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业文化的历史渊源
蒙古秘史中关于马的故事

蒙古秘史中关于马的故事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载着蒙古帝国成立和扩张过程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蒙古秘史中,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繁荣的基础,也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和征服世界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一章"马的来历"在蒙古秘史中,记载着关于马的神话故事,来阐述马对蒙古人民的重要性。
相传在人类诞生之初,大神众蒙赐给了草原上一种神圣的动物,那就是马。
人们把这些马捕获并驯服,它们成为人类的忠实同伴。
这些马帮助蒙古人们开垦土地、运输物资和进行战争,为蒙古人的生活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成吉思汗马术的卓越"成吉思汗是蒙古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他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扩张速度最快的帝国创立者之一。
成吉思汗自幼热爱马术,他精通马艺,十分尊崇马的地位。
在成吉思汗的梦境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马匹奔跑,象征着他成为了草原之王。
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马术技巧,称为"桃花巧",这种马术技巧使他的骑兵部队具备了极高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
蒙古骑兵部队凭借着这种马术的独特技巧,风靡整个欧亚大陆,成就了他们的征服之路。
第三章"征服的利器"蒙古人征服全球的关键利器之一就是他们所驾驭的马。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在竭尽全力增加马匹数量的同时,还加强了马种的繁殖和训练。
他们训练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这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机动地穿越草原和战胜敌人。
蒙古军队凭借马的速度和力量,在战场上具有巨大的优势。
同时,马也是蒙古人民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为蒙古帝国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
第四章"马的重要性"蒙古秘史中强调马对蒙古人民的重要性。
马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还是部落间争斗和征服的利器。
蒙古人民依赖马进行狩猎、放牧和战争,而马也依赖人类的照料。
蒙古人对马的繁育、驯化和训练技术非常娴熟,他们了解马的本性和需求,因此能够驾驭它们在战争中表现出色。
生产生活变迁下的蒙古族马文化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生产生活变迁下的蒙古族马文化格日乐塔娜(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摘要】t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以马为载体和象征的蒙古族 马文化渗透在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是融入了蒙古人的精神世界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 发展而产生变化,蒙古族马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将以蒙古族马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蒙古族生产 生活变迁下的蒙古人与马的互动变化,试图指出以马文化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文化逐渐趋于减弱 或消失的原因、影响以及保护价值。
【关键词】文化变迁;马文化;文化的适应【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 ( 2021 ) 05-060-03【本文著录格式】格日乐塔娜.生产生活变迁下的蒙古族马文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 05): 60-62.文化是人类生存活动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中所形成的符号,文化其本身具有变迁和适应的特点或功能蒙古民族的文化 源于北半球干旱的草原生态环境,众所周知,它并不肥沃,甚至是贫瘠的土地。
在几千年的演化中,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形成了能够适应残酷自然条件的游牧文化,蒙古族继承并发 扬了古老的草原文化。
丁_业时代的到来,所谓的先进的现代 文化,营造了一种生态,是政治或经济生态,正冲击和改变 着传统的游牧文化,并形成了新的文化变迁和适应需求自然环境、牧人、马这三点是维系游牧生活的核心蒙古族马文化,如崇尚马、牧马、养马、驯马、调马、赛马、识马(mori sinjihu )、美马(语pT文学、歌曲舞蹈、绘N造型、器具装饰艺术中的马)以及相关禁忌等等:蒙古族马文化是 草原文化的精华,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可以这样说,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在马背上创造的学界基本认为,马文化在本意上是指动物民俗中的一类;在引申意上指牧马 民族的民俗:本文中蒙古族马文化是后者,探讨与马有关的 人的社会行为。
马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未来展望

马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未来展望作者:黄淑洁来源:《北方经济》2019年第12期摘要: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文从人马相遇的古老传说谈起,通过研究马文化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究马文化的丰富内涵。
马文化不仅是草原文化的主体,更是牧业文明的象征。
