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柘皋镇镇情简介
合肥市柘皋古镇探源——“柘”是哪里?

合肥市柘皋古镇探源——“柘”是哪里?庐郡,最忆是巢州江淮之间的古镇,粗略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兴盛于明清时期的;二、肇迹于两宋时期的;三、发轫于汉魏时期的;四、滥觞于先秦时期的。
狭义地看,以“舟车辐凑、商贾云集”为表征的“市镇”,大约是不早于宋的。
所谓千年古镇,其实一般是以见于载籍的“得名”为起点,来计其“镇龄”。
即便如此,有的也只是历史接近1000年。
如果,将衡定的标准再抬高一点点,以2500年为界,则达标者可谓古镇中的“活化石”了。
柘皋古镇,即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千淘万漉而迄今依然清雄的一例,镇龄大于2500年,弥足珍稀。
王之道《早发橐皋》、《和张序臣合肥驿中诗》皆提及柘皋,其中两句甚佳,可以刊石。
其一,春秋遗迹旧山川,鲁破吴亡久寂然;其二,鲁会一时归寂寞,吴吟千载发清雄。
两句传达的历史信息至少有两点:一、这里是鲁、吴会盟之地,类似《将相和》里的渑池。
二、柘皋是南宋以后定名的,北宋时名“橐皋”。
比“橐(音沱)皋”一名更为古老的,是“矤叴(音射虬)”。
这俩字,见于包山楚简,甚至早于《鄂君启节》里出现的“居鄛”。
然其义颇难释读。
但,如果允许望文生义的话,还挺有意思的——矤,可能与“㢵”“弽”“韘”诸字通假,作“弓箭”解。
古人制弓,檀、柘为良材。
而“橐”字,可能未必指的是神童项橐,或别训为“箭袋”之意。
如此,则“矤叴”“橐皋”“柘皋”皆与弓箭有关,是一脉相承的,源流可辨。
“拓皋”一说,或为后人杜撰。
叴,高气也(《说文解字》),金刚怒目的样子。
《前汉·地理志》“临淮郡叴猶县”,《正字通》注曰:“汉叴猶,今之泗州。
”古泗州约在今天的皖东北及江苏盱眙县境内,距离柘皋的地理距离并不太远。
今肥东境内,汉初曾置“浚遒县”。
“浚遒”何义?亦难训诂。
如果允许师心自是的话,不妨斗胆揣测,“浚遒”本作“韘叴”,源出于“矤叴”。
韘,又通“渫”,可能汉初时衍讹为“浚”,后来再改为“逡遒”。
“浚遒”之本义,可能是指水边的部族。
柘皋镇玉兰桥的区位信息和人文知识

玉兰桥此桥长24.00m(3*8),宽7.76m,拱高4.30m,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大拱由7道拱圈拼成。
图1、立面图图2、平面图图3、区位图图4、区位图柘皋河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大写英文字母“F”将小镇从东串到了西,同时又会通了南北。
柘皋河上又一座很有名的桥,名为“玉兰桥”,玉兰花开的意思,其实它的本名为“遇难桥”,意为遇到劫难。
相传元朝末年的一年秋天,朱元璋奉郭子兴之命到合肥扩充势力,不料被元朝官兵发现,元兵跟踪追击,朱元璋仓皇逃命,最后逃到柘皋河边。
后面元兵越追越近,前边河水挡住去路,朱元璋望着这茫茫河水,再加上盔甲湿透,那战马也前蹄腾空,一声嘶鸣,他仰天长叹道:“此乃天灭我也。
” 这时,一位衣着褴褛,年逾花甲的老人忽然出现在对面的更楼上,当问明是义军朱元璋时,连忙从对面草丛中划出一只小船,急驶过来,朱元璋牵马上船,过河得救。
朱元璋感激万分,临别时,一再问老人有何要求,老人说:“此处原有一座桥,南宋时被金兵拆除,一直未能修复,来往行人很不方便,如能修一座桥就好了。
”朱元璋说:“老丈放心,元璋如能他年得势,定要修桥报恩。
”几年后,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当上了大明朝开国皇帝。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在后宫闲谈家事,为他们的后代不肖,恐难继位守江山而伤脑筋。
马皇后说了一句:“子孙们哪知道打江山九死一生的难处啊!”不料想,这句话勾起了朱元璋对往事的回忆。
他突然想起柘皋河边的一幕,更想起老丈讲的话,于是传旨寻找这位有救命之恩的老人,可怎么也找不到。
为了实现老人的愿望,也是为了兑现诺言,朱元璋诏令修桥。
于是便取名“遇难桥”。
【高二作文】我的古韵古情

【高二作文】我的古韵古情抹开岁月厚厚的风尘,打开新世界记忆的闸门,我站在柘皋河旁,眺望这座古镇,三千年以来,你还好吗?作为安徽省四大千年古镇之一,浙高镇历史悠久,历经风雨。
在风雨的洗礼中,它越走越远,它模糊的身影依然无法阻挡它的傲慢和霸道。
柘皋故称橐皋,是皖中巢湖周边重要的古镇,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吴国和楚国反复争夺的属地,至今,这里还保留着历史的痕迹。
我踩在青石板上,独自一人欣赏着这古老的魅力和感觉。
第一步走进老街,走在玉兰桥上,留下了几千年的痕迹。
据史料记载,玉兰桥建于明代洪武二年。
据说,朱元璋在与世界作战时,被元军追赶,逃到了浙高河,被一位坐在船上的老人救了下来。
后来,朱元璋下令修建一座石桥,并将其命名为“危难之桥”,以感谢哲高人民的救命之恩。
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很不吉利,就把它改名为“玉兰桥”。
走在老街,我看到两旁有许多店铺,十分简朴。
老街流露着古镇特有的风韵。
老街分为两条,呈“丁”字型。
两边的建筑皆双层,门面相连。
其中以李鸿章家族存留的当铺规模最大。
当铺原有门楼,文革时被砸毁。
两外两内,仅有一间住了人,常常打扫。
