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小公园历史与文化保护
汕头小公园——带你走进真正

个人对家乡的这片骑楼建筑群总有挥之不去的情结。
一座骑楼一座城
• 骑楼进入中国后,由于它的实用性、 装饰性和相对于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 更有优势,也因为许多外国商人高级 店铺的示范作用,迅速在沿海的台湾、 香港、广州、海口、厦门等对外贸易 和文化交流活跃的城市和地区生根, 发芽,遍地开花,并像周边城市扩展。 由于骑楼的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 建筑师,而是普通的工匠。但他们凭 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 对西式各种风格的建筑加以“模仿”, 并在模仿中对西方建筑进行了大胆的 改良和创造,融入了本地的文化传统, 造就了各地活泼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
• 而这些碉楼正是“骑楼”的衍生建筑 物
From: 博客——张 芸 楼 散文——骑
• 骑楼,南方的骑楼呵,你是路旁房屋宽 宽的帽沿。 • 七月酷暑,当热带的阳光烧灼着皮肤, 人们以干裂的嘴唇嗫嚅着:给我一朵云、 一丝风、一滴雨吧,这时,你默默地为 他们撑开一片阴凉。在你的遮蔽下,卖 雪条冰糕的少年以甜脆的嗓音召唤顾客, 午间的炎热不再促闷地坠压在人们心头。 • 人们也不再顾忌上街和探亲访友,在绵 绵的雨天。空落落的路上,雨花开了又 谢了;天空挤满灰霾霾的浓云,雨在风 中斜斜地飘着,只有你,为人们撑开一 片晴朗。淅沥的雨声不再使人厌烦,而 是和着从容的笑声,在耳轮里荡起美丽 的涟漪。 • 有一天,我在你身边走过,突然想到, 那将是一个幸福,如果我也能象你一样, 在人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送去一片荫 凉,或一片晴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别的骑楼 仿哥特式骑楼
• 仿哥特式骑楼遗存主要分布于广州老城内, 它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了明 显的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 风格
南洋式骑楼,盆友了解一下吗?
• 南洋式骑楼则是一种在南洋地 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形式并为 国人所借用,即在女儿墙上开有 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洞 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 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 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但自此却 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汕头小公园开埠后风貌建筑及文物建筑介绍

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1858年(咸丰八年)4月,占领广州的英法联军逼近大沽口,美国驻华公使伙同英、法、俄三国公使联袂到达大沽外,照会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
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清政府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
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谈判。
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使,但还是一再恳求美使与俄使居中调停。
列卫廉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欺骗清政府。
6月7日,美使列卫廉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
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
其中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
上个世纪20、30年代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汕头逐渐形成了小公园片区。
小公园是汕头旧城繁华商业区的中心,是指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五向道路交接的街心广场,也泛指由国平、升平、安平、居平、永平等放射加环形商业街道组成的传统街区。
小公园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它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以及多元复合的潮汕地缘文化等三个主要特征,成为汕头这座近代城市的历史形象和地方特色,是富有魅力的城市个性和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
1929年国平路、安平路相继拆建后,当时在镇邦街营业的百货商南生公司抓住机遇于1932年在小公园中心位置建成了南生公司新址,其后不少资本家便围绕这一中心买地建商店,1934年12月在小公园的空地上建成了中山纪念亭,这里便逐渐形成热闹的商业街区。
