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11《敬畏自然》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1《敬畏自然》教案 新人教版

11 敬畏自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的观点。

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1.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点拔法。

教具:多媒体、录音机、音乐带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梳理文章结构.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的观点。

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点拔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音乐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展示目标“爱护环境”是我们当今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我们只要用肉眼仰视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不必违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珞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喊:“我好痛……”敬天,人类才可自救!请读严春友的《敬畏自然》。

二、自学释疑1、预习课文,自学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蓬蒿咫尺狼藉混淆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解释下列词语:狼藉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2、多媒体播放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如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三、训练操作1、教师泛读课文,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意。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题,作者认为应从根本上纠正“征服自然”的理念,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敬畏自然》课堂实录(师生问好)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敬畏自然》(屏幕投影),我想请一位同学帮我把课题写到黑板上。

你来帮我写一下,好吗?(生板书课题)师:谢谢你,字写得很清楚。

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大家看,屏幕上有三句话,其中有三个加粗词语,你能说一说这三个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吗?屏幕显示: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师:请你来说说。

生:“相形见绌”的意思就是“自然的智慧和人的智慧可以进行比较”。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生:比较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智慧远远不及大自然的智慧”。

师:你说得真好,请坐。

“相形见绌”的意思就是“同类的事物相比较,要相差得很远”。

“形”就是“对照、比较”的意思,“绌”就是“不足”的意思。

(生记录)同学们学习的习惯真好。

我再请两个同学来说说,还有两个词语,你选一个回答。

生:我选“精巧绝伦”,它的意思是说“大自然制作的这些事物都是十分美妙,十分精巧的”。

师:如果说是“十分精巧”,那么就是说,大自然中有很多都是十分精巧的艺术品。

想一想,你这样理解对不对?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师:这就对了,请坐。

“绝伦”是指在同类事物当中只有它一个,是独一无二的,精巧得独一无二。

还有一个词,我找一位男生来答。

生:“狼藉”的意思就是“杂乱不堪的样子”。

师:请坐。

有一个成语叫——?生:一片狼藉。

师:“一片狼藉”不是成语。

你们家请客吃饭,吃完饭客人都走了,你妈妈又不收拾桌子。

桌子上杯子、餐盘放了一桌子,乱七八糟的,这种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生:杯盘狼藉。

师:叫“杯盘狼藉”。

当然,“狼藉”的意思除了“杂乱”,还有另一个意思是“名声很坏”,有个词叫什么?你说说。

生:声名狼藉。

师:很好,同学们的预习很到位。

你能不能从这三个词语中选一个来造句?这边同学来。

生:我选第一个——“相形见绌”。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关键词〕语文教学;实录;人类;自然;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4(A)―0092―02【教学设想】《敬畏自然》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等。

我们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有古老的原始敬畏,也有当下情境里的科学、理性的敬畏。

这篇散文具有现代情怀,作者试图从观念上影响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的关系。

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告诫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文章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极富意韵,所以本课应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结合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对本文的教学我选择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情境引导法、讨论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从而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实施】读师:我们曾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宣传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分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教师板书课题,并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

)师:下面大家针对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开始自学,10分钟后看谁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比较准确。

(学生埋头自学,边读边进行批注。

)师:自学时间到,下面我们做几道检测题,来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

(小黑板出示题目。

)师:大家先独立思考,觉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做,并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下面我请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进行评判。

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自然的课文——《敬畏自然》。

请大家先谈谈对自然的认识。

2.课文朗读与感知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3.课文讲解与分析师:现在我们来分析课文。

请大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分析课文的第一部分。

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描述了哪些自然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师:那么,作者在第一部分中为什么要描述这些自然现象呢?师:下面,我们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表达了对自然的什么情感?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师:作者在第二部分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课文讨论与交流(1)作者为什么要敬畏自然?(2)课文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3)如何将课文中的敬畏自然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讨论,教师指导)5.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希望大家能够将课文中的敬畏自然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敬畏自然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同学们,当我们说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仅是指概括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在《敬畏自然》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学生A:我觉得作者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畏惧。

师:很好,畏惧是一种情感,但在这里,作者更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敬畏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敬畏自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难点:帮助学生认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阐述主题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题,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介绍作者严春友的知识背景和写作此文的初衷。

