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全景透析与2021年备考实操策略

合集下载

2020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真题分析及2021备考策略启迪(共31张PPT)

2020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真题分析及2021备考策略启迪(共31张PPT)
11
(全国1)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 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 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 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情节安排=小说显性情节八分之一+小说隐性情节八分之七
小说显性情节八分之一:两人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 小说隐性情节八分之七: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种种生活场景。 七远大于一:从已有情节安排,推测出更为丰富的内容,大 量留白,引人遐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3
(全国三)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 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分析的前提。 “记忆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 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
第二步
谋篇 布局
主旨表达 内容结构
最后,以“全科人”பைடு நூலகம்身份表达出“我” 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 升华主题。
凸显学科关键能力
尊重语文学科特点
强调思辨能力考察
3
结构稳定 顺序、赋分无变化

内容稳定 不偏、不怪、不折腾
难度稳定 均分应该上涨,师生皆大欢喜
4
科学备考,培养语文关键能力
阅读
信息
理解
语言
整理 关 键 表达
应用 能 力 辩证
写作
批判性
思维
思维
5
6
全国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 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写饮食 建水人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烟火气息 旨在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
反映建水古城的城市特点和风格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作文评析及教学建议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作文评析及教学建议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作文评析及教学建议作者:陈英敏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1年第05期摘要: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作文的一大特色是聚焦青少年自我身份的构建与认同,强调情感的深挚,主张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构建自我。

这一命题测评趋势启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动力;引导学生深度加工素材,建构素材与个体的意义关联,使写作成为学生发现和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

关键词:具身;社会;情境;加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作文题围绕青少年自我身份构建与认同,以“自我”和“他者”这一具有辩证关系的概念,为考生撑开思考空间,表现了高考作文命题对语言表达本体的回归,对写作本质认识的深化甚至重构。

这意味着随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纵深推进,考场作文将不仅仅是试题的作答,而且体现了考生对做人、做事的思考。

考试的过程也是考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体现了考试命题对普通高中育人改革趋势的应合,即“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凸显具身学习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作文题延续了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的特点,紧贴考生生活和实际,“我是怎样的人?”“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对自我经历展开回望和反思,以进一步明确自我身份,构建自我生长图式和认识谱系。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个体身份认同或自我理解的发展是高中阶段孩子显著特征。

因此,表达自我、书写自我、定位自我成为高三学生规划人生长远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必经心路过程,为我们探讨具身学习提供可能性。

身体是语文发生的本体,语文通过基于身体的语言,获致意义与表达。

2017版新课标的显要特征是用任务群驱动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将传统的听说读写转型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从这个角度看,学习者自我缺失的语文学习不可能走向深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终成楼阁。

稳字当头,能力为重—2020年高考全国课标1卷试题评析及2021备考建议

稳字当头,能力为重—2020年高考全国课标1卷试题评析及2021备考建议

稳字当头,能力为重—2020年高考全国课标1卷试题评析及2021备考建议2020年高考全国课标Ⅰ卷语文试题,着眼“立德树人”总目标,立足总体稳定,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重视语文关键能力考查。

命题依据《中国考试评价体系》,突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考查。

必备知识,覆盖面广,涉及词语、标点、病句、文化知识等,以情境化设计为特点;关键能力,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探索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途径。

一、稳字当头。

“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稳定,2020年高考全国课标1卷,卷面结构、试题形式,基本保持与2019年相同的格局,就连往年变化较大的板块“语言文字运用”,也基本保持了稳定。

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二是难度稳定,试题文本的选择、选项问题设计等,基本延续2019年的风格,命题设计上的新变化,体现中国考试评价体系精神,也在情理之中。

二、能力为重。

稳字当头,也不等于说没有新的变化。

2020年高考命题是落实“中国考试评价体系”精神的第一年,更加“关键能力”的考查,在总体稳定的格局之下,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选材贴近现实生活。

阅读材料贴近现实生活,不回避社会重大事件。

论述类文本“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内容,与每个家庭、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实用类阅读聚焦“新基建”,要求考生思考“重点投资新基建”与“抗击疫情”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附:实用文阅读选材出处与时间:材料一、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材料二、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材料三、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阻力“工业革命4.0”》. 《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2.突出鉴赏能力,突破思维惯性。

试题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全国III卷2020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

全国III卷2020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

厚植育人功能,彰显语文底色——2020全国卷III作文试题解读(一)作文咏叹调套用时下的一句话: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尤其是三年来,那些夙兴夜寐,挑灯夜战,然而在历次考练中阒寂无名的孩子,谁不渴望自己就是“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鲲鹏呢?语文是整个高考战役的排头兵,而作文是语文试卷中的轰天炮。

