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质构造分析
苏州地质概况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1、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1.7mm(1962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
(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m,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二○○一年三月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996年5月—2001年3月编写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项目负责:徐玉琳报告编制:徐玉琳伍洲云蔡则健陶云主要参加人员:陆美兰黄敬军赵祥周爱国王文庆单卫华王孝汉营兆端皇莆啊富顾雪良王茂亭张兵张小平张于薛宁菊陈福春季国兴钱夏中张舜葆郑丽春高梅审查: 朱锦旗顾阿明余勤总工程师:袁晓军所长:顾阿明院长:袁晓军朱锦旗(副)报告提交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报告提交日期:2001年3月目录绪言 (1)第一章自然经济地理 (8)第一节自然地理 (8)第二节经济地理 (10)第二章地质环境背景 (18)第一节地形、地貌 (18)第二节地层 (19)第三节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22)第四节工程地质特征 (24)第五节水文地质特征 (27)第三章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32)第一节水土污染 (32)第二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地下水资源衰减 (41)第三节地面沉降 (45)第四节地裂缝 (54)第五节地面塌陷 (59)第六节滑坡、崩塌、危岩 (66)第七节水土流失 (76)第八节涝渍 (78)第九节江海岸侵蚀、淤积 (79)第十节海平面上升 (86)第十一节地方病 (88)第十二节地震 (89)第十三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 (90)第十四节特殊不良岩土体的分布 (91)第四章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 (93)第一节环境地质分区及评价原则 (93)第二节地质灾害专项评价 (97)第三节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 (108)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17)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方向 (117)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18)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21)第一节结论 (121)第二节建议 (124)附图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1 3201 江苏省环境地质图1:50万2 3202 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图1:50万3 3203 江苏省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1:50万4 3204 江苏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预测图1:50万5 3205 江苏省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1:50万绪言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都市人口密集,国民经济建设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人民生活水平如日中天。
江苏省大地构造主要特征及其演化

线 , 以岩 石建 造组 合为 基本 分析 对象 ,以 区域 重 大地质 事件 为 重要 线 索,结合 区域
深 大断裂 和各 分 区主要 构造 特征 分析 ,论 述 了江 苏省 大地构 造基 本特 征 ;并 结合 不
同时期地 球 动力 学背景 和地 质环 境 演化 ,进 一步 阐述 了江 苏大地 构造 的演化过 程 。 关键 词 :岩 石建造 组合 ;地 质事 件 ;构造 特 征 ;大地 构造 演化 ;江 苏省
有 地质 记 录 。
响淮 断裂 以南 为扬 子 板块 下扬 子 陆块 ,是省 内岩石建 造 组合 发育 相对齐 全 的地 区 。其 基 底 组成 以中晚 元古 代埤 城 岩群 为代 表 ,岩石 建造 组合 主要 有石 英 片岩 +变粒 岩 +斜长 角 闪岩 组 合 、石英 片 岩 +石英 岩 +大理 岩 组合 等 ,原岩 为 大陆边 缘 岛弧环 境 的火 山岩 +碎屑 岩 + 碳 酸盐 岩沉 积建 造组 合 ;南 华 纪一震 旦 纪沉 积形 成 的被动 陆缘 碎屑 岩 + 碳 酸 盐岩 建造 组 合 不 整 合于 浅变 质基 底 之上 ;早 寒武 世一 中志 留世 沉 积形成 一套 较完 全 的前 陆盆地 环境 下 陆表 海 碳 酸盐 岩 +碎 屑岩建 造 组合 ;缺 失 晚志 留世一 中泥盆世 沉积 建造 ,晚泥盆 世一 早三 叠世 主
江 苏 省 大 地 构 造 主 要 特 征 及 其 演 化
贾查 研 究 院 ,南 京 2 1 0 0 4 9 )
摘 要 :以板 块构 造和 大 陆 动力 学 理 论 为 指 导 , 以大 陆及 其边 缘 的 形 成 演 化 为 主
造组 合 、晚震 旦世 一 中奥 陶世 陆表海 碎 屑岩 一碳 酸盐 岩建 造组合 及 晚石 炭世一 二 叠纪 海 陆交
江苏淮安-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简介全市属扬子准地台,以中元古界为结晶基底,盖层发育,构造复杂,中、新生代强烈凹陷,盖层厚度大于10000米。
淮安地壳经历30余亿年的地质演化,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地质构造基本格架,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和凹陷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伴有火山岩浆喷发,沧海桑田几度变迁,逐步形成现在的地质地貌形态。
