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
新版苏少版九年级上、下册美术教案设计(全册)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教案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这些都直接反映在雕塑上。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一、教学路径中国的雕塑艺术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不是偏重于再现对象的形状,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
在突出对象的神态和气质方面,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韵,而不像西方雕塑追求形象的逼真。
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审美特征,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工艺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学生能感受我国工艺美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准备一件兵马俑模型,让同学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引出课题。
第4课 另一种工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4课另一种工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课程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中的第4课,主题为“另一种工具”。
本节课介绍了篆刻、水墨画、彩墨画、木版画等不同的绘画工具,并且针对这些工具的特点,讲解了如何掌控这些工具,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篆刻、水墨画、彩墨画、木版画等多种绘画工具的特点和基本使用方法;2.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特点的美术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篆刻、水墨画、彩墨画、木版画等多种绘画工具的特点和基本使用方法;2.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技巧,迅速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1.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绘画工具;2.如何掌控这些工具,进行具有个性的表现。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篆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2.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3.彩墨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4.木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5.实际操作演练。
教学方法1.演示法:介绍不同的绘画工具和使用方法,并进行演示;2.实践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使用技巧,创作出个性化作品;3.讨论法: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作品质量。
五、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都学过哪些绘画工具?你们都能熟练掌握吗?”2. 放映视频放映介绍不同绘画工具和使用方法的视频。
3. 篆刻的介绍和实践1.教师介绍篆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2.学生动手实践,制作自己的篆刻作品;3.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4. 水墨画的介绍和实践1.教师介绍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2.学生动手实践,制作自己的水墨画作品;3.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5. 彩墨画的介绍和实践1.教师介绍彩墨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2.学生动手实践,制作自己的彩墨画作品;3.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6. 木版画的介绍和实践1.教师介绍木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2.学生动手实践,制作自己的木版画作品;3.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第8课 最亲近的家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8课最亲近的家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刀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美术作品中起到的作用,并学会运用基本的刀具技法。
2.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美感和美学价值,形成良好的审美品味。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其动手能力、耐心和细心。
教学重点刀具的应用和基本技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完美地掌握刀具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布置好学生需要创作的题材,刀、切刀、美术用品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让学生表述出日常生活中怎样运用刀具,引出刀具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美术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教学教师将让学生创作“最亲近的家具”为题的小作品,通过刀具的使用,学生可以更加贴近和了解作品中家具的细节和结构,进一步吸引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兴趣。
第三步演示教师将现场进行刀具的基本运用示范,包括切削、切纸和刻画等技巧,让学生在了解刀具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
第四步互动让学生自己操作刀具进行切削和刻画,进行创研,丰富自身对于美术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互相交流、展示和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五步总结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通过全班品评和教师点评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细心观察和审美判断的能力,坚定学生对于美术创作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评价1.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
2.学生刀具的基础技法和应用技巧。
3.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和创造力。
教学提醒1.切记注意安全问题,保护好学生安全。
2.发扬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3.在品评时,能够尽量多地给予鼓励和肯定。
第6课 日用器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6课日用器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用器具的种类及其功能,了解器具的组成结构、造型特点和表现技法;2.掌握使用炭笔、铅笔和钢笔的技法,练习日用器具的速写技法和造型表现技法;3.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形象表现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日用器具的种类与功能;2.器具的组成结构、造型特点和表现技法;3.炭笔、铅笔和钢笔的使用技法;4.日用器具的速写技法和造型表现技法。
教学重点:掌握日用器具的组成结构、造型特点和表现技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新知识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了解它们的形状、特点和用途;2.展示日用器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器具的组成结构、造型特点和表现技法;3.提问:学生了解日用器具主要分为哪些类别?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2. 主体环节1.授课演示:讲解日用器具的组成结构和造型特点,重点讲解器具的姿态、线条、形态和空间的处理方法;2.教师示范:使用炭笔、铅笔和钢笔,展示不同斜度的画线效果,讲解不同硬度铅笔与速写效果的关系;3.练习活动:提供简单图形的器具和物体,要求学生进行速写实验和构图,练习造型表现技法;4.引导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方法,进行器具造型表现,多次练习,熟练掌握技法。
