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和构造运动

合集下载

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

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

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拥有复杂而精密的结构。

地壳是地球的外层,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陆地和海洋。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球上的迁移和改变位置的运动,它对地球的形态和地质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部分,相对来说它是最薄的一层,大部分地壳都集中在陆地上,而海洋地壳则位于海洋底部。

地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厚度,一般陆地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地幔由固态岩石和部分流动的岩石组成,它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具有流体特性。

地幔的高温和流动性使得地壳在其上面漂浮和运动。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的部分,它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核的高温和巨大压力产生了地球磁场,并对地球的地壳运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发生的变形和迁移现象,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抬升和断裂等。

地震活动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指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

地壳的构造运动可以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种类型。

垂直运动包括隆起和下沉。

隆起是指地壳某一区域的表面上升,形成山脉和高原。

下沉则是指地壳某一区域的表面下沉,形成盆地和海洋。

水平运动包括抬升和断裂。

抬升是指地壳某一区域的表面向上抬升,常伴随着山脉的形成。

断裂则是指地壳某一区域的表面断裂和错位,形成断层和地震活动。

地壳运动的引起可以是地球内部的力学作用,也可以是外部的力学作用。

地球内部的力学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板块构造运动,这些作用推动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外部的力学作用则包括重力和地球潮汐等。

3. 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形态和地质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使地表出现了山脉、高原、盆地和海洋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地震活动还会引发海啸、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巨大影响。

地质学: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

地质学: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地质作用下不断受到改造和破坏。

但是外力对于地下深处的岩石却不能产生影响。

不过,人们还是发现组成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岩石发生了变形或变位,可见另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内力或内动力。

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作构造运动。

把概念扩大来说,海底增生(扩大)和消亡也属于构造运动。

有人把构造运动看成是地壳运动的同义语。

狭义的地壳运动,主要指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隆起、拗陷和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从这一概念看,两个述语大体相当;但广义的地壳运动,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其中包括地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等,从这一概念看,地壳运动的涵义要广一些。

然而地壳运动的概念未包括整个岩石圈,从当前来看使用这一术语,似乎又有它的局限性。

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称为构造变动。

在前苏联,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是同一术语,但在西方,构造变动主要指岩石受内力作用所产生的岩石永久变形,这种变形包括两大类,即褶皱变动和断裂变动。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老构造运动(通常不必加一“老”字),一类是新构造运动。

一般认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在这以前的构造运动称为老构造运动。

但对于新构造运动的涵义有很大分歧,有的认为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也有的认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还有的认为凡是形成现代地形基本轮廓的运动(未有时间限制)即新构造运动。

总起来说,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如果把时间尺度再拉短些,即把人类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的一部分,它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关系更为密切。

从本质上讲,新老构造运动都是内力引起的,都会产生岩石的变形与错位,但老构造运动是很早以前发生的,它所产生的结果和痕迹,主要记录在地层里,当时的地貌形态已不存在了;而新构造运动特别是现代构造运动除了在新地层中有显示外,常常表现在隆起、沉陷、掀斜以及各种地貌形态上。

普通地质学-第8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普通地质学-第8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8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名词解释构造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现代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古构造运动海进海退沉积岩相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变动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水平岩层直立岩层褶皱要素背斜向斜节理劈理断裂断层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推覆构造仰冲盘俯冲盘单面山猪背山方山地层穹窿构造层二、是非题1.地表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大多数以脆性变形为主。

()2.坚硬的岩石不可能产生永久的塑性变形。

()3.很高的围压可以阻止岩石产生破裂。

()4.包括岩石在内的任何固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变形。

()5.时间是岩石变形过程中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很难判断和度量它。

()6.一条断层总的位移量通常是一系列小的位移的总和。

()7.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个地区相对下降。

()8.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些地区相对下降。

()9.地质历史上大规模的地壳运动遗留下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没有什么能在岩石中保留下来。

()10.断层面上最明显的相互平行的擦沟与擦痕仅记录了断层最后一次运动留下的痕迹。

()11.褶皱与断层是岩石变形产生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它们总是相互独立产生的。

