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氯乙烷中毒事故调查

合集下载

一起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调查

一起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调查

4 5
佩 戴 纱布 口罩 , 手套 , 无 每周 工 作 6d 平 均每 天 工 作 ,
两患者诊 断为职业性 急性 12一二 氯乙烷轻度 中 ,
S E 5 . t / 分别超 过职业卫 生标 准 22 T L31・ m , r g . 9和 3 5 .4倍 。结论 毒 。为 防止 中毒事故 的再次发生 , 司应立即采 取整 改措施 。 公
[ 关键词] 12一二氯 乙烷 中毒 ; , 职业卫生 ; 疾病控制 [ 中图分类号] 3 . [ R 15 1 文献标识码 ] [ B 文章编号]0 6 12 2 1 ) 1 4 - 10 —7 X(0 2 0 - 40 0 2
周萍 , 单利 玲 , 尹仕伟
[ 摘要] 目的
了解中毒事故发生的原 因, 为职业病诊断提供依 据。方法
采用 现场 职业卫生 学调查 和职业病 危害 因
素 的检测方法进行识别和分 析。结果
两患 者工作 岗位 工作 场所 空 气 中 1 2一二氯 乙烷 C—T 1. m / C— , WA 60 g m 、
患 者曹某 20 08—0 5人 厂 ,20 08—0/09—0 520 3
从事“ 打孔” 作业 , 09— 3始从事 “ 20 0 检验 2 工作。 ” 患者李 某 20 0 07— 4人厂 ,0 7— 420 0 20 0/0 9— 3从事
“ 覆” “ 包 和 打孔 ” 业 ,09—0 作 20 3始从 事 “ 检验 2 工 ”
检验 1÷ - 堵料_ 检验 2 + ÷ _ 包装 等工 序 。所有 工序 布 置 在 同一厂 房 内 , 相互 之 间无 隔 断 , 房 以 自然 通 风 为 厂
主, 无其 他通风 排毒措 施 。劳动 者可 能接触 的主要 职

职业健康事故案例分析

职业健康事故案例分析

职业卫生培训
后续情况
黄某医疗期间的医疗费用27.6万元及伙食费1.5万元约会同省妇联法律服务中心的律师 分别到劳动保障部门询问工伤认定事宜。

社保局工作人员认为:黄某的职业病诊断书是2000年12月1 日开具的,早就过了工伤认定的时效,只能通过协商解决。

职业卫生培训
【教训】
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办理工伤保险,违反了法定义务,应当承 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劳动者在发生工伤或患职业病后,应及时申请工伤认定. 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制度中,对人身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 效规定为一年。参照这一规定,工伤保险法规规定,工伤职工或 者家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一年 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贸然使用成分和毒性不明的化学品非常危险。 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卫生培训
二氯乙烷常识
属高毒类溶剂; 大量吸入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精神错乱等“脑病” 表现; 严重者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中毒早期类似“重感冒”,易被误诊; 多发环境为鞋厂,皮革厂等,并有死亡病例; 防护要点:特别强调作业场所要通风,尽量改用低毒性的替用 品;早发现,早处理。
职业卫生培训
【裁判理由】

未办工伤保险有过错,“私了”协议显失公平。
此案经过一、二审法院审理,各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问题主要 是:上诉人黄某某的父亲和妹妹及其委托律师于2004年6月3日, 与上诉人某玩具厂签订的《协议书》是否有效。 法院认为:用人单位有为员工办理工伤保险的义务,现上诉人 黄某发生职业病,应由某玩具厂承担其享有的工伤保险待遇,尽管 上诉人黄某与某玩具厂签署的协议书声明协议生效后,对双方具有 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都不得就此事再向对方提出任何要求,但协 议数额与上诉人黄某依法应得赔偿数额相差较大,该协议显失公平; 上诉人黄某有权申请撤销、申请仲裁、要求相应的各项待遇,可视 为其申请撤销该协议,故上诉人黄某要求按法律规定计付其工伤待 遇,合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

二氯乙烷生产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二氯乙烷生产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二氯乙烷生产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分析0引言在化工生产中,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不但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而且对人员有较大的身体危害,导致人员的伤亡。

本文运用地火灾、蒸气云爆炸和中毒的三种数学模型,对年产20万t二氯乙烷(EDC)装置来进行分析,分析各种事故对人员可能造成的危害,借以帮助企业在生产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事故后果分析是危险源危险性分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定量描述一个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对工厂、对厂内人员、厂外居民甚至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

