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竞争力影响的评估模型
2010年数学建模B题—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摘要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快速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着眼于上海世博会促进旅游业这一侧面,提出并解决三个重要的问题。
一: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入境人数的贡献旅游业发展具有趋势性、周期性、随机性,根据这一规律建立入境人数本底趋势模型,使用内插法处理过的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数据拟合出本底趋势线,进而求出2010年4、5、6、7月的本底值,与实际人数相比得到世博会对入境人数平均贡献率为22.41%。
二:未来几个月上海入境人数走势利用第一问模型得出08-11月世博会给上海带来544815人的额外入境人数。
三: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直接利益通过对已知的世博会入园人数进行分析,建立每天入园人数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由于人员的变动性,故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法求解。
运用趋势外推法加权拟合出长期趋势直线,综合考虑影响参观人数的随机因素,预测出上海世博会最终入园人数为7010.82万人。
门票总收入达103.88亿元。
关键字:本底趋势线内插法定量评估时间序列分析模型趋势外推法一、问题重述题目背景: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
请你们选择感兴趣的某个侧面,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互联网数据,定量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问题提出:上海世博会促进旅游业这一侧面,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问题一: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的入境人数有什么变化,给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计算世博会对入境人数的平均贡献率。
问题二:未来几个月上海入境人数走势。
问题三:从互联网获取每天入园参观人数,建立每天的参观人数的预测模型,并预测最终入园人数并估算世博会的门票总收入。
二、符号约定三、模型假设1、忽略国家政策、军事、节假日等方面对上海入境人数的影响。
2、将世博会期间的天气情况影响限制在一定波动范围内。
大型事件活动的成功举办对城市经济影响力的定量评估_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

A= η1+ η2 2
其中:
'
η1=
Yt -
Yt
'
Yt
'
η2=
Yt -
Yt
'
Yt
η1 为大型事件对指标的贡献率,η2 为大型事件对指标的影 响率。
三、基于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实证分析
1、投资乘数模型的估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得到 1980 年到 2002 期间,上海市人均
收入与上海市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
K=
1 1- b
设大型事件对城市经济影响力 A 为:
A= △X △Y
(4)
其中:
○○△X= K△I
○
○
○○K=
1
○ ○
1- b
○
○○△Y= Yπ1- Yπ2
△Y 为城市 GDP 的实际增量;Yπ1 表示举办大型事件成功
那年实际 GDP;Yπ2 表示申办大型事件成功那年的实际 GDP。
2、本底趋势线
本底趋势线表示的是在不受偶然事件严重冲击和干扰的
本身的变动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数倍。
投资乘数 K 与△X,△I 的关系可表示为:Biblioteka △X= K△I(1)
投资 I 增加(减少)引起上海市 GDP 增加(减少)的同时,还
会间接引起上海市居民消费支出 C 的增加(减少),它们之间的
关系可表示为:
△X= △I+△C
(2)
且 b= △C △X
(3)
由上述式子(1)(2)(3)得:
投资支出
金额
主体工程建设费用
180
运营费用
106.8
总计
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模型

作者: 洪晶惠;翁洁;徐强
作者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章乃器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城市经济
页码: 239-24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1期
主题词: 影响力定量评估;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本底趋势线模型;SPSS17.0
摘要:本文从经济方面入手,建立了两个不同的数学模型,定量评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模型一通过因子分析法,将上海世博会与1992年以来历届综合性世博会的影响力进行纵向比较,得出历届世博会的影响力得分值及其排名。
模型二通过建立本底趋势线模型,横向比较了上海世博会对各经济指标的影响力。
数学建模·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格式样式·附带程序

B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摘要本文是利用层次分析模型进行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上海世博会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力,由于影响的因素较多。
而且,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都不同,因此把该问题转化为多层次分析问题。
层次分析法(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而在实际问题中,在作比较、判断、评估时,文化、政治和外交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是难以量化评估的。
人的主观选择(当然要根据客观实际)会起着相当主要的作用,这就给用一般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带来了本质上的困难。