三、分析课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体会自然的美好。

2.解读课文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支持他的观点?3.这些事例给你哪些启示?2.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四、拓展延伸1.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讨论内容可以包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2.分享交流。

1.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2.通过分享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加深对自然保护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

2.强调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

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短文,可以是议论文、记叙文或散文等文体形式。

2.通过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教学实录《敬畏自然》教学实录一、导入(投影展示以下句子)1.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2.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4. 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师:同学们,在上世纪中期,屏幕上的这些话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流行。

先请大家大声朗读几遍。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读好“改造一切”“开道”等短语。

) 师:说说你们读这些当年的“流行歌词”的感觉。

生:豪迈!生:人的力量压倒一切!生:战胜自然的豪情!生:征服自然!师:对,在上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就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人是万物之灵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师: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观点是真理,但是有一个学者严春友,他却说“NO”。

(生笑)请同学们朗读《敬畏自然》的第一自然段,用文中的词语来评价一下上面这些说法。

(生朗读)生:天真幼稚。

生:不自量力。

生:对立。

师:对,所以严春友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生:敬畏自然!(投影展示课题)二、共鸣:整理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一)整理观点师:18 世纪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叫伏尔泰,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你是否同意严春友的观点呢?这有待我们学习之后下结论。

但既然是教材中的课文,我们就要首先去理解他的观点,才有可能评论他的观点。

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努力和文字产生共鸣,然后才可能“争鸣”。

产生共鸣起码应该做两件事:(投影展示)共鸣:整理观点感受情怀师: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它掷地有声的鲜明观点。

(投影展示)议论性散文:观点鲜明掷地有声师:现在我们来快速理清作者的思路,看看他的观点有哪些。

这篇文章很长,也很难。

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做这件事:先抛开第一自然段和末尾一段,快速浏览各自负责的段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说说每一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敬畏自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字与词,培养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2、自主阅读捕捉体现作者观点与见解的关键句,试着归纳段意,理请作者思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3、品味语言的文学性,领悟作者的深层含意,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归纳、概括,能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理请文章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探究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巧妙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学习作者要有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请文章思路,领悟作者思想;品味议论性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合作、探究、点拨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理请行文思路,理解作品主旨]一、讨论入课1、小组讨论你知道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体现了什么?你认为人类与自然关系?应如何相处?2、猜读标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些问题?(敬畏的含义;为什么要敬畏;怎样敬畏?等)二、自主默读整体感知1、画出生词、好的成语注意根据上下文推断其含义。

2、勾画出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及主旨。

3、读后课堂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4、标题的含义是什么?三、再读课文理请思路1、联系标题猜读问题明确本文重点是什么?为什么人类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2、边读边归纳各自然段的大意,试着划分结构层次。

3、小组交流、补充。

教师适当点拨。

4、教师抽查个别学生的整理情况。

5、针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谈文章结构特点,渗透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四、课堂小结1、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多作者观点的理解。

2、归纳文章内容与中心。

五、布置作业1、查找资料,为书中的说法“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倔的陷阱”补充具体的事理使其更加充实。

2、目标阅读题。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解决学生疑难;体会文章语言特点;延伸拓展]一、交流、检查作业同学们找东南亚大海啸,死亡约16万人;唐山大地震惨绝人寰。

八年级语文:11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八年级语文:11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八年级语文:11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八年级语文:11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这实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却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有什么资格与自然对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可是,人们却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看着人类这种肤浅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窃私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就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鹪鹩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完全错了,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

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只是犯错误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畏自然》第一部分:导入【投影展示以下“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师:同学们,在上个世纪中期,屏幕上的这些话啊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流行。

来,请大声朗读。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读好“改造一切”,“开道”等短语)师:说说你读这些当年的“流行歌词”的感觉。

生:豪迈!生:人的力量压倒一切!生:战胜自然的豪情!生:征服自然!……师:对,在上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就是这样的:【投影展示】人是万物之灵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师:在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观点是真理,但是有一个学者严春友,他却说“NO”!(众笑)请同学朗读《敬畏自然》的第一自然段,用文中的词语来评价一下上面这些说法。