汕头小公园在20年代末到抗战前夕全面建成,汕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是背景因素,而侨资在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约占总投资的2/3,建侨房2000多幢,而且是成街成坊地进行建设,这是保证小公园能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地进行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从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小小的汕头商埠共有19条街道崛起清一色的骑楼建筑。
沿街骑楼建筑层数多为3~4层,构成了整齐划一的天际轮廓线,骑楼开间多为4~5米,进深2~2.5米,形成了不间断、全天候的骑楼街。
金平区小公园风景介绍

金平区小公园风景介绍
小公园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是中国最小的公园,广义上的小公园包括周边的安平路、国平路、升平路等商业街区。
其风景介绍如下:
小公园文化街区成形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各种骑楼、洋楼为主,是南方最具异国情调的商业街区之一。
区域内的百货大楼是很多老汕头人、华侨的集体记忆。
小公园一带过去是整个粤东地区的经济中心,很多外地人到汕头城的时候都要专程来打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片街区的建筑物日渐残旧,其中有一部分成为危楼,街区的人气日渐凋零。
近年来,当地对小公园街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维护,百载商埠的历史氛围重现眼前。
参观小公园,一方面会喜欢这里的建筑风格和街市氛围,另一方面也希望汕头能够奋起直追,重拾辉煌。
小公园街区现在是汕头市著名的网红景区,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是理想的拍照背景,藏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小店虽然没有华丽的装修,但本土特色浓郁,诸如甘草水果、糖葱薄饼、粿条汤、牛肉丸汤都值得一试。
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相关描写

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相关描写
《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
在汕头市的小公园中,有一座静谧而庄严的建筑,它就是中山纪念亭。
这座纪念亭是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的,也是汕头市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纪念亭的建筑风格典雅简约,四周是白色的柱子支撑着华丽的顶部,整个建筑显得端庄而稳重。
在精心打理的花园中,纪念亭更显得庄重肃穆,周围是茂密的树木和缤纷的花草,给人一种静谧而舒适的感觉。
在纪念亭内部,有一块巨大的石碑,记录着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以及对他的崇高敬意。
同时,附近还摆放着一些花圈和鲜花,是一些热爱孙中山先生的市民和游客们特意前来瞻仰和缅怀的。
每逢重大节日或者纪念活动,这里都会挤满了前来祭奠和缅怀的人们,其中既有长辈们慕名而来,也有年轻一代在这里得到历史启蒙。
孙中山先生杰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的革命事迹,使得这座纪念亭成为了汕头市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
纪念亭是重温历史、缅怀先烈的一处圣地,也是市民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崇高纪念和对他的崇高敬意,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小公园资料

小公园资料汕头市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中心,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这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
历史汕头市小公园是上世纪30年代初建设的,有假山、喷水池,树有“万国来朝”牌。
1934年4月续建一座八角楼,红柱绿瓦,亭四周筑石椅,名为“中山纪念亭”,俗称小公园。
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亭遭拆毁。
1985年园林部门在原址重建假山、喷水池,植种椰子树、鱼尾葵等乔木和灌木,作为街心绿岛。
1997年升平区鮀岛建筑公司重建“中山纪念亭”,小公园雅观倍增,独具一格。
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旧城的胜迹,是汕头历史商业繁华的见证,也是海内外潮汕乡亲和友人思乡流连怀旧的好去处。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汕头市的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中心,周边汕头市小公园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区内有汕头市历史最悠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纺织品大楼(永安公司)和100多家商店,虽然她正在老去,但这里曾有过最纯粹的独特商业文化,有过许许多多汕头人的梦想和荣耀、挣扎与希冀。
小亭历史建成于1934年12月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1969年在“破四旧”的动荡岁月中灰飞烟灭、被夷为平地。
新时期开始,百废俱兴,中山纪念亭应运复建。
这座外表普普通通的小亭时时牵动着汕头的神经,甚至成为联结海内外的“脐带”。
