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合与意合看英汉语思维的差异与互译
最新 英汉形合意合差异及翻译策略分析-精品

英汉形合意合差异及翻译策略分析形合与汉语意合的差异在古汉语与英语对比上明显。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英汉形合意合差异及翻译策略。
1、引言现代语言学先驱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形合”,又称“显性”,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意合”,也称“隐性”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然而,形合和意合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
相反,无论形合意合都是组句构篇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的民族思维观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重形合。
西方人极度推崇逻辑与理性,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西方逻辑范畴观使语句中各成分按逻辑关系依次排列,显示它与其他成分的位次关系。
英语等西方语言在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演绎方式进行表述时,必然使用和依赖可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因而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重意合。
综合性思维是汉语意重于形的根源,是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认知对象特征,认识认知对象属性的思维认知方法。
注重整体观照,这种整体观照经历数千年的沉积、凝炼和升华,使汉民族在思维运作上形成了长于综合,善于提纲挈领,重内省和直觉领悟,因而汉语呈现简约、意义模糊的意合特征。
3、中国典籍英译本文由论中意合到形合的翻译技巧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的差异在古汉语与英语对比上更加明显。
基于以上两者的差别,译者在进行古籍翻译时必须注意相应的翻译技巧。
3.1增加连接词使隐形连贯变为显性衔接汉语作为重意的语言,很少使用关联词。
而英语作为“法治”的形合语言,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使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以及其他连接手段,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例:原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译1: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in a hundred battles, you will never be defeated.译2:if you 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you need not fear the result of a hundred battles.不难发现,译1几乎是逐字译出了原文的内容,而且使用了分号割断了两部分的联系。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学者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成果。
例如:英语是综合-分析语,汉语是分析语;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句子繁复,汉语句子简短;英语重物称,多用被动,汉语重人称,多用主动;英语多静态,抽象;汉语多动态,具体等。
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 Nida早在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就谈到,就汉语和英语而言,形合和意合的对比也许是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它甚至可能是两种语言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Nida 1982:12)。
二、形合与意合的概念及特征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的概念首先在我国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指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王力,1984:310)。
刘宓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较完整准确的界定:“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刘宓庆,1992:18-19)。
1.英语形合的特点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它借助明显的形式标记,如曲折变化、介词、连词等,将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连接起来,也可采用其他的语法手段表示话语内部的语义关系。
Eric Partridge认为,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按SV或SVO配列。
实际上,任何英语句子都可以完形为主谓提掣全句的基本程式(刘宓庆,1974:72)。
这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高度形式化和严密逻辑性。
以上诸多形式手段使得英语内部的语义关系一目了然。
2.汉语意合的特点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意合性。
所谓“意合”,指的是话语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是凭借语意上的关联进行的,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形标记,读者对语句的理解须借助自己的语感和一定的语境因素。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形合与意合的特点。
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依赖于语法和词汇手段,而意合则更注重语义和语境的内在。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句式和篇章结构等方面探讨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
在词汇方面,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而英语则更注重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汇。
例如,要表达“美丽”的意思,汉语可能会用“花朵般美丽”等形象化的词汇,而英语则可能使用“gorgeous”等较为抽象的词汇。
英语中有很多抽象名词和介词,这些词语在汉语中往往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在语法方面,汉语句子内部的连接往往通过语序和虚词实现,而英语则更多地依赖时态、语态、数和格等手段。
例如,“他来了”这个简单的汉语句子,英语需要用“he comes”来表达,同时还需要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英语中的从句、分词、动名词等复杂句型也常常是汉语所没有的。
在句式和篇章结构方面,汉语倾向于使用简单句和短句,强调并列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复合句和长句,强调主从关系。
这种差异使得汉译英时需要将原文的短句、简单句进行扩展,而英译汉时则需要将原文的复合句、长句进行简化。
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表现为: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注重语序和虚词,使用简单句和短句,强调并列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汇,依赖语法和词汇手段,使用复合句和长句,强调主从关系。
翻译时需要注意两种语言的特点,根据语境进行灵活处理。
在汉译英时,要注意将原文的意象词汇转化为英语中的抽象词汇,适当增加连接词以使句子更加流畅;在英译汉时,要注意简化英语的长句和复合句,适当使用动词使汉语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通过理解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这两种语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语言之间就没有共性。
英汉语篇形合与意合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二 、 汉语篇形合与 意合差异对英汉 互译 的 英 影 响 ’
