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绿色建筑九大指标(DOC32)(1)
独树一帜的台湾绿色建筑

独树一帜的台湾绿色建筑作者:李强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1年第08期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共有2818栋绿色建筑,若以密度计算,台湾绿色建筑密度位居全球第一,这些绿色建筑每年共节电8.9亿度,节水3.6963亿吨,回收二氧化碳5.99亿吨,节省经费25亿元新台币。
台湾资源贫乏,日常生活中98%的能源必须依赖进口,其中建筑占28%,故台湾自1999年起便开始推动节能减碳的绿色建筑。
初期的时候,台湾的建筑设计多沿袭国外;后来设计师发现,欧美的寒带建筑造型并不适合台湾的湿热气候,如无遮阳功效的玻璃温室或水平大天窗这样的设计,只会更加浪费空调耗费的电力,并不能真正达到节能的目的。
因此建筑师们开始思考:要怎么样才能将建筑与台湾的自然生态结合?跟台湾的有机农业的认证一样,绿色建筑也有它评估的标准。
台湾绿色建筑的定义是“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建筑物”。
为鼓励兴建省能源、省资源、低污染之绿色建筑,台政府公告受理“绿建筑标章”申请,标章的审核需进行绿色建筑九大指标系统的评估,包括绿化量指标、基地保水指标、水资源指标、日常节能指标、二氧化碳减量指标、废弃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改善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与室内环境指标。
其中只要建筑物本身符合两个标准以上的都可以被称作绿建筑;等级由合格至最优等,依序分为合格级、铜级、银级、黄金级、钻石级等五级。
绿色图书馆——台北市图书馆北投分馆台北市图书馆北投分馆是台湾首座绿建筑图书馆,而且获得台湾绿建筑最高荣誉“钻石级”的殊荣。
图书馆由于地处温泉水脉,可避免硫磺气的侵蚀,建物使用木材及钢材,而且建材皆可回收再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
图书馆外墙采用大量阳台深遮阳及垂直木格栅,减少热辐射进入室内,降低耗能达到节能效果。
图书馆屋顶为轻质生态屋顶,设有太阳能发电板,设置容量为16KW电力,可用于景观照明的电力来源。
而斜坡屋顶设计可涵养水分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浇灌植栽及冲水马桶,达到绿化与减少水资源浪费。
台湾的绿色建筑

使建筑融入自然与地域的气候环境——浅析台湾地区的绿色建筑摘要:本文从自然、地域气候环境角度出发,主要阐述了台湾地区的绿色建筑,介绍其与自然、地域气候的关系,提出了使建筑融入自然与地域的气候环境的建筑设计理念,为东南亚热带气候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然与地域气候环境台湾地区绿色建筑前言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
建筑设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自然与地域气候环境的制约。
因此,可以说建筑风格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自然、地域建筑气候环境的特异性早就的。
1台湾地区绿色建筑综述台湾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区,在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中属于IV A区(如下图)。
该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是:(1)建筑必须充分满足防热、通风、防雨的要求,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温;(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构造设计时应开敞通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利于建筑被动降温;(3)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宜设遮阳,或采取水平和垂直绿化等遮阳措施;(4)应注意防暴雨、防洪、防潮、防雷击,在建筑小区和城市道路两侧设置骑楼或形成中庭等传统手法对此十分有益;(5)夏季施工应对应有防高温和暴雨的措施;(6)应注意防热带风暴和台风、暴雨袭击及盐雾侵蚀。
台湾地区自1995年首次将“建筑节约能源设计”纳入“建筑技术规则”以来,岛内逐步开展绿色建筑推广运动。
短短数年内,绿色建筑思潮不但在学术界、媒体界蔚为风气,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引起了强烈地反响。
针对台湾建筑营造存在的种种与建筑气候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绿色建筑推广运动提出了使建筑具有亚热带建筑文化风格的主张。
所谓亚热带建筑文化风格,最具体的建筑特征无非就是“适中的开口”、“丰富的阴影”等表情。
2台湾地区绿色建筑实例分析2.1台湾成功大学绿色魔法学校(1)项目简介台湾成功大学绿色魔法学校被称为“东方诺亚方舟”,是台湾环保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项目,号称世界第一座“亚热带绿建筑教育中心”,2009年已经顺利取得台湾“钻石级绿建筑候选证书”之认证,预计将进而取得美国绿建筑协会“白金级绿建筑”的认证。
绿色建筑指标

