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计划经济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计划经济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计划经济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作为全国性的发展目标,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源于上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为核心,旨在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以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

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计划和组织,并通过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调节,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制定五年计划、月度计划等形式的计划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指导和控制。

这种体制下,政府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安排,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1. 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能够更好地对资源进行配置和调控,确保各个部门和地区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经济增长的可控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可以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整不同部门的发展速度,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平衡性。

3. 社会公平的保障: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能够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收入的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减轻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计划经济体制的挑战与突破1. 刚性和僵化: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计划执行的刚性和僵化,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变化的灵活性。

2.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往往受制于政府层面的决策和调度,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 创新推动不足: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竞争的推动,限制了企业和个体创新的能力,影响了科技和技术的进步。

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市场化路径。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2-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2-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2-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选择题1.(2011·厦门双十中学模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

这说明了()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解析】题中未涉及私营工商业,排除A项;B项表述不合理,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提出的,排除C项。

故选D项。

【答案】D2.(2011·广东增城四模)下图准确反映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的是()①1956年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②第一辆解放汽车开下总装配线③夸张的宣传画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A.②③B.①③C.①②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新中国“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①②表述的事件符合,③表述的事件发生在1958年,④表述的事件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故选C项。

【答案】C3.(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对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准确理解是()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B.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 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解析】A、C两项的表述与1957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相符合;B项表述与1990年、2008年的情况吻合;都应排除。

故选D项。

【答案】D4.(2011·河南息县)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哪些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以下三点:一、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决定因素。

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点上。

当时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凯歌高奏,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从它的种种危机、诸多社会矛盾以及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

历史上惨遭各个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感到失望和愤恨,不会赞成在中国搞资本主义,而对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突出成就,又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既然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认定搞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加上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援助,中国不能骑墙走第三条道路。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外在的压力,也有内在的动力,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在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

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思考。

二、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

我国解放初期,由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环境相对封闭,物资严重匮乏,形成短缺经济时代,国家必须大量投资搞建设。

同时,国民经济生活比较简单,推行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时代是相适应的。

事实上,计划经济在我国也产生了奇效。

50年代国仿效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基础,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而推行计划经济必然要求把私营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整体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历史答题技巧

历史答题技巧

【针对训练3】(2013广东文综,39)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 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 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 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 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 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 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针对训练1】(2011广东文综,39) 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 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 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 “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 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 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针对训练3】(2014广东文综)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 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 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 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 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 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 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 响。(8分)
【针对训练2】(2012广东文综,38)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 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 国家庭亦大多如此。——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 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 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 原因: 五六十年代:政治: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 (2分) 经济:中国经济相对落后;(2分) 后来:政治: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2分) 经济: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 (2分) 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中国的计划经济

中国的计划经济

中国的计划经济
中国的计划经济是指由国家制定计划,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制定计划,统一安排和管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企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发展。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和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国家通过五年计划和其他计划,统一规划和调度资源,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对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是由国家统一安排的,往往缺乏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
经济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而
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更加灵活和高效,企业和个人有更多的自主权,经济发展也更加活跃和稳健。

总的来说,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国民经济
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随着时
代的变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逐渐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而转
向了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一)

浅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一)

浅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一)论文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发展过程经验教训论文摘要]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国家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也日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并最终消亡。

本文将试图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以及对它的作用做一点有益的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其实,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产生是很早的,最早提出“新民主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的是张闻天。

1948年9月15日,他在《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正是在于它能以明确的经济计划去适当地布置我们的人力和物力,去动员千百万人民为这一计划的实现而奋斗”。

经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对《提纲》进行修改后,最终写进了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

它规定,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国家将在一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实施直接计划管理和间接计划管理。

二、计划经济演变的过程第一、建立和调整时期(1949-1976)(一)建立时期(1949-1957)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

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了短短7、8年的时间,就初步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调整时期(1957-1976)八大后,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主张;但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党内“左”倾思想严重,探索一度出现不少失误。