隔扇屏门都很完好。
在阳光的照耀下容光焕发,熠熠生辉,向过往的行人默默倾诉着它的悠久。
接着,突然一位老人热情地把我介绍给一口古老的井。
据说是汉朝的。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口井是八角形的,非常罕见。
井口的青石上有十多处深深的勒痕,足以证明它的悠久历史,这只是冰山一角。
三千年的柘皋,街坊纵横,古建筑雄伟。
听说镇上原有江西、徽州等许多会馆,只是踪影难觅。
倒是几口老井颇有岁月的痕迹。
但我们可以通过老街,体味历史的沧桑和另一种文化,让我们对柘皋千年文明的脉络有所了解。
我走出老街,突然回首,看到了它的沧桑。
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岁月的变迁,它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面貌。
然而,彩带很容易把人扔掉,红色的樱桃和绿色的芭蕉。
它可能在风雨中被遗忘,但它被所有的噪音所取代。
我转身向前走,一步,两步。
我长长地叹了口气。
三河古称鹊渚镇

三河古称鹊渚镇,位于合肥南部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之处,因小南河、杭埠河、丰乐河三条河在此交融而得名,素有皖中商品走廊之称。
除了地理位置特殊之外,因为是水乡,三河也有独特的水乡风格:悠长细水环绕着整个小镇,烟波缥缈,绿柳拂面,望眼尽是小桥流水人家。
小镇有八条街,分为官道和民道,依次呈八卦型排列。
官道宽广,全部由一尺宽、两尺长的青石铺就,位于街道的中部,两边则是碎石铺就的民道,总宽约三米左右。
如今岁月流逝,青石板上车轧马过,裂痕斑驳,已然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两边小巷飞檐琐窗,黑瓦白墙,依稀是往日的徽派建筑。
三河美食早在清朝年间就已出名,特别是三河小炒,更可谓遐迩闻名的地方风味。
每一家饭庄的三河小炒都有不同的配料和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有七种材料,分别呈不同颜色。
因此,三河小炒也称为七彩小炒。
清朝有位喜欢下江南的皇帝,偶尔一次私服寻访来到三河,在一家土菜馆里用膳。
因为随从多,土菜馆里的食料被一扫而光,而皇帝依旧没有吃好。
一个大臣找到主厨的大师傅,问他还有没有好菜,并且告诉他,是皇帝在此用膳,千万要伺候好。
大师傅吓了一跳,但厨房里确实又没有材料了,就用剩下的一些浇头做了一道菜呈给皇上。
没想到皇上吃后龙颜大悦,询问厨师是什么菜,厨师答曰三河小炒。
皇帝高兴得称赏一番,后来还把那个师傅传到宫中,做了御膳房的大厨。
三河小炒因此得以出名。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位于古西街上的百味园。
百味园的三河小炒很有名,窗格木栏颇有明清风范,后庭悬挂的各类咸货迎风招展,使人望而生馋。
勤劳的大厨一直在厨房做菜,接待我们的是美丽大方的女主人。
不过二十分钟左右,所点的菜便陆续端上桌来。
三河小炒是用木耳、洋葱、酱干、鲜肉、蒜黄、水芹、红椒分别切丝,爆炒而成。
小炒讲究火候,讲究搭配,虽然佐料繁多,但其味不失,各式作料都发挥着它原先的纯味,因此木耳清脆,洋葱微辣,蒜黄水灵,水芹柔韧,色浓味香,入口脆爽。
倒像是走进一个花园一般,看景色万千,各自芬芳。
【高中地理】柘皋古镇

【高中地理】柘皋古镇
柘皋古镇由地理网资料整理
柘皋古镇位于安徽巢湖市北郊,繁华了3000年,一度成为江淮名镇。
据记载,柘皋,汉代设县。
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柘皋之战”,就曾发生在这里。
到了清末,成为安徽三大重镇之一。
柘皋既为古代区域性文化(即楚、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分野的一尊界碑,又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交流、冲撞与融汇的一座通埠。
柘皋古镇历经千年历史的文明沉淀,形成了皖中徽派文化特色,其内涵底蕴丰富而迷人。
柘皋镇有条北闸老街,全长200米,街面两边是清一色的明末清初建筑,距今近400年。
信步老街,蜿蜒的青石板路延伸到古镇尽头,在雨天尤如一条青丝带飘落在老街上。
路的两侧均为粉墙黛瓦,飞檐翘壁的两层徽派木宅,上有精雕细刻的花卉和吉祥图腾。
整条街的建筑色彩淡雅古朴,结构错落参差,石板街路面、小青瓦,再加上青砖马头墙,构成了街道的层次感。
在老街民居的马头墙上,“胡德成号”、“一大字号”等各种各样的老字号还依稀可辨。
当年,李鸿章家族在老街正中开的一间当铺,一共有七进的房子,现虽败落,但仍然可以看出当年建筑的宏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游记——柘皋行作文【初中初一800字】

游记——柘皋行游记--柘皋行柘皋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这里可是一个古镇,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的名镇。
柘皋名胜古迹众多,方圆数百里,其中“而山白龙洞有着神话般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在洞中修炼,后来白蛇得道成仙化作白龙,上天后留下了这一白龙洞。
