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萃取实验报告
化学萃取实验报告

化学萃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化学萃取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熟悉和掌握化学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了解不同萃取剂对目标物质的萃取效果。
3、通过实验数据计算萃取率,评估萃取过程的效率。
二、实验原理化学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溶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所依据的原理是被萃取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从而实现有效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分液漏斗容量瓶玻璃棒烧杯铁架台移液管电子天平2、试剂含目标物质的溶液(例如,含有某种金属离子的水溶液)萃取剂(如有机溶剂)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若漏液需进行处理。
清洗并干燥所需的实验仪器。
2、溶液配制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含目标物质的样品,用适量的溶剂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原始溶液。
3、萃取操作将配制好的原始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适量的萃取剂。
盖紧分液漏斗的盖子,振荡使其充分混合。
振荡时要注意放气,以防止内部压力过大导致液体冲出。
静置分层,待溶液分层清晰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下层溶液缓慢放出,收集于烧杯中。
上层的萃取液则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收集于另一个容器中。
4、分析测定分别对萃取前后的溶液进行分析测定,以确定目标物质的浓度。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原始数据记录记录原始溶液的体积、浓度。
记录加入的萃取剂的体积。
记录萃取后上下层溶液的体积。
2、数据处理根据分析测定的结果,计算萃取前后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利用以下公式计算萃取率:萃取率=(萃取前目标物质的量萃取后目标物质的量)/萃取前目标物质的量 × 100%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给出萃取率的具体数值。
比较不同萃取剂的萃取效果。
2、误差分析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来源,如仪器误差、操作误差等。
讨论如何减小误差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实验讨论讨论萃取剂的选择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化学实验报告_萃取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原理及其在化学分离中的应用;2. 掌握萃取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萃取实验的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混合物中的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使得某一组分可以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玻璃棒、滴定管、移液管、滤纸、铁架台等;2. 试剂:氯仿、苯、四氯化碳、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碘、溴、溴化铁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试剂和仪器,确保实验环境的清洁和安全;2. 将氯仿、苯、四氯化碳、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等试剂分别加入分液漏斗中,每个分液漏斗中加入5mL;3. 将碘和溴化铁溶液分别加入两个烧杯中,待溶液混合均匀;4. 将碘和溴化铁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分液漏斗中,每个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5. 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使两种溶剂充分混合;6. 静置分层,待两种溶剂分离;7. 将下层有机溶剂取出,放入烧杯中;8. 将烧杯中的有机溶剂加入滴定管中,用移液管取出一定量的有机溶剂,放入另一个烧杯中;9. 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振荡,使有机溶剂中的碘和溴化铁充分溶解;10. 将溶液过滤,得到纯净的碘和溴化铁溶液;11. 对比实验前后碘和溴化铁溶液的颜色变化,分析萃取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碘和溴化铁溶液在氯仿、苯、四氯化碳、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等溶剂中均发生了萃取现象,说明萃取实验成功;2. 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碘和溴化铁溶液的颜色变化,发现氯仿、苯、四氯化碳等溶剂对碘和溴化铁的萃取效果较好;3.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醇和乙酸乙酯对碘和溴化铁的萃取效果较差,可能是由于这两种溶剂与水互溶,导致萃取效果不佳。
六、实验结论1. 萃取实验成功,证明了萃取原理在化学分离中的应用;2. 氯仿、苯、四氯化碳等溶剂对碘和溴化铁的萃取效果较好,乙醇和乙酸乙酯的萃取效果较差;3.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要分离的组分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和溶剂。
萃取实验报告(一)2024

萃取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本报告记录了萃取实验的详细过程和结果。
萃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的分离技术。
在该实验中,我们通过液液萃取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溶剂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调整,实现目标物质的有效分离和纯化。
本报告将依次阐述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正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溶剂的选择原则和操作条件的调节方法;3. 实现目标物质的高效分离和纯化;4. 研究实验操作对分离效果的影响;5. 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经验。