(生朗读)生:天真幼稚。

生:不自量力。

生:对立。

师:对,所以,严春友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生:敬畏自然!【投影展示课题】第二部分:共鸣:整理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一)整理观点师:十八世纪的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叫伏尔泰,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你是否同意严春友的观点呢?这有待我们学习之后才下结论。

但既然是教材向我们推荐的一篇课文,我们就首先要去理解他的观点,才有可能评论他的观点。

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努力和文字发生“共鸣”,然后才可能“争鸣”。

产生“共鸣”起码应该做到两件事:整理观点感受情怀师: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它掷地有声的鲜明观点【投影展示议论性散文:观点鲜明掷地有声师:现在我们就来快速理清作者的思路,看看他的观点有哪些。

这篇文章很长,也很难。

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做这件事:先抛开第一自然段和末尾一段,请你快速浏览各自负责的段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说说每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啥。

有中心句的用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就需要你自己概括了。

(教师简单分组,每一个大组负责三段)(生浏览,勾画批点)(师生交流中心句,略。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比如“相形见绌”的“绌”等等)师:真好,同学阅读有速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错。

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请同学们再进行深度提炼,用最关键的词语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首先,作者让人类和自然比智慧,得出的结论是——生:相形见绌。

师:接着,作者又探讨了人类之于自然的作用,原来人类不过是自然的——生:表达工具。

师:最后,作者进一步研究人类和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原来大家都是——生:兄弟姊妹!师:于是,严春友最后这样归纳,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二)感受作者的情怀师:作者的点确实很新颖,我们感受到了。

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和普通议论文不一样的是,它和散文一样讲究飞扬的文采,彭湃的情感。

【投影展示】议论性散文:诗一样美的语言酒一般浓的情感来,同学们,只有体会到了《敬畏自然》一文中诗一样美的语言、酒一般浓的情感后,你才可能真正和严春友产生共鸣。

先让我们来做一回诗人。

老师把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做了一个变式,大家这样来朗【投影展示(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领)实在是相形见绌(男)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女)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男)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女)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领)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领)展示出大自然——(合)深邃、高超的智慧(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反复朗读,选定领诵者,灵活地点评激发诵读的热情)师:读得好!告诉我同学们,你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诵这段诗一般的文字的?生:自然是那样的神圣伟大,我怀着敬仰之情。

生:我对大自然顶礼膜拜。

生:我深深地被大自然的美征服了。

师:是啊,同学们,也许,这就是“敬畏自然”中的“敬”吧!请再读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耐人寻味的句子【投影展示】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生读)师:老师有一个疑问,句子中为啥不用“大笑”,而要用“窃笑”呢?生:“窃笑”是悄悄地笑,和“大笑”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后文中说大自然就像母亲一样,是母亲在悄悄地笑。

师:哈哈,解释得很好。

问题是,为啥大自然母亲就不开怀大笑呢?生:我想大自然母亲是想保护人类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吧。

生:人类这个孩子太荒唐了,太无知了,母亲有点儿不屑于笑。

生: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爱,母亲爱孩子,如果大声地嘲笑孩子的话,孩子会无地自容的。

生:这个“窃笑”表现了母亲的宽容、仁慈、大度。

生:我觉得也表现了大自然母亲相信人类这个孩子一定会成长,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和荒唐的。

……师:哦,王老师家的小儿子也经常会有天真可爱幼稚甚至荒唐的言行,许多时候,我们家里三个大人也是偷偷地笑,因为我们理解小孩子的心理和成长特点,要保护他表达自己的欲望,相信他会成长成熟的。

同学们,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作为人类,你的情感是怎么样的呢?生:我很惭愧。

生:我觉得很无地自容。

生:我觉得我们人类很幸运,有这样慈祥善解人意的自然母亲。

……师:对啊,孩子们,这也是“敬畏自然”中的一种“敬”啊,在反思自己之下的“敬”往往是最深刻的。

再来,我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最末一个句子【投影展示】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组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一定要读出反问句的强调意味)师:如果有时间,相信同学们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丰富的联想。