任何语言都不是独立地使用 一种固定 的表达模式来传递语 言信息的 , 而是两种模式的混合 自由作用 。但是受文化 背景 、 思 维模式的影 响 ,在表达过程 中会表现 出不 同的特点。英 语重形
合, 汉语重意合。英语 行文 注重结构 、 形式 , 注重显性接应 , 以形
一
、
引 不可或缺的。它是如此地不可或
以致 当主语 因修辞原 因而移位 时, 甚至要使用形式主语来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 了与其相应 的文 缺 , 句子的主谓之间没有强制性 的一致关系 , 化 。西方 人重形式分析和逻辑 推理 , 调“ 强 由一到多 ” 的思维传 足空位 。汉语重意合 , 句法地位并不十分重要 , 统 。在处理问题上 , 注意把具体问题从总体 中分离 出来 , 把极复 主语对谓语动词 的形式没有决定作用 , 在语境 ( 包括上下文 、 情景语境 、 常识与背景知识等 ) 中为交际双 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 的形式 和部分 , 然后逐一去研究 ; 民 汉 以意承脉 , 因而汉语 中存在大量的无 族讲究 “ 天人合一 ” 重视 整体思维 , , 注重心理 时空 的思 维方式 。 方所共知 的主语常常省去 , 如 译成英语时则 要补 在处理问题上 , 注意从 整体上 , 从一事物与 他事 物的联 系上加以 主句或主语省略句。 以下汉语 中的无主句 ,
浅析汉语“意合”、英语“形合”比较与翻译

浅析汉语“意合”、英语“形合”比较与翻译作者:李静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9期摘要: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是这两种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
本文通过比较汉、英两种文化的不同哲学思维特征,结合实例分析了汉语“意合”、英语“形合”的语言特征,提出了在汉译英时应该更注重使用形合策略,在英译汉时要注意使用意合手段。
关键词:汉英互译“意合” “形合” 比较翻译汉英互译涉及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
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汉英语言对比的系统性研究可以为翻译提供重要的依据。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语言对比研究翻译比较常见,总结出了汉语是“意合”语言而英语是“形合”语言。
刘宓庆在他的《新编汉英对比翻译》(2006)中从微观方面分析了汉英词、语、句、段等层次的异同,又从宏观方面对汉英表现法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分析了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哲学思维基础及在语言上的反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对策和参照规范。
杨自俭在《小议汉语几类句子的英译》(转引自《翻译新论》2006:217-226)中,比较、分析了汉语中的几类特殊句子如流水句、主题旬、连动句、意合句和英语中的掉尾句(periodic sentence)、松散句(loose sentence)及较复杂的主从复句,说明了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并指明了汉语哲学思维的特征是“‘汉民族讲究天人合一’,重视整体抽象,注重心理时空,特别强调时间顺序原则,注意空间移动;而英民族强调‘人物分立’,重视形式论证,把整体分解。
注重天然时空,尤其重视空间天然真实性”。
尤金-奈达也指出,对于汉语和英语,也许最重要的语言区别是汉语“意合(parataxis)”与英语“形合(hypotaxis)”的不同(转引自邵志洪《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2003:52)。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的陈述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外部体现”,所以,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相关。
“翻译过程是语际转换过程”(方梦之,1997:7)。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翻译方法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翻译方法形合与意合是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技巧之一。
形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英文源文句子的形式,语法特征以及句子的结构在目的语中的译文中有所体现,以达到汉译英语句型的相似性,从而使得译文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准确。
意合是指译文在意思上能够和英文源文保持一致,符合译者自身表达和表述思路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英文源文的内涵与意义。
此外,做好英汉翻译,还需要考虑译稿的可读性,翻译要恰当自然,句子要流畅,表达要准确,词汇要可靠。
另外,对英汉翻译中的比较等要素进行考虑,尽量使用微调法,以达到英文源文的意思表达,考虑一些文化差异,不要激烈改变,也不要太加盲目翻译,同时还要避免固定搭配,词语之间的衔接性要搭配得当,这样才能使得信息传达得更加明确准确。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引言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当代著名翻译家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提出,对于英语和汉语而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其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都有形合句和意合句,但在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一般都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意合法在汉语里属“常态”,在英语里属“变态”。
二、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形合(hypotaxis)是靠关联词语建立句内和句际关系的衔接手段。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给形合定义为:“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 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 I shal 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总体而论,英语中形合连接的运用率要高于汉语。
意合(parataxis)是不靠关联词语,仅靠语义的逻辑联系而建立的句内和句际衔接手段。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给意合定义为:“The arrange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 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汉语的意合连接运用率要高于英语。
例如:(1) Even if the monk can run away, his temple cann ot run with him.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2) 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All was cleared up that some time later when ne 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 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
英汉形合意合差异及翻译策略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拓展研究领域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语言之间的 形合意合差异及翻译策略研究,以丰富和完 善相关理论。
加强实证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和深化对英汉形合意合差 异及翻译策略的理解,为翻译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 持。
探索新技术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未来 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辅助翻译过程 ,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
词类转换案例
英语词类
01
The cat (A) is a domestic animal (B).