这一时期,主要经历了三次大调整:①1958年,进行以管理权限下放为中心内容的全面体制改革。

体制建立后不久,中央很快就发现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国家和企业的关系紧张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改革。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最早阐明了此问题;1957年8月,国家经委提出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制度的初步意见》,提出了对集中过多和控制过严的计划工作制度的改进意见;1958年8月,中央又发出了《关于改进计划管理制度的决定》,指出,实行在中央集中领导下,以地区综合平衡为基础的、专业部门和地区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计划权限划分上,扩大地方计划权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分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分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改革之一,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背景和动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推动力。

一、背景分析1.1 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瓶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采取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计划经济的体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管理体制僵化,无法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1.2 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意识到自己与这些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新的挑战。

1.3 内部矛盾的逐渐暴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为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城市的发展也暴露出计划经济体制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待日益增加。

二、动因分析2.1 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发展矛盾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自身存在独特的制度和经济发展矛盾。

在中国作者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下,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2 市场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浪潮全球化带来的市场竞争迫使中国必须改革经济体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自由化程度加深,要求中国遵循国际规则和标准,形成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体制。

2.3 国内改革的呼声和经济需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动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一系列试点改革成功的经验让人们对改革的效果充满了期待。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推动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

2.4 政府决策层的重视和推动中国政府高层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经过长期的讨论和论证,得出了深化改革的共识。

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及经济法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及经济法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及经济法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经济法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经济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国家经济。

2. 高度政治化:中国经济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

政府在经济法的制定中起到主导作用,法律的内容和重点往往与政府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3. 逐步市场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法逐渐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中国的经济法体系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法、企业法、金融法、劳动法等方面的法律。

4. 与国际接轨:随着中国与国际经济的紧密联系,中国经济法也面临与国际接轨的挑战。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加强了与国际经济法规的对接。

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治化:随着中国政府对法治建设的重视,中国经济法将更加注重法治化,
法律的实施将更加严格和规范。

2. 国际化: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标准接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法律环境。

3. 创新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中国经济法将不断创新,适应新经济形态和新经济模式的发展需求。

4. 社会化:中国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益,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总之,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法治化、国际化、创新化和社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理论因素是借鉴苏联的实践经验,但不是照搬苏联模式,外部因素是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标签: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划经济工业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与此同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计划经济体制,构成了新中国建国后直至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经济体制。

在新中国成立65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建国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正确?本文在当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我国选择计划经济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由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与压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下,工农业生产极端落后。

1.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平抑物价,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我们必须实行计划经济解放前最高产量,钢只有90多万吨,原煤6000万吨(主要集中于日本占领的东北),粮食为2700多亿斤,棉花不到1700万担。

而经历连年战乱的1949年,与历史上最高的产量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左右,其中,重工业减少了70%,轻工业减少了30%,煤炭产量减少48%,钢铁产量减少80%以上,粮食产量减少25%,棉花产量减少48%。

由于生产大幅度的下降,物资奇缺,物价猛涨,通货膨胀加剧,财政赤字也来越大。

据统计,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5月的12年间,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货增发了1400多倍,物价上涨了8500多倍。

广大劳动人民贫困失业,生活下降到可怕的地步。

面对这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国内经济状况,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争取国家参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然而,连年战乱不仅使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困,民不聊生,同时必须认识到,帝国主义在侵略过程中,长期控制着我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以前的近一个世纪中,我国接受帝国主义多条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通过条约特权,掠夺我国经济,垄断了中国煤产量的70%,铁产量的95%以上,航运吨位的73%(其中外洋航线占83.8%)和绝大部分的公用事业,并控制着我国的金融、保险和对外贸易。

他们使用各种特权,攫取惊人的高额利润。

1936年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和战时经济统制手段大发横财,进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到1949年,官僚资本大约占有全国工矿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全国钢铁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发电量的67%,并拥有全国最大的银行和十几个垄断性贸易公司。

