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附件 8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规范了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016)《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2014)3 术语和定义3.1 生物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2 生物遗传资源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以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及其含有生物遗传功能的遗传材料。

本规定所指生物遗传资源1还包括衍生物,即“由生物或遗传资源的遗传表现形式或新陈代谢产生的、自然生成的生物化学化合物,即使其不具备遗传功能单元。

3.3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指各族人民及地方社区在长期的传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创新和做法。

3.4 惠益分享指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提供者与使用者遵循事先知情同意原则和共同商定原则,公平公正地分享因利用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

惠益有货币和非货币两种形式。

3.5 生物基源指载有传统知识的生物物种。

4 调查与评估原则4.1 全面性原则实地调查点应覆盖县域全部乡镇,并在工作强度允许情况下,尽可能调查更多的行政村。

4.2 重点性原则把生物多样性和/或传统知识相对丰富的乡镇作为调查重点,适当增加行政村调查数量。

24.3 科学性原则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评估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基本特征、丧失与流失状况、主要威胁因子和保护需求,并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与建议。

5 调查内容以县域为单元,全面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类别、生物基源、持有者、数量、分布、传统利用、特有性、知识产权、惠益分享、丧失或流失、威胁因子等。

2024最新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一、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实施方案(2018年版)》,结合我国中学生物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对中学生物课程进行了修订。

本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 提高生命科学素养,认识生物科学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生态、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1. 生命的基础- 细胞结构与功能- 生物分子与遗传信息-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2.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环境因素与生物适应-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生物技术与应用- 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案例- 生物伦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4. 人体生物学- 人体结构与功能- 健康与疾病-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四、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 注重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评价方式- 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

- 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测验、期末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

- 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3. 课程资源- 开发具有特色的生物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案例、实验器材等。

-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教学和研究。

- 搭建校内外生物教育平台,开展实践活动和交流研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2018年8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2018年8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编制组二○一八年八月标准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标准编号:HJ 19-××××标准负责人:刘殊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目录1 项目背景.................................................................................................................................. - 1 -1.1 任务来源...................................................................................................................... - 1 -1.2 工作过程...................................................................................................................... - 1 -2 前期研究工作成果.................................................................................................................. - 1 -2.1现行生态导则实施情况评估....................................................................................... - 1 -2.2生态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应用评估........................................................................... - 6 -3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 13 -3.1 适应“十三五”生态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 - 13 -3.2 支撑“十三五”环评改革的顺利实施.................................................................... - 14 -3.3 发挥环境要素导则对行业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的总体指导和规范作用 ................ - 15 -3.4 解决导则体系重构过程中与其他要素导则的衔接问题........................................ - 17 -4 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 18 -4.1美国............................................................................................................................. - 18 -4.2英国............................................................................................................................. - 18 -4.3爱尔兰......................................................................................................................... - 18 -4.4新西兰......................................................................................................................... - 19 -4.5澳大利亚..................................................................................................................... - 19 -4.6台湾............................................................................................................................. - 19 -5 标准修订的依据与原则........................................................................................................ - 20 -5.1 标准修订的依据........................................................................................................ - 20 -5.2 标准修订的原则........................................................................................................ - 20 -5.3 标准修订的技术路线................................................................................................ - 21 -5.4标准修订的预期效果................................................................................................. - 23 -5.6 主要修订方案............................................................................................................ - 23 -5.7 主要修订框架............................................................................................................ - 24 -6 标准修订主要内容说明........................................................................................................ - 24 -6.1 适用范围.................................................................................................................... - 24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5 -6.3 术语和定义................................................................................................................ - 25 -6.4 总则............................................................................................................................ - 26 -6.5 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 26 -6.6 评价工作分级及评价范围确定................................................................................ - 28 -6.7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 30 -6.8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 32 -6.9 生态影响缓解对策与措施........................................................................................ - 34 -6.10 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 35 -6.11 附录.......................................................................................................................... - 35 -7 主要修订内容对比................................................................................................................ - 38 -8 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 49 -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1)2018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修订工作列入了生态环境部工作计划,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司负责归口管理,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承担导则修订工作。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_产业园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_产业园区