满分150的语文,作文占分是60分,真可谓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大考、小考,模拟考、联考……学生们作文练习的次数不可谓少;满分秘诀、高分技法,作文预测、时文素材积累与狂背……考生们花的功夫不可谓不多,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二)2020年全国卷III真题呈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独家解读,抛砖引玉【题目解读】此次作文从考查的六维雷达目标来看:方向之一,责任担当:完善自我、学会担当方向之二,学会学习:不断超越、勤于反思方向之三,实践创新:自我审视、学会规划方向之四,人文底蕴:镜子哲学、诗意生活方向之五,科学精神:勇于探究、理性思维方向之六,健康生活:生活方式、绿色健康【审读材料】材料由“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引出话题——如何在关照世界的时候,关照自己,审视自我。

题目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一方面要欣赏领略外在的世界的风光旖旎,要感受外部环境的绮丽绚烂,更要学会“对镜自照”,多一些审视,尤其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是否浮躁,自己的眼光是否俗世短浅,是否充满太多的铜臭味儿。

守正创新_夯实素养——2023_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全景透析及2024实操备考策略

守正创新_夯实素养——2023_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全景透析及2024实操备考策略

高考观察——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全景透析及2024备考策略□河南省上蔡第一高级中学豆党锋高考观察20231.守正创新2023年全国8道高考作文题,较之近3年的命题情况,在试题类型、命题材料的选取等方面呈现出极大的稳定性,同时又进行了大胆创新,可谓守正创新。

具体表现如下——(1)试题材料守正。

立足时政热点、民族文化、生活实际选取命题材料,是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稳定的选材方向,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材料仍集中在这三个方面:全国甲卷“技术与时间”、全国乙卷“灯、花之喻”、北京卷“续航”源自时政热点,新课标I卷“故事的力量”、天津卷“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源自民族文化,新课标II卷“青少年的空间”、北京卷“亮相”、上海卷“探索陌生世界”源自生活实际。

(2)价值引领守正。

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高考作文一贯的价值引领,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仍全面落实这一命题理念:全国乙卷“灯、花之喻”以“百年变局”为背景,引导考生以美美与共的姿态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课标I卷“故事的力量”引导考生讲好个人故事、国家故事等;北京卷“续航”引导考生为青春续航、为经济发展续航等;天津卷“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引导考生思考如何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等。

(3)写作身份守正。

以“时代青年”为写作身份,是近5年来高考作文比较稳定的写作身份,综观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在写作任务中,除北京卷外,其余试题的写作任务中均有写作身份为“你”这一写作指令。

(4)教考衔接创新。

让高考引领日常教学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理念,2023年全国8道高考作文题,有多道是教材单元写作任务的“升级”版,可谓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如:全国甲卷“技术与时间”源于必修下第四单元“媒介素养”,全国乙卷“灯、花之喻”源于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处世之道”,新课标I卷“故事的力量”源于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致敬英雄”、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历史评说”,天津卷“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源于必修上第一单元“青春情怀”、必修下第五单元“青年使命”、选择性必修下第四单元“青年选择”。

2020年全国普通语文高考II卷材料作文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2020年全国普通语文高考II卷材料作文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2020年全国普通语文高考II卷材料作文题解析与备考建议(适用地区: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注重“青年立场”,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基于此,作文题所给材料仍以多则材料、多元材料呈现,虽然依然和情境设计、任务要求组合在一起,与师生的备考预期较为吻合。

从近年高考和备考的大背景来看这道题。

从作文题的命题方向和内容讲,它自然符合“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指向了现实和社会,引导考生关注中国与世界,思考现实与未来。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都是在“一点四面”的导向和范畴内进行命题,或者侧重“立德”,或者侧重“树人”,或者兼而有之。

今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是将传统和合思想和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接,倡导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天的理念。

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有时代精神;既有含蓄深刻的意味,又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考生以平时的的积蓄应对此篇作文基本能够“左右逢源”,任取所需,因而立意和论证都不难,而且“大有文章”可作。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试题分析及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备考建议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试题分析及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备考建议

自强厚德 追求卓越
3.各考题的题型及知识点如下:
题号 题型
知识点
1
选择题
复数的模
2
选择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集合的交集
3
选择题
简单几何体基本量的运算
4
选择题
抛物线定义及性质
5
选择题
散点图,曲线拟合
6
选择题
曲线的切线方程
7
选择题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8
选择题
二项式定理
9
选择题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二倍角公式
自强厚德 追求卓越
发挥学科特色,“战疫”科学入题 突出理性思维,考查关键能力 坚持立德树人,倡导“五育”并举 坚持探索创新,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参阅《中国考试》 杂志或相关微信公众号】
2020年高考试题分析及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备考建议 洛阳一高王玮琪
自强厚德 追求卓越
二、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试题分析及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备考建议 洛阳一高王玮琪
10 选择题
球的组合体
11 选择题
直线与圆
12 选择题
函数及性质、同构
2020年高考试题分析及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备考建议 洛阳一高王玮琪
自强厚德 追求卓越
13
填空题
14
填空题
15
填空题
16
填空题
17
解答题
18
解答题
19
解答题
线性规划求截距 向量数量积及模的运算 双曲线的离心率 空间线面关系、余弦定理 数列,数列求和,错位相减 立体几何,证垂直,求二面角 概率与统计,传统概率模型,体育比赛问题
2020年高考试题分析及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备考建议 洛阳一高王玮琪

