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明确了立意,才能使文章有深度,有力度,有说服力。
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明确文章的立意,抓住主题,深入思考,把握重点,做到言之有物,具有说服力。
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明确文章的立意。
只有明确了立意,才能使文章有一个中心,才能使文章有条不紊地展开,才能使文章有力度,有说服力。
其次,要抓住主题,深入思考。
只有深入思考,才能使文章有深度,才能使文章有说服力。
最后,要把握重点,做到言之有物,具有说服力。
只有把握重点,才能使文章有力度,有说服力。
在江苏2017高考的作文中,立意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明确了立意,才能使文章有深度,有力度,有说服力。
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明确文章的立意,抓住主题,深入思考,把握重点,做到言之有物,具有说服力。
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明确文章的立意。
只有明确了立意,才能使文章有一个中心,才能使文章有条不紊地展开,才能使文章有力度,有说服力。
其次,要抓住主题,深入思考。
只有深入思考,才能使文章有深度,才能使文章有说服力。
最后,要把握重点,做到言之有物,具有说服力。
只有把握重点,才能使文章有力度,有说服力。
2017江苏高考作文:车解析

莫教踏碎琼瑶 现代社会生活正不可避免地一再“提速”, 车来车往,也是人来人往,人造车,车载人,人 御车,车送人,不同的生活理念,但目标明确, 终达目的,所以生活中离不开车。人与各种车, 丰富了生活的内容,推动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上车下车,不同的人总会在不同的岔路口出现, 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前行。在浮躁喧嚣的今天,在 匆忙急促的过往中,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和失去对 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功利, 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由 此,身体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 的世界里高蹈。
“还是老价钱,只收一块,欢迎常来。”老人不 待我掏出钱来,就报价了。 “啥?只收一块钱?还不够工本费吧?”我急了, 冲老人嚷道。
“都是老街坊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没有求 人的时候啊。你看,车胎是别人不要的,胶水是便宜 得不能再便宜的。我修车,不图挣钱,只为能找点事 做做,让自己每天都乐和乐和。”老人自言自语道,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我要在有生之年,见证时代 的发展,这样,在我卷铺盖走人的时候,能不留下遗 憾,我就知足了。”
车
以小观大, 捕捉人间真情
3、一辆破自行车蕴藏的时代记忆
1、过去自行车代表财富和地位, 如今自行车代表绿色和健身;
追昔思今, 讨论生活变迁
2、过去安步当车,诗意生活;如 今以车代步,追求速度和效率;
车
由表及里, 咀嚼人生哲理
3、从骑车追求快捷到骑车重视环 保的转变
1、人生如车,当牢牢地把握好方 向; 2、人生如车,当要不时地检修保 养; 3、人生如车,当掌控好油门和刹 车,开车速度靠技能更靠路况, 人生发展靠素质更在机遇
2017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最新 2021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2021 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篇1没心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几点水纹,几抹残云。
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
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认真勾勒的,其他可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
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量。
留白是与先人的叫板。
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
而宋前的山川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
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先人也会谨言慎行的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
充满画纸的山川,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
模拟祖先的?清明上河图? ,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
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
再者,先人已留下大量这样详尽的山川,再走这条路,生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川画师,却少了 "马一角 "" 夏半边 "!古诗云:" 自古逢秋悲寥寂,我言秋季胜春朝 !" 这是乐观与畅达,也是个性与新。
自古太多的悲秋古,忧如一到秋季,日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凉,尽管那炎与夏天并无二致。
" 先人之述矣 !" 秋,承了太多的悲情,有 " 天凉好个秋 " ,也有 "物星移几度秋"" 秋景波,波上寒烟翠 "。
只有一声啼,起了后辈秋的美。
"晴空一排云上,便引情到碧霄。
"那成排的雁、不同样于过去,成了繁华富强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
即是 " 唱反 "" 叫板 "之美。
有些,人也,我便不用再附庸雅 ;只有人无可,才是我的主,我的黄金代。
国学大寅恪不正是的人 ?面一个妓女,他不似人一心芥蒂,以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 ?。
2017江苏高考卷作文“对“车”的解读”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17江苏高考卷作文“对“车”的解读”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原题呈现(2017江苏,20,7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
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写作指导]本次作文的立意要注重对“车”的解读。
材料共三句话。
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常识,也是材料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
第二句话,从车的种类、形态等方面加以提示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核心所在,也是作文的重心所在。
“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记忆中的。
它既是本句中几个分句的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
车见证时代发展,承载世间真情,进而提升到车具有的形而上的意义:折射观念变迁,蕴含人生哲理。
可以说材料本身就是一段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发人思考的“纳米”文章。
它提示考生,车中有情,车中有理。
车的背后有观念,有哲理。
从表面来看,“车”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表现。
但这样的立意未免肤浅。
我们要具体分析材料:①见证发展与承载真情;②观念变迁与人生哲理。
可以说如果把车看作实用性质的工具,那么可以立意为科技的进步;但如果要深入到更深的层面,需要从“观念”的改变这一哲学思辨的层面思考,可立意为观念变迁可改变世界固有的样子。
但综合来看,其实本质上应当是人类的思维与观念的改变推动世界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人人眼中有车,所以容易上手;个个感受不同,所以精彩纷呈。
写法上考生也可各扬己长,既可以就材料的提示多维度思考,写议论文;也可以选择和“车”有关的故事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叙写,写记叙文;还可以写说明文和抒情散文。
参考立意:(1)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时代发展,可以结合核心价值观中“富强”这一角度,写一曲国家富强的赞歌。
2017年高考作文题及审题立意解析汇总精华版

