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电流

高二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电流电流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也是理解电学现象的关键要素。
在高二文科物理学习中,电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二文科物理中关于电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电流的定义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量度。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I = Δq/Δt,其中I代表电流,Δq代表通过导体的电荷量,Δt代表通过导体的时间。
2. 电流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1安培等于1库仑/秒(A = C/s)。
3. 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由正电荷的流动方向决定。
在导体中,正电荷的流动方向为从正极到负极,电流的方向则相反,即从负极到正极。
4. 电流的测量电流可以通过安培计进行测量。
安培计是一种能够测量电流的仪器,常用于实验室和电路中。
安培计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
5. 电流的分布在一个导体中,电流的分布是均匀的。
在导体的截面上各点的电流强度相等,且保持不变。
6. 电路中的电流在电路中,电流沿着回路闭合循环流动。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一个节点(交叉路口)处的电流代数和为零。
7.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电阻为常量,表达式为I = U/R,其中I代表电流,U代表电压,R代表电阻。
8. 瞬时电流和平均电流瞬时电流是指电流在某一瞬间的数值,而平均电流是指电流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
9.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各器件之间保持不变。
而在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10. 电流的影响因素电流的大小受电压和电阻的影响。
增加电压或减小电阻都会导致电流的增大。
11. 电流的应用电流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电磁炉等。
电流也是电路中的重要参数,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在高二文科物理学习中,电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对电流的定义、单位、方向、测量、分布、电路中的电流、欧姆定律、瞬时电流和平均电流、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流的影响因素以及电流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高中文科物理知识点

高中文科物理知识点对于高中文科学生来说,物理学科虽然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点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拓宽知识面,还能培养科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以下是一些高中文科物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力学1、运动的描述(1)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则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2)速度和速率:速度是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矢量;速率是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标量。
(3)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它描述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是矢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1)规律:速度公式 v = v₀+ at,位移公式 x = v₀t + 1/2at²,速度位移公式 v² v₀²= 2ax。
(2)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只在重力作用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g。
3、相互作用(1)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其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是重点。
(2)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 F = ma。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热学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它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内能(1)分子动能:由于分子做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复习课程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文科)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要点解读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
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
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x v ∆∆=。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
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
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

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1. 物理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性质、能量和运动规律。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如固体、液体、气体等,还包括各种力和能量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和理论两种方法,实验为理论提供了验证的依据,理论为实验提供了解释的原理。
2.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质量、体积、密度、力、功、能、功率、速度、加速度、力矩、功率、摩擦力等。
这些概念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对于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非常重要。
3. 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公式。
物理学有许多基本定律和公式,如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
这些定律和公式是物理学研究的核心,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4. 力与运动。
力与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所受到的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力学的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可以推导出许多与力与运动相关的公式,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5. 能量与功。
能量与功是物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工能力,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势能、动能、热能等。
功是力在物体上的作用,功等于力乘以位移。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物体的总能量在封闭系统中保持不变。
6. 电磁学。
电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
根据库仑定律,同性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吸引力,异性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斥力。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场的变化会产生感应电流。
电磁学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电磁波等领域。
7. 光学。
光学是研究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规律的学科。
光传播的基本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线的反射和折射。
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的性质。
光学在镜面反射、折射、光的干涉和衍射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8. 声学。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学科。
高一文科物理选修一知识点

高一文科物理选修一知识点:力学基础引言:在高一文科物理课程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和实际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力学的基础内容,包括力、质量、牛顿运动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力的概念和性质:1.定义和单位:力是使物体产生形状改变或者改变其状态的作用。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性质: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性质。
力的大小用数值表示,方向由箭头表示,作用点是施力的物体接触的位置。
二、质量和重力: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描述物体惯性大小。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2.重力的定义和计算:重力是地球或其他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计算可使用公式F=mg,其中F是重力大小,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三、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F=ma表示了力学的基本关系,其中F是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
3.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彼此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1.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静止物体受到的力,其大小等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或物体所施加的最大力。
滑动摩擦力是物体滑动时受到的力,大小与物体所受力相等。
3.摩擦力的应用: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车辆行驶时的轮胎摩擦力、滑雪运动员由于摩擦力过大,需要减小摩擦力等。
结论:了解和掌握力学基础内容对于理解物体运动和实际问题解决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力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动规律,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
高二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