目次前言 (1)1.适用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2)4.总则 (2)5.规划分析 (3)6.现状调查与评价 (5)7.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8.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9.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7)10.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9)11.规划包含建设项目的环评要求 (9)12.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与环境管理 (9)13.公众参与和会商意见处理 (10)14.评价结论 (10)15.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 (10)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指导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重点评价内容、工作程序、主要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是对《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的修订。

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变化如下:——调整、完善了导则结构、评价原则、工作内容、技术要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衔接;——增加了规划与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符合性分析,强化了园区环境准入、入园建设项目环评要求相关内容,与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要求衔接;——强化了环境问题调查及成因分析、园区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增加了主要污染物减排潜力分析、园区循环化和生态化建设等相关内容,落实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要求;——增加了园区环境风险现状调查、预测与评价、防范对策的相关内容,突出了园区环境安全保障的要求;——调整、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分析、现状调查、影响预测及环境可行性分析、优化调整建议等相关内容,明确了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的基本要求;——删减了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及环境影响识别和环境容量估算方法两个附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废止。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制定。

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

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

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是指为保护和管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而制定的一套具体的标准和措施。

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不仅涉及自然保护和环境管理,还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内容。

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受到威胁,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维护。

因此,制定具体的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的概念、意义、内容及实施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的概念及意义1.1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的概念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是指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标准。

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在促进环境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定科学的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二、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的内容2.1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分标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分是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物种数量等因素,合理划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对于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保护区划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确保划分出来的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2.2物种保护和复育标准物种保护和复育是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针对濒危物种和受威胁物种,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复育标准,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手段,保护这些物种的生存环境,提高物种的存活率,促进物种的繁衍和保护。

2.3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标准生态系统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生物多样性规划标准中,需要包括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标准。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标准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重建和修复等内容,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手段,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各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6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归一化后的评价指标=归一化前的评价指标×归一化系数
其中,归一化系数=100/A 最大值。A 最大值为被计算指标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各指标
的 A 最大值见表 1。
表 1 相关评价指标的最大值 指标
A 最大值
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3662
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
635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野生高等动植物数据采集表
物种信息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受威胁程度
1 2 3 ……
是否中国特有
分布信息 县 1 县 2 县 3 ……
附 录B (资料性附录) 外来入侵物种数据采集表
物种信息
分布信息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县1
县2
县3
1
2
3
……
……
附 录C (资料性附录) 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采集表
附件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
HJ □□□—20□□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tandard for the assessment of biodiversity
(征求意见稿)
20□□-□□-□□发布
20□□-□□-□□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布
目次
前 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评价范围和对象........................................................... 2 5 数据采集和处理........................................................... 2 6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3 7 指标权重................................................................. 3 8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3 9 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分级..................................................... 4 10 评价报告编写............................................................. 4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野生高等动植物数据采集表 ............................. 5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外来入侵物种数据采集表 ............................... 5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采集表 ............................... 5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生物多样性评价报告编写格式 ........................... 6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彭定人-文档资料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彭定人-文档资料
能性分简简要说明说没有010分较小1130分中等3150分较大5170分肯定71100分可能性评分没有010分较小1130分中等3150分较大5170分肯定71100分指标权重和评分指标影响程度评分范围0100指标权重指标得分评分权重e1e2合计10旅游开发项目中的道路旅游开发项目中的道路建设和整地为外来入侵建设和整地为外来入侵植物的蔓延提供了便利植物的蔓延提供了便利飞机草飞机草eupatoriumodoratumeupatoriumodoratum南美蟛蜞菊南美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wedeliatrilobata旅游开发项目引入的观赏植物旅游开发项目引入的观赏植物可能会挤占土地空间威胁本可能会挤占土地空间威胁本土植物的生存土植物的生存六六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f
种的灭绝。
五、广西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发展概况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和旅 游资源。近年来,广西越来越多的水电站、公路、输电线路、旅游开发等 建设项目涉及到自然保护区。
2002年,上林县拟在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新建一座水电站,为此专 门进行了该项目对保护区的影响评价。这是广西首次专门开展的针对建设 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评价。
可能性
评分 简要说明
○没有(0-10分)
○较小(11-30分)
○中等(31-50分)
○较大(51-70分)
○肯定(71-100分)
E2.项目导致保护区遗传资源流失的可能 性有多大?
可能性
评分 简要说明
○没有(0-10分)
○较小(11-30分) ○中等(31-50分)
○较大(51-70分)
○肯定(71-100分)
六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