挖掘传统的马文化,积极提炼和梳理传统马文化的现代价值,吸收各民族文化的先进成分,提出更为切合当下实际的文化理论,审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融入世界先进马文化建设潮流中,树立新世纪马文化的现代形象,为马文化创造更为辉煌的未来,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关键词:马文化历史渊源未来展望一、马文化的历史渊源(一)天马传说及龙马精神相传,远古时期马是有翅膀的,即可以天上飞、也会陆上跑、还会水中游,是玉皇大帝的御马。
因为得到玉帝的宠爱,所以经常恃宠生非。
一次天马赴东海龙宫被守门神龟阻拦,便恼羞成怒,踢死了神龟。
玉帝得知此事,削其翅膀,压其昆仑山下三百年不得翻身。
二百多年过去的时候,天马得知人类的始祖----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天宫御马苑的神仙告诉天马如何通过人祖获救的方法。
人祖经过时天马依计行事,请求人祖解救并愿意同往人间。
人祖生同情之心,按天马所言,砍去昆仑山顶的那棵桃树,天马一跃而出,并兑现自己的诺言同人祖来到世间,为报答人祖的救命之恩,天马终生为人祖效力。
无论是耕地拉车还是驰骋战场都同主人同生共死。
从此马就和人类成了形影不离的患难之友——这是关于人马渊源最动人的传说。
那么,龙与马又是怎样被联系到一起的呢?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古代先民崇拜龙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
据考证,龙图腾缘于原始部落之间的征战,龙本身并非存在于现实世界,是被虚构为蛇身鹰爪、兽腿鹿脚、马头蛇尾、鱼鳞。
因而有人说龙的形象来源于马!古人认为:龙是天上飞的,马是地上跑的同一种生物,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周礼》上说“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
当然,这自然不是指我们通常理解的一般意义的马,而是指神马或天马。
中国马都——锡林郭勒

512019年第6期马有着大自然赋予的美质,体魄强健,性烈剽悍,步态轻盈,气质高贵,在大地上自由奔腾驰骋,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
蒙古高原的游牧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就驯服和饲养了马。
蒙古马因长期在蒙古高原繁衍生息而得名,是在蒙古高原生态环境中,经过数千年选择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以乌珠穆沁白马和阿巴嘎黑马最为闻名。
蒙古马体形矮小,皮厚毛长,其貌不扬,性烈顽强,野性十足,能踢碎狐狼的头颅;常年生活于半野生状态,风餐露宿,风雪无阻;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无畏零下40摄氏度严寒,具有耐粗饲、抗严寒、抗病力、耐力持久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蒙古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是牧人亲密忠诚的伙伴,也是桀骜不驯的野性象征,在草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锡林郭勒草原是蒙古马的古老产地。
自周朝、秦代以来,就有大量马匹源源不断传入中原。
唐、宋时期在河北、山西北部靠近塞外草原南部边缘一带设有马市。
元代时期,蒙古马则直接来源于塞外草原。
明、清时期宣化、大同等边塞重镇,每年都向塞外草原采购一定数量的蒙古马。
从辽、金、元时期到清代,锡林郭勒草原南部的察哈尔草原逐步成为主要养马地。
清朝时期,在察哈尔草原建立了清朝政府的养马机关——太仆寺,现今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和北京西单附近的太仆寺街就是作为“马政机关”所在地而成为地名永久留存下来的历史见证。
蒙古族养马、爱马、敬马。
在草原,蒙古马不仅是人们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平时的美谈。
以马为题材的赞美诗、颂马词、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间传说、民歌数之不尽。
每年初春,养马的牧户都要对自家马群两到三岁的马子进行去势、打鬃、烙印、驯服等生产活动。
这时抓马、套马、驯马就成为这些活动的重头戏,也是最为精彩之处。
赛马,是蒙古人最为喜好的娱乐活动之一。
凡是那达慕、祭敖包、过本月年、家庭庆典等喜庆活动,都要赛马。
特别是春夏季节民间赛马活动更多。
2000年以来,锡林郭勒盟各旗县(市)纷纷举办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大型马文化节和赛事。
蒙古马文化研究框架

蒙古马文化研究框架马文化现象被人们关注和研究,已是世界性课题。
马文化现象多发端于游牧民族聚居的国家与地区。
它与近几年全球性关注的游牧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蒙古民族起源于中亚蒙古高原,自古以来以游牧为生,是在马背上从远古走向文明时代的民族。
她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漫长而坎坷,辉煌而悲壮的马背民族史。
一、蒙古马文化的定义在上古时代,蒙古先民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当他们开始游牧生产时,由于驯养了自古以来所信仰的“天使”——马以后,才有可能迅速地踏上历史文明的进程。
马在整个北方游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某种程度超过了人自身。
马所拥有的与其它动物不同的自身价值——力量、速度及对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使原始的蒙古先民自然产生了崇拜心理,成为整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象征,而这一文化特征经过了原始氏族时的自然崇拜期、部族联盟时的人马形象的整合期和国家形成时的文化象征时期。
即自然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过渡与发展。
伴随着蒙古民族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游牧文化。
蒙古马文化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从原始蒙古先民马崇拜伊始对人与马之间自然形成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维定势、审美情趣与追求等诸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整合研究,从而充分揭示出被学术界泛指的“马背民族”的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从这个意义来讲,所谓的蒙古马文化,概括的说,实际上是一部反映“马背民族”——蒙古族文化史。
