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法概要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周英信共30页文档

合集下载

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治法概要

又如内伤杂病
儿科 治法 概要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已成定理,然而补 虚致滞、泻实伤正、寒祛热生、 热清寒至之变不行不知。
故用补益的同时,应留意兼以行 气,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 留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 热药时留意病情热化而稍佐以 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 寒内生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
如蛔虫、蛲虫等。
蛔虫病变化多端,可合并蛔厥 〔胆道蛔虫症〕、虫瘕〔蛔虫 性肠梗阻〕等,发生这些状况 时,领先安蛔缓痛为主,方用 乌梅丸,待病势缓和后,再予 驱虫。
儿科 治法 概要
6.消食导滞法
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 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 证等。
消食化积常用保和丸、消乳丸
通导积滞常用枳实导滞丸、木 香槟榔丸
药汁内稍加白糖、冰糖调
儿科 治法 概要
喂服的方法
年龄稍长的儿童,服药时最好是 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争取患儿 主动协作治疗。
对抗拒服药的小孩,可固定其头 部,喂药者以两手指紧按两腮 上下牙间使其开口,然后用小 匙自嘴角渐渐灌入,待咽下后 再灌。
切勿捏鼻灌服,以防呛入气管。
儿科 治法 概要
2.注射给药法
患病后留意调理脾胃 是儿科的重要治则。
儿科 治法 概要
治疗原则
5.重视先证而治
由于小儿发病简洁,传变快 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 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 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 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
儿科 治法 概要
尤其是外感热病
医生在诊察之后,病家取 药煎煮,需一段时间,在这一 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 化。在相应的证候消失之前预 先落实治疗措施,防止传变, 到达治病防变的目的。
儿科 治法 概要
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 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量相对更 是大一些。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儿科治法概要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周英信

儿科治法概要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周英信
2018/8/7 15
7.镇惊开窍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等病证。 8.利水消肿法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本法主要适 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 9.健脾益气法 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小儿。
2018/8/7 16
10.培元补肾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 纳气之证 。 11.活血化瘀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 12.回阳救逆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虚衰欲脱之危重证候。
儿科治法概要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周英信
儿童由于在生理、病因、病理、病种上与成 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 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三、其他治法
2018/8/7
2
一、内治法
(一)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2.方药力求精简 3.注意顾护脾胃 4.重视先证而治 5.不可乱投补益 6.掌握用药剂量
2018/8/7 22
三、其他疗法
1、推拿疗法 对小儿脾胃系、肺系、五官、伤科、神经系 统等多种疾病有治疗及预防作用,还可促进 生长发育。 临床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运 法、掐法、摇法、捏脊法等不同的手法,分 别有不同的适应证,
2018/8/7
23
2、针灸疗法 针灸是用银针刺入某一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小儿对此法不易配合,故一般应速刺、 浅刺、不留针。主要用于小儿脾胃系病证、 遗尿、小儿暑温后余证及伤科诸证; 灸法是用艾条点燃熏灸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多用于年长儿,采用悬灸法,注意皮肤灼伤
2018/8/7 27
5.时行疾病后,小儿阴液虚亏,津液耗损,宜用: A.养阴生津法 B.镇惊开窍法 C.清热解毒法 D.培元补肾法 E.回阳救逆法 6.捏脊不适用于: A.疳证 B.泄泻 C.紫癜 D.厌食 E.遗尿 7.拨火罐可用于: A.水肿 B.抽风 C.皮肤感染 D.紫癜 E.肺炎喘嗽 1.D 2.E 3.A 4.B 5.A 6.C 7.E

中医儿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材讲课文档

中医儿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材讲课文档

二、病因特点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中胎产损伤为小儿所特有。七
情病证少。外感及脾胃疾病比例高。
(一)外感六淫: (二)饮食内伤:饮食不当、饮食不洁、偏嗜 (三)胎妊期因素:胎惊、胎弱、胎寒、胎热、胎
黄、胎毒 等 (四)意外因素
(五)禀赋因素
第十六页,共450页。
❖ 三、病理特点
❖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 脾常不足者,脾司火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 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
❖ 心亦曰有余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
❖ 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
❖ 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 《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
第二十页,共450页。
口中气冷,不思饮食,和呕利撮口,此脾土虚而寒水所侮也。若 口中气温,面色黄白,目无睛光,或多睡恶食,或大便酸臭,此 积病也。
第二十六页,共450页。
脑 积 水 , 落 日 眼
第二十七页,共450页。
第二十八页,共450页。
小颅
第二十九页,共450页。
呆小儿
小老儿
❖ 3 审苗窍
根据口、舌、目、耳、鼻及前后二阴,推测脏腑情况。 (1)舌: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
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
理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理
第十九页,共450页。
❖ 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 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 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 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
论伤寒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儿科临证体系建立的影响 。
第四页,共450页。

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治法概要

第五章儿科治法概要【学习目标】1.了解儿科治法概要的内容。

2.掌握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3.熟悉儿科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4.具有随证确立治法的临床处置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具体治法应结合儿科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选用,以提高疗效。

第一节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故诊断明确、辨证准确、治法正确、选药精确尤为重要。

治法用药是否正确,关系着小儿病情的进退。

药物的选择方面,由于“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故其用药应审慎,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

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用之不慎可造成新的阴阳失衡致生他疾。

在同类药物中,要尽量选择适宜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伐、峻下、壅补之品,应谨慎使用。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

其处方用药应轻巧灵活,尽量避免治疗目的不明确、堆砌药物的大处方。

性味猛烈的药味,应严格掌握其用量。

小儿中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以及药味本身的性味、质地轻重、毒性大小来确定,并可结合医者的临床用药经验使用,一般应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

处方要精准,用药要适当,剂量要准确,还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法度,做到“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