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

题目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关键词个体数量贡献度参数估计摘要:本文是一个讨论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使其能够同时考虑到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综合影响。

以数理统计的思想为基础,我们建立了相关的生态初等模型。

我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针对问题前言中提到的只以某地区物种数量的多少来衡量给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For the question that the preface of the problem mentioned to a certain region only to measure the number of species to evaluate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area is not perfect: desert and the grassland biodiversity contrast obviously can't use quantity of each species. As the problem said ,the influence of genetic diversity for biodiversity is one of the factors which is also cannot ignore .Genetic mainly displays 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s human beings arethen separated in the Caucasian ,Negro race and Mongolian in evolution. All three are homo sapiens, but the characters they have are absolutely different. And the genetic diversity between them are difficult in statistics, all of them are different with each other. So, we can simplify the thought, only from individual quantity of a species approximately makes reaction to genetic diversity.一问题的重述2010 年是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三:《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组二○一○年四月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 (1)1.3工作过程 (1)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评价概况 (1)2.1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1)2.2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 (2)3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3.1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3.2 生物多样性评价是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3)3.3 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可行性 (4)3.4 国家相关文件要求 (4)4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4)4.1标准适用范围 (4)4.2 标准的主要内容 (5)5 主要技术要点说明 (5)5.1本标准的目标 (5)5.2评价范围和评价对象 (5)5.3评价指标 (5)5.4指标权重 (6)5.5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6)5.6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分级 (6)6 主要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研究 (6)7 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6)8 参考文献 (6)《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规范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掌握并了解全国和各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明确全国和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与方向,整体上提高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能力,2008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以《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下达了制定《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的任务,项目统一编号为814,项目承担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本标准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标准,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涉及物种分类、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监测、保护、利用等。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指标及其权重、数据采集和处理、计算方法、等级划分等内容。

1.3工作过程项目承担单位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支持课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在云南和四川两省开展示范研究。

2007年,环境保护部正式启动了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该项目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以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评价对象,以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完整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和物种受威胁程度等为评价指标,旨在掌握和了解全国及各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变化趋势和威胁因素,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的“常态化”,切实提高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能力。

试点工作首先在云南、广西和江西三个省(自治区)开展,基本工作周期为一年。

2008年将试点扩大到北京、江苏、山东、湖南、青海五省(市)。

2009年又将山西、安徽、湖北、四川、重庆、贵州、海南、新疆八省(市、自治区)纳入试点范围。

这些工作为本标准的制定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项目承担单位在接到标准制定任务后,迅速成立了标准编制组。

编制组调研并系统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欧盟、相关国际公约、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在生物多样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案例,于2008年9月形成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草案)及编制说明。

2008年12月23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本标准的开题论证会,对本标准的定位、适用范围、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

2009年3月17日和6月4日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分别在北京、南京召开了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研讨会,对本标准草案进行了研讨。

根据各省试点情况和研讨会的意见,编制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评价概况国内外在生物多样性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为制定本标准提供了借鉴。

2.1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指标体系是表达生物多样性评价现状与保护效果的一种交流工具。

单位面积上物种丰富度的区域变化是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分布格局。

由于数据资源的限制,人们不得不采用指示物种(类群)来代表一个地区的所有物种资源。

但人们对采用什么样的指示物种(类群)及不同生物类群间分布格局的一致程度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近年来,《Nature》《Science》等世界知名刊物多次发表全球和区域层次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方法与进展。