()12.许多的逆掩断层常常出现在褶皱紧密的地层中。

()13.一般说时代越老的地层其变形程度越强烈。

()14.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既记载了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也记载了一次沉积间断。

()15.斜歪褶皱与倾伏褶皱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褶皱不可能既是斜歪褶皱又是倾伏褶皱。

()16.一条断层的上盘是下降盘而断层的走向又垂直地层的走向,因而,这条断层的性质既是正断层又是一条横断层。

()三、选择题1.自从第四纪最后一次冰盖融化,尽管已过去了()年,北美东部仍处于“反弹”回升状态。

a.700年 ;b.1700年 ;c.7000 年;d.17000年。

2.垂直位移量沿断层走向逐渐消失的断层属下列各名称中的哪一种?()a.逆断层 ;b.正断层 ;c.倾向断层 ;d.逆掩断层。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全 球 板 块 运 动 速 率 (cm/a)
洋中脊处的速率是根据海底磁异常测得的,箭头指示板块运动方向。
被绿线连接的观测站之间利用卫星激光测距法测定现今的板块运动速率, 后面标注L和M的数字表示分别用卫星激光测距和地磁法得到的现今板 块运动速率。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偏转现象(卫星图片)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发生在几百万、几千万以至若干亿年前的构造运 因此不能使用研究新构造或现代构造运动的方法进行研 故根据地层的岩相特征、厚度、接触关系以及构造变形
动所造成的地貌形态,几乎都为后期的地质作用所破坏,
究。但是,构造运动的每一进程却留下可靠的地质记录。
等,便能从中找到构造运动的信息,重塑地壳构造的发
主要内容
一、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二、构造运动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现 三、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
证据
四、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或地球内力引起 的岩石圈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机
械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并决定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
控制着诸多地貌形态的发育过程;同时也控制着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构造运动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
古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 )以前
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以来
发生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有良好的表现。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称之。
(一)岩层的产状
1.不同产状的岩层 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第八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讲解岩层的产状(原始产状、产状要素、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地层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褶皱构造(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分类、褶皱的组合形式和叠加形式、褶皱的成因、褶皱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断裂构造(节理、断层要素和断层位移的概念、断层分类、断层形成机制、断层的野外观测与研究);重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难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

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侵入岩是在地下形成,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在地表却大量倾斜、弯曲、断裂。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了运动,发生变形、变位,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综上所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固体地球表层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变形与变位,形成一系列的地质形迹,岩层的倾斜、岩层的褶皱、岩石中产生断裂(有的断裂是拉张型的,有的则是剪切型的等等),这一系列由构造运动造成的岩石变形与变位的地质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二、构造运动(一)构造运动的形式: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垂直运动(造陆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1、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叫水平运动。

2、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叫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