境内地层属扬子地层区。
该区地层分为中元古界锦屏级、支台组、张八岭群;上元古界震旦系莲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古生界幕府山组、炮台山组、观音台组、仑山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大田坝宝截组、汤头组、五峰组,高家边组、金陵组、高骊山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中生界浦口组;新生界泰州组、阜宁群、戴南组、三垛组、盐城群、下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
境内火成岩主要为基性、超基性喷出岩,次为小型侵入体。
全市无高山峻岭,地势西高东低,以平原为主。
西南部为丘陵,一般真高50~100米之间,少数山头达150米以上,裂山真高194.1米,是全境最高点;西部及西北部为低矮的垄岗,地面真高介于15~20米之间,间有零星残丘,真高可达50米左右,垄岗占全市总面积4%;东部为冲积平原,大部分地面真高在8~12米之间,淮安博里,灌南陈集是全市最低点,地面真高仅2.3~3.3米,平原占总面积80%。
境内水网密布,湖塘星列,水域面积占总面积16%。
西南一隅的丘陵岗地,早在晚第三纪末(距今约300万年前)已经成陆,东部平原地区在第四纪更新世(距今100万年~1万年)时期,曾经几度沧桑变迁,全新世早期(距今10000~7000年)的大理冰后期,海水曾一度浸没盱眙维桥~泗洪~沭阳一线以东广大平原区,全新世中期(距今6900~6300年前),海水向东退却,以断续"堡岛"式海岸贝壳沙堤阻海水于灌南~涟水石湖一线以东,市境灌南县东部仍为海域,金湖、淮安东部为浅海漫滩,在距今6300~2800年前之间,海水复又西浸,最大时达沭阳县桑墟、华冲、洪泽湖以北广大地区,距今2800年前以后,海水逐步向东退去,商周时期,市境除灌南东部尚为海域外,皆已成为宜于垦殖的"桑田",南宋绍熙年间,黄河夺泗夺淮,淤垫加快,形成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到明代,灌南东部遂已成陆,至此,淮安全境都已成为陆地。
江苏地球知识点总结

江苏地球知识点总结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它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使得它拥有丰富的地球知识点。
本文将逐步介绍江苏的地球知识点。
第一步:江苏的地理位置江苏位于中国的东部,东临黄海,南濒杭州湾,西接安徽,北界山东。
它的地理位置使得江苏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江苏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第二步:江苏的气候特点江苏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江苏的气候特点对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步:江苏的地质构造江苏地处中国东部地壳构造活动区,地貌复杂多样。
江苏的地质构造包括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
丘陵地区主要位于江苏的西南部,有许多山脉和丘陵,有利于水资源的积蓄和土地的耕种。
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中部和东部,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
沿海地区拥有长江入海口和黄海沿岸,具有重要的港口和海洋资源。
第四步:江苏的自然灾害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的特点,江苏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台风、地震和干旱。
这些自然灾害对江苏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第五步:江苏的地球科学研究江苏的丰富地球知识点吸引了许多地球科学家的关注。
他们通过地质调查、气象观测和地震监测等方法来研究江苏的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预测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第六步:江苏的环境保护鉴于江苏地区的地球知识点的重要性,江苏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他们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可持续农业和工业发展,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江苏地区拥有丰富的地球知识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质构造、自然灾害、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了解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江苏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保护地球的环境。
江苏地形

视频欣赏
一、江苏地质 (一)地质构造 1、北区 (1)苏鲁地盾区 (2)徐淮坳褶带 (3)鲁西断块 (4)郯庐断裂带 2、南区 (1)苏北坳陷带 (2)下扬子台褶带 (3)太湖—钱塘褶皱带
以盱 眙- 响水 为界
北区
形成 时间
地壳运动
地层垂 直分布
地表岩层水平分布
太古 代
比较稳定, 古生代、 苏鲁地盾区-主要为太古代岩层,南部有50-350米新生 代沉积物。 以隆升为 中生代 主 岩层多 徐淮坳褶带-古生代早期与晚期地层。古生代中期地层缺 缺失 失。(古生代晚期地层为含煤层)。 鲁西断块--地表被新生代地层覆盖。地下有古生代晚期 含煤层。 郯庐断裂带—表现为地垒构造,即新沂、宿迁、泗洪境 内的丘陵。太古代已有活动,达万米之深。有地幔物质 存在,产金刚石。 不稳定, 以沉降为 主 元古代 以来各 个地质 时代的 岩层发 育完整 苏北坳陷带-深厚新生代沉积层。 下扬子台褶带-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地层几乎都能找到。包 括岩浆岩。 太湖—钱塘褶皱带-山地为古生代岩层以及岩浆岩。其余 为新生代沉积物。
。