自小公园中山纪念亭重建以来,这一带经常会看到这种场面,平静的街区突然间停下了旅行团的大巴,走下来的大多是来自海外的潮汕人,这时老城的中心又热闹了一阵。
汕头市小公园景点

汕头市小公园景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汕头市是一座美丽的沿海城市,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和旅游胜地。
在这座城市中,有许多小公园景点,它们以其独特的风光和悠闲的氛围吸引着无数游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汕头市小公园景点的魅力。
首先要介绍的是位于市中心的中山公园。
这座公园是汕头市内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占地面积达到了30多万平方米。
中山公园内有茂密的树木和华丽的花卉,环境优美,气氛宁静。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散步,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中山公园还有多处休闲设施,比如健身区、休闲亭和游乐场,供游客们休闲娱乐。
其次要介绍的是潮阳区的凤凰山公园。
凤凰山公园位于市区东北部,是一座以凤凰山为中心的综合性公园。
这座公园依山而建,山上树木葱郁,风景宜人。
公园内有几个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吸引了众多水鸟在此栖息。
在凤凰山公园里,游客们可以登高望远,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感受到青山绿水的魅力。
公园内还有一些文化古迹和纪念碑,让游客们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再来介绍的是位于澄海区的观音山公园。
观音山公园是一座以观音山为中心的文化公园,建立在一处海边山脚下,景色壮丽。
公园内有一座高大的观音塔,塔顶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的雕像,十分庄严肃穆。
这座公园还有一条长约5公里的环山小路,供游客们步行游览。
在观音山公园里,游客们不仅可以享受到自然的美景,还可以感受到宗教的神圣和文化的底蕴。
最后要介绍的是潮南区的南山公园。
南山公园位于市区南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公园。
公园内有一座古老的南山寺,建筑雄伟,气势磅礴。
寺内供奉着几尊高大的佛像,每天都有众多信徒前来磕头礼拜。
南山公园还设有几处休闲区域,供游客们休息和娱乐。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宗教和文化的结合,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和智慧。
汕头市的小公园景点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这些公园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够前来汕头市,探索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小公园景点,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和人文的魅力。
广东汕头小公园亭游后感

广东汕头小公园亭游后感一个小公园,一部汕头史。
作为汕头开埠区的核心地标,小公园承载着许多市民、潮籍侨胞的集体记忆。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它的变迁吧!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是几代潮汕人的集体记忆,也是旧汕头埠繁华的见证。
事实上,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经历了三次“修建”,背后既有潮商的商战故事,也有后来潮商的故土之情。
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初,香港大新公司欲在此开展贸易活动,南生公司及周围商号的之后表示愿意捐款修建孙中山纪念亭,以此“逼退”大新公司。
1934年12月,中山纪念亭落成,成为第一代小公园亭。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小公园亭遭受毁坏,变成一片空地。
直到1997年,时任汕头市鮀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郑良奇出资出力,参照资料重建起小公园亭。
作为汕头开埠区的核心地标,小公园承载着许多市民、潮籍侨胞的集体记忆。
小公园不单是市民休闲纳凉、外地游客观光的好去处,更是海外游子寄托思乡情感的地方。
如今,人们看到的小公园亭,则是在2016年再次修缮修复。
据悉,小公园亭的重修基本重现了第一代的古老工艺,重建使用最好的千年不腐柚木,运用中国传统的榫卯工艺修复,像“搭积木”一样搭建起来,构筑纪念亭的主体,整个搭建过程不用一颗钉子。
栏杆、琉璃屋脊、亭盖等细节也都“修旧如旧”,步级、扶栏、地面等采用花岗岩。
此次修复完全还原1934年小公园亭始建时的尺寸和工艺,尤其是木结构部分,使用的是有着“千年不腐”之誉的缅甸柚木。
整个施工按照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这些全木结构的构件,加工完后就开始安装,还原超过90%。
随着小公园街区标志性建筑的修缮完工,越来越多海内外潮人、游客慕名而至。
小公园亭周边,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有的带着家人重游故地,有的赞叹亭内木结构的精巧,驻足拍照留念。