三、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要适宜儿科用药一般以内服汤剂为主,但汤剂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不足。

近年来,许多医院开始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

中药煮散剂继承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复方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外形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既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且大大降低了药费,煎煮药量可随机掌握,服用方便。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
散风寒的方剂,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葱豉 汤等;风热外感可用辛凉解表的方剂,如银翘 散、桑菊饮等。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肺 常不足,外感时每易见夹滞、夹惊、夹痰等兼 证,故需在疏风解表药中适当加用,止咳化痰、 消食导滞、熄风镇惊的药物。
第十页,共34页。
2.止咳平喘法
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寒 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剂,如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热痰内蕴可用清热 化痰、宣肺平喘的方剂,如定喘汤、麻杏石 甘汤等。小儿患病后易虚易实,风寒之邪阻 滞肺络,极易郁而化热,转为外寒内热或痰 热之证,用药须及时调整。咳喘久发,则每 易由肺及肾,出现肾虚的证候,此时可加温 肾纳气方药,如黑锡丹、参蛤散等。
第十八页,共34页。
10.培元补肾法
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和肾不纳气之 证。小儿胎禀不足,肾气未充,筋骨软弱,故初 生婴儿颅囟不合,肾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充裕。 若胎禀不足,或疾病的影响,均导致肾气亏虚, 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证见囟门 逾期不合,头颅明显增大,坐、起、站、立、生 齿明显迟于同龄小儿,夜尿频多,遗尿等。常用 方剂为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参蛤散、黑锡 丹、桑螵蛸散等。小儿常见肝肾同病、脾肾同病 或肺肾同病,治疗时应配合养肝、健脾、补肺之 品。
第十七页,共34页。
9.健脾益气开胃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运失常所致的泄泻、
疳证、厌食等证。见体倦乏力,神疲懒言,食后腹 胀,舌淡,苔薄,脉弱等。盖胃主受纳水谷,脾主 运化精微,若脾胃失调,生化之源不足,势必影响 小儿的生长发育,且容易感邪而致病,气虚与脾虚 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治气虚时多从健脾着手,健 脾时多借助补气,故健脾与补气配合运用。常用方 剂为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健脾丸 等。脾虚气弱的小儿由于运化失职,常出现食欲不 振,故健脾补气方药中可佐加砂仁、陈皮、佛手、 谷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理气消导之品。

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治法概要

位置:两手掌大鱼际 作用: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常用治疳证、哮喘。
八、其他疗法
※刮痧疗法: 用刮具蘸水或植物油,直接或间接在一 定部位的皮肤上反复划刮,使皮肤出现紫红 色的痧点,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 有疏畅气血、开窍醒脑、发表清热、解毒泄 浊、运脾和胃、行气止痛等功效,常用治绞 肠痧、中暑、瘟疫、感冒、落枕等证。




治疗滞颐,可用下列哪味中药研粉敷于 涌泉穴: A .麻黄 B .附子 C .车前子 D .西河柳 E .吴茱萸




刺四缝疗法常用于治疗:
A .鹅口疮和口疮 B .疳证和厌食 C .腹痛和泄泻 D .咳嗽和哮喘 E .惊风和痫证




患儿,5岁。腹部刺痛1周,痛有定处,按之痛 剧,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其治法是: A .活血化瘀 B .消食导滞 C .温中缓急 D .散寒止痛 E .通腑行气
捏脊疗法
八、其他疗法(二)针灸疗法:
常用治脑性瘫痪、遗尿、哮喘、泄泻、痢疾、小
儿麻痹症、小儿暑温后遗症等。
※头针: “头为诸阳之会”,“诸经皆归于脑”
以及手足三阳经脉都会于巅顶等理论,针刺头 皮调整经气平衡,通经活络。 ※耳针(耳压):内脏、躯体有病,耳壳相应区 出现病理反应点,称耳穴。
八、其他疗法
小儿药物治疗概要
目 的 要 求:

掌握儿科常用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及其适应症 熟悉儿科口服给药法,捏脊疗法,刺四缝疗法。 了解儿科临床常用的现代治疗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小儿内治法药物用量计算、小儿捏 脊疗法、儿科常用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及其适应

病例1:

第四单元儿科治法概要

第四单元儿科治法概要

第四单元儿科治法概要(一)中药内治疗法1.用药原则(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由于小儿生理病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要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

当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机时,应因势利导,引邪外达,从表而解,不可凉遏而使表邪留恋,不可发汗太过耗损卫阳,也不可骤然固涩而闭门留寇。

(2)处方轻巧灵活: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在治疗时,处方也就应轻巧灵活。

要根据病儿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及脏腑功能,灵活运用,不宜呆滞,不可重浊,不得妄加攻伐。

用药时应注意寒勿伤阳,热勿伤阴,补不碍邪,泻不伤正。

对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峻下、毒烈之品,均当慎用,即便有是证而用是药,也应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以免耗伤小儿正气。

(3)注意顾护脾胃: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后天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赖脾胃健运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

儿科医师应十分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切勿使之损伤。

患病后注重调理脾胃是儿科的重要治则。

(4)重视先证而治: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

尤其是外感热病,病情发展迅速,而医者在诊察之后,病家需取药煎煮,直到汤药喝下发挥药效,需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化。

因而,医者应把握这种变化,揭示病情的演变规律,提前一步,在相应的证候出现之前预先落实治疗措施,先发制病,药先于证,先证而治,顿挫病势,防止传变,达到治病防变的目的。

即使是治疗内伤杂病时,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已成定理,但补虚致滞、泻实伤正、寒祛热生、热清寒至之变也不可不知。

故用补益的同时,应注意兼以消导,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注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热药时注意病情热化而稍佐以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寒内生而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先证而治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