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 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3.表达方式:通常以a%表示.
1998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 世界 中国 孟加拉国 印 度 印度尼西亚 出生率 22.2 16.0 27.8 26.5 23.2 死亡率 8.9 6.5 9.6 8.9 7.5
N=(42×38)/12=133只
课堂练习: 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增长 (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__型, 衰退 稳定 C表示________型。 B表示________型 (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 (3)A型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 越来越大 越来越小 (4)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即 N∶M=n∶m
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N=M(总标志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数)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 估算(取样调查) 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估算方法: 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样 方 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记重捕法
1km2=1000000m2)
N=(4+6+8+8+9)/5=7只/m2 =7000000只/hm2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 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标记重捕法
第1次抓捕,标记 M只
N只
第2次抓捕n只,其 中被标记的m只
把标记的M只放回
计算方法:
种群的基本特征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 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 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 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 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
2.均匀分布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 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 (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 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 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 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 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 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 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叫种群。
注意:
① 一定的自然区域 ② 同种生物 ③ 全部个体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eg: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非洲鲫鱼的数量, 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计 数
计算种 群密度
②12 ④11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一、引言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所构成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种群的分布规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生存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
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资源、栖息地质量、环境条件等。
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种群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大小等个体组成的比例和分布。
种群结构对于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种群的生殖力和生存力。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变化、资源利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结构,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生殖策略、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四、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种群动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
种群动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移率等。
种群动态的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动态,我们可以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种群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资源分布、种群密度等。
种群分布的变化可能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分布,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
种群分布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种群的特征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都是种群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种群的特征

步骤: 随机取样
计数
求平均值
(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① 样方的大小
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 和分布情况而定。
(一般以1平方米的正方形为宜)
② 样方的数量 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 近真实情况。
③ 取样方法
调查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要做到随机取样,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 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 结果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样方计数:
在统计样 方中个体数量 时,遇到的问 题是记数问题, 样方内的个体 全部记数,样 方边缘上的个 体。一般而言, 边角原则:计上 不计下,计左不 计右
例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 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 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对样方中 该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D A. 5个 B .7 个 C.11个 D.8个
种群数量
(种群的密度)
性 别 比 率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的五大特征:
一、种群密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性别比例 五、年龄组成
课堂目标:
1、种群的五大特征。 2、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样方法 和标志重捕法)及其利用。 3、种群五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 对种群数量(密度)的影响。
一、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的多少
(三)研究种群密度的意义
害虫的防治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和保护
怎样调查种群密度呢?
面 积 : 四 平 方 米
玉米种群的密度?
活动
(四)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的特征

样方法 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虫卵
标志重捕法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个体 显微计数法(计数板计数)
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或血细胞 ) 取样器取样法 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 标志重捕法)的土壤小动物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总个体数的比率。 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总个体数的比率。
出生率=死亡率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预测
种群密度 变化趋势
出生率>死亡率
越来越大
保持稳定
越来越小
例2.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 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B )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目前的年龄组成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资料分析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 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 失衡(1.2:1),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 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经测算,届时将有上 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
例3.在南方茶园中,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 种群密度。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 似于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 阱”,专等雄性昆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 这种方法直接的作用是( ) A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出生率 C.增加昆虫死亡率 D.改变昆虫年龄组成
利用性引诱剂 诱杀某种害虫 的雄性个体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 出生率和死亡率 • 迁入率和迁出率 • 年龄结构 • 性别比例
种群的特征

如何调查 一片草地 中蒲公英 的数量?
2)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标记(志)重捕法
a、
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作 物植株上蚜虫、跳蝻等,都可以采用样 方法。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 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
b、标记重捕法:
(常用于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Nt=N0 λ
t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 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例: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 统计数据如下:
年份 1393 1578 1764 1849 1928 1982 1990
亿
0.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6
2.0
4.1
4.7
10.3 11.6
以上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 按照此曲线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什么 状况,鉴于我国人口的现状应当采取什 么措施?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 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算一算: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 一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 二次捕获3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是15 只。请估算这个种群的密度。 39 : N= 15 : 30 N=78
b、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 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象海豹等
象海豹群体
奶牛群体
c、雌少雄多型:
特点是雄性个 体明显多于雌性 个体。这种类型 较为罕见。如家 白蚁等营社会性 生活的动物。
白蚁
性别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 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判断一个种群的标准

判断一个种群的标准
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数量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二)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三)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四)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
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
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
【复习目标】
1.简述种群的概念含义
2.简述种群密度的概念含义
3.尝试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4.列举种群的主要特征
5.简述种群基本特征的内在关系
6.举例说出种群特征调查的实践意义
【基础知识回顾】
【学习过程】
活动一: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含义、描述种群数量特征及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
1.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1)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吗?
(2)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2.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构建概念图)?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
3.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4.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的是?
5.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哪几种类型?分别说出下面四张图示中的年龄组成类型?
(1)(2)
(3)(4)
6.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种群的雄性个体能破坏种群的,导致害虫种群的
明显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典例引路】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
2.下列关于右侧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
B.迁入率由序号4或序号5代表
C.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训练反馈】
1.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5.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6.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提醒: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高考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既可以单独进行考查,也可以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结合起来考查。
出题形式可以是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活动二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
【问题思考】
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右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
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
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
(2)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3)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
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小时。
2.样方法适用于哪些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取样的关键是。
对于分布于样方边界线上的个体,应
3.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哪些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典例引路】
例1.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例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训练反馈】
1.在同一个调查项目中,样方的边界计数的两条边的位置必须事先设计好,不同样方的边界计数的具体两条边的位置必须统一,且在实验中不得更改,以保证随机的取样结果。
对个别明显偏离正常范围的数据要大胆舍弃。
()
2.如果某种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第二次被捕获的概率明显降低的话,则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获得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
()
3.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提醒:
1.样方法:样方的获取——随机取样(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大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样方的数量——不能太少,计算时应去掉特别悬殊的数据,并求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
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
2.标志重捕法: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有大的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不能易脱落。
3.显微计数法:计算时不要忘记稀释倍数的计算。
4. 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课堂练习】
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某池塘中的所有鱼B.在有乳酸菌生长的培养基上侵入的其他杂菌
C.可可西里草原上的藏羚羊D.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的蚂蚁和长满的苔藓
2.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3.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下列现象体现该观点的是() A.农业生产上,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减少害虫的危害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
D.我国某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4.(多选)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5.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数量特征的核心是种群密度,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法不一样。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
【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