长期以来,作为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以小公园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海内外潮人魂牵梦系的精神家园,更新与保护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如今,经过保育活化,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再度成为汕头的热门“打卡地”,聚集了汕头海关钟楼、南生百货大楼、汕头邮电总局大楼、老妈宫及戏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中山公园等景观。
汕头市小公园介绍文字

汕头市小公园介绍嘿,朋友们,今儿咱们聊聊汕头市的小公园,那可真是个充满故事的地儿,满满当当的都是老汕头的味道。
你走进小公园,第一眼就会被那片标志性的中山纪念亭给吸引住。
那亭子啊,就像个老大哥似的,矗立在那儿,风风雨雨几十年,见证了汕头这座城市的风起云涌。
老人们常说,这亭子有灵气,每次走过去都得绕个圈儿,讨个好彩头。
我呢,每次去也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抬头看看那亭顶,心里头就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敬意。
围着中山纪念亭转一圈,你会发现周围都是骑楼。
这些骑楼啊,简直就是汕头历史的活化石。
你想象一下,以前的人们在这些骑楼下摆摊、喝茶、聊天,那该多热闹啊!现在虽然时代变了,但骑楼的风貌还是保留了下来,走在下面,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
特别是那些斑驳的墙面,还有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砖瓦,都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说到小公园,那还得提提它的地砖。
你瞅瞅那些地砖,一块一块的,都是历史的痕迹。
老人们说,这些地砖是以前有钱人家捐的,每一块都代表着一份心意。
我每次走在上面,都感觉自己像是在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
而且啊,这些地砖还特别有特色,什么图案都有,简直就像个迷宫似的,让人忍不住想走一走,探探险。
小公园里啊,还有一些特别的小店。
这些小店啊,就像是隐藏在都市里的秘密花园,每次进去都能发现点新玩意儿。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店里发现了一副手工制作的汕头地图,那地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简直就像是把整个汕头都装进了那张纸里。
我当时就被迷住了,赶紧买了一副带回家,现在还挂在墙上呢。
除了这些小店,小公园里还有一些传统的潮汕小吃摊。
这些小吃摊啊,简直就是吃货们的天堂。
你想象一下,手里拿着一份热腾腾的牛肉丸,嘴里嚼着一块香脆的炸春卷,那滋味,简直了!而且啊,这些小吃摊的价格还特别实惠,每次去我都能吃得心满意足,还不用担心钱包会大出血。
当然啦,小公园也不只是个吃喝玩乐的地儿,它还是个文化的聚集地。
你经常能在那里看到一些老人在下棋、写书法、唱潮剧,那氛围啊,别提多浓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市小公园历史与文化保护高一(2)韩逸凡57号一.内容简介小公园为汕头老市区,20世纪30年代曾经是繁盛一时,记载着百载商埠的风风雨雨,传达着汕头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与人文风貌。
她那优雅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织网交错的街道布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华灯初上的繁华景象,在一个世纪的洗礼后,仍默默地为我们讲述这段美丽的记忆。
如今,昔日皇女难下嫁,随着城市的发展,小公园逐渐失去了市中心的优势地位,她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华丽的装饰已经退去了原来的美丽,“危楼勿近”的标示让人们敬而远之,陪伴她的只有流落的贫民,怀旧的白发老人。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二.小公园历史1.百载商埠1858—1921 西方殖民者侵入,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他们看中了汕头优良的港湾条件,汕头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成为了半殖民商埠。
随着航线的开辟,外贸的发展,重要铁路的建成,汕头的城市雏形逐渐形成。
汕头人民积极与海争地,加上韩江泥沙淤积,三角洲界推移,以及南面海潮冲积沙脊延伸,陆地向西南方向延伸,形成了大面积的滩地。
小公园就是在海滩上初建的。
1921—1939 战乱较少,交通条件改善,汕头经济快速发展,1936年成为仅次于上海和广州的第三大港。
此时西方受一战与经济危机的影响,对华经济侵略缓和,洋货进口少,给了民族企业发展的契机,但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少。
商业贸易的发展,民族轻工业的起步,使汕头城市人口增加,市区规模扩大。
1934年城市人口达21万,市区面积3平方公里多,当时全国人口大于20万的城市只有20多座。
1929年以前,汕头街道弯曲,狭窄崎岖,遇雨积水成河,对商业发展不利。
1929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用三合土铺设了新道路,以小公园亭为中心延伸了“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即永安,永泰,永平,永兴,升平五街,整个街区呈环状放射状。
此时的小公园是全市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
1922—1937年间填海造地50万平方米。
随着韩江航运的发展,乌桥镇也纳入市区,工厂广布,为贫民居住。