2、江苏低山丘陵和岗地 (1)东北低山丘陵—包括两列,一列位于东海和赣榆县境内; 一列位于连云港市郊的云台山组成。 其成因为褶皱-断块山。 云台山最高峰海拔625米,为江苏省最高峰。 云台山区于1711年—1855先后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成为陆地。 (2)西南低山丘陵---北起盱眙,南达宜溧山地,东接江淮平原 和长江三角洲,西和南与浙江、安徽山地相连。 其成因褶皱、断裂以及岩浆活动。 1)仪六盱丘陵—主要由岩浆活动形成。比如六合的灵岩山、 金牛山、桂子山、江山等。 2)宁镇—茅山低山丘陵----主要由褶皱作用形成。 3)老山山脉—主要由褶皱作用形成。 4)宜溧低山丘陵--主要由褶皱、断裂作用形成。 介于上述山地之间为河谷平原和湖盆平原。比如镇江-扬州以 西的沿江平原、秦淮河谷地、滁河谷地石臼—固城湖盆地等。 (3)长江三角洲平原上的残丘 (4)黄淮平原上的残丘
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灾害地理学学期论文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姓名袁梦媛院系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003学号1055020120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袁梦媛(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临汾 041000)内容摘要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平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
独特的地质环境,以及人口、经济的高密度和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给江苏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并进一步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大量的经济财产损失。
通过对省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分析研究,能够有利于灾害防治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The Analysis of Jiangsu Provinc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GeologicalDisastersYuan Mengyua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Linfen city 041000)AbstractJiangs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beautiful and fertile Yangtze River Delta,Plain is vast,With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good economic foundation.The speci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igh densit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and Large amount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ve brought tremendous pressure to the environment of Jiangsu Province,producing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further induc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loss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an be effectiv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Key Words】Jiangsu Province geological disasters distribution目录1 地质环境基本特征 (1)2 主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影响 (1)2.1 地面沉降 (1)2.2 地裂缝 (2)2.3滑坡、崩塌 (2)2.4 地面塌陷 (3)2.5 土壤盐渍化、盐碱化 (3)2.6 江、海岸坍塌 (4)3 结论 (4)参考文献 (4)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江苏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平原辽阔,江海岸线绵长,水、土、气等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经济中心和通商口岸,也是近代工业、乡镇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江苏地质及矿物

• 全局现有地勘单位18个,其中综合地质队 11个。现有职工近1 万人,其中在职人员近 5000人。
2016/1/16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地质 学
2016/1/16
• 在江苏境内发现矿产133种,探明矿产储量 的65种,提交了127处大、中型矿产地,完 成钻探工作量336万米,提交各类地质报告 1350份,完成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 图120余幅,完成全省1/20万区域重力测量、 1/50万和1/20万水文地质调查和普查以及各 成矿远景区不同比例尺的航磁和地磁测量, 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铁
锌
铅铅
铅
锰
锰
煤
铜
宿迁市沭阳县
• 石英砂、 、硅石、水晶、磷矿 石以及黄砂等。有待探时和开发利用的矿 种有云母、金刚石、铜、铁、石油、钾矿 石等
蓝晶石
蓝晶石
• 蓝晶石是一种新型耐火材料,属于 高铝矿物,抗化学腐蚀性能强、热 震机械强度大,受热膨胀不可逆等,
也常用作宝石戒面,手链,项
大爱江苏
• 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1983年, 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设南京、无锡、徐 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阴 (2001年更名淮安)、盐城、扬州、镇江 11个市。1996年,增设泰州、宿迁两个市