1火灾易燃液体EDC泄漏后流到地面形成液池,遇到火源燃烧而成池火。

发生池火灾时,主要危害是热辐射。

EDC生产装置主要的泄漏点为EDC反应器和EDC储罐,这2个部位的火灾事故后果,其分析计算如下:1.1池火灾池直径的计算当危险单元为EDC反应器时,则根据泄漏的液体量和地面性质,按下式计算最大可能的池面积:S=W/(Hminρ)式中:P--EDC的密度,kg/m3;Hmin--最小油层厚度,m,取值0.010;W--泄漏的液体量,kg。

池直径:D=(4S/π)1/2当危险单元为EDC储罐时,液体泄漏量可用流体力学方程计算,其泄漏速度为:Q o=CdAρ[2(p-po)/P+2gh]1/2式中:Qo--液体泄漏速度,kg/S;Cd--液体泄漏系数,根据裂口形状和泄漏液体的雷诺数选取;A--裂口面积,m2;ρ--EDC的液体密度,kg/m3;P--储罐内介质压力,Pa;Po--环境压力,Pag--重力加速度,9.8m/s2;h--裂口之上液位高度,m。

1.2燃烧速度EDC可燃液体表面上单位面积的燃烧速度为:dm/dt=0.001Hc/[Cp(Tb-To)+H]式中:dm/dt--单位表面积燃烧速度,kg/m2。

S;Hc--液体燃烧热,J/kg;Cp液体的定压比热,J/kg.k;Tb--液体的沸点,K;To--环境温度,K;H--液体的气化热,J/kg。

1.3火焰高度设液池为一半径为r的圆池,其火焰高度可按下式计算:h=84r{(dm/dt)/[Po(2gr)1/2]}SUP0.6sub式中:h——火焰高度,m;r——液池半径,m;Po——周围空气密度,kg/m3;g——重力加速度,9.8m/s2dm/dt——单位表面积燃烧速度,kg/m2。

29例二氯乙烷中毒患者主要护理诊断

29例二氯乙烷中毒患者主要护理诊断

29例二氯乙烷中毒患者主要护理诊断的探讨卢杏梅(广东省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广东 广州 510620)关键词:护理诊断; 二氯乙烷中毒中图分类号:R 4 文献标识码:B护理诊断一词是由美国麦克曼斯(MC MAMIS)在1950年首先提出。

1995年,卫部护理中心在全国第一次护理诊断研讨会上确认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基础上强化护理程序的应用,并提出对护理诊断必须予以普及[1]。

现对我院收治的29例二氯乙烷中毒病例进行护理程序工作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1年12月开始收治29例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患者。

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状况,进行护理诊断,具体措施参照1997年邹恂主编的现代护理诊断手册[1],其中13例为女性,16例男性,年龄在16岁-47岁之间,均是外来工人。

患者共同的诱因都是在无牌的私人橡胶制品厂工作,从事有毒工龄约有10个月左右,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14小时,生产用品是“粉胶、万能胶、橡胶水”等不合格化学有毒物质。

事故的发病条件主要是敞开式手工作业,缺乏有效的个人防护,车间通风不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延误抢救治疗时间,才酿成的惨剧。

工厂有毒空气浓度测出二氯乙烷含量高达20%-30%,浓度超出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十几倍(2002年4月发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39-2002,1.2-二氯乙烷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7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15mg/m3以下)。

1. 2 临床表现二氯乙烷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后引起中毒。

潜伏期较长,多为数天至数十天。

起病隐匿,病情可突然恶化。

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肝脏和肾脏的损害较轻。

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

29例患者早期均有出现头晕(非天旋地转样)、头痛、眼花、乏力等症状。

一直未到正规医院治疗。

数十天后发病症状相似,其中25例患者出现头痛欲裂,呕吐不止,间歇性失语,步态蹒跚,并有手脚发抖,阵发性抽搐,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及酸中毒表现,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等临床症状。

2起亚急性二氯乙烷职业中毒调查

2起亚急性二氯乙烷职业中毒调查

2起亚急性二氯乙烷职业中毒调查
??2006年5月初,江山市有2家U-PVC胶粘剂生产行业相继发生职业性亚急性1,2-二氯乙烷重度中毒事件,2名中毒工人因抢救无效死亡,现报道如下。