2017年高考作文题汇总一、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全国卷I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三、全国卷II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四、北京卷大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
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
当今时代,经济全国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2017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赏析【精品】

2017年高考江苏卷真题呈现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
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命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主要谈论“车”。
本作文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
对于“车”的现象,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
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适当文体,抒写真挚情怀。
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察者可展刻画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
人人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感受不同,故精彩纷呈。
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写作指导本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
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材料共三句话。
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
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代记忆。
各种车都能写,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体验的独特,恰恰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
“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
“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
2017高考江苏作文立意

2017高考江苏作文立意2017高考江苏作文题目,立意。
范文参考:立意,是指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立意。
一个人的立意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和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应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一个正确的立意。
首先,立意是人生的方向标。
一个人的立意是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定位,它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立意,就很容易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最终导致人生的失败和迷茫。
因此,一个人应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明确自己的立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其次,立意是成功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立意,就很难取得成功。
因为一个正确的立意可以给人以动力和信心,让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而一个错误的立意则会让人在困难面前丧失信心,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立意,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最后,立意是行动的指南。
一个人的立意决定了他的行动方向和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至于迷失方向,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而一个错误的立意则会让人在行动的时候盲目前进,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一个正确的立意,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综上所述,立意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发展道路。
因此,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一个正确的立意,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17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2017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篇1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
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
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
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
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
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
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的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
布满画纸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
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
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
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
也是个性与创新。
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
"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
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
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
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
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
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病不啦唧的。
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身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是了,只有于杂草丛生处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为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2017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篇2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
"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
"
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
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
我们惟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
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
惟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
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
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
"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词与心声的,究竟能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仿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
惟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
人生易逝。
惟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2017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篇3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句话倒是惯常听到的,再熟悉不过了,
拜高考所赐,又知道了原来还有"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说法。
初听,甚是蹊跷,有话才能长,无话自然短,怎么反是有话须短,无话却长了呢?今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目也够绕口的,话说难道是位钟情哲学的老师出的题目么?哈哈,纯属逗乐!笑过之后,我仔细琢磨这题目,忽有所悟,"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看似逻辑混乱,实则是听着新鲜,嚼着有理的一句话啊!
不论其他,暂且说说会议的那些事儿吧!倘若你已入职,一定会有为会议抓狂的时刻。
我时常纳闷,真的有那么多会议要开吗?每个单位,大事小事儿,总是有点事的,所以,开会不可避免,这点我是赞同的。
但是,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会才能落实上级的精神才能安排妥单位的工作吗?这一点,我持保留态度。
据我观察,有的会基本无事,有的会可以压缩。
开会的若干时间,真正有效的,实际少得可怜。
倘若领导肯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们做下属的是要拍掌欢呼的。
因为有"无话则短"的铺垫,所以,"有话则长"的时刻,我们自当维护遵守恪尽本分。
如此,领导群众互尊互谅,彼此工作生活两不误。
更重要的,长此以往,我们便知道开会是真正有事,于是,记得竖起耳朵听清楚,事后也能及时把工作做到位。
反之,有较多的泡沫会议掺杂其间,让人心生厌腻,虚度光阴,互相损耗的同时,是有
极大可能误了会议中本来重要的事的——太多的会议是会催生参会者的惰性和随意性的。
这真是一本再明白不过的账目,聪明如领导,
我想,只要肯稍微理一理,肯稍微放一放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其实,最难做的应该还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吧!那么长的会,都在做什么呢?我也曾注意观察过。
一场会议,参与者众多。
遇到重大活动,那就更是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台。
倘若发言者均有事,也是应该的。
只是,似乎是会前沟通不够,发言会有很多交叉现象,重复的发言在漫长的等待中确实是很让人腻味的,但在发言者看来,他们也许是在重复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这是双方的视角不一,所以有不同的感受吗?适当的重复是可以的,但泛滥成灾的重复,除了让人心生不悦,似乎并不能促使人把工作做得更好。
我以为,尽管"有话",但别人已经说了,那就不必重复,这就是"有话则短"了。
这样的"有话则短",我们做下属的也是喜欢的。
一个领导的魅力,不会因为他的话多而增色,亦不会因为他的话少而失色,我想,倘若总是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到好处的话,这样的领导一定是万众瞩目大放异彩的!
如果说"有话则短"是一种智慧,那么,"无话则长"则是一种勇气和担当。
一个问题,众人三缄其口不发一言,或是出于谨慎,或是出于其他,这个"无话"的时刻,是需要一些响亮的声音打破沉寂的。
倘若,一团沉默,从上到下,问题还是问题,不免让人失望。
一个让人
心生敬意的领导不在于他的威严,有的时候,只是某一个瞬间,他可以在沉默的时刻发出自己的声音,正直的,真诚的,这样的"声音"再长,我们也是欢喜的。
这姑且看做"无话则长"吧!
其实,话长话短,并不矛盾,长则长,短则短,总要根据需要来定。
只要符合精简高效的原则,长,或是短,都是让人心悦诚服的事儿。
开会如此,其他的事儿何尝不是?话长话短中,是高效的行事方式,是智者的适当沉默,是勇者的敢于担当!
2017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