由此可见,经过百年抗争终于赢得民族解放和国家主权的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实现中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在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因此,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平抑物价,为了调整建国初期面临的官僚资本主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就必须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

2.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我们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当然包括其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但是,不管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这些国家在建立自己的民主政权后,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因为工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是机器操作基本上代替手工劳动,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经济发达的国家,必然是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

只有实现工业化,达到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共产主义。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曲折,并且形成了近代畸形的产业结构: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49年为4.9%,1936年为10.8%,1949年为17%,而且布局不合理,70%的工业集中在沿海,只有30%的工业集中在内地。

显而易见,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多么严峻的考验,毛泽东在1954年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因此,建国初期,我们迫切的需要实现工业化,实现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1956年年底,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

面对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资匮乏,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低且布局不合理,人才奇缺,技术非常落后等等的现实情况,要想优先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重工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封锁,那种以市场为基础的配置资源的办法在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不了的,建国初期我国的现实状况只能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来配置资源,保障重点建设,恢复国民经济,有效调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才能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比如几大钢铁基地、能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成为钢铁大国等等)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苏联模式的影响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因素我国建国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但也不是不考虑我国自身实际情况,照搬苏联模式。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

但同时,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内忧外患、困难重重,俄国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这个政策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了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机制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在1927年苏联经济达到战时水平,并且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在1928年,斯大林作出实行全面计划经济的重大决策,在农业领域实行集体化。

并于1929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揭开了苏联长达60年的计划经济模式序幕。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苏联在经济基础薄弱,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政治军事威胁的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顺利实现工业化发展目标,在二战中同法西斯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了战争停止的步伐。

通过三组数据,我们可以明了的看到计划经济主导下苏联的发展:第一组是以1940年与1913年比较:1940年,苏联生产生铁1500万吨,几乎等于1913年的4倍;钢1830万吨,等于1913年的4.5倍;煤16600万吨,等于1913年的5.5倍;石油3100万吨,等于1913的3.5倍;商品谷物3830万吨,比1913年多1700万吨;原棉270万吨,等于1913年的3.5倍。

第二组是以1953年与1940年、1913年进行比较:1953年苏联工业的固定生产基金等于1940年的2倍多,等于1913年的22倍。

1953年大工业总产值等于1913年的30倍(按可比价格计算)。

1953年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加1.5倍以上,其中机器制造业的产值差不多增加3倍。

重工业各个重要部门的产量从1913年到1953年的增长情形如下:煤从2900万吨增加到32000万吨,石油从900万吨增加到5200万吨,钢从420万吨增加到3800万吨,水泥从150万吨增加到1600万吨,电力从19亿瓦时增加到1330亿瓦时。

机器制造业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1938年为27%,1950年为39%。

第三组是从1951年到1984年的发展来看:1951年至1984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8.9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农业总产值增长1.7倍,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7%、8.1%和3.1%。

而同期美国的这几项指标分别只增长2.1倍、2.6倍和0.8倍,平均增长率分别是3.4%、3.9%和1.7%。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与当时苏联苏维埃政权同样的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困境,苏联经过计划经济的实施,成功的巩固发展了苏维埃政权,使苏联从1918年向德国乞求休战,变成为一个20世纪80年代初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不得不让全世界感到震惊。

并且,我国缺少足够的经济管理经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苏联成功的发展经验。

但同时,我们也绝不是照搬苏联模式。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反教条主义经验,形成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认为,我们应该向苏联学习,同时,“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苏联所有制过于整齐划一、部门管理体制过于集中,而我们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公私合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的补充,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注意运用价值规律,调节某些生产和流通的价格、税收和供销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建国初期面临的帝国主义封锁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外部因素建国初期,美国从各方面孤立封锁新中国,美帝国主义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性,并且并操纵联合国阻挠新中国派合法代表取代被国民党非法占据的席位。

由于美帝国主义的阻挠,国际上只有苏联和东欧、亚洲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承认新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