二、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2. 根据目标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3.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萃取次数和每次萃取的操作步骤;4. 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加热、搅拌、分液等步骤;5.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三、实验结果1. 分析目标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2. 观察不同萃取次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3.记录重复实验的结果并进行比较;4.分析实验数据,计算萃取效率和纯化率;5. 将实验结果呈现为表格、图表或文字描述。
四、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1.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不同溶剂对目标物质的萃取能力;2. 分析不同萃取次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3. 评估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和优化空间;4. 总结萃取实验的优点和局限性;5. 对未来实验的改进提出建议。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利用不同溶剂和操作条件,实现了目标物质的高效分离和纯化。
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次数、溶剂选择和操作精细度都对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操作过程中的溶剂损失和萃取效率的限制等。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提高分离效果和纯化率。
实验室萃取实验报告[最新版]
![实验室萃取实验报告[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32840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e.png)
实验室萃取实验报告实验室萃取实验报告篇一:萃取和分液实验报告萃取和分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萃取分液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分液漏斗的选择及各项操作。
二、实验原理: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药品:碘水、CCl4 器材:分液漏斗、100ml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20ml四、实验步骤:1、分液漏斗的选择和检验: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检查完毕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上;2、振荡萃取:用量筒量取10 ml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再量取5 ml萃取剂CCl4加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振荡、放气;需要重复几次振荡放气。
3、静置分层:将振荡后的分液漏斗放于铁架台上,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4、分液:调整瓶塞凹槽对着瓶颈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轻轻旋动活塞,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五、实验室制备图:(见右图)六、实验总结(注意事项):1、分液漏斗一般选择梨形漏斗,需要查漏。
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
2、将溶液注入分液漏斗中,溶液总量不超过其容积的3/4;3、振荡操作要领:右手顶住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倒置振荡;振荡过程中要放气2-3次,让分液漏斗仍保持倾斜状态,旋开旋塞,放出蒸气或产生的气体,使内外压力平衡;4、要及时记录萃取前后的液面情况及颜色变化;振荡前,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振荡静置后,上层为无色(或淡黄色),下层为紫色;5、萃取剂的选择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
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
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6、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是为了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七、问题:1、如果将萃取剂换成苯,实验现象是否相同?使用哪种有机溶剂做萃取剂更好些?为什么?篇二:蒸馏、萃取实验报告单蒸馏萃取实验报告单姓名:班级:一、实验室制取蒸馏水1、蒸馏是利用物质沸点的不同,加热使液体混合物中的液体变为气体挥发出来,再冷凝为液体,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的方法。
萃取实验报告总结

引言:萃取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分离技术,通过溶剂的选择性溶解性来分离和纯化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本文旨在总结萃取实验的相关内容及实验数据,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概述:萃取实验是通过溶剂的选择性溶解性来分离和纯化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目标化合物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正文内容:一、实验目的1.确定目标化合物的溶解度2.优化萃取条件,提高目标化合物的纯度和回收率3.探究其他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目标化合物、溶剂、分离漏斗、滴定管等。
2.实验方法:萃取的一般步骤包括溶解混合物、加入溶剂、摇匀混合、分离并收集两相液。
三、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1.实验结果:记录萃取实验中目标化合物的纯度和回收率。
2.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和纯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评价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溶剂选择:根据化合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萃取溶剂,确保目标化合物能够高效地被提取。
2.操作技巧: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如摇动力度、分离漏斗使用方法等,以避免实验结果的误差。
五、实验的改进和展望1.改进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溶剂和不同条件下的萃取效果,优化实验方案,提高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和纯度。
2.展望:进一步探索萃取实验在不同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追求更高效、更环保的分离技术。