汉语词类
02
猫(A)是一种家畜(B)。
翻译策略
03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将英语中的名词、动词、
形容词等词类进行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英汉形合意合差异的普遍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之间的转换相对较少。
转换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词类习惯对原文进行 适当的转换,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例如,将英语
中的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等。
04
翻译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形合意合转换案例
英语形合句式
The cat (A) jumped over the mat (B) and sat on the
02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差异
形合与意合的定义
形合
指句子内部的连接主要依赖于显性的 形态标记,如英语中的词汇、词缀、 时态、语态、语气、数等。
意合
指句子内部的连接主要依赖于隐性的 语义关系,如汉语中的词语、句子之 间的意义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形合与意合看英汉语思维的差异与互译王祥兵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外语系中国人信奉强调天人合一的民族根性,使中国人顺从“天意”,崇尚古人古文,重形象和悟性思维,重归纳推理,重暗示含蓄,重言简意赅,重以史为鉴,轻空谈假想的思想哲学。
因此中国人不习惯于西方文化的那种逻辑和分析,而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
就思维定势而言,直觉的整体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
中国人的这一切思维特征可以说都融进了汉语的“意合”当中。
3. 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看英汉语句子之间的翻译转换根据上面分析的英汉语在形合、意合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在进行两者之间的翻译转换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贾玉新,1997:411-418)3.1 树形结构与线形结构之间的转换——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英语句子一般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出发点,其它修饰、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搭架构成一种树形结构。
英语句子在表达复杂一些的意思时,主要通过增加结构层次,旁支延伸,叠床架屋的办法,是一种空间构型的复杂化。
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词的区别,有可能几个动词结构连用,或几个名词性短语连续铺排,节奏简洁明快。
汉语句子在表达一些复杂意思时,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形成连贯铺排之势,这说明汉语句子结构是线型的。
两种语言在类型上的差别其实也就是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
表现在句型上,英语习惯于形式的,带有一定语法框架的表达,而汉语习惯于按时间顺序和事理逻辑原则连贯铺排的表达。
概而言之,英语的造句心理是一种“焦点式”,句子的主谓结构,尤其是谓语动词,是全句的焦点,其它成分的配置都要根据主谓框架而定。
而汉语的造句心理则是一种“散点式”,一个个句读段按时间或事理逻辑铺排,没有一定的框架限制。
根据以上英汉句子结构的根本差异,在英汉互译中就要注意使译语各句子符合其自身的思维模式,译成汉语时要注意不可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构,不可太西洋化而不合汉语语感。
译成英语时则要注意不可太松散,否则会显得太零乱破碎。
总之,要理清原文脉络,英译汉时,注意将树形结构转换成线形铺排;汉译英时,注意将线型结构组装合并,再加以恰当的连接,成为树型结构。
具体来说,英译汉时由树形结构向线性结构的转化可初步归纳为一种句子结构的“分散”,即从有主干变为无主干,焦点变为散点,由层层相扣变为句段相承的疏散铺排。
例如:⑴Arthur Dimmesdale gazed into Hester’s face with a look in which hope and joy shone out, indeed, but with fear betwixt them, and a kind of horror at her boldness, who had spoken what he vaguely hinted at, but dared not speak. (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阿瑟·丁梅斯代尔凝视着海丝特的面孔,他的神情中确实闪烁着希望和喜悦,但也掺杂着畏惧,一种对她敢作敢为气概的惊恐。
她把他含糊其词不敢说出来的话,都说了出来。
(姚乃强译)原句的主干为 “Arthur Dimmesdale gazed into Hester’s face”,后面的都是枝干,交缠相扣,是典型的树形结构句子。
译成汉语后没有了主干,而是句意相承,整个意思像一条线,直铺到底,读来顺畅自然,不象英文原句让人感觉滞塞。
⑵ Lulled by the gentle motion and soothed by the rippling music of the waves the babies soon fell asleep.船儿轻轻摇荡,波声潺潺悦耳,孩子们不久就睡着了。
(《英汉比较与翻译》,p.10 )原句焦点在“the babies fell asleep”,而译成汉语是充分利用了汉语句子动词占优势的特点,采用散点透视,从“轻轻摇荡”到“潺潺悦耳”,再到“孩子睡着了”。
汉译英则反之,是一种句子结构的“聚合”,即变松散为紧密,分主次,抓焦点,将铺排的句读纳入一定的构架之中。
例如:⑶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