2020年全国卷3高考作文全面解析

2020年全国卷3高考作文全面解析
的母校,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想到你们即将到来,继续用青春梦想,谱写辉煌人生, 便释然不少。离别之际,蓦然回首,太多感慨,想与未来的学弟学妹,娓娓道来。
我与大家虚长三载,对人生、对自我,或许认识深刻少许。我们每一个都长了一双眼 睛,但习惯用它看他人、看世界,却很少用它来直接审视自己。如果我们双眸不能让我 们看清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就需要需要寻找能看到自己的各种“镜子”,不断绘制“ 自画像”,审视自我,时刻明白我要做些什么,这样自己的生活得更有意义。作为过来 人,我很想将自己这三年的真切感,跟大家分享,让每一位即将入学的高一新同学,都 懂得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少走弯路,茁壮成长。 (两个自然段开头,只是为了做好必要的交代,点材料,紧扣材料展开。)
3.抓住“主题是 ‘如何为自己画好像’”。
拟题示范:
用行动为自己画好自画像
——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的一封信
六、如何写开头?
1.称呼:即将入学的高一同学 2.问好、欢迎 3.交代写书信的缘由
开头示范:
即将入学的高一新同学: 大家好! 我是即将毕业的高三学长,即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轻轻地离别苦读三年
四、核心素养: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一)“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这个作文,要挖掘材料内 含的逻辑关系:
1.认识自我的困难:看他人、看世界,无法直接看到完 整的自己
2.如何克服这一困难:需要寻找各种“镜子”——象征义 (失败、遗憾、成功、评价、活动)
3.认识自我的意义:审视自我——“我是怎样的人”“我想 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四)题目与考生等距离
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学困生;无论是城市学 生,还是农村学生;无论是往届生,还是应届生, 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审视,都曾有过,都是彼此 熟悉的话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作文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全景透析与2021年备考实操策略豆党锋2020年的10套作文试题,依托具体的写作情境,坚持“四层四翼”的命题原则,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之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學”的核心功能,硬核回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命题,从而使试题呈现出“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推动高考改革平稳落地”的显著特点。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全景透析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依托具体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

巧设情境是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试题的显著特征,考题以此来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目标。

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依托个人体验情境,要求考生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选择一位感触最深的人物来写读后感,至于考生对哪一位人物感触最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道题考查了考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与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依托社会生活情境,引导考生树立奉献意识、责任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

新课标全国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依托学科认知情境,贯彻“大语文”观,引导考生从生活中学习如何处理“我”与“他人”“世界”之间的关系。

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1)引导考生肩负时代使命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引导考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青春奉献意识、家国天下意识等。

上海卷“转折”虽说只给了两句话,但写作的指向却是引导考生对“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进行思考,当然,思考的结果不言而喻——人们不会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2)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引导考生感受中华文化中包容、尊重、知人、用人等的强大力量。

全国新高考卷“带你走近_________”,立足考生的文化积淀,引导考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文化的多彩之美。

(3)引导考生讲好中国故事天津卷“中国面孔”,材料中的“中国面孔”有忧国忧民的大文豪,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有穿街走巷的外卖小哥,还有“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这一张张面孔上写着家国天下,写着责任担当,写着天下大同……他们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显然,未来更多的中国故事更需要“你”“我”继续向世界讲述。

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突出四层四翼(1)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必备知识无论是对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与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材料中有关文言词语的理解,还是对全国新高考卷“带你走近_________”题目的补充,都要求考生在写作前必须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才能完成写作。

关键能力新課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与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分别要求考生写发言稿、演讲稿,充分考查了考生的逻辑说理能力;新课标全国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要求考生以“画好像”为核心概念由此及彼、由实到虚展开联想,充分考查了考生的联想与推理能力;上海卷“转折”与全国新高考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充分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学科素养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与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新课标全国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分别要求考生写发言稿、读后感、演讲稿、一封信,充分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之学科素养;上海卷“转折”与浙江卷“落差或错位”、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分别要求考生思考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体与集体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考查了考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之学科素养;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与天津卷“中国面孔”试题材料涉及传统文化,引导考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考查了考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之学科素养;全国新高考卷“带你走近_________”,引导考生关注山川自然之美,充分考查了考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之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全国新高考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和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都聚焦“新冠疫情”,把考生带入全球抗疫的伟大进程之中,引导考生从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性灾难,进而思考人类的明天,试题要求考生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导考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2)回答了高考“怎么考”的问题基础性纵观10套作文试题,试题材料的选取可谓贴近考生实际,如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试题材料来源于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试题材料来源于抗疫生活。