绿色建筑指标所谓绿色建筑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有安全的室内环境, 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 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
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 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
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 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 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 而对内部环境, 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 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 温度问题(Thermal Problem)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
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 但是,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室内达到绝对舒适, 容易引发出/” 空调病/” 问题, 且消耗大量能源, 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
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 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 并善于应用自然能源。
另外, 现在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 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
因此, 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 要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
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2 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 、V oice Problem)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
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 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
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 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 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
绿建筑九大评价指标

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1.生態多樣性指標使基地裡的物種多樣化..包括動物..植物..目的~避免因建築導致物種滅絕方法~生態綠網..生態水池..生態水域..濃縮自然..等2.綠化量指標顧名思義就是在基地內綠化..因為植物有吸取二氧化碳的功能目的增加二氧化碳固定量..固定在植物體內方法多種植喬木..避免草坪..立面及屋頂綠化3.基地保水指標將雨水保存在基地內目的~由於都市不透水層居多..增加透水舖面可減少都市洪荒方法~使用透水舖面..儲留空地...等4.日常節能指標減少人工設備使用率..以達到減少消耗能源目標目的減少空調使用量..善加利用照明使用..將減少用電量方法建築物配置節能..外遮陽..浮力通風..空調分區..照明方式..建築能源管理等5.CO2減量指標建築物建造時減少混凝土使用..減少CO2產生目的~混凝土製造時會產生大量CO2..以簡單的方法可減少產生量方法~鋼構造..木構造..結構輕量化..構造簡單化...等6.廢棄物減量指標建築物施工或拆除時減少不必要的廢棄量目的~建築設計時多使用自動化即模矩工法..可減少施工和拆除時的廢料方法~預鑄工法..使用可回收建材..自動化工法...等7.水資源指標將與水和雜排水再利用..以減少自來水使用量目的~利用簡單的設施將雨水儲存..污染較少的排水重新處理..運用在不需清潔度的地方..來節省用水方法~雨水再利用..中水在利用...等8.污水與垃圾改善指標將污水與垃圾統一管理目的~目前建築長把污水合流..導致河川容易污染..將其統一管理可改善自然環境方法~油脂節流器..雨污水分流...等9.室內環境指標改善室內環境..避免危害人體健康目的~運用簡單的設計方法..以及自然的建築材料..防止危害健康方法~室內通風..使用綠建材..調濕材料...等1.1何謂生物多樣性所謂「生物多樣性」係在於顧全「生態金字塔」最基層的生物生存環境,亦即在於保全蚯蚓、蟻類、細菌、菌類之分解者、花草樹木之綠色植物生產者以及甲蟲、蝴蝶、蜻蜓、螳螂、青蛙之較初級生物消費者的生存空間。
全球9大绿色建筑标准