随着人口的增长,市区内商业区地价上升,市区东部的崎碌空地,环境优美,地价低廉,成为新的住宅区。
自此,东起外马路尾,北自乌桥,西.南至海滨的小公园中心城区形成了。
1936—1949 1939年6月,日军侵华,海外贸易中断,再加上东南亚经济不景气,许多华侨破产,工商业倒闭,人口大减。
到1945抗战胜利,人口仅余10万。
小公园渐渐衰落。
但在这里,有南生,广发,振源,平平等公司倡导人民抵制日货,声援抗战的爱国之举。
国民党统治期间,投机商业活动活跃,通货膨胀日益严峻,民族工业一蹶不振。
2.商业文化潮汕地区古有重商之风,潮汕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早开放的港口城市,海上对外贸易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的发育。
晚清时期,清政府逐步认识到商业本身于国计民生的的重要性,转变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商主义逐成为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使潮汕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赚钱赢利不再被看作是卑鄙的。
由于汕头相对于潮汕其他地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具有优势,而重商主义理论提供给人们追求财富的有效途径,又恰恰是对外贸易,所以重商之风日盛。
1858年,恩格斯便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提到:“汕头是中国惟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1861年,汕头成为对外通商口岸,随着近代汕头的开埠,潮汕社会实现了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潮汕传统文化也实现了从农业文化向商业文化的嬗变。
汕头商业繁盛,赢得了“百载商埠”的美誉。
汕头商人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和朴素商业价值观赚取了巨大财富,以敢闯敢拼、勤劳、聪明和善于经营而闻名于世,开埠后汕头发展迅速,到上世纪20年代汕头独立建市并取代潮州市成为潮汕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成为当时在广东是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
可见,汕头的商业价值地位很早以前就已闻名于世。
小公园的商业价值在当时十分明显。
街上熙熙攘攘,行人摩肩接踵。
永安路汇集了大行大铺,永泰,永兴是药材店和“炒币”。
有南生,广发等百货公司,成发,广源村等丝绸庄,大光明,大观园等戏院,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文化机构,央行,交行,农行,汇丰等银行和钱庄的分支机构,以及具有潮汕特色的侨批局。
永平路以西鳞次栉比的批发商行,出售来自沪津的百货,布匹,来自长江,泰国,越南,柬埔寨的大米。
这里吸引了李柏桓,胡文虎,陈慈簧等企业家前来开商行。
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柏桓与1920合资创办的南生公司(右上图)为近代粤东首屈一指的综合大楼。
一二楼为日用百货,三四楼为中央酒楼,五至七楼为旅社,集购物,游乐,筵宴,住宿于一身。
拥有汕头首部电梯。
左下图为永安堂制药厂,为新加坡华侨“报业巨子”胡文虎创办,生产驰名中外的虎标油。
小公园的放射环状布局形成蛛网布局,蛛网方向不准,顾客易迷路,而商店相连,物美价廉,商贩与店员热情好客,顾客也乐于享受购物乐趣,大方“挥金”。
小公园特色的骑楼建筑,将门廊完全开放,毗连串通成沿街廊道,使街道与店铺之间形成连续,有遮阴的空间,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为店面橱窗。
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建筑。
,买家与卖家的温馨感、邻里感,顾客接近商品货样的信任感、零距离感,逃避汽车伤害的安全感,是那些令人敬而远之的,冷冰冰的玻璃墙无法比拟的。
无论是日晒还是下雨,顾客都能毫无顾虑地购物。
即使不购物,行人也有一个暂时的避雨处,热情的店主请你坐下聊天;炎炎夏日,店主摆开茶几,泡上浓浓的功夫茶,或煮上几壶凉茶,坐在门口的竹椅上,偶尔热情地招呼过路的你。
商业文化,市民文化,就在这小公园慢慢酝酿着。
3.近代建筑——骑楼骑楼建筑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宋时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廊与“坊”廊,与更早期的干栏式建筑也不无关系。
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16世纪后半叶,南欧地中海沿岸城市也广泛分布有骑楼建筑。
广东是我国的近代骑楼主要的发展地区,骑楼主要分布在濒临南海,比邻港澳的东南沿海和粤中地区为主,其原因是这些地区历史上出国移民经商谋生的人数众多,是著名的侨乡,大量的华侨往返为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异域文化影响,其中也包括侨乡城镇独特的建筑风格,骑楼成为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形式。
汕头骑楼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早在清末民初,随着海运的开禁,华侨华人和外国人士的增多,特别是汕头开埠,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华侨出入国口岸之一,而汕头口岸华侨出境人数在国内各口岸居第一位。