二、蒙古马文化研究的范畴与内容蒙古马文化研究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研究。
它是国际“蒙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研究范畴主要是针对中亚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而言。
世界上马的产生可追溯到5000万年以前。
在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马化石为内蒙古锡盟苏尼特左旗出土的距今1000多万年前的戈壁安琪马化石。
之后,几乎在所有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不同时代的马化石。
这充分说明,浩翰的蒙古高原自古以来就栖息和繁衍着大批的马类动物,因而被生物学界命名为蒙古马。
蒙古国概况

【人口】268.34万。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 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人口以喀尔喀蒙古 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 杜尔伯特、巴雅特、布里亚特等15个少数民族。过去大 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 居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 国居民总数的1/4。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 组成。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 根据《国家与寺庙关系法》的规定,喇嘛教为国教。还有 一些居民信奉土著黄教和伊斯兰教。 2010年7月,蒙古国总统查希亚· 额勒贝格道尔吉 签署一项命令,以继续扩大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这项总 统令于即日起试行并于2011年7月11日正式生效。 蒙古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善于骑马,因此也被称为 “马背民族”。蒙古人爱马,并将其视如珍宝,在蒙古的 国徽上就画有一匹骏马。
蒙古国概况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 为2∶1,旗面由三个垂直相 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两边为红 色,中间为蓝色。左边的红色 长方形中有黄色的火、太阳、 月亮、长方形、三角形和阴阳 图案。旗面上的红色和蓝色是 蒙古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红 色象征快乐和胜利,蓝色象征 忠于祖国,黄色是民族自由和 独立的象征。火、太阳、月亮 表示祝人民世代兴隆永生;三 角形、长方形代表人民的智慧、 正直和忠于职责;阴阳图案象 征和谐与协作;两个垂直的长 方形象征国家坚固的屏障。 【国徽】 呈圆形。圆面为蓝色, 中间是一匹飞奔的骏马,马中 间的图案与国旗上的相同,马 之下是一个法轮。圆周由褐色 和金黄色的花纹装饰,下方饰 以白色的荷花花瓣,顶端是三 颗宝石。
【气候】
蒙古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 节变化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 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促。每年有一半 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 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 季“寒潮”的源地之一。无霜期大约从6 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 年平均降水量约120 -250 毫米,70 %集 中在7、8月;西北部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蒙 古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13世纪初, 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统一的 蒙古汗国。1279-1368年建立元朝。 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 布“自治”。1919年放弃“自治”。1 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 日成立了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 26日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the people's republic ofmongolia)。194 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 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 须予维持”,并以此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 条件之一。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 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92年2月改 名为“蒙古国” 。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简介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简介蒙古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国家,其游牧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就过着以家族为单位的游牧生活,依靠草原上的牛羊为生。
蒙古族人热爱自由、勇敢、豁达,崇尚英雄主义精神,这些都深深地渗透到了他们的游牧文化中。
蒙古族最早的游牧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他们已经开始依靠牛羊进行游牧生活,羊毛成为主要的贸易产品。