玉兰古桥更有一段历史,相传元末朱元璋起义,被元兵追杀,行至柘皋河边,进退难行,突然一个老者驾着小船过来了,朱元璋才逃得杀生之祸。
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感谢老人,就在这修了一座桥名为“遇难桥”,以报老者救命之恩。
后因“遇难”不详,就取其谐音命为玉兰桥。
柘皋早茶“四大件”是指鸡蛋锅贴、炒面皮、三鲜锅巴和凉拌干丝。
鸡蛋锅贴则是蛋饼金黄、颜色鲜亮,让人食欲大增。
搅动手中的筷子才发现,里面另有玄机。
原来,蛋饼下面还藏着十几个锅贴。
锅贴虽是猪肉馅的,却不肥腻,再加上蛋饼的鲜香和酥脆,真是美味。
炒面皮的原料主要是面皮、肉丝和香菇。
呈方块形状的面皮厚薄均匀,很有劲道,上面还沾着油水,亮晶晶,滑嫩嫩,配着肉丝和香菇一起下肚,真是回味无穷。
而三鲜锅巴则是一碟竹编小篮里装满锅巴,再配以一大锅由肉丝、青菜、木耳、香菇组成的热气腾腾的汤,将锅巴置入这锅香气四溢的三鲜汤中泡软来吃,鲜味和米香一同刺激着味蕾,吃完口齿留香。
最后还要辅以一道小菜,就是凉拌干丝,干丝就是千张丝,切得长细均匀,事先用开水浸泡过,调上适量的盐、糖、味精、醋等,再淋上一层麻油,撒上一圈花生米后上桌,生津开胃,清爽可口。
在镇上的茶馆和街上的早点铺里,到处可见吃早茶的人们。
据老街上的老人介绍,“柘皋镇吃早茶的传统十分悠久,早点品种繁多,精细美味,最鼎盛的时候,光是拌干丝就有臭干子、蒲包干子好几种,从前的柘皋早茶叫‘一茶三点’,在茶馆里泡一壶茶,吃几样点心。
柘皋的景色和美食值得你来。
历史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柘皋古镇旅游开发

历史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柘皋古镇旅游开发作者:曾静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01期摘要:三千年的柘皋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其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无法真正做到协同发展。
在梳理柘皋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指出其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旅游发展滞后;规划执行不到位,改造过程欠缺文化内涵;景区历史风貌不容乐观,旅游环境有待优化;地域文化挖掘不深,旅游特色不明等方面,最后基于历史文化传承视角给出柘皋古镇旅游开发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文化传承;柘皋镇;古镇旅游古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千百年历史沉淀形成的人类聚集地[1]。
随着旅游市场的深度发展,古镇成为众多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
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其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是其开发的源动力之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将有助于古镇旅游的良性发展。
国内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广见于地方文化、文学创作、教育、艺术、建筑设计及城乡发展类文献,其中,建筑与规划类相关研究最为常见,如林楠等[2]以北京南池子改造工程为例探讨了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结合的方式;秦国樑[3]以南京为例指出园林绿化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应营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园林绿化;王芳等[4]以西安为例分析了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村镇建设与古镇旅游的蓬勃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5-6]、旧城改造[7-8]、旅游开发[9-11]方面的研究渐多。
具体到历史文化传承与古镇旅游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二者之间的影响、协同发展和开发利用方面,如张述林等[1]探讨了古镇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条件和途径。