同时,在审题立意方法上,大多数试题考生只要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就可准确审题,如上海卷立意的关键词是“转折”与“无能为力”、天津卷立意的关键词是“中国面孔”等。

另外,新课标全国卷与新课标全国卷等在写作要求中直接给出了写作主题。

综合性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以发言稿为写作形式,以读后感为写作核心,同时兼顾对比较权衡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考查;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试题内涵既以史为鉴,回归传统,审视个体自身,又观照当下,关注人类,着眼个体与人类的长足发展,对考生的中外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同时又将其与演讲稿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试题的综合性。

应用性《(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写作则是其应用性的集中体现。

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与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新课标全国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分别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发言稿、演讲稿、书信等特定的应用性文体来完成写作任务。

创新性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将发言稿、读后感、比较权衡有机结合,同时试题虽取材于传统文化,但引导考生观照的是当下,可谓“旧瓶装新酒”,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推动高考改革平稳落地稳字当头,守正创新(1)稳字当头2020年的10套作文试题基本上延续了2019年的命题理念,也保持了2019年试题的难度及风格。

如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要求写演讲稿,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要求写发言稿;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要求写演讲稿,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继续要求写演讲稿;2019年上海卷与浙江卷思辨性较强,2020年上海卷与浙江卷继续考查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2)守正创新全国新高考卷“带你走近_________”,要求写一篇主持词,直接对接《(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落实了《(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之教育改革之理念。

这些试题均逐步将《(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及新高考理念落到实处,体现了命题的守正创新。

2021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展望与备考实操策略继续落实立德树人具体表现为:继续鼓励考生关注社会焦点事件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典型事件、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参与的国际重大事件等,引导考生树立家国认同、国际理解意识,增强考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及关注人类发展的格局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人类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备考实操策略:紧扣“核心价值”备考,引导考生关注官方媒体时事新闻、阅读传统文化书籍。

如关注《人民日报》《新闻周刊》《新闻1+1 》《焦点访谈》,阅读《史记》《乡土中国》《杜甫传》等。

然后要求考生挖掘这些社会热点背后的时代性话题,加强时评写作训练,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等。

继续关注综合素养具体表现为:继续打击套作,鼓励考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教材,综合考查考生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四大语文学科素养”。

备考实操策略: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备考,注重“双基”训练。

所谓“双基”就是考生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和基本表达、写作能力。

从目前的命题趋势来看,各套试题均在“淡化”审题,而着重考查考生的“双基”能力。

考生可从几个方面提升“双基”能力。

紧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四大语文学科素养”做系列化、读写一体化的训练; 征订一本专业的作文辅导刊物;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开展课前10分钟朗诵或课前3分钟演讲;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及读书交流会。

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具体表现为:继续贯彻反押题的命题理念,让试题既能引导教学,又能有效防止宿构。

备考实操策略: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及《(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备考,着重突出试题的创新性与综合性。

具体操作是,作文训练不是围绕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做“复制性训练”,而是要在上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做一些合理性的、前瞻性的、创新性的“变通性训练”。

同时可以有所侧重地去训练某个热点试题类型,如任务驱动型作文,但又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热点试题类型,应对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基础性题型做全面训练,并对有可能出现的“融合性”新题型进行大胆预测。

继续服务选拔人才具体表现为:试题会继续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但写什么与不写什么,在这取舍之间来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备考实操策略:紧扣“关键能力”备考,注重提升文章的内在思维品质。

具体操作是,以“四大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为纲,做系统化的思维训练,如对哲学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思维训练,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個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考生多写时评文,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与联想思维;考生可参与《奇葩说》话题的讨论,以锻炼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创新思维。

继续强化情境设置具体表现为:情境是高考试题所要考查的内容及能力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未来的命题中,试题所设置的情境会更贴近考生、贴近现实,也更复杂,当然,写作指令也会越来越多,以突出语文的工具性,有可能会将更多的应用文如辩论词、倡议书、自荐书、解说词等融入写作指令中。

备考实操策略:紧扣“情境设置”备考,关注语文的工具性。

具体操作是,考生要反思自我、观察生活、加强学科认知,日常要特意地去创设一些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更要依托这些情境与问题对实用类文体进行写作训练,如介绍信、序言、贺词、欢迎词、开幕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