(刘白羽:《长江三日》)Where the two great rivers meet suddenly, their joyful embrace throws up misty spray and makes the waves seethe and tumble; but here the current is calmer; and far off where the water meets the sky the (《中国文学现代散文卷》汉英对照misty hills unfold like an exquisite scroll in Chinese ink. , p298- 299 )原句用逗号分成了八个部分,之间没有用一个连接词,全靠语义连接在一起,而译成英语时用了六个连接词(斜体部分),使英译文成了一个叠床架屋的复合句。
⑷小辣椒见是书记,一愣,松开手,跟着就瘫了下去,滚地皮,大哭大叫。
Dumbfounded of seeing the secretary, the Little Pepper relaxed her hands, and then lay down, rolling on the ground with cry and scream.(转引自《跨文化交际学》)原文的六个动作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形象生动,句式灵活。
而英译时,这六个动作词就要区别对待,按照语意关系分别处理,有的选为谓语动词(句子焦点),有的变为分词,有的化为名词形式,才能符合英语紧凑严密的表达法。
3.2 形合法与意合法之间的转换——句子形式的转换英汉句子中,成分与成分之间或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不同的。
英语句子多靠形合,汉语句子多靠意合。
英语句子形成紧凑严密的树形结构,是因为有各种连接词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
汉语句子的线型结构灵活流畅,是因为没有过多的“粘合剂”,句段之间可以不用任何连接符号,而靠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
英译汉时,就要进行形合法和意合法之间的转换。
这种转换的实质是树形结构和线型结构这两种不同的句子组织形式之间的转换。
例如:⑸ The idea that the life cut short is unfulfilled is illogical because lives are measured by the impressions they leave on the world and by their intensity and virtue.以为生命半途夭折就不圆美,这种看法是没有道理的。
人生的价值在于流芳百世,在于轰轰烈烈,在于刚正不阿。
(笔者试译)原文只有一句话,一个标点,有两个定语从句,一个原因状语从句,体现了英语形合的特点。
译成汉语后,原文的连接词语都不见了,而利用意合进行铺排。
若句子较长而复杂,在进行形合法与意合法之间的转换时,就不仅仅是增添或删减连接词的问题了,而往往涉及到对整个句子的调整和重新组织。
例如:⑹①I never questioned that this ambitious, intelligent woman, ②who had a career before I was born and would eventually return to a career, would spend almost every lunch hour throughout my elementary school years just with me.母亲在生我之前有过一分工作,而且以后还会再找一分工作。
而我从来没有想过:像我母亲这样一个既有抱负又聪明的女人居然会在我上小学的那几年,几乎每天都只和我一起度过午餐时的每一分钟。
(《英汉文体翻译教程》,p24 )原文利用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将先发生的事后说,而汉语习惯按时间顺序和事理逻辑顺序组织句读,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因此译成汉语时把原文意群①-②的顺序调整为②-①。
汉译英时,在分析句读间隐含的事理逻辑关系之后,要有意识地在译文中选用适当的英语语法形式,如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和不定式等,既正确译出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英语的句法。
下面这个例子能非常好地说明这一点:⑺责任编辑李佳俊先生,他在本书的紧要阶段远远超越了本责地给予了我慨然的支持,从事了艰巨的工作。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吴绪彬先生认为像此书这样的应时之著作,纵使篇幅有限,亦能很好地作为那些袭用已有年矣的英汉词典的一个有价值的补充,欣允出版,卓识可佩,特此一并致谢。
Furthermore, my grateful thanks must go to Mr. Li Jia Jun, the senior editor, who has given me unstinted 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far above the call of duty, during the crucial stages of the project, and generously offered to undertake the unenviable task. Above all, a special salute to Mr. Wu Xu Bin, director and editor-in-chief of CHIRP, who gave the project his wholehearted blessing, believing that a timely publication like this, however limited in scope, may well serve as a worth-while supplement to the existing repertoire of long-establishedEnglish-Chinese dictionaries. (杜念嘉:《英美新流行词语用法》致谢辞)原文汉语的两句话当中只出现一个连接短语“纵使……亦”,其它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衔接关系都隐含未现,而译成英语时必须显现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