文末总结:通过萃取实验我们可以有效地分离混合物中的目标化合物,提高其纯度和回收率。
在实验中,合理选择溶剂、掌握好操作技巧是保证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和探索新的分离技术来提高实验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够对萃取实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引言概述:萃取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通过溶剂的选用和适当的操作条件,将化合物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本文将对萃取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我们将介绍萃取实验的原理和目的,然后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条件的选择、溶剂体系的构建、操作步骤等。
有机化学实验《萃取》实验报告2024

引言概述:有机化学实验中的《萃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提取技术,通过不同溶解度和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目标化合物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
该实验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如药物制备、天然产物提取等。
本实验报告将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萃取技术分离混合物中的目标化合物,并了解不同类型的萃取方式及其应用。
通过实验的操作,加深对萃取原理的理解,并熟练运用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通过从溶液中将目标化合物转移到另一个溶剂中的技术。
这种转移基于目标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
通常情况下,选择两种互不溶的溶剂,称为萃取液和底液。
萃取液与溶液中的目标化合物有较好的溶剂作用,使其在萃取液中溶解,然后与底液形成两相。
通过分离两相,可以获得纯净的目标化合物。
实验步骤:一、准备实验装置和试剂1.准备好萃取漏斗、导管等实验装置;2.准备好萃取液和底液,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剂。
二、混合物预处理1.将待处理的混合物加入萃取瓶中;2.加入适量的萃取液,充分混合。
三、萃取过程1.将萃取瓶放在支架上,打开萃取漏斗的塞子,将混合物倒入漏斗中;2.轻轻摇动萃取漏斗,使两相充分接触;3.等待两相分离,底液沉淀在漏斗底部,萃取液位于上层。
四、分离两相1.打开萃取漏斗的塞子,将底液废弃;2.将萃取液转移到新的容器中,用滤纸去除漏斗底部残留的底液。
五、重复萃取1.将底液重新加入萃取瓶中,加入适量的新的萃取液进行重复萃取;2.将多次萃取的上层萃取液合并。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成功地从混合物中萃取出目标化合物,并得到了纯净的产品。
根据实验操作的不同,我采用了常见的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等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到溶剂的选择和混合物的预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进一步验证了萃取技术的可行性。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理解了萃取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萃取作为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提取技术,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于萃取的实验报告7篇

关于萃取的实验报告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萃取的实验报告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Ce4+的萃取实验一、实验目的以磷酸三丁酯(TBP)-煤油为萃取剂进行铀钚萃取分离是乏燃料湿法后处理最重要的核素分离方法。
本实验以非放射性铈元素模拟铀钚元素进行磷酸三丁酯(TBP)-煤油萃取剂萃取铈离子的萃取率及铈离子在实验设计的萃取体系下的分配系数的测量。
通过本实验了解多级萃取与单级萃取对萃取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Mn+ + 2TBP = M(TBP)2n+2Ce4+ + H2C2O4 = 2Ce3+ + 2CO2↑ + 2H+2Ce3+ + 3C2O42- + 9H2O = Ce2(C2O4)39H2O↓三、实验步骤A 一级萃取实验1.用电子天平称取2.74g硝酸铈铵,将其完全溶解于25ml 水中,配置0.2mol/l硝酸铈铵溶液。
2.分别用移液管量取2.7ml磷酸三丁酯以及6.3ml煤油,配制30%TBP萃取剂。
3.将配制好的硝酸铈铵溶液以及萃取剂倒入分液漏斗中,采用自动混合仪器使其完全混合,混合1分钟后开盖放气,再混合4分钟。
4.混合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可观察到液体分为二层,上面一层为TBP-煤油萃取相,下面一层为硝酸铈铵水溶液萃余相。
5.收集萃余相硝酸铈铵水溶液,待分析萃余相中铈离子的含量。
6.用电子天平称取1.89g草酸,将其完全溶解于30ml水中,配制0.7mol/l草酸溶液。
7.将配制好的草酸溶液在磁力搅拌下缓慢加入第5步骤所收集的萃余相溶液中,此时出现草酸铈沉淀,搅拌5分钟后静置,待下一步分离沉淀物。
8.用电子天平称取经烘箱烘干后的双层滤纸质量。
9.将步骤7的沉淀物混合溶液用锥形漏斗以及双层滤纸过滤混合液,沉淀物残留在滤纸上。
10.将滤纸摊开置于表面皿上放入烘箱中在80度下烘干沉淀,约4小时。
11.取出滤纸,用电子天平称量沉淀质量。
12.计算Ce4+的萃取率及分配系数。
实验室萃取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萃取实验,掌握萃取原理和方法,学习如何利用萃取法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并了解萃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萃取法是一种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之间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分离方法。
在萃取过程中,被萃取的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分配系数决定了其在两种溶剂中的浓度比例。
当达到平衡时,根据分配系数的不同,被萃取物质可以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锥形瓶、移液管、滤纸、铁架台、玻璃棒等。
2. 试剂:氯仿、苯、水、碘化钾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氯仿、苯、碘化钾溶液、硫酸铜溶液分别倒入锥形瓶中,分别标记。
2. 萃取:将锥形瓶中的碘化钾溶液加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氯仿,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3. 分离:待分层后,将下层的氯仿溶液从分液漏斗中放出,加入适量的苯,再次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4. 检验:将上层的苯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5. 结果记录:记录氯仿、苯溶液的颜色变化,计算分配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氯仿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后,溶液呈紫色;在苯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后,溶液呈蓝色。