从全球的构造运动来看,究竟是以水平运动为主还是以垂直运动为主,常在争议,很长一段时期内争论不休。

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学派:固定论:传统的大地构造理论,以地槽—地台说为代表。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表现为水平运
动和垂直运动兼而有之,只不过某一时期以水平运动为主,另一时
期以垂直运动为主。各种性质的构造运动是相互联系的,不可截然
分开的。
构造运动的速度、幅度和区域性
2、构造运动的速度、幅度和区域性 地壳运动的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如地震、断层,可在短暂时间内 引起显著的变形、位移,但大多数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 慢的运动。构造运动不可能使所有的地方同时升降,而是同一时期不 同地区遭受不同的地质作用,活动性也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强烈的 区域性特征。
要查询已有的地质图,进行分析,然后沿着岩石倾向穿越所有岩层,并
二、岩石的变形
岩石的变形与其他物体一样,一般要经过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
断裂变形三个过程。
1.弹性变形:岩石在受到外力发生变形时,当外力去掉后变形 立即消失,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如地震波即属于这种变形。 2.塑性变形:岩石受到外力(超过弹性变形)时)发生变形, 当外力消失,不能恢复变形,而成为永久性变形,但仍然保持连续 完整性,这样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褶皱构造属于这种变形。
断裂变形
3.断裂变形:岩石受外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结
合力遭到破坏,产生破裂面,失去了它的连续完整性,这种变形称为断
裂变形。
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基本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
第三节 褶皱构造
第三节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地质体中呈弯曲形态的构造现象,是岩石中的各种面
(层理、面理等)发生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褶皱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构造型式,是最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它形 象地反映了岩石曾经发生过连续变形。
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溺谷,我国海河也有一段河道伸入渤海7000m. 此外,有时在海面以下发现有被淹没的三角洲、 阶地以及建筑物等.
河流阶地。
2.古环境
珊瑚是生长于温暖浅海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 70m。有些珊瑚礁沉没于海下达几百米。我 国台湾高雄附近,在距今海面200—350m高 的地方发现有下更新统的珊瑚灰岩。
3. 测量数据
借助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远程测量、天文 测量等手段,即定期观测一点(线)高程和 纬度的变化,以测出构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如1953年甘肃省山丹县城与十里铺之间,测 得一条基线全长1188.931m,1954年地震后 缩短了7.7cm。
4. 考古
1749年意大利人从火山 灰中将一古镇废墟挖 掘出来。在城镇废墟 中耸立着三根高12m 的大理石柱,每根石 柱上均保留着相同的 地质遗迹:
如何解释在几百米深的浅海中堆积了上 千上万米厚的地层呢?
2. 岩相分析
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 合特征称为岩相。岩相一般分为海相、陆 相和海陆过渡相(如三角洲相)三类。
同一岩层的横向(水平方向)岩相变化, 反映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的差 异.可以重塑古地理环境.
一地区岩层的垂直层面方向岩相变化,反 映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的改变.环境 巨变多与地壳运动有关.
5.7m未被海水淹没过 遭受风化,不甚光滑
有海生动物蛀孔 2.7米 火山灰掩没 3.6米
柱面光滑
考证得知:这个城镇建于公元前105年的古罗马 时代.公元75年维苏维火山喷发将其部分掩没. 石柱在13世纪下沉到海面以下6.3m;17世纪开 始上升。18世纪中期升出海面,以后又下降, 1826年石柱被淹没了0.3m,1954年被淹2.5m。
4
2
4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N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4.甲乙两处哪里是储油结构,哪里是储水结构?为什么?
山丹 霞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㈡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 构造。褶皱、断层、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 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单面山、猪背岭
单面山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 而另一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角比较大时,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看起来像猪背,故称为猪背岭。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二)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基本运动方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方向
沿地表切线
沿地球半径
表现
岩石水平拉张、挤压 大规模的缓慢上升、下
和侧向错动