而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其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将决策。
本文根据层次分析的特点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将研究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
目标层为世博会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准则层为“软实力”所包括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方案层为世博会的参展规模(参加世博的国家、组织及人数)、世博主题及世博展馆设计。
然后,通过网上资料,评估各方案对“软实力”的影响程度,进而建立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正互反矩阵及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成对比较阵。
采用MATLAB软件求出对比矩阵和正互反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并对二者分别做一致性检验。
当/0.1C R C I R I=<时认为A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内,可用其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或组合权向量。
最后得出定量评估结果。
然后,运用模糊数学的专家评估法中的德尔菲法(根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 ,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判断、预测的一种方法)对模型进行再一次检验。
得出三个方案对“软实力”的影响比重大小为:参展规模占30.2%;世博主题占32.6%;展馆设计占36.2%,即展馆设计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最大,同层次分析法得到结果一致。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价模型

模型一对于世博会经济效应的刻画具有很强的直观 性
模型二的考虑全面,符合实际情况,建模思路很有 指导性 具有可应用的价值 延展性
通过选取没有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的山东和福建两个 省近20年来的GDP数据进行拟合,发现指数函数可 以较好的拟合GDP的增长。
2
3 4 5 6
乘数效应作用下的预测GDP增值
投资成本(世博会投入成本) 边际消费倾向 i年的世博影响力 GDP实际增长量
7
8
i年的GDP实际值
i年的GDP预测值
世博会的影响力是一个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多方面多 层次问题。 选取经济增长这个角度,建立两个不同模型,来分 别对世博会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力进行分析。
刘信鸽 兰川杰 曾楚焜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 世界博览会。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 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 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选择 感兴趣的某个侧面,定量评估上海世博会 的影响力 本文中,我们将从上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角 度来分析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不考虑其他因素对模型中经济指标的影响,即认 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是由世博会的举办这个单一因 子影响。 越接近世博会举办年,世博会对于上海市经济的影 响力越大. 假设反应上海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为国内生产总 值(GDP),即GDP变化情况能最大程度反映上 海经济变化。
序号 1
符号
符号说明 乘数效应中的投资乘数
上海市边际消费倾向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文化影响力评价模型

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文化影响力评价模型摘要: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对世界文化市场和文化生活的客观影响的总和;文化影响力指数等于文化市场影响力、文化资源影响力和文化环境影响力的相对水平加权平均值。
本文以文化影响力为目标,建立文化影响力的评价原理体系,首先建立了求解文化影响力指数的模型,运用上海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上海的文化影响力指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世博会的申请成功和筹办工作的进行,上海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逐年增加。
最后,运用此模型,计算了北京、广州、银川的文化影响力指数,结果发现,北京的文化影响力指数逐年增长最快,说明其文化影响力指数受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影响,而广州和银川的文化影响指数虽然逐年也在增长,但涨幅不大。
由此可以推断,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的文化影响力指数会继续增长。
关键词:文化影响力指数;评价原理;MATLAB1.问题的重述世博会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也是各个国家文化交流最大的平台,将全世界最为广泛和优秀的文化聚集一处,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和进一步发展,而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大融合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和稳定,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
因此,世博会应当更加紧密地与文化联系起来,由当初的经济科技成果展览为主的博览会逐渐转移到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主,近年来世博会的主题也体现了各国开始共同关注全人类的问题这一趋势。
