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简介2
八音的分类。

八音的分类。
八音是指由八种不同的乐器组成的乐曲或器乐演奏中的八种音色。
这八种音色分别是“清、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这种分类方式被称为“八音”。
八音的分类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音乐领域,八音也被广泛地运用,成为艺术家们创新的灵感来源之一。
一、清音:清音是八音中最高的一种音色。
它的音调高昂清脆,通常只有小乐器和小号乐器才能演奏出它的音色。
清音在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充当着展现舒适、纯净和田园风格的角色。
二、宫音:宫音位于八音音色的前列,与清音配合形成了一种祥和、舒适的音乐体验。
它的音色明亮、清晰,并且饱含着庄重、端庄的气息。
宫音通常由箜篌、竹笛、琵琶等乐器演奏。
三、商音:商音是八音中的第三个音色,它具有古朴、沉稳的特点,可以为音乐带来浓重的民族风格。
商音通常由琵琶、中胡、大珠琴等乐器演奏。
四、角音:角音的音色浑厚有力,有着深沉、磅礴的气息,是奏鸣曲和协奏曲中必不可少的音色之一。
角音通常由锣、大鼓、双排小鼓等乐器演奏。
五、徵音:徵音是八音中音色最贴近“埙”的一种,具有烘托出浪漫、神秘和古朴气息的特点。
徵音通常由古箏、木琴、丝竹等乐器演奏。
六、羽音:羽音是八音中音色最柔和的一种,具有深情、婉约的特点,可以将音乐带入到悠扬、温馨的情感空间。
类似羽音的乐器有古琴、琵琶等。
七、变宫:变宫音色让人感受到音乐带有变化和流动的特点,具有变幻、神秘的局面,并且能够带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音乐效果。
变宫音色通常由梆子、茶碗等乐器演奏。
八、变徵:变徵音色与变宫音色非常相似,也是让音乐具有变化和流动感的音色之一。
通常变徵音色由水笛、口弦等乐器演奏。
在演奏器乐时,乐曲常常使用一种或多种八音音色,以展现音乐的表现力和特点。
而对于作曲家来说,通过对八音进行不同的搭配和运用,让八音音色在音乐创作中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总之,八音在中华文化中承载了很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八音——最古老的中国乐器,你认识几种?

八音——最古老的中国乐器,你认识几种?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
“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民族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
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ao)、竹八类。
金类镈(bo)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汉族乐器。
盛行于东周时代。
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
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
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春秋中期,齐国)、叔夷镈(春秋晚期,齐国)和邾公孙班镈(春秋晚期)。
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称为钟。
钟古代打击乐器。
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
由于青铜钟质料坚实、耐腐蚀,至今虽已历经两三千年,仍能给我们留下古代真实的音响。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
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铙(nao)铙又称钲、执钟。
古代汉族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是为军中传播号令。
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石类罄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
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
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
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
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土类埙埙(xūn)是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
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
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
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
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竽而取匹?”把埙看作与钟、磬具有同等地位的乐器。
缶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
八音名词解释

八音名词解释八音是指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对某种特定语言中所有的音素或音位进行分类和归纳的系统。
八音是汉字拼音系统的基础,通过八音的分类和规范,可以准确地表示和拼写各种汉字和词语。
下面对八音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八音是根据音节的发音特点进行划分的。
在汉语中,发音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
声母是指在发音时有声音爆发的辅音,例如“b、p、m”等。
韵母是指在发音时有声音持续的部分,例如“a、o、e”等。
根据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将所有的音素分类为26个声母和38个韵母。
八音就是根据这些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方式进行的分类。
八音的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清音和浊音。
清音指的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例如“p、t、k”等。
浊音指的是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例如“b、d、g”等。
根据声母的清音和浊音特点,八音将所有的声母分为两组,分别是清激组和浊激组。
清激组包括“b、p、m、f、d、t”等声母,浊激组包括“j、q、x、zh、ch、sh、r、z、c、s、l、n、g”等声母。
除了清激组和浊激组,八音还有另外两个分类,即韵母分韵和复韵。
韵母分韵是指根据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方式进行的分类。
在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结合可以分为开口词和合口词两种类型。
开口词指的是在发音时口腔比较开放,例如“ai、ei、ao”等。
合口词指的是在发音时口腔比较合拢,例如“ie、üe、uo”等。
根据这些特点,八音将所有的声母和韵母分为6类,分别是一类韵母、二类韵母、三类韵母、四类韵母、一类复韵和二类复韵。
最后,八音还有一个综合分类,即韵尾分尾。
韵尾指的是在韵母之后的辅音,例如“an、eng、ai、ou”等。
根据韵尾的不同,八音将所有的声母和韵母分为6类,分别是单韵尾词、复韵尾词、阳入声、阴入声、开合声和开合七开声。
八音在汉字拼音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八音的分类和规范,可以准确地表示和拼写各种汉字和词语。
八音的分类是相对稳定的,而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则可以根据实际发音变化进行调整和补充。
八音和鸣