此外,个案实证研究较丰富,且多对开发中历史文化的缺失、异化等问题表示了忧思,凸显了古镇旅游开发中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如杨国胜[12]等以重庆洪安古镇为例探讨了商贸衰落型古镇如何实施历史空间保护和文化传承;孔缨红[13]以广西黄姚古镇为例给出保护和传承视阈下古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建议。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3)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4)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7)第一节区域协调 (7)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8)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10)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11)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12)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6)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19)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9)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20)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20)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21)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24)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29)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0)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0)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1)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32)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32)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33)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34)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34)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34)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35)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35)第二节消防规划 (35)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36)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37)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39)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40)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42)巢湖市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编制背景1、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柘皋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工业强镇、特色富民上大做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城镇建设存在矛盾等问题。
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生态基底、处于快速发展机遇期的城镇,柘皋必须要全面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巢湖市柘皋镇镇情简介
古镇柘皋,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四月份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心镇,副县级建制。
该镇南距巢湖市2 4KM,西离合肥市48 KM,东至南京137 KM。
全镇总面积14 8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363个自然村,总人口79921人。
镇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 2万。
柘皋,古称橐皋,西周初期群舒一支在此建立宗国,春秋时先属楚后属吴。
周敬王三十年(公元483年),鲁哀公会吴于橐皋,故史称“会吴城”。