全球9大绿色建筑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绿色建筑标准是指为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人类健康而设定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标准。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开始关注绿色建筑标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些标准涵盖了建筑设计、材料选择、能源利用、水资源管理、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以确保建筑在使用阶段具备环保、节能、舒适的特点。
绿色建筑标准的引入旨在促进全球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居住者提供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介绍全球9大绿色建筑标准,其中包括领先的国际认证标准,如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的LEED认证,以及其他重要的绿色建筑标准,如德国绿色建筑委员会(DGNB)的认证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GBAS)。
通过对这些标准的详细介绍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各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实践经验。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全球绿色建筑标准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深入了解不同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评估方法,并对如何应用这些标准进行战略性决策提供指导。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享,能够进一步推动全球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筑师、设计师和业主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介绍全球9大绿色建筑标准,文章结构如下:2. 正文2.1 绿色建筑标准12.2 绿色建筑标准22.3 绿色建筑标准32.4 绿色建筑标准42.5 绿色建筑标准52.6 绿色建筑标准62.7 绿色建筑标准72.8 绿色建筑标准82.9 绿色建筑标准9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全球范围内九个重要的绿色建筑标准。
每个标准将包括其定义、特点、应用范围、主要原理等内容的介绍。
这些标准代表了全球绿色建筑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最高要求。
3. 结论3.1 总结3.2 展望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全文内容,提炼出各个绿色建筑标准的关键点,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展望部分将对绿色建筑标准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指出可能出现的新的绿色建筑标准,并对绿色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令人期待的展望。
全球9大绿色建筑标准

全球9大绿色建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全球9大绿色建筑标准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阶段都采用了环保、节能、资源回收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建筑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通过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绿色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舒适性。
以下是全球9大绿色建筑标准的介绍:1. LEED(美国绿色建筑评估系统):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推出的一套绿色建筑评估和认证体系,包括能源与大气、材料与资源、水资源、室内环境以及创新与设计过程等五个方面。
LEED通过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进行评估,并根据评级标准为建筑提供相应的认证。
5. 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生命建筑挑战):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是一个更为严苛的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建筑实现零排放、零碳足迹、零污染、零能耗和零水浪费的目标。
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通过对建筑的生态系统性能、社会与文化价值、生态卫生、资源利用和运营等方面进行评估,为建筑提供生命建筑认证。
8. Minergie(瑞士绿色建筑标准):Minergie是瑞士联邦政府推出的一套绿色建筑标准,旨在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室内舒适性。