大家看,这是黎斯豪等几位同学在课前仿写的作品【投影展示】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谁能断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树木不会是人类为自己准备的棺木呢?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最后的一滴水不会是人类最后的一滴眼泪呢?谁能断言那大面积排出的废水不会是人类已经变质的血液呢?谁能断言藏羚羊死前的咆哮不会是人类灭绝前的呻吟呢?谁能断言城市中那漫天的烟尘不是人类自己的骨灰呢?谁能断言那被黄沙所吞噬的道路不会是人类通往地狱的黄泉路呢(指导学生倾情朗读,个人读和集体朗读结合,读出高潮)师:同学们,倾情朗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涌动着什么样的情感呢?生:我害怕!生:恐惧!生:战战兢兢。

生: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了!……师:是啊,同学们,如果人类不觉醒不改变,这些句子中描绘的景象就是我们人类的穷途末路啊!这恐惧这害怕也许就是“敬畏自然”中的“畏”的一种表现吧。

这三个例子,仅仅是老师从文本中挑选出来的普通的例子,如果大家深入下去,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体会。

对自然的敬仰,对自我的反思,对人类前途的担忧,无数情感聚合在《敬畏自然》的文字中,让我们深深地被震撼。

现在,你觉得,你和作者能够产生一些“共鸣”了吗?(有的回答“是”,有的点头,有的表示怀疑)那么,现在我们要反思作者的观点,看看是否能够和作者“争鸣”呢?严春友认为我们应该“敬畏自然”,但是,有人提出了和他针锋相对的观点。

请看第三部分:争鸣:反思作者的观点投影展示:严春友:敬畏自然周国平:顺应自然何祚庥:征服自然师:同学们,请问,你更赞同谁的观点?生:学习了《敬畏自然》,我觉得严春友的观点还是更有道理的。

但是呢,“敬”可以,“畏”大可不必。

“畏”只会让人类变得谨小慎微,更加无所作为。

生:我赞同周国平顺应自然的观点。

汶川大地震才结束,我们看到了自然的力量根本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人类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征服自然。

除了顺应自然之外,人类其实并没有出路。

生:我不同意周国平的观点。

如果仅仅是顺应,人类就成为了一事无成的人类了。

就如汶川地震,如果我们在地震预测的技术上更先进一些,我们建造的房子更结实一些,那人类所受的损失就会少得多。

生:我同意。

周国平的观点太消极了!生:我觉得何祚庥的观点有道理。

我们人类应该是积极进取的,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奥妙,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生存。

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和征服自然是两回事。

征服自然有一种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味道。

但其实,人类在自然面前确实算不上有多高贵多聪明。

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像严春友所说的那样敬畏自然。

生: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去征服自然。

生:我还是觉得不要用“征服”这个词语比较好。

最起码,人类和自然应该是平等的吧。

生:把这三个观点糅合起来就好了。

对自然,既要心存敬畏,但是又要去了解它,探索它的奥妙,在某种程度上让自然为人类所用。

但是总的来说,人类还是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做事。

……师:其实,同学们,你们在讨论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赋予了“顺应”、“征服”、“敬畏”这些词语新的涵义。

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

这两样东西,一样是我们头顶上繁星密布的苍穹,一样是我心中的道德律。

不知道同学们如何理解康德所说的“苍穹”,但王老师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自然。

什么是自然?自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课文《敬畏自然》所在的第三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在回答这个问题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快地歌唱着。

它们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这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读)师:同学们,这就是自然!自然就应该是这样的啊!明月松间照——生:清泉石上流师:是自然。

大漠孤烟直——生:长河落日圆师:是自然。

春江潮水连海平——生:海中明月共潮生师:是自然。

无边落木潇潇下——生:不尽长江滚滚来师:是自然。

采菊东篱下——生:悠然见南山师:是自然!落霞与孤骛齐飞——生:秋水共长天一色师:是自然!这些,是多么美丽和谐的自然啊!可是,现在,自然已经被我们人类摧残成什么样子了呢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为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和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能够看到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引导学生动情朗读,教师激情简单点评)师:同学们,美丽的自然变成为了可怜可悲的自然。

谁之罪?!谁之悲哀?!现在请大家看一个短片。

看完之后请再思考:你同意谁的观点?生:心痛,心酸!生:我想呼吁,人类啊,停止你们摧残自然的步伐吧,放下你们的屠刀,敬畏自然。

生:我看得心惊胆战。

我想说,人类,你再不反思和改变,汶川的地震就会成为扩大为整个世界的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