到了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游牧文化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蒙古帝国的成立使得蒙古的游牧文化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峰,甚至影响到了欧洲、中亚等地。
在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马是必不可少的物品。
马是他们的代步工具、战斗伙伴以及运输工具,因此在游牧文化中,马具备极高的地位。
蒙古人不仅热爱马,还热爱斗马。
斗马是一项古老的蒙古传统体育活动,它包含了对马匹的鉴赏、选择和训练。
每年的“那达慕”节上,斗马比赛是重头戏。
这项传统的游牧文化活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蒙古族人最为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
除了马以外,蒙古族人的帐篷也是游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蒙古人传统的蒙古包就是一种特殊的圆顶帐篷,与游牧生活完美结合。
蒙古包可以快速搭建,便于搬迁,内部宽敞,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持温暖,可总结监护移动,是蒙古族游牧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生活工具。
此外,蒙古族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和节日活动。
其中,每年的“那达慕”节是蒙古族人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穿戴着传统服装,举行各种比赛,如赛马、赛羊、跳马等,还进行传统的歌舞演出、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
同时,蒙古族人还有其他的传统节日,如骑马巡游祭祀活动、“鲜花节”、“长春节”等,都以民间传统文化为基础,表现了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蒙古族游牧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及民俗节日体现了蒙古族的精神文化及血脉传承,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蒙古马调查报告

蒙古马调查报告呼格吉乐图;红海【期刊名称】《当代畜禽养殖业》【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2页(P47-48)【作者】呼格吉乐图;红海【作者单位】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布尔顿苏木畜牧兽医站 021300;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工作站 010011【正文语种】中文蒙古马(Mongolia horse)经济类型属乘挽兼用型。
2006年6月2日,农业部第662号公告将蒙古马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蒙古马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及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
1 品种形成历史《汉书匈奴传》记载:唐虞(尧舜)以前“居平北边,随水草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说明当时驯化了马匹。
汉朝时期匈奴马大量输入,西晋以后塞外各民族相继南下,带来的马匹数以万计。
北宋时的契丹马实为蒙古马,也说明今东北三省早已分布有蒙古马。
蒙古帝国即以“弓马之利取天下”,根据《元史》记载:牧马地甚广,北至火里秃麻(现蒙古国以北)草原。
据考古发现,在乌兰察布市集宁西北、赤峰市林西县、喀喇沁旗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等地先后出土上新世三趾马和更新世蒙古野马 (普氏野马,即Przewalskii Horse)的骨胳和牙齿化石,说明内蒙古地区很早以前就有马的祖先三趾马,即蒙古野马存在。
2 马文化对品种形成的影响成吉思汗博采东西方各民族文化之精华,熔铸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蒙古民族马文化。
每当有喜庆活动如那达慕、结婚、祭敖包、打马鬃、骟马、烙火印、驯马及套马时,都离不开马文化的参与。
蒙古族爱马,赛马也是男女老幼最喜爱的活动,每当举办那达慕时,赛马是必有的项目之一。
3 选育方法受自然选择的制约和人工选择的影响很大,遇到大雪灾时,抗逆性差的马和品质低劣的不良个体基本被大自然所淘汰。
经受考验而生存下来的,则是那些适应性强、体质良好的蒙古马。
这就有效地纯化了蒙古马整个群体血统。
牧民们将科学选育和传统习惯相结合,选育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耐粗放饲养管理条件的蒙古马,选留优良个体做种马,精心饲养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蒙古马文化?什么是蒙古马业文化?
蒙古族是马背民族,是在马背上从远古走向文明的古老民族,蒙古人天生跟马有着兄弟般的深厚情感。
世世代代在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不论是生产劳动、行军作战、社会生活,还是祭祀习俗、文学艺术等,几乎都伴随着马的踪影。
传统的那达慕盛会、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以及悠扬动听的马头琴长调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蒙古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被载入了史册。
马不但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且也是文化图腾象征之一。
而蒙古族马的起源是从单一原型的氏族图腾发展到民族文化的图腾;从氏族文化表征,发展到民族文化的象征。
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不但体现在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而且还外延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
作者-吴东君马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