3. 巩固练习环节1.引导学生进行器具造型的创作演练,练习各种器具的造型表现技巧;2.让学生用炭笔、铅笔或钢笔完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具的速写,加深对器具形态及造型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效果评估与总结1.让学生交换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汲取不同的创作经验和思路;2.总结日用器具的构思、开始练习和创作表现的特点与技法;3.具体分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五、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活动,通过讲解日用器具的构成结构、造型特点和表现技法以及炭笔、铅笔和钢笔的使用技法,使学生掌握了日用器具的造型表现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
第2课 灵动的生命-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灵动的生命-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生命的形态和特征,体验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探索生命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创作,发现生命本身的美,体验创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生命的多样性和特征;2.生命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3.生命美的发现和创作。
2.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如下:1.学生能够尝试观察不同生命的形态和特征,感受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学生能够探索生命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理解生命和艺术的关系;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创作,发现生命本身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生命的形态和特征,听取同学的描述和感受;2.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美在哪里?为什么生命让我们感到美好?2. 学习与探究1.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给一份不同生物的图片,观察并讨论其外形、运动、生命力等特征,感受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创作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生物,通过素描、彩绘等形式表现其特征和魅力,探究生命在艺术中的表现方式;3.展示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收获和创作想法,感受生命美的发现和创作乐趣。
3. 总结与评价1.总结教学内容和方法,回顾学习收获;2.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积极向上、创造力强的学生;3.展望下一节课:将继续探究生命与艺术的关系,发现生命本身的美。
四、教学亮点本节课程的教学亮点如下: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物,感受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探索生命在艺术中的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3.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发现生命之美,提高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的教学反思如下:1.教学内容和形式需要更富有趣味性和创意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创作,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造力;3.加强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苏少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教案【105页全】

第5课敦煌•千年教材分析本课从“综合·探究”的视角展现敦煌艺术,旨在吸引学生关注敦煌,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世界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而丝绸之路中国区段内的敦煌艺术由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三部分组成。
教材从壁画切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促进学生形成珍惜优秀文化遗产的理念,并自觉加入传承的行列。
一、教学路径看:“敦,大也;煌,盛也。
”盛大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敦煌壁画艺术如此灿烂,从历史原因、地理原因、地质原因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飞天: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人物称为“天”,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
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天才之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学:敦煌石窟是世界上最多的艺术石窟群,它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
敦煌石窟艺术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三处共有石窟55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50000多平方米。
其中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录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已成为一种装饰,而壁画中的装饰图案也对整个洞窟的格式和整体布局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
实践:敦煌是一部百科全书,是研究历史、宗教、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教材,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头。
查阅资料,了解艺术家在其创作中所受敦煌艺术影响的作品,如舞蹈《千手观音》等。
创新:小组分工合作,尝试完成一组九色鹿故事。
第2课 以刀代笔-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2课以刀代笔-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刻章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理解木刻和橡皮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掌握木刻和橡皮刻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流程。
4.运用学习到的刻章技能,创作出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木刻和橡皮刻的制作方法和技术要点。
2.如何通过刻章表达文化和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引入本节课主题,介绍刻章文化的背景,并展示一些刻章作品,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讲解。
2.了解学生对刻章的认识与了解程度,调动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1.介绍刻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刻章文化的作品和风格。
2.分别讲解木刻和橡皮刻的制作方法和技术,带领学生掌握基本技法和特点。
3.通过示范,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了解切割的深浅、角度、厚度等对成品的影响和处理方法。
4.总结刻章的制作要点、材料使用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刻章的技术和方法。
实践应用1.让学生进行刻刀动作练习,熟悉刻刀在不同状态下对速度、深度和角度的影响。
2.提供刻章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刻章创作,包括刻章设计、素材选用、图案构图、印刷效果等。
3.学生把刻好的章印在作品上,进行创意性的装饰设计。