要解决人类共有的问题,必然要相互协作、相互理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世博会也应当向着这样一个方向发展,成为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将使世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文化现代化的影响力,简称为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既是一个国家通过国际文化互动对国际环境施加的实际影响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国际文化互动的强度和国家参与程度有关。
文化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紧密;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影响力评价可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衡量方法。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摘要就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大小的评估问题,我们从旅游业方面对世博会的影响力进行定量评估,并选取衡量旅游业兴衰的重要指标——旅游客流量,作为评估依据。
(1)世博会的当前影响力评估对当地旅游客流量影响力大小的评判,我们通过搜集历年的旅游客流量数据,利用本底趋势线模型预测得到:假如不召开上海世博会,那么2010年84月的每~个月份中上海当地旅游客流量大小分别为6.166万196,8.189,4.229,9.238,4.人次;通过用二阶灰色预测模型()1,2GM对2010年8~4月中每月的客流量进行预测,得出本底趋势线模型的预测结果是合理的。
对比实际数据,得到上海世博会在807.47,%.60,%.1087,15,%36~294月的每月客流量分别提升了%.91.6,%总体使得上海当地旅游客流量提升了%6.41,说明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影响很大。
(2)世博会持续影响力预测针对上海世博会未来旅游客流量的影响力大小进行评估,利用本底趋势线模型,并根据北京奥运会等其他重大活动结束后旅游客流量的规律,确定出从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的这段时间内上海旅游客流量会逐步回归到本底趋势线;在这段时间内上海的旅游客流量将达到193280万人,而在不举行世博会的情况下,预测.出旅游客流量为82.57,说明在这段未来的时间2084万人,旅游客流量提高了%.34内上海世博会对旅游业的影响会更大。
GM二阶灰色预测模型;关键词:旅游客流量、定量评估、本底趋势线模型、()1,2一. 问题重述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世博会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2010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上海世博园开始以崭新的面目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游客,随之带来的是对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
2010上海世博会影响定量分析

2010上海世博会影响定量分析摘要这篇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定量的评论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的影响力,由于影响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通过分析、处理数据,建立函数模型来得到一个定量的结论。
第一个模型是上海旅游业本底趋势线,旅游业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旅游本底趋势线,主要是是指在不受境内外重大事件冲击和干扰的情况下所呈现的固有趋势方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天然而稳定的趋势和时间规律,是旅游目的地及其与客源市场在旅游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由于成功地举办了世博会,为当地旅游业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业在本市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相关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依据2004年-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matlab数学软件建立了入泸游客流总量、外国入泸客流量(包括华侨)、台湾入泸客流量、港澳入泸客流量4条本底趋势线作为模型一,并利用其自然延伸的预测功能对2010年上海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通过分析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对比来体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发展的影响。
第二个模型是通过对上海市GDP增长趋势的分析来阐述世博会的影响力,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由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了世博会这样一场盛会,必然对上海地区的经济造成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近20年来上海GDP的增长趋势做一个分析,运用MATLAB数学软件通过插值拟合的方法得到模型二,通过模型二预测2010年上海在没有举办世博会的前提下的GDP情况,将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作对比,得到上海世博会对于上海GDP产生的影响。
以上是从整体来定量分析,为了更加佐证整体定量分析的正确性,我们还要进一步的分析,从人均GDP的角度来考虑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方法仍然是通过历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得到函数模型,推测无重大事件影响下上海市2010年的人均GDP,与实际值相比较,跟进一步说明上海世博会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竞争力影响的评估模型
问题思考:
1.2010 世博会的影响力如何量化成数学指标
2.世博会正在进行,如何准确获得数据
3.传统的评估角度多从定性的角度去衡量影响力,没有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因此只能呈