结果
褶皱和断裂
规模不等的隆起和凹陷; 海陆变迁
别称
造山运动
造陆运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⑵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 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
⑶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 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澙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三) 地层的接触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挤压
-
拉伸 -
剪切 -
水平运动— —大陆漂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北美西海圣·安德 列斯断层
该断层形成于J,从那时 至今一直运动。1882~ 1946年间做了4 次定量 测量,发现西盘往NW方 向移动。平均1cm/年, 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 震,也主要是由于断层 错动引起的。
-
圣·安德列斯断层
-
圣·安德列 斯断层
4. 水平岩层的地表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
和地面坡度。
-
(二)倾斜岩层
•定义:由构造运动改变了岩层的原始水平面,使岩层 面与水平面有一定的交角。
•特征:
•1.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相交,穿越沟谷和山脊的地质界线均呈“V”字形, 这种规律叫“V”字形法则。
•2. 一套倾斜岩层,当岩层顺序正常时,沿着倾向岩 层的时代由老到新。
-
视倾角和真倾角的关系
-
二、岩层的产状类型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三种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点
-
(一)水平岩层
定义:是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标高相同或基本相 同的岩层
特点:
1.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 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 一套水平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
3. 水平岩层的厚度为其顶底面的高差。
-
(二)岩石圈的水平运动
大陆在漂移和海底在扩张,印度次大陆是 从南半球漂移过来的,自侏罗纪到今天已 移动了7000km;
太平洋中脊扩张速度东侧为13.4mm/a, 西侧是7.0mm/a;
北美圣安德烈斯断层水平运动速度自第三 纪以来平均为10mm/a;
红海和亚丁湾在不断扩大,已使非洲离阿 拉伯200km。
生500万次。
-
震裂树
-
(二)水平运动(horizontal movement)
指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质体的相互分离、会聚或平移错动,造成
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软弱层中则可形成巨大 的褶皱山系。
常把产生大规模、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 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orogeny)。
-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Tectonic movement:是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起
的组成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 按运动方向分: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按时间分:古构造运动(老第三纪以前)、新构造 运动(新第三纪及第四纪)和现代构造运动(发生在 人类历史时期)。
-
二、现代及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一)岩石圈的快速颤动 — 地震: 发生在构造活动的地区,全世界每年约发
-
第一节 岩层产状
岩层的概念 岩层产状要素
• 走向Strike ;倾向dip ;倾角dip angle ;
岩层产状类型
• 水平岩层Horizontal stratum • 倾斜岩层inclined stratum • 直立岩层vertical stratum
-
岩层
岩层:具有层状构造的岩石,在野外见到的 层状岩石。 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呈近水平,局部地区 有原始倾斜。经地壳运动改变其水平状态而 倾斜、直立、倒转,从而形成各种形态,这 种产出状态称为产状。
相同相同—岩层倾斜与坡向相同,且坡角小于倾 角,则地质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一致
直立岩层为直线 水平岩层平行于等高线
-
(三)直立岩层
岩层面与水平面垂直。 具以下特征:
在地形地质图上,其地质界线为直线; 沿岩层的走向呈直线延伸; 地表出露宽度与岩层厚度相等。
-
第二节 构造运动及其表现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二、现代及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三、古构造运动
vertical stratum; Tectonic movement; vertical movement;
horizontal movement; paleotectonism; neotectonism Fold;anticline;syncline; Joint(节理) ;fault;normal fault;reverse fault;strike-slip fault;
第三篇 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
第八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九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第十章:全球板块构造 第十一章:造山带和沉积盆地
-
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岩层产状 构造运动及其表现 地质构造
-
英文术语
Stratum(pl. strata);bedding;
Strike; dip; dip angle; Horizontal stratum; inclined stratum;
长平坦的海滨平原,平原上有海生介壳); • 青藏高原的隆升; • 现代海岛的沉没。
•3. 倾斜岩层的地表出露宽度变化复杂,取决于倾角、 地面坡度、岩层厚度及地- 面与岩层面的关系。
L
I
H
H—岩层厚度 I—岩层的地面出露宽度 L—岩层的露头宽度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 度的变化
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岩层倾斜与坡向相反则地质界线的弯 曲方向与等高线一致
相同相反—岩层倾斜与坡向相同,且坡角大于倾 角,则地质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相反
-
红海-未来的新大洋
-
(三)垂直运动(vertical movement)
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 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常表现为地壳大面积的上升、下降,造成地表 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等。传统上称为造陆 运动。
-
(三)升降(垂直)运动
• 河流阶地;深切河曲;多层溶洞 • 海蚀阶地(广西、广东的沿海地带存在狭
-
一、岩层的产状要素
产状:任何面状构造的空间位态。 面状构造包括层理;节理;断层;褶皱的
轴面等。 产状的确定:以空间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
度来确定
-
产状的三个要素
走向(strike) 倾向(dip) 倾角(dip angle)
-
走向
倾斜的层面与水平的交线称走向线,其两 端延伸的方向即为层面的走向
-
倾向
倾斜的层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称倾斜线, 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 下倾斜的方位即为倾向。
-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
-
岩层的产状要素示意图 -
视倾角
视倾斜线:测量线与岩层走向斜交时,岩 层面与该剖面交线称视倾斜线;
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间的夹角 称视倾角。视倾角总是小于真倾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