• 八音——源于中国古代乐器制作的八种原材料
• 金:编钟
石:编磬
• 丝 :古筝、琵琶
Hale Waihona Puke 竹:竹笛• 土 :陶笛、埙
革:二胡、鼓
• 匏 :笙、葫芦丝
木:木鱼
在跳跃活泼的音型衬托下,由板胡奏出具有陕北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
第二部分,音乐采用对答形式,上句用管子和笛子领奏,下句用拉弦、弹拨乐器及 笙合奏。管子、笛子与乐队呼应,相映成趣。
第三部分,热烈高亢的旋律、不同乐器的欢快对答,使情绪层层推进,达到高潮。尾 声是引子的变化再现,乐曲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八音自义遍览

八音自义遍览
摘要:
1.八音的定义与来源
2.八音的分类与特点
3.八音的应用与价值
4.八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正文:
八音,即我国古代对音律的称谓,是一种音乐理论。
它来源于我国古代对自然界声音的观察与总结,有着悠久的历史。
八音理论对于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东亚国家的音乐文化。
八音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闰八音。
这八种音律各有特点,如宫音雄厚、商音激越、角音高亢等。
这些音律不仅可以单独演奏,还可以相互组合,形成美妙的音乐。
在古代,八音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以及戏曲音乐等领域。
它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音阶和音调,使得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八音理论还对我国的传统乐器制作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得各种乐器能够更好地发出和谐的音调。
八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作为一种音乐理论,与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此外,八音还与古代的五行、八卦等理论相互联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探索。
总之,八音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对于音乐理论的发展以及音乐实践的丰富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八音

“丝”指用丝弦制成的乐器,如琴、瑟等。
“竹”指用竹子制成的乐器,筚篥、篪(音chi,二声。古代两端封闭的笛子)
“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
“木”指木制的乐器,如(木兄)音zhu四声、(吾攵)音yu二声。
革[鼓]:八音之一。指皮革制成的鼓类打击乐器。《诗经。关雉》中记载:“窈窕淑女,钟革乐之。”《吕氏春秋。侈乐》载:“为木革之声若雷,为金石之声责若霆。”其中的革、木革,都是形容鼓的音乐效果。
十二律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八音: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我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pao二声)、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 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三字经》:“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石[磬]:八音之一。玉、石等材料制成的打击乐器。甲骨文中磬字,形同曲尺,悬挂在架上。左半像悬石,右半像用手执捶敲击。《尚书。益稷》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石”即指磬。考古发现有约为夏代的东下冯遗址石磬,系打制而成,表明磬可能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祭祀、宴享等礼义活动的雅乐中,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民族】广西八音

【民族】广西八音壮族八音,原指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所谓“八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
网络图片壮族八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受“广州八音”影响,后又吸收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发展而成。
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流行于邕宁县及其周边广大地区,以“邕宁壮族八音”为品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缩影。
2006年,邕宁壮族八音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网络图片“广西八音”又称“桂南八音”,是中国民间器乐的一个乐种,主要流布于南宁、玉林、贵港、钦州、梧州、贺州等地的汉族、壮族、瑶族聚居地。
它曲调优美、嘹亮,演奏风格热烈、欢快,富有广西地方民族特色,是广西颇有影响的民间器乐艺术,其中以玉林的八音最具代表性。
玉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古称“鬱林”,自史以来就有“千年古州”之称。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居住着西瓯、骆越等部落。
秦始皇在岭南设郡时,玉林境地始有行政建制。
网络图片在玉林建州的唐末宋初,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民间乐曲开始传入广西,并很快流传广西南部。
受这些外来民间乐曲的影响,广西南部地区的历代民间艺人糅合了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创造了具有桂南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广西八音。
南宋孝宗年代周去非在其撰写的《岭外代答》和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鬱林州志》均有记载。
网络图片广西八音因使用鼓、锣、钹、笛、箫、弦、琴、梆子等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八音”,曲调以五声调式为主,曲牌主要有“1”、“吹场”和“牌子”。
它每个乐班(队)由6-8人组成,在演奏曲目、程序和乐器分工上很有讲究。
在演奏前要根据服务的对象和演奏场合,选择相应的红事、白事或中性曲目,按“龙头”、“虎腰”、“凤尾”这三个曲目程序进行演奏。
高手掌板负责八音班队演奏的指挥。
中音史八音 2

八音
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分别为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1)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
《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苏轼《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师旷,孰敢争能。
”
(2).泛指音乐。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故离朱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虚其腹以振荡空灵,而八音起。
”
(3).八风之音。
《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高诱注:“八音,八卦之音。
”陈奇猷校释:“八音,八风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高谓八卦之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音
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不同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类。
后来,人们将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
也称为八音。
一、金
1、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一般是青铜材质,中空,敲时发出乐音。
它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
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据《世本》、《礼记》、《吕氏春秋》、《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相传钟由垂、鼓、延、伶伦所造,表明其历史已很久远。
金
2、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形制接近于钟。
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
二、石
磬,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据传“黄帝使伶伦造磬” 。
有单个特磬与按律吕依次编排的“离磬”(即编磬)之分。
三、丝
1、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据《古史考》:伏羲作琴、瑟;《帝王世纪》:神农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宫商角征羽之音。
历九代至文王,复增其二弦,曰少宫、少商。
丝
2、瑟,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为“八音”中的“丝”音。
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
每弦瑟有一柱。
按五声音阶定弦。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