西汉置橐皋县,属九江郡。
唐置橐皋镇,属巢县。
南宋时改称柘皋,清末曾为安徽三大重镇之一。
柘皋,地处吴楚,人杰地灵。
历代人文荟萃,精英辈出。
明代有武臣荣禄大夫、沂国公金朝兴等;清代有户部员外郎、刑部郎中汤懋纲、进士杨欲仁等;现代有国民政府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杨功亮;当代有北京军区中将司令员周依冰、中央党校教授马素兵、国防大学教授程国采、美籍华人科学家阚家冥等。
现代文人高植是我国第一位翻译托尔斯泰长篇巨著《复活》、《安娜〃卡列宁娜》的译者,郭沫若同志曾为其处女译本《战争与和平》作序,并与之共同出版发行。
柘皋名胜古迹众多,柘皋八景斐声方圆数百里,其中“而山白龙洞有着神话般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在而山主峰─龙洞内修炼。
久之,白蛇得道变成白龙飞天后留此白龙洞,洞口宽约10平方米,洞深数里,其间布满石乳、石笋,且闻泉水叮咚响。
“玉栏古桥”更有其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义,遇元兵追杀,至柘皋河边,进退维谷,危难之际,一老丈从苇丛中推出一只小船,轻点竹篙,将朱元璋渡过河去。
后明朝立,朱元璋在柘皋河上修一石桥,取名“遇难桥”,以报老丈当日救命之恩。
后人见“遇难”二字不祥,遂改为谐音“玉栏桥”,相传至今。
柘皋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
331省道与合巢芜高速公路交叉穿境而过并在镇区交汇。
柘皋河连巢湖通长江,可常年通航,系一天然黄金水道。
柘皋港位于镇区,岸线长182.5m,港口水深5m以上,可供100吨级船舶停泊。
柘皋素来商贸发达,为巢北最大商品集散地。
改革开放以来,商贸业得到蓬勃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布局日趋合理,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现已建有农贸、商贸、竹木、粮油、牲畜、蔬菜批发六大专业市场,辅之以华联、苏果、泽华三大超市及临街2000多个商业门面和各类摊点。
各类商品品种齐全,琳琅满目,日客流量达4─5万人,年商品成交额达1.8亿元。
农业产业化格局纷呈。
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麦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西瓜、蔬菜等。
其中蔬
菜生产是柘皋的传统优势产业,现种植达11000亩,以无公害蔬菜为主导产品,有2080个蔬菜大棚,年产无公害蔬菜近1000万吨。
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相继成立养猪、农业、蔬菜、养蜂等专业合作组织。
初步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镇现有各类企业1000余家,初步形成纺织、酿酒、服装、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十多个门类,200多种产品,涌现出大国地板、优尼雅制衣、金巢酒业、三丰公司、强生水泥、大鑫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全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依托老镇、东西拓展、南北延伸、形成“一镇四区”(一个中心镇,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教育公务区)、两冀齐飞的布局。
主要街道有玉栏街、石梁街、十字街、农贸路、北闸街、桥西街、古楼街。
街道均为路面,连路循环,形成“五纵四横”道路网。
两旁建筑风格各异,或新潮或古朴,相得益彰,各种流派竟相媲美,或欧式或徽式,兼容并蓄。
新建成的滨河商业步行街及正在兴建的阳光大道、黄金大道、新街北路将给集镇建设增添新的亮点。
兴建的金泰、首信、鸿泰等高规格住宅小区,进一步提高了城镇的居住品味。
工业集中区初具雏形。
柘皋镇工业集中区位于柘皋镇区东北部,合巢芜高速公路以南,规划面积4.16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为2.4平方公里,区内水、电、路、通信等基础
设施完备。
绿化、亮化、扩容和集镇连体功能完善,重点围绕轻纺园区的招商定位,引进纺织、服装企业多家,现落户企业12家,物流1家,其中项目投资5000万以上的企业4家。
201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70万元,同比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同比增长17%;实现固定资产投入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0. 2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共引进项目10个,累计到位资金4.63亿,其中引进工业项目9个,固定资产投资达4. 25亿元,工业项目投资占引进项目总投资比例为91.79%柘皋镇竭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