民国初期汕头的华侨开始在家乡投资兴建的民居,汕头的骑楼也不少是当时由归国华侨投资兴建的,这种特殊情况导致汕头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能够更为直接地受到海外建筑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华侨依据从侨居国带回的建筑图纸甚至明信片加以模仿和学习,从而建造出一大批西式骑楼。
而这个时期正是西方国家巴洛克建筑风靡的时期,从而引发汕头民居仿巴洛克式建筑的盛行。
应该指出的是汕头民居仿巴洛克式建筑的盛行,与这种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由于巴洛克建筑本身就有炫耀财富、追求新奇和表达情感等性格特征,而这又正好契合归国华侨炫耀财富,以及当时的人们以一种追求新奇的心态来看待西方建筑和文化的这样一种心理,这也是导致仿巴洛克样式建筑能够迅速在当时的汕头流行,并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心理文化因素。
随后本土的一些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也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材料带到潮汕地区,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正是华侨的投资改变了汕头的城市布局、民居建筑模式。
汕头骑楼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小公园的沿街骑楼,小公园片区是汕头的发祥地,小公园及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街道形成放射状分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
其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街道特色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是“百载商埠”汕头市的个性魅力体现,也是汕头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
汕头地处亚热带,境内温湿多雨,夏季气温高,目照时间长,全年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常常是烈日、台风、暴雨、雷阵雨交替进行。
炎热、潮湿两大特点给人居、经商、购物等活动带来许多不便。
由于骑楼街可让行人在其间行走时避凤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条件,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骑楼的美学价值很高,有多种形式:仿哥特式,仿巴洛克式,古罗马券廊式,南洋式等。
上图为仿巴洛克建筑,大量采用半圆形阳台和铁栏杆或石材,抹石镂空栏杆。
左上图为满洲窗,右上图为形式多样的窗,左下图为三角形山墙花式,中西结合。
右中为汕头大厦,原为“永平酒楼”,立面对称,入口处为二层通高拱门,采用爱奥尼巨柱,开窗规则为八扇长条木窗,均挑出阳台并装饰铁栏杆。
右下角为邮局旧址。
混凝土结构,采用西方古典柱式,讲究对称。
采用木质百叶窗,夏天有利于遮阳和通风。
小公园的建筑,主要有富人的宅院或住宅,外国商人办的洋行和花园别墅,以及中等学院校址,是居住、文教区。
而不远处的乌桥岛,主要为工厂的劳工居住,人口密度大,达3.8万人每平方公里,拥挤,破旧。
4.光荣革命永平路1号永平酒楼,曾经举行过罢工工人联欢会,争取工人阶级利益。
外马路243号,东征军政治部旧址,国民革命军指挥部。
民权路100号,大埔会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
5.人文精神小公园体现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
先人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打造汕头港的繁荣,为争取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排挤下,汕头的工商业艰难发展,归侨更是以实业救国的理念支持着民族资本主义。
小公园中西合璧的建筑,近代化的邮局,银行等公共事业,无不体现着对外来文化的虚心学习和接纳,同时又保持着民族的特色。
在外来侵略前,汕头人民上下一心,共同作战,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小公园的文化保护小公园的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由于城市的发展,东边大量高级住宅区与商业区的出现,大部分曾经的富商大贾迁出小公园,或是留下地产,或是卖掉,老城区的中心出现空洞化,老城区的地价一落千丈。
留下来的只有经济状况不好的居民。
由于战乱和人事变迁等原因,部分楼房的主人也不知何处。
而搬迁出去的人们的后代自然不愿回迁。
随着经济发展,有一些来汕务工的外地人员,便租住入这些租金低廉的房子。
渐渐的小公园成了名副其实的“贫民窟”,居住着大量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和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商贩、工人等,给社会治安和社区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小公园从原来的高级文教区变成“死角”。
小公园历经近八十载,大多数房屋经历风雨侵蚀,严重老化。
市政部门虽然把部分高危建筑进行入口封堵,用油漆涂上“危楼勿近”的警示,但安全隐患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不少摇摇欲坠的楼房边,依旧有人居住,经商;不少警示楼房前,依旧有流动商贩。
骑楼建筑密集,室内采光差,再加上有些废弃房屋,给了四害和细菌极好的生存空间,卫生问题不容忽视。
小公园的道路上方,离行人不到两米的高度,在楼房间是古老的高压输电线,杂乱,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