宁镇山脉
• 宁镇山脉的地质构造是由震旦纪到三叠纪 岩层构成,经长期风化、侵蚀和断裂活动, 并伴有火成岩多次侵入喷出,最终形成破 碎链状山脉。山前和山间谷地广泛掩覆第 四纪下蜀系黄土。矿产有栖霞山铅、锌、 锰矿,铜山钼铜矿,巢风山铁矿,湖山煤 矿。宁镇山脉是中国地质研究最早、最详 的山地之一,多种地层名称皆出于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地形构造分析
第一篇总括
一、地理位置及地形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长江、淮河的下游,地理坐标北纬30°42′—35°08′,东经116°20′—121°54′,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交通极为便利,是我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江苏地处江淮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江苏省的平原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主要有苏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苏北黄淮平原组成。
江苏地形地势低平,河湖较多,平原、水面所占比例较大,成为江苏一大地理特点。
本区居我国大陆东部两大构造单元——华北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的衔接部位,与黄海、东海两大构造盆地紧密相连,地质构造复杂,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斜贯本区西北部。
区内地层发育齐全,是我国最早进行地质调查的主要地区之一。
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脉、云台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
连云港的市郊云台山玉女峰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江苏第二高山:宜兴市张渚镇岭下村黄塔顶,最高峰海拔611.5米,苏南山区第一高峰。
位于徐州市区东北40公里贾汪区境内的大洞山,海拔361米,又名茱萸山、九十九顶莲花山,属淮阴山脉,周围大小100余山头,连成一气,森林、灌丛、灌节丛、衡疏四种植被300多种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绿涛汹涌,被徐州市列为生态自然保护区。
本区东临黄海、东海,南连上海、浙江,西邻安徽,北接山东,北、西北、西南三面围低山丘陵环抱,中部和东部为大片冲积平原。
北部(徐州—连云港一带的低山丘陵)是鲁南低山丘陵向南延续的侵蚀残丘。
西南部低山丘陵中的宁镇山脉、茅山山脉海拔200—400米,二者呈弓矢状展布,宜溧山地海拔一般为300—500米,个别山峰超过500米。
本区中东部平原,大致以通扬运河为界,以北由古黄河、淮河冲积面成,地势坦荡如砥,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海拔高度从西北丰县的45米向东南至东台降至5米以下。
横亘在平原之上的黄河古道像一条“沙龙”,蜿蜒曲折。
里下河地区地势尤为低洼,是本区的“锅底”。
通扬运河以南的平原由长江和钱塘江冲积而成,地势亦较低洼,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二、水文
本区水系极为发育,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5%。
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滁河、沂河等,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
江苏跨江滨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素有“水乡江苏”之称。
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系相当发达,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条,陆域水面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国各省中居首位。
其中尤其以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长江以北的里下河平原,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网状,分布极为稠密,为大面积的水网密集地带。
长江是流经江苏最大的河流,呈东西向横穿江苏,省境内长度425公里,将江苏省分割为南北两部分。
在江苏省境内,长江的支流有江苏省西南部的秦淮河,在南京市汇入长江。
在历史上,淮河曾经流过江苏省北部,注入黄海,也是中国传统的南北分界线。
不过,自1194年以后黄河夺取淮河河道入海,虽然黄河在1855年又再度向北注入渤海,但是淮河已经无法经由原河道入海,而是主要由洪泽湖、高邮湖、京杭大运河注入长江。
淮河故道(也是黄河故道)今日水量不大,其南侧不远处开凿了苏北灌溉总渠。
三、气候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基本以淮河为界。
江苏省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
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
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全省春季升温西部快于东部,东西相差4~7天;秋季降温南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
四、资源
(一)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7353万亩,占全国的3.97%,人均占有耕地0.99亩。
沿海滩涂890多万亩,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
(二)水资源
江苏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降雨年径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间。