4.学生在完成创作后进行讲解和展示,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1.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习到了刻刀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了解到刻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挑选合适刻章题材能够在中考中作为得分点,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刻章的积极性和动力。
3.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作业要求1.学生自行选择一种刻章方式进行实践,并选择适合的题材、图案和文字。
2.制作完成后进行刻章效果展示,并分享制作过程和体会。
第4课 与建筑相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与建筑相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的定义和分类;2.能够感性地理解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以及它们与城市环境的关系;3.能够通过绘画表现建筑的特色和美感。
二、教学内容1.建筑的定义与分类;2.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3.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4.以建筑为主题的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筑的分类和建筑风格、风貌对城市环境及人们的影响;2.难点:通过绘画表现建筑的特色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的讲解;2.对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3.进行绘画实践。
五、教学过程A. 建筑的定义与分类(20分钟)1.讲解建筑的定义和分类,包括住宅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教育建筑等,并介绍其特点、功能和历史背景。
2.展示各种建筑的照片和模型,让学生感性了解建筑的分类及其特点。
B. 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30分钟)1.讲解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包括中国古典建筑风格、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等,并介绍其特点、发展背景和运用场合。
2.通过图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感性了解各种建筑风格和风貌。
3.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其特点和设计意图。
C.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20分钟)1.讲解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包括建筑的布局、色彩、造型等如何影响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
D. 以建筑为主题的绘画创作(40分钟)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通过素描、绘画等方式表达其特点和美感。
2.提供相应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行创作。
E. 教学总结(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反复强调建筑与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
此外,绘画创作环节的时间安排也需要更加合理,以保证学生成果的质量和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篇一:苏少版八年级美术教案(全册)】1第1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制品精巧,在世界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
那优美的彩陶、庄重的青铜器、绚丽的漆器、典雅的瓷器无不反映出历代能工巧匠卓越的创造智慧,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彩,为世人所赞赏。
本课选取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为代表,从工艺制作、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通过观察和探究这些工艺品的材料、造型和装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历史沿革和发展,感受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领略中国工艺美术的成就。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有所了解,领会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美术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世界人类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提高审美趣味。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产生的原因,了解工艺美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2. 方法与过程:围绕问题触发学生去思考,对器物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究,不求答案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提高学生对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了解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品的功能、造型、色彩、纹样等方面的讨论,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相关资料,预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课件、课后的课堂知识检测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问题一:你们去过博物馆吗?这些是哪里的博物馆?无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师:博物馆里的内容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各地的博物馆去了解一下生活的艺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主体线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对古代彩陶、青铜、漆器、瓷器开展问题讨论,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去探寻工艺美术表象背后的文化。
最终理解为什么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从未忘记对美的追求。
同时,让学生懂得博物馆是一个承载世界文明的地方,也是每个中学生经常要去的地方,她对于记录人类的历史,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揭题(板书:“生活的艺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主要可以分成陶器、漆器、青铜器、瓷器、玉器和丝绸等等,这些工艺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欣赏陶器、漆器、青铜器和瓷器。
3. 新授知识第一部分:彩陶(板书)彩陶的意义:中国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最有代表性的是彩陶,彩陶的发明是人类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迈进的重要标志。
彩陶的定义: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陶胚上,以天然矿物为彩料描绘图案,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一种陶器。
烧成的器皿胎质坚硬,图案清晰美丽,呈红色图案的是用赤铁矿颜料,黑色的是用锰颜料。
赏析作品《双耳瓶》在甘肃博物馆收藏着的彩陶器皿《双耳瓶》(课件)猜猜它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瓶底做成尖底?为什么瓶口做的那么小?两侧的耳环又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讨论)这是打水器皿,底尖便于入水,瓶口小不易让水泼出,两侧的双耳便于提携。
师:古人根据生活的需要创造了许多造型不同的陶器。
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呢?(课件展示:钵、瓮、盆、鬹、瓶、杯)a.器形特点:这些器型各有各的特点,腹大便于储物;口小不易外溢;口大便于盛物;三足便于烧煮,等等。
原始制陶的外形基本特征是圆形器,轮廓曲线连贯流畅,匀称优美,富有韵律,具有一种大气稳重、和谐宁静之美。
b.纹饰特点:中国彩陶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体现在它的纹饰上。
师生共讨论:为什么陶器上的纹饰都在腹部以上?这与他们的生活有关,远古的人类席地而坐,视线成俯视状,自上而下,所以大口器皿的纹样大多装饰在内侧,小口器皿的纹样装饰在外面的上半部,这样不影响观赏,体现了古人尽善尽美的追求。