Minergie标准主要关注建筑的能源消耗、空气质量和照明等方面,并通过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进行评估,为建筑提供Minergie 认证。
全球9大绿色建筑标准是为了引导和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的评估,为建筑提供绿色认证,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建筑都能符合这些绿色建筑标准,为地球环境和人类未来提供一个更加可持续的生活空间。
第二篇示例:全球绿色建筑标准的相关规范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标准旨在促使建筑行业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绿建筑评估指标一

●1987:聯合國WCED發布了 「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 ●1987:「蒙特婁公約」限制氟 氯碳化物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
●1983:UN第38屆大會設立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
●1981:UIA建築師大會(波 蘭),「華沙宣言」提出「環 境建築學」的時代
●1992:「全球氣候變化綱要 公約」,降低CO2排放量巴西 里約「地球高峰會」,「里約 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 ●1995:土耳其伊斯坦堡「城 市高峰會」綠色建築都市、永 續城市 ●1997:日本京都「聯合國京都 世界氣候會議」「京都議定書」
水資源指標 ‧施工計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 築
環境共生建築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維護管理與其他措施
健康建築
廢棄物減量指標 ‧其他
環保建築
污水及垃圾改善指標
生態基礎指標
室內環境品質指標
基本要求 對環境課題提昇品質技術與基準
綠建築於建築設計之要求重點示意圖 基本法令規範
區域計畫法及施行細則 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 都市計畫法及省市施行細則 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 等 建築法及省市管理規則 管 山坡地開發建築辦法 制 國民住宅社區規劃及住宅設計 性 原則 法 建築技術規則(設計施工編與 規 設備編於外殼、設備、照明之 管制等) 台北市信義計畫區都市設計審 議要點等 環境影響評估法及施行細則 環境法令對空污、水污、噪音、 廢棄物與公共環境衛生等管制
1970
環境議題的重視 與建築節能草創時期
1980
1990 生態綠化與建築節能 法制化時期
2000 綠建築 推廣時期
●1981:營建署成立 ●1979:經濟部能委會 ●1982:墾丁國家公園公告實施 正式成立 ●1987:環保署成立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

台北市⽴图书馆北投分馆台北市⽴图书馆北投分馆—钻⽯级绿⾊建筑⼀、简介台北市⽴图书馆北投分馆是⾸座绿⾊建筑图书馆,座落于林⽊茂密、⽣态环境丰富的北投公园,与温泉博物馆⽐邻,地下⼀层,地上⼆层,建筑占地⾯积1989m2。
北投分馆历经了被检测出是海砂屋⽽遭拆除,重新以绿⾊环保的姿态矗⽴在台北市民⾯前。
新的北投分馆由九典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规划,美国Team Oregon提供建议于原址重建,于2006年11⽉17⽇隆重开幕。
⼆、⽓候条件台北属副热带季风⽓候,年平均⽓温22.4℃,年降⾬量2100多毫⽶。
5⽉底⾄9⽉为夏季,⽓温炎热潮湿,温度约为25.2℃-28.6℃。
10-11⽉为秋季,温度约为22.2℃-24.2℃。
12⽉⾄2⽉为冬季,⽓候较冷,温度约为15.3℃-18.5℃。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寒冷多⾬,但很少有低于零度的⽓温出现。
三、项⽬基本信息台北市⽴图书馆北投分馆位于北投温泉亲⽔公园,北侧紧邻北投溪,南侧与光明路相接,车流量⼤,噪⾳⼤。
东北侧是北投温泉博物馆,西邻溜冰场。
基地位于拥有⾃然⽣态的公园,是该馆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设计者企图将绿⾊建筑的观念实践在图书馆设计中,将图书馆融⼊北投公园⽣态、历史⽂化环境中,成为⼤⾃然中的⼀本书。
北投分馆由美国俄勒冈州专家及九典建筑师事务所规划设计,为与北投公园⾃然环境相融合的⽣态建筑,建筑以⽊构造为主,搭配钢材,外观仿佛⼀座⼤型⾼架树屋,达到⼈性化与环境友善的设计。
⼯程总造价1.29亿台币,占地8970m2,,建筑采⽤钢筋混凝⼟、⽊构建造,地⾯三层、地下⼀层,建筑占地⾯积1989m2。
因为原建物计划拆除重建,重建建筑须配合台北市即将新建的亲⽔公园规划。
本建筑结合了北投温泉特⾊采⽤⽊构造搭配钢材,是⾸座采⽤最⾼9项指标建设的绿⾊建筑图书馆。
建筑⼀层为主要⼊⼝,设服务台、期刊报纸区、电脑查询区;⼆楼为图书区、讨论室、会议室;地下⼀楼则为⼉童室、视听室及说故事区。