目前已在全球尺度和多个区域研究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现各生物类群间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关系,并能用一些指示物种的物种多样性代表其他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

这种正相关关系往往在大尺度上成立,而在较小尺度上这种相关性较弱或是变成负相关关系。

国际社会针对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正在制定相关评估指标。

2004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初步确定了8个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2004年欧盟首次确定了一套由15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 其中5个现状指标、1个持续利用指标、3个威胁指标、3个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标、1个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指标、1个技术转让指标、1个公众意识指标。

2006年英国的英格兰提出了一套由8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评价了2003年和2006年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2005年1月,欧洲环境局启动了“整合欧洲2010年生物多样性指标”的泛欧洲合作项目,旨在国家、泛欧洲、全球水平上建立尽量一致的指标,评价2010年目标的实施进展;2007年,欧洲环境局正式确定了26个主要指标。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也开始研究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马克平(1994)论述了生物多样性测度指标, 张峥等(1999)提出了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曾志新等(1999)初步研究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的5个指标,即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确立了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方法;并以全国31省(市、区)为单元, 开展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

2.2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2007年,环境保护部正式启动了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列入第一批试点的省份有云南、广西和江西;2008年将试点扩大到北京、江苏、山东、湖南、青海五省(市);2009年又将山西、安徽、湖北、四川、重庆、贵州、海南、新疆八省(市、自治区)纳入试点范围。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与有关专家合作编制了中国维管束植物名录和高等动物名录,其中鱼类名录来源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春光研究员,两栖类和爬行类名录来源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跃招研究员,鸟类名录来源于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2005)并经南京师范大学孙红英教授校对,哺乳类名录来源于王应祥《中国哺乳动物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2003)和《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2007)并经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校对,植物名录来源于“中国植物名称数据库”(China Plant Catalogue,CNPC)(联系人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覃海宁研究员);研制了生物物种资源数据采集软件,为各试点省份安装了数据采集软件,实现了物种数据本地采集、编辑、分析并远程传送的功能。

3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3.1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各物种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即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4291种,脊椎动物6588种。

中国又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各地自然条件和耕种制度千差万别,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形成了异常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数千种,主要栽培植物有600多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家养动物有576个品种。

生物多样性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丰富的优良基因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财富,给人类带来文明。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等多方面的价值,在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医药等来源,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控制病虫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促进生物进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植物新品种层出不穷,粮食亩产屡创新高,从1949年每公顷1050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4642公斤,增加了3.4倍,这正是得益于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我国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十余年居世界首位,基本得益于我国丰富的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和对它的开发利用。

近代遗传工程的突起,更昭示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是, 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表明, 三分之一的两栖类动物、二分之一以上的龟类、八分之一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目前, 全球15,000多个物种正在消失(IUCN, 2004)。

自2000年以来全球原始森林面积每年减少约600万公顷; 过去20年中约有35%的红树林已消失; 在1970–2000年间, 内陆水域物种数下降了约50%, 而海洋和陆栖物种数下降了约30%。

总之, 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越来越多, 在过去20年中所有鸟类生物群落均出现了退化现象, 两栖类和哺乳动物等类群可能比鸟类退化更严重; 在高等生物类群中, 约有12–52%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由于生境的丧失、不合理利用与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特有动植物和重要经济动植物的原有分布生境迅速萎缩,有的甚至彻底消失。

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估计,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比例为35.92%,近危的比例为8.47%;裸子植物分别为69.91%和21.23%;被子植物分别为86.63%和7.22%。

因此, 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已显得十分紧迫。

3.2 生物多样性评价是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生物多样性评价是客观了解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通过评价,不仅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演变过程,而且可以识别主要威胁因素,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随着全球范围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广泛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深入人心。

一些国家公约,例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二十一世纪议程》,都要求缔约国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评价。

鉴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丧失的严峻局面,2002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确立了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即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以此作为对减轻全球贫困和人类福利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