赏析作品《涡纹彩陶罐》赏析作品《舞蹈盆》:从陶盆的纹饰中反映了早期人类的精神追求。
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古人喜欢将鱼纹和蛙纹画在许多陶罐上?这是一种生殖崇拜,人们模仿它,崇拜它,希望获得与它一样的能力,把一种美好的愿望赋予其中。
这种似蛙非蛙、似人非人的怪物,被称为“蛙神”。
很多考古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就是由“蛙”演变过来的。
师: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黑陶高脚杯》你们发现颜色有何变化?生:由红转黑。
黑陶的工艺介绍:这是古代的一种独特的陶器烧制工艺,采用了“封窑的技术”,当窑内达到一定温度,就灭火浇水封口,窑内会产生烟,这些烟中的碳分子渗透到陶体中,使杯身变成了黑色。
出窑以后再打磨、抛光,就是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非常漂亮。
在这之前,我们看到的陶器都是泥条盘筑而成,这个高脚杯却使用了拉胚工艺技术,这是古代陶器工艺的一大进步,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延用这种方法。
现代人对此杯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黑如漆,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此杯器型左右对称,高贵典雅,散发着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
总结:同学们,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造型与装饰非常丰富,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
远古彩陶不仅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和特定的艺术内涵成为后世人类文明的开端,同时也对后来华夏民族的思维形成、审美意识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青铜(板书)随着彩陶的发展,人们又发明了新材料和新工艺——青铜工艺。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夏商周的青铜艺术水平是最高的,流传下来的数量也最多。
青铜文化艺术以其雄伟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又一颗灿烂的明珠。
师:让我们走进湖北博物馆,听一段由青铜器演奏的音乐。
(课件展示)刚才我们听到的那段大气磅礴的音乐是用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乐器“编钟”演奏的《国殇》,对它的了解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已经通过文字进行了解读。
青铜的种类和产生的意义:青铜器的造型非常丰富,除了乐器以外,还有兵器、食器、酒器、车马器等生活用具。
青铜的出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赏析作品《爵》师:你们看,这是在河南偃师博物馆里馆藏的中国现存最早的青铜器《爵》,它是一个盛酒器,造型很特别,整个外型像个麻雀的形状,前面是雀嘴,后面是雀尾,收腹,细腰,三足的设计使器型非常稳定,底部可以点火,加热温酒,设计非常合理。
欣赏比较《司母戊方鼎》《毛公鼎》师:这两件青铜器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司母戊方鼎》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另一件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里的《毛公鼎》,它们都是当时国家的重器,标志着使用者的等级和身份。
但最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
中国的古代有严格的“列鼎制度”象征着国家统治的秩序。
不同之处:器形:一方一圆、一刚一柔。
纹饰:一繁一简、一狰狞一素雅,纹饰非常精美,饕餮纹、人兽结合的纹饰是当时人们所崇拜的神灵,富有想象力。
铭文:一长一短。
在中国的青铜器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铸刻文字,也就是金文,这是与其他国家青铜器不同的地方(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800年西亚的两河流域)。
《毛公鼎》是现在发现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鼎里面铸有497个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很宝贵的历史资料。
《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
说明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已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赏析作品《牛形灯》师:在古代,青铜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这是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牛形灯》。
此灯分三个部分,均可拆卸。
灯座是牛身,上面分灯盏,烟管。
点火以后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溶解,从而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
制作上巧用铜银纹饰,设计得非常合理、精美,体现了当时实用和艺术相结合的最高水平。
2第1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第二课时第三部分:漆器(板书)与我们早期人类息息相关的另一种工艺美术器物,那就是漆器。
漆器大多是用木胎和竹胎制作而成,也有用脱胎工艺制作的。
代表作品《漆器碗》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漆器碗》是在浙江余姚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漆碗。
它的发现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
该碗是中国现知最早的一件漆器,是追溯中国漆器最重要的实物资料。
战国时期,是我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到了秦汉时期到达顶峰。
课件展示“各种漆器图片”师:从战国时期到汉代,人们在漆器上主要用了什么颜色?生:红和黑。
红色和黑色对比强烈,在红与黑交织的画面上形成流动飞扬、变幻神奇的神话般的世界。
同时也显得沉稳大气古朴,这样的颜色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红”一直是我们最常用的民族象征的色彩,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颜色就是用了这样的红。
(课件展示)师:能工巧匠们在漆器的过程中还创造了彩绘、磨光、镶嵌等工艺表现手法,提高了【篇二:2014苏少版第9册美术教案】课题1:参观和和旅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表现旅途中的所感所想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
2、操作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构图和色调,以单幅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旅游的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关注生活,用艺术再现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
突出主题,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描绘出感受最深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参观是去观看我们不常见的事物;旅游是去游览我们不常去的地方。
你外出游玩过吗?说一说你自己旅行的感受,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二、游戏激趣:出示地图,请学生自己找一找自己旅游过的地方,并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地优美的景色和风俗习惯。
教师及时出示风景图,使学生形成进一步的感知,产生对祖国风光的浓厚兴趣。
三、欣赏作品:多媒体展示欣赏的作品,加深学生对参观和旅行的独特感受,并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范作的表现手法。
师:画面中表现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最吸引人,为什么?试着分析画面中人物和景色的主次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和色调,以形成初步的处理画面的能力。
四、构思创作。
大家参观及旅行过的地方一定很多,但我们不能将看到的全画下来,只能选取印象最深、最有趣、最吸引人的地方加以表现。
小组讨论:表现的形式,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进行表现。
五、展示评价:以我是一名小导游的方式展开评价。
六、课后拓展。
地球是我们温馨的家园,她还有很多美丽、神奇的地方等着我们去探索,到互联网上去找一找,到图书馆里去看一看,查一查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惊奇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