???病例资料
???
3 ???
???4
MRI(核磁共振
改变。

状态,无自主呼吸,疼痛感消失;16时30分转入、ICU病房。

后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事后经有资质的某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职业性亚急性1,2-二氯乙烷重度中毒(中毒性脑病)。

???病例2 江某,女,31岁,系江山市某化工有限公司工人。

???2006年2月20日起进该公司,主要是从事胶水灌装、盖罐盖与装箱工作。

每日
工作8小时,其中每天封盖、装箱作业各4小时左右。

???患病与诊治经过:患者于3月18日出现头晕、头痛症状,未引起重视,直至4月下旬又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遂于4月25日、27日先后到江山市卫生院、衢州市某医院就诊,未作明确诊断。

5月3日转往衢州市某医院就诊,怀疑中毒性脑病,要求病人住院但遭拒绝。

此后病人辗转于萧山、杭州等医院治疗,症状无缓解。

5月8日
毒(
???
???1 270如图1
?
图1。

职业病案例: 一起二氯乙烷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

职业病案例: 一起二氯乙烷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

一起二氯乙烷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
【摘
要】
本文报告了一起由二氯乙烷引起作业工人职业中毒的事件,对预防和控制此类职业中毒的发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健词】
职业中毒不达意
二氯乙烷
某橡塑制作有限公司由二氯乙烷引起作业工人职业中毒,我们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情况
某橡塑制作有限公司,现有职工21人,其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21人,接触二氯乙烷2人。

目前的主要产品是油井使用的“扩张式分割器”。

月产量300-400只。

2
职业卫生情况
2.1
生产工艺
炼胶→辅料浸胶→平板硫化

骨架绕线刷→胶剂→烘干→炼胶→刷胶(溶剂为二氯乙烷)
2.2作业环境
产生二氯乙烷的辅料浸胶车间,约20平方米,无排风设施,手工刷胶,车间有两名工人,每天工作2小时。

2.3中毒工人职业史
中毒工人,男,25岁。

2020年8月11日进厂在平板硫化
车间工作,2020年1月24日至2月28日(期间春节放假8天)在辅料浸胶车间做刷胶工作,直接接触二氯乙烷。

3月3日自觉头晕到医院就诊。

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均未做过职业健康检查。

同岗位工作的另一名工人无不良症状。

1例1,2-二氯乙烷致中毒性脑病病例报告

1例1,2-二氯乙烷致中毒性脑病病例报告

1例1,2-二氯乙烷致中毒性脑病病例报告发表时间:2016-02-24T10:10:23.033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伟丽刘琦吴婉璐[导读] 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内科 1,2-DCE中毒轻症患者的神经系统病变是可逆的,预后尚可,重症患者病死率高,抢救成功后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内科 100071)【中图分类号】R13【文献标识码】A本院收治了以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1例 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1,2-DCE)中毒患者,目前1,2-DCE中毒无特效解毒药,治疗主要是控制脑水肿,减低颅高压,防治脑疝、肺炎、癫痫、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保护重要脏器,维持生命体征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另外高压氧治疗可有效减轻1,2-DCE对心、肺、肾及神经系统的慢性损害,帮助改善机体功能并有利于继发性癫痫等后遗症的恢复;抗氧化剂及营养神经的药物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及生活质量;可考虑早期进行血液透析或灌流去除毒物,效果较好。

1,2-DCE中毒轻症患者的神经系统病变是可逆的,预后尚可,重症患者病死率高,抢救成功后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预后较差[1]。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31岁,工龄40天。

在某包装厂从事涂胶工作,工作室约40平米,环境相对封闭,通风设施差,可闻及刺激性气味。

经核实,所用粘胶溶剂含有1,2-DCE,溶剂置于敞口容器中,工人徒手操作,不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同工作室另外2人亦出现类似症状。

1.2临床表现及治疗患者工作约20天时出现头痛,未予重视并继续工作,头痛症状逐步加重,出现恶心、呕吐、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2014-03-07当地医院头颅MRI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脱髓鞘改变,脑水肿,考虑“中毒性脑病”,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仍进行性加重,于2014-03-12转入我院,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300 mm H2O;头颅CT提示脑内弥漫性多发低密度影,各脑室均受压,脑水肿;患者头痛为持续性前额部胀痛,阵发性加剧,逐渐出现计算力、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改变,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心率减慢等症状。