本省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长江横穿本省南部,江水系本省最可靠的水资源。
境内有太湖、洪泽湖、云龙湖、高宝湖、骆马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运河、淮沭河、串场河、灌河、盐河、通榆运河、灌溉总渠和通扬运河等各支河,河渠纵横,水网稠密。
本省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下水源丰富。
全省地下水总量对农灌具有开采意义的是徐淮浅层水约29.57亿立方米/年,供垦区及海涂开发,人畜饮用的沿海深层地下水5.85亿立方米/年。
(三)矿产资源
全省地跨华北地和扬子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有色金属类、粘土类、建材和稀有金属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33种,已探明储量的65种,其中建材、粘土等34种单矿储量列全国前十位,铌钽矿、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气等8种矿产保有储量列全国第一位,连云港市东海县被称为“中国水晶之都”。
(四)生物资源
全省野生动物资源为数较少,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多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途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
苏北邳州地区有全国最大的银杏树种植区。
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
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等四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水产品。
内陆水面有2600多万亩,养殖面积1200万亩。
有淡水鱼类140余种,是全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
被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鱼、银鱼、白虾,都是水中珍品,盱眙更是被称为“龙虾之都”。
(五)鱼米之乡
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
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几乎遍布全省。
种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蔬菜8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江苏蚕桑闻名全国,名茶有“碧螺春”、“云台山云雾茶”、"芦蒿茶"、“雨花茶”等。
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沿海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珍稀飞禽。
第二篇地质构造
地壳各部分发育的各种地质构造形迹,如褶皱、隆起、凹陷等都不是孤立的,他们彼此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许多不同形态、不同力学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形迹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和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称为构造体系。
依据此定义,厘定了东西向构造、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山字形构造、弧形构造、旋钮构造、南北向构造、古北东向构造以及北西向构造等。
本区主要属于新华夏系第二巨型隆起带,此外,淮阳山字型东翼及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也进入区内。
因此,新华夏系、华夏式和东西向构造在本区特别发育,基本上控制着本区构造的格局。
地层分区图
1—地层分界线;2—太古界—下元古界;3—中元古界;4—上元古界—新
生界;5—郯庐断裂(燕山期平移)
一、东西向构造
东西向构造是本区重要的结构体系之一,由一系列走向东西或近东西的隆起、坳陷及褶皱、压妞性断裂、片理、片麻理构成,伴生或派生构造形迹相随,按一定纬度展布。
根据内东西向构造形迹展布特征,可分布五个构造带,位于郯庐断裂西侧是丰—沛构造带,可能是秦岭—昆仑韦向构造体系的东延部分。
郯庐断裂东侧自北而南有赣榆构造带、洪泽—建湖构造带、宁—通构造带和高淳—宜兴—嘉定构造带。
二、华夏式构造
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华夏式构造:该期华夏式构造形迹,区内广泛发育,主要为断裂,见于滨海—盐城地区和苏州—无锡地区,常被晚白垩世地层不整合覆盖。
主要由一系列北东向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二次纵张断裂及横张断裂以及褶皱所组成。
这些形迹虽然起始可能较早,但主要活动时期是侏罗世—早白垩世。
三、淮阳山字形东翼反射弧
淮阳山字型展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前弧东翼大体沿长江伸展于安徽安庆、铜陵、无为及和县等山地与丘陵,东翼反射弧在江苏的宁镇、江浦。
六合及扬州一带,自然弯转成向北突出的弧形。
第三篇丰(县)—沛(县)构造带
该带横贯苏、鲁边界大致位于北纬34°40′—35°15′之间,长达200公里,宽约70公里。
展布在单县—丰县—沛县—枣庄市一带,有东西展布的隆起、坳陷及规模较大的断裂和褶皱所组成。
主要构造形迹有:丰—沛隆起、金—腾坳陷、敬安—四户坳陷、陶—枣向斜、单县—欢口断裂等。
丰—沛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活动。
有太古界变质岩组成的古老东西向隆起带,向东延因受后期郯庐断裂左平移而断裂。
古生代时,是一水下隆起,古生界直接不整合在太古界变质岩之上。
新生代自北而南形成了金腾坳陷,丰沛隆起、敬安—四户坳陷。
喜马拉雅期,除坳陷区内继承性继续下沉外,在丰沛隆起又进一步形成了突起和凹陷。
参考资料:《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质志》、百度百科词条《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