四、建筑设计师资料台北市⽴图书馆北投分馆由美国俄勒冈州专家及九典建筑师事务所规划设计,主建筑师郭英钊1959年⽣,美国UCLA建筑硕⼠、国⽴成功⼤学建筑学⼠,现任九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科技⼤学建筑系兼任讲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的绿色建筑九大指标XX的绿建筑定义 X世典教授对「绿建筑」下的定义:在建筑生命周期 (生产、规划、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过程) 中,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最低环境负荷的方式与手段,建筑最安全、健康、效率及最安全、健康、效率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的目标。
另外,林宪德教授认为「绿色建筑」并不是在建筑环境上种树植栽的绿化而已,而是一种对于居住环境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环保设计理念,是一种强调与地球环境共生共荣的建筑环境设计观。
X世典教授、杨谦柔研究生认为:绿建筑就是在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以最节约能源、最利用资源与最少废弃物产生的方式来营造安全、健康、舒适、效率、环保及低环境负荷的居住空间,并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且永续发展之目标的建筑环境设计观。
人因为居住需求而产生建筑开发行为,因而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些冲击影响。
因此,如何在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当中使人类的居住行为与营建活动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并且达到永续发展的目标就是绿建筑的设计手法与理念具体指标:一、生物多样化指针(6项指标) 包括社区绿网系统、表土保存技术、生态水池、生态水域、生态边坡 / 生态围篱设计和多孔隙环境(浓缩自然)二、绿化指标包括生态绿化、墙面绿化、墙面绿化浇灌、人工地盘绿化技术、绿化防排水技术和绿化防风技术三、基地保水指针包括透水铺面、景观贮留渗透水池、贮留渗透空地、渗透井与渗透管、人工地盘贮留四、日常节能指标 (1) 相关技术:建筑配置节能、适当的开口率、外遮阳、开口部玻璃、开口部隔热与气密性、外壳构造及材料、屋顶构造与材料、帷幕墙 (2) 风向与气流之运用:包括善用地形风、季风通风配置、善用中庭风、善用植栽控制气流、开窗通风性能、大楼风的防治、风力通风的设计、浮力通风设计、通风塔在建筑上的运用 (3) 空调与冷却系统之运用:包括空调分区、风扇空调并用系统、大空间分层空调、空调回风排热、吸收式冷冻机及热源台数控制、储冷槽系统、V A V空调系统、VRV 空调系统、VWV空调系统、全热交换系统、CO2浓度外气控制系统与外气冷房系统 (4) 能源与光源之管理运用:包括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照明光源、照明方式、间接光与均齐度照明、照明开关控制、开窗面导光、屋顶导光与善用户外式帘幕 (5) 太阳能之运用: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太阳能电池五、二氧化碳减量指标包括简朴的建筑造型与室内装修、合理的结构系统、结构轻量化与木构造六、废弃物减量指标再生建材利用、土方平衡、营建自动化、干式隔间、整体卫浴、营建空气污染防制七、水资源指标包括省水器材、中水利用计划、雨水再利用与植栽浇灌节水八、污水与垃圾改善指标包括雨污水分流、垃圾集中场改善、生态湿地污水处理与厨余堆肥九、室内健康与环境指标包括室内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生态涂料与生态接着剂、生态建材、预防壁体结露 /白华、地面与地下室防潮、调湿材料、噪音防制与振动音防制各分项屋顶构造及材料热湿地区纬度较低,屋顶接受极大日射热,,屋顶节能要考虑之因子如下:1.增加屋顶的遮阳能力:水平天窗会使ENVLOAD值剧增,XX水平方位的日射量为南向的2.78倍。
每在水平面开一面窗,在南面就必须减少2.78倍的开窗面积,可考虑改成侧向型天窗改善,避免大量的水平日射。
2. 增加屋顶的隔热能力:屋顶隔热层设在外侧较佳,并且加以利用屋顶空气层可以达到隔热与通风的目的。
技术原理说明:外壳构造及材料不透明部分的外壳之节能特性主要与壁体的热传透率(U值)即隔热能力有关,但是它也承受来自日射的吸热影响,因此增加隔热性能与降低日射吸热因子是其节能之道。
外墙构造应以能减少外界热量侵入为必要条件,在使用隔热处理时,必须配合建筑物之使用型态而决定,过份隔热对于室内发热量大之建筑物反而会增加其空调负担,应配合合理的遮阳设施及良好的通风计划以减轻外墙之受热量。
就外表面材料而言,以使用明度较高之表面材料增加反射率为宜,通常以浅色材料为佳,白色墙体具有90﹪之反射率而一般红砖混凝土建材则在10﹪~50﹪之间,相差颇大。
就外墙构造之热传透率(U值)而言:1.以12cm厚的RC外墙为例其U值高达3.78,而有良好隔热层的铝金属帷幕墙可在0.71以下,可知RC外墙既笨重且隔热能力又不佳,唯有加装隔热材才有良好之节能外壳。
2.轻量化的玻璃或金属外壳,只要加强中间空气层及隔热处理,就是十分优良的外壳。
开口部隔热与气密性有关开口部的气密性及隔热性相关原理分述如下:1.气密性:气密性不佳开口部的漏气量(间隙风)增大,在空调空间中造成了能量的损失,在非空调空间中则由于难控制冬季风漏入而产生不快,气密性差的窗户,对于阻绝外界噪音的功效亦不佳。
气密性高的开口通常亦有良好的隔音性,有隔绝噪音之好处。
2.隔热性:金属制门窗框如果没有良好的断热处理,则会引起热桥现象(Heart Bridge),所谓热桥现象为构造上厚度较薄之部位,或该部位所用材料不同,其热传导抵抗较小,热损失大多经过此部位,此部位之温度也较其它部位为低,因此易结露,此部位称为热桥。
因而增加室内之热负荷。