一起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死亡事件的调查

一起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死亡事件的调查

二氯 乙烷含量为分别为 16 k 和 <O08/ g( . 5 g .5gI 最低检 测 H (
值) ;稀 释剂 l 2二氯乙烷含量 为 24/(;调制后 的胶 水 ,一 1g l g 1 一 .2二氯 乙烷含量 为 74/ g 1gI ,宜兴产 的架 桥剂 l 氯 < ,2二
乙烷 含 量 较 低 或 未 检 测 到 外 ,该 公 司 使 用 的粘 胶 剂 原 料 接 着剂 和稀 释 剂及 调 制 后 待 使用 的 粘 胶剂 1 . 氯 乙 烷 含 量 ,2二 均较 高 且 超 过 相 关 标 准 … 。 另 外 ,苯 、甲 苯 、二 甲 苯 、丁 酮 、乙酸 乙 酯 、乙 酸 丁 酯 、1) 甲 苯 二 异 氰 酸 酯 ) 1I( 、二 月
( L )检 测结果 ( m ) n 3
定期对工作场所 进行 职业病危 害 因素的检 测和评 价.导致 作业工人在毒物严 重 超标 的车 间环境 中长 时间工作 ; ( ) 4
作业 工人缺乏职业 卫生 知识 和 自我 保护 意识 ,作 业时未佩
质变性 ,于 1 月 5日转上海华山医院诊治,诊断为 “ 0 中毒性
脑病 ” l l , 0月 0日死 亡 。除 死 者 外 ,另 有 同 工 种 1 工 人夏 名
某,男 ,4 岁 ,诉说有不同程度头晕 、头痛 、胸 闷、反应迟 0 钝等症状 ,经住院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
2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 查 该 厂 主 要 生 产 P C ( 氯 乙烯 ) V 聚 箱包 布 ,生 产 工 序 为 :纺 织 布 料 一 上 糊 一 烘 干 一 至 压 延 机 与 压 成膜 状 的 P C压 延 一 成 品。 死 者 刘 某 同 工 种 上 糊 机 生 V 产 工人 6名 ,均 为 男 性 ,年 龄 2 4 。 膜 状 P C 是 由 5 5岁 V PC V 、碳 酸 钙 ( 质 、轻 质 ) 重 、稳 定 剂 ( 钡 、钡 锌 稳 定 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氯乙烷中毒事故调查
[摘要] 目的了解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为职业病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进行识别和分析。

结果两患者工作岗位工作场所空气中1,2-二氯乙烷C-TWA16.0mg/m3、C-STEL53.1mg/m3,分别超过职业卫生标准2.29、3.54倍。

结论两患者诊断为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轻度中毒。

为防止中毒事故的再次发生,公司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关键词] 1,2-二氯乙烷中毒;职业卫生;疾病控制
2010-11,南通市某木塑材料厂出现2例脑白质病变患者,诊疗医院怀疑是职业中毒,2011-01-10,两患者向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职业病诊断,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此事开展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曹某、李某均为女性,分别为30岁、40岁,既往体健,无中毒史。

分别于2010-09、2010-10始感头晕、乏力、嗜睡,只当是过度劳累,均未停止工作,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均出现头痛、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淡漠少语、步态蹒跚。

曹某于2010-11-16就诊,头颅MRI 平扫提示两侧侧脑室旁对称性片状长T2信号;李某于2010-11-24就诊,MRI平扫提示脑内脑白质广泛T2W1及FLAIR像信号增高。

脑实质内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提示为对称性脑白质病变。

入院查体:神清、语利,计算力差,指鼻试验不准。

双侧额纹对称,双眼球活动可,无眼震,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

伸舌居中,颈软,心肺听诊无异常,四肢腱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阴性。

血生化检查均未提示肝、肾功能损害,脑脊液常规正常。

曹某脑电图轻度异常,脑电地形图轻度异常,诱发电位VEP异常。

李某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肌电图所测上下肢神经、肌肉未见明显改变,诱发电位BAEP、VEP未见异常。

两患者经予以营养神经、扩血管等对症治疗,MR平扫提示病情好转,分别于2010-12-14和2010-12-17出院。

2 现场卫生学调查
该厂为日本独资企业,共有生产工人57人,于2007年初开始生产,主要生产PVC木塑复合装饰材料,主要产品为PVC木塑建材及家俱,如室内门、塌塌米等,产品全部出口日本。