现出一种既成的现实,而无法对世博后续的影响作出预测。
难点:如何对影响力这一抽象的概念进行的科学有效的定量评估,切入点所在何处
刘胡世阳
1.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考虑从网络博客的角度来评价世博会的影响力。
一是因为配合搜
索引擎,相关的数据很容易获得且不受时间的限制;二是考虑影响力大小取决于民众反应如何;但凡受关注度高的事件,都是影响力大的事件。
而相比于各门户网站,博客更能体现个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
2.根据基本假设,信息在博客间传播的过程与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是类似的,故而可以在
SIR 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话题在博客网络上的传播模型
3.鉴于传统的 SIR 模型在描述信息传播过程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信息传播模型。
该模型主要分析了博客网络拓扑结构,计算出节点(博客)间阅读概率和复制概率,并且引入知名度和活跃度的概念。
每个节点被影响的概率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网络中每个用户的影响力不同,每个用户被感染的可能性也不同。
引入了知名度来表示用户的影响力,引入活跃度用来表示用户被感染的可能性。
4.通过数学建模,把博客网络建模为一个全连通的无向图网络,节点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信
息传播,结合内部场强和外部场强的共同影响,得出“世博”主题在博客网络中的传播模型,并以此作出对世博影响力的评估,解决了传统评估方式的欠缺和不足,为重大事件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优点:
1.文章阐述流畅,十分准确地抓住了赛题要点
2.影响力量化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且合理
3.对传染病模型的改造十分合理
4.将世博会影响力问题转化为话题场强,话题场强模型有较为完善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5.评价模型时,因为时代变迁,与不同年代的世博会比较是不合适的,文中采用类似或者
相关事件进行数据比较;并且以某一个事件为标准来考虑一系列类似事件的影响力
缺点:
1.对于话题场强模型,虽然描述详细,却没有给出实际的求解结果,过于依赖参考文献
2.单凭网络博客的角度评价世博会的影响力,是不够完善的
3.没有做灵敏度分析
陈勇波
1.上海世博会横向影响力模型,此模型主要是通过在上海不举办世博会的情况下与上海举
办世博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的对比,突出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2.选取的三个指标来描述上海城市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分别是经济收益,产业结构,城
市形象。
为了统计更为方便细致,评估更为科学合理,又将三个一级指标细分为八个二级指标在数据量化处理方面,运用了时间序列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完整的回归分析,函数拟合等方法,运用改进的AHP综合评价法对上述指标的量化值进行了处理
3.上海世博会纵向影响力模型,主要是通过上海世博会与之前世博会在城市竞争力方面
影响力的对比,更为科学地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进行评估, 会的影响力进行评估。
为了方便对城市竞争力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定量描述,我们选取了四个评价指标:世博投资,世博收益,产业结构,城市知名度。
4.对一个抽象的概念进行评估,就需要选取合适的指标。
指标的选取要有一定的原则。
首
先,应满足指标本身的合理性。
其次,应有理论支持或数据支持。
选取上海城市竞争力这一课题,考虑到上述原则,选取了3个一级指标: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城市形象
优点:
1.将世博会影响力转化为上海城市竞争力,进而引入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城市形象等可
量化指标,并进行细分,得到二级指标
2.所用数据寻找较为方便,且选择的指标成功规避了世博会正在进行导致的数据收集不足缺点:
1.灵敏度分析的切入点毫无亮点,内容中规中矩,没有达到灵敏度分析应有的画龙点睛的
作用
2.文章篇幅较长,对于每个细分指标的阐述过于冗长
3.世博会影响力的横纵模型没有做综合评价
1B1503
1.在影响力的深度层面上,针对世博会对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力进行量化评估,选取上
海市生产总值、上海市居民消费指数、上海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的投资额、入境旅游人数和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七个受影响较为直接的指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2.在影响力的时间广度上,针对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综合和量化评估问题,本文将塞维利
亚、爱知县、汉诺威和里斯本世博会同上海世博会进行比较。
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别建立了参观的实际人数、参加国家及地区数目、游客中外国游客所占比例和参与报道记者数量四个指标,通过隶属度处理,得到模糊评价矩阵,并根据熵权赋值法得
到权重系数。
3.在影响力的空间广度上,针对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辐射问题,本文对上海世博会对长三
角地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做了定量的评价。
通过建立城市经济影响模型和烟羽模型,分别得到了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的影响范围函数以及对周边城市影响力指标同距离的函数关系,随着周边城市同上海距离的增加,影响力逐渐降低。
优点:
1.在文章摘要中对影响力提出了明确的界定,而不是急于量化影响力指标、
2.充分考虑了上海世博会横向和纵向上的影响
3.提出了对烟羽模型的引入和改进,运用了类似事件模型迁移
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时,运用了熵权法赋值,避免了人为赋值时,会有较大的主观因素存
在。
缺点:
1.文章的排版较为单调,阅读性较低
2.社会经济方面的指标因素的选取原则,阐述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