3.缓冲空间:门因出入关系常须开启,而引入更多的热负荷,设置除风室或玄关可减少因出入而增加之室内空调负荷。
技术原理说明:开口部玻璃玻璃的节能特性主要根源于两个特性,一是玻璃的隔热能力,亦是热传透率U值;另一则是玻璃的遮阳能力,亦即日射透过率ηi值。
然而,XX地区室内外温度差并非很大,而日射热却是很惊人。
因此,阻绝温差的热传透率U值比不上阻绝辐射传透的ηi值重要;亦即,在XX的玻璃节能对策首重玻璃的遮蔽性能。
外遮阳外遮阳设计在亚热带地区是节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影响整体空调耗能变动约两成左右。
例如南向仰角45度的水平遮阳版(一米窗高,一米遮阳深度)可轻易遮去68﹪的日射热,而室内遮阳百叶帘只能遮掉17﹪的日射热。
就热湿气候之建筑外壳遮阳重点如下: 1.热湿气候建筑外壳遮阳效果比隔热效果好。
2.外遮阳设施有助于减轻日射负荷,其节能效果对于室内发热量大的建筑物更形明显。
适当的开口率在炎热的XX,过大的开窗面积是造成空调耗能的主因。
开窗因素在XX占了所有耗能因素的六成,因此适当的开窗设计是建筑节能的首要计划。
(1)以现行节能法规来检讨住宅开口率的话,Req=0.16的集合住宅的平均立面开窗,在无遮阳条件下,在台北可达35﹪,在高雄可达27﹪;假如加上一米深的阳台,在台北可达50﹪,在高雄可达40﹪,超过此开口即不合格。
(2)若以办公建筑现行ENVLOAD而言以相同建筑条件而言在高雄所计算的ENVLOAD值约为在台北的1.8倍因此在南部的建筑必须要有较小的开窗、较深的遮阳才能合格。
(3)开窗率是影响ENVLOAD值最大的因素,以一般15cmRC 外墙的办公建筑而言,在台北开口率45﹪以下,在高雄开窗率30﹪以下,即可通过标准。
(4)为了节能要求一般住宅开口率为25﹪以下,办公建筑为40﹪以下为宜,并且在台度以下尽量不开窗。
以一般住宅开口率而言,在相同的等价开窗率之下,台北的开口率可略大于高雄的开口率。
建筑配置节能1.配置:在亚热带气候下,在基地计划上作正确的节能配置,以办公大楼为例,几乎可节省三、四成左右的空调耗能量。
2.方位:以XX地区而言房屋的朝向以南北向最有利,而以东西向得热量最多,系以日射量的多寡排列之优先级。
3.外型:(1)大规模之全面空调的大型建筑物,如医院、办公大楼、旅馆、及大型展示中心,为降低空调负荷,可采用较集中的正方形,减少表面积也减少日射得热。
顾及昼光分布以及通风考量,一般较适宜之长宽比以1:2或1:3之南北向建筑为佳。
(2)小规模之一般住宅则以细长,表面积多的建筑物型态为佳,使得各规划空间兼具通风、采光之效果。
人工地盘贮留在都市高密度开发之下,导致建蔽率相当地高,往往没有足够的自然土层来提供雨水的渗透及贮留。
仅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利用建筑基地中的人工地盘上方来做雨水的贮留设计,例如屋顶花园及中庭花园的贮留雨水、屋顶层雨水贮留设施等设计,来达成暂时贮存雨水的功效,以延迟暴雨时雨水径流,减缓都市洪峰现象,以达到部分保水的功能。
在土壤透水能力不佳或人为开发率极高的基地中,对于提升基地保水力极有所助益。
技术原理说明:渗透井与渗透管为了要提升建筑基地的保水性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保留最多的裸露地面,或者是铺设透水铺面,使地面能够有良好的透水性,在降雨来时能够有充分的入渗表面,防止过量的地表径流。
然而,在都市高密度开发地区,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裸露地入渗及透水铺面入渗,此时,便需要人工设施来帮助降水能尽可能入渗至地表下,此手法即称为「人工辅助入渗」。
就目前较常使用的人工辅助入渗而言,可分为水平式的「渗透管」、垂直式「渗透井」,弥补自然入渗之不足。
贮留渗透空地雨水的贮留设施,有如湖泊、水库、池塘、沼泽的功能一样,是将雨水暂时截留于种种洼凹的空间上,再让其慢慢渗透循环的作法。
然而,都市中不透水面积比例极大,很难找到足够的裸露空地来提供雨水的自然渗透。
此时,可采用贮留渗透空地的设计,利用低洼地区做为暴雨来时的雨水储留空间,使其自然成为淹水的区域,待雨停后再缓缓入渗至地下,或将多余之雨水排至下水道,如此一来,可减缓市的尖峰径流量,降低短时间内过多的雨水径流量对于都市排水设施的冲击。
景观贮留渗透水池雨水的贮留设施,有如湖泊、水库、池塘、沼泽的功能一样,是将雨水暂时截留于种种洼凹的空间上,再让其慢慢渗透循环的作法。
具有生态功能的人造雨水贮留设施,大部份是将人工湖、庭园水池、广场、校园、停车场、屋顶作成具有缓慢渗透排水功能的贮留水塘。
假如每一建筑基地开发均能留设雨水贮留设施,则我们的大地就有如充满无数的小水库、小湖泊一样,对都市防洪有莫大的帮助。
这种利用雨水贮留设施的防洪对策,同时可沉殿水中浮游固体,过滤营养盐类及油脂,对水质及生态环境有很大帮助。
因此,若使用景观贮留渗透水池的设计,便能使建筑基地内某程度的雨水量在基地内自行吸纳后,再渗入土壤,而有效达到都市防洪与生态的功效。
透水铺面技术原理说明:现代的城乡环境大部份由水泥、沥青、地砖、金属等不透水材料所组成,车道、步道、停车场、游戏场、广场常变成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阻绝了雨水渗透入土壤的机会。
尤其现代城乡环境的公共雨水排水设施均为密闭不透水的设计,使得雨水直冲河川,无法循环回大地来滋润土地,是一种十分不经济、不生态的作法。
为了改善大地的渗透功能,乃必要进行人造环境的全面透水化设计,其最具体且简易的方式即为采用「透水铺面」的地表铺设法。
技术对策:一般我们所指的「铺面」,大略可依其部位区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表层,下为基层。
表层通常为「耐磨材」,如面砖、石材、木材、或其它的面材;而基层通常为「承载层」,如砂石、级配、混凝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