主要原辅材料有PVC、碳酸钙、木粉、水性白乳胶、PVC胶水等。

工艺流程为配料→混料→挤塑→包覆→截断→打孔→打磨→检验1→堵料→检验2→包装等工序。

所有工序布置在同一厂房内,相互之间无隔断,厂房以自然通风为主,无其他通风排毒措施。

劳动者可能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和毒物(主要来源于PVC胶水中的丙酮、1,2-二氯乙烷、乙酸酯类和稀释剂、水性白乳胶中的苯类、乙酸乙酯、乙酸乙烯酯等)。

患者曹某2008-05入厂,2008-05/2009-03从事“打孔”作业,2009-03始从事“检验2”工作。

患者李某2007-04入厂,2007-04至2009-03从事“包覆”和“打孔”作业,2009-03始从事“检验2”工作。

“检验2”岗位共6人,主要工作是将前道工序(堵料)的成品侧边多余胶水手工擦试干净。

工作中佩戴纱布口罩,无手套,每周工作6 d,平均每天工作10 h。

该厂无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管理者和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普遍缺乏,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助剂、稳定剂、发泡剂、PVC胶水、稀释剂等化学组成及MSDS均不了解。

该项目未进行过职业卫生检测、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劳动者未进行上岗前及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

2011-01-25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厂进行职业卫生检测,结果显示,“检验2”岗位工作场所空气中1,2-二氯乙烷C-TW A16.0 mg/m3、C-STEL53.1mg/m3,分别超过职业卫生标准2.29、3.54倍[1]。

“堵料”岗位1,2-二氯乙烷C-TWA最高,为96.1 mg/m3,超标13.7倍。

3 讨论
两例患者工种、工作环境均相同,有明确的较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1,2-二氯乙烷的职业接触史;临床症状相似,病程呈亚急性,出现头晕、乏力、嗜睡、头痛、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步态蹒跚等临床表现;头颅MR平扫两侧对称性脑白质病变;并排除遗传、脱髓鞘疾病、感染、脑血管病、药物和其他化学中毒。

依据国家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2]GBZ39-2002,诊断为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轻度中毒。

1,2-二氯乙烷为高毒类脂溶性神经毒物,职业活动中接触可引起急性中毒(包括亚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通常潜伏期长,起病隐匿,初期症状不典型,后期以中毒性脑白质病为主,在临床上易误诊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3]。

该厂声称产品为新型环保型,生产中不存在任何有毒有害物质,第一例患者入院时曾被误诊。

两患者9、10月份出现中毒症状,夏季高温条件下连续长时间工作达到一定的累积接触剂量是导致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起事故中,直接接触且1,2-二氯乙烷浓度最高的“堵料”岗位7人(工龄均在1年以上)未有发病,建厂以来未有其他病例发生(PVC胶水未更换过),应急体检其他劳动者均无异常,表明1,2-二氯乙烷中毒可能与劳动者身体状况和个体敏感性有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查阅文献资料关于1,2-二氯乙烷中毒的病理学基础较为明确[4,5],但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鲜有报道。

为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企业提出整改措施:①成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人主动参加相关部门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及时传授给劳动者。

②用无毒、低毒物质替代含高毒类1,2-二氯乙烷的PVC胶水,采购时应向供货商索取所购物品的MSDS 资料,并张贴于车间的醒目位置。

③调整车间布局,做到有毒工序和无毒工序分开布置。

④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使用有毒物品的操作台安装局部排风装置,并定期进行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检测,最好做到每换一个批号就要进行毒物浓度的检测。

⑤为劳动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毒面具,并定期更换滤料。

劳动者操作时应穿长袖工作服、戴乳胶手套。

⑥做好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

4 参考文献
[1]GBZ39-2002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S].
[2]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3]罗伟良,王立志,李博生.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白质病7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4):197-200.
[4]黄建勋,牛侨,梁友信,等. 1,2-二氯乙烷致脑水肿过程中自由基的作用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02,29(4):2-6.
[5]陈海涛,邓莹玉,宋向荣,等. 1,2-二氯乙烷对大鼠脑的影响[J].中国职业医学,2007,34(6):505-5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