根据实验结果,氯仿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高于苯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
2. 分析:根据分配系数的定义,氯仿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与苯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的比值即为分配系数。
本实验中,氯仿溶液的分配系数大于苯溶液的分配系数,说明碘化钾在氯仿中的溶解度大于在苯中的溶解度。
六、实验讨论1. 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萃取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萃取剂的选择、温度、pH值等。
本实验中,选择氯仿作为萃取剂,因为氯仿与水互不相溶,且碘化钾在氯仿中的溶解度大于在苯中的溶解度。
2. 实验误差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①分液漏斗中氯仿和苯的加入量不准确;②振荡混合不充分,导致分层不彻底;③分离过程中,上下层溶液混合,导致实验结果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萃取实验报告
篇一:萃取和分液,溶液配制化学实验报告(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
化学实验报告
时间: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课题:萃取和分液,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萃取和分液
实验目的:1.掌握萃取、分液的操作技能;2.理解萃取、分液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实验原理:萃取是利用__________的溶剂里______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__________。
实验仪器和试剂:铁架台、分液漏斗、100mL烧杯、10mL量筒、试管、溴水、碘水、苯、四氯化碳
实验目的:1.学会配制溶液的操作技能和方法;2.练习使用托盘天平、容量瓶等;3.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
实验仪器和试剂:______容量瓶、药匙、托盘天平、表面皿、100mL烧杯、250mL烧杯、玻
篇二:高中化学必修一《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
殷铁新
一、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本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高一化学萃取实验报告)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学会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适用范围。
⒉知道分液漏斗与三角漏斗、长颈漏斗的区别,了解分液漏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学会使用分液漏斗。
⒊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⒋学会应用萃取和分液操作从碘水中提取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
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分液、萃取
(二)教学难点:萃取
四、设计思路
教材“萃取”这部分内容实际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
以往我们都是按照教材这种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现改为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先学习分液,再学习萃取,最后学习从碘水中提取碘。
这样就使得难点得以分解,而且学生能将新旧知实很好的联系起来。
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由实验上升到知识点的学习。
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
五、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球形、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1—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4、分液
⑴适用范围: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如油水混合物。
⑵仪器:分液漏斗⑶操作要点:
①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混合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静置;
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
④把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5、萃取⑴定义:
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别,用溶解度叫大的溶剂把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操作叫萃取。
⑵萃取剂的要求①与原溶剂互不溶;
②与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
③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常用萃取剂:四氯化碳、苯、汽油、煤油 6、从碘水
中提取碘实验设计
碘水→萃取→分液→碘的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蒸馏→碘
八、教学反思
我觉得学生其实并不笨,只不过由于有些知识点过于集中,在呈现方式上也是沿用过去的方式——先介绍概念、理论,再学习、实验。
如果我们能将教材稍作处理,分解难点,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另外应相信学生,其实学生最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获得主动权,他们希望用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更加有趣。
当然给学生主动权,也不是“天高任鸟飞”。
篇三:高一化学实验报告
高一化学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
【预习思考】
1、Fe
2、Fe3的检验方法有几种?
2、实验室制取NH3的原理是什么?NH4+怎么检验?++
3、SO42-用什么试剂检验?
4、Cl、Br、I的检验方法有几种?
5、为什么可以用CCl4萃取I2?---
【实验内容】
一、Fe2、Fe3的检验++
二、氨及铵盐的性质
2
三、硫酸根的检验
四、氯、溴、碘的性质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