高二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一、力学1.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2. 牛顿第一定律3. 牛顿第二定律4. 动量守恒定律5. 能量守恒定律二、热学1. 热量和温度的关系2. 物体的热膨胀3. 热传导和热辐射4. 热力学第一定律5. 热力学第二定律三、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2. 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3. 镜子和透镜的成像原理4. 光的干涉和衍射5. 光的偏振现象四、电学1. 电流和电压的关系2. 电阻和电路的基本原理3. 安培定律和欧姆定律4. 电容和电磁感应5. 麦克斯韦方程组五、原子物理1. 原子和分子的结构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3. 放射性和核反应4. 物质的稳定性和核能利用5. 粒子物理学的基本介绍六、力学实验1. 弹簧的伸长实验2. 斜面上物体滑动实验3.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4. 简单机械原理的验证实验5. 动量守恒实验七、热学实验1. 热胀冷缩实验2. 热传导实验3. 球面反射和折射实验4. 焦耳定律的验证实验5. 相变和热容实验八、光学实验1.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2. 玻璃棱镜的折射实验3. 平面镜成像实验4. 透镜成像实验5. 双缝干涉实验九、电学实验1. 电流测量实验2. 电阻测量实验3. 串联和并联电路实验4. 电容充放电实验5. 电磁感应实验十、原子物理实验1. 射线的散射实验2. 元素周期表的实验认识3. 辐射强度的实验测量4. 放射性定年实验5. 粒子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以上为高二文科物理会考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考试打好基础。
注意在实践中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分类文科物理自己总结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分类文科物理自己总结文科物理是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多个知识点。
对于学业水平测试来说,了解并掌握文科物理的各个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下面是我对文科物理学科进行的知识点分类总结。
一、运动的描述和物理量1.物理量的概念和分类:常见物理量、基本物理量、推导物理量等。
2.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各种运动的图象、公式和实际意义: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自由下落运动等。
4.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和物理量:弧长、角度、角速度等。
二、力和运动1.力的性质和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动量定理、作用-反作用定律等。
3.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与计算:水平受力、竖直方向受力、斜面上受力等。
4.简单机械原理:杠杆原理、滑轮原理、斜面原理等。
三、能量和能量守恒定律1.功和功率: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功率的定义和计算等。
2.动能和势能:动能的计算、势能的计算、转化关系等。
3.能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中能量守恒、能量转化的实例等。
4.摩擦力和机械能损失:机械能损失的计算、能源转化效率等。
四、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1.流体及其性质:理想流体、实际流体、压强、密度等。
2.流体静力学:流体压强、帕斯卡定律、大气压强等。
3.流体动力学:流体流速、流量、连续性方程、伯努利定律等。
五、机械振动和波动1.机械振动:简谐振动、振幅、频率、周期等。
2.波动:机械波和电磁波、波长、频率、声音等。
3.声音的传播和听觉现象:声速、反射、折射、声音的强度等。
4.光的传播和视觉现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等。
六、电荷和电场1.电荷和电场:电荷的性质、电场的概念和性质等。
2.静电场:静电场强度、电场线、电势能等。
3.电场对电荷的作用:电场力、电势能等。
4.电场的图象表示和电势分布:电场力线、电势场线等。
七、电流和磁场1.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电流强度、电阻等。
2.静电场和静电平衡:静电平衡条件、静电平衡的应用等。
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

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学部分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产生运动、改变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在力学中,力通常用矢量表示。
2.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即 F=ma。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互相作用的力,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的方法求解。
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垂直方向的分力和平行方向的分力。
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三角函数求解。
4. 弹簧力、摩擦力弹簧力是指当弹簧受到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恢复力。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力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成正比。
摩擦力是由于物体表面间的不平整而产生的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
5. 圆周运动当物体做圆周运动时,会受到向心力的作用。
向心力可以通过物体的速度、质量和转动半径来求解。
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重要物理量,可以通过物体的线速度和转动半径来求解。
二、热学部分1.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描述物体热量高低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度来表示。
不同温度标度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热量是物质内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运动形式的能量,它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
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能量不可能从一个热源自行传入冷源而不发生其他改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可能自行从低温传到高温,也就是说热永远只能从高温流向低温。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是理论上达不到的温度,当物体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时,它的熵值也会趋于最低。
3. 热容量物质的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要点解读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
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
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x v ∆∆=。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
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
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基本规律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②位移时间关系:221at t v x += (2)重要推论①速度位移关系:ax v v2202=- ②平均速度:202tv v v v =+=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Δx =x n+1-x n =aT 2。
3.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
(2)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
第三章相互作用要点解读一、力的性质1.物质性:一个力的产生仅仅涉及两个物体,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叫受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则为施力物体。
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受力物体受到施力物体给它的力,则施力物体也一定受到受力物体给它的力。
3.效果性: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矢量性: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表示法(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精确表示力,线段应按一定的标度画出。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有向线段粗略表示力,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到了某个力的作用。
二、三种常见的力1.重力(1)产生条件: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
(2)三要素①大小:G=mg。
②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水平面向下。
③作用点:重心。
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1)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2)三要素①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满足胡克定律F=kx。
其它的弹力常常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来计算。
②方向:弹簧和轻绳的弹力沿弹簧和轻绳的方向。
支持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压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③作用点:支持力作用在被支持物上,压力作用在被压物上。
3.摩擦力(1)产生条件:有粗糙的接触面、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和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三要素①方向: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大小: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f=μF N。
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
F N为滑动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B.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
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为0<F f≤F m。
③作用点:在接触面或接触物上。
三、力的运算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合力为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法则。
1.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实验探究: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原理:合力与分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相同。
实验中使橡皮条伸长相同的长度。
(2)减小实验误差的主要措施:①保证两次作用下橡皮条的形变情况相同(细绳与橡皮条的结点到达同一点)。
②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办法记下力的方向,所以两点的距离要适当远些,细绳应长一些。
③将力的方向记在白纸上,所以细绳应与纸面平行。
④实验采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和计算合力,应选定合适的标度。
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3.力的正交分解:它不需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原则是方便简单,让尽可能多的力在坐标轴上,被分解的力越少越好。
学法指导一、弹力的求解1.判断弹力的有无形变不明显时我们一般采用假设法、消除法或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弹力的有无。
2.计算弹力的大小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我们利用胡克定律求解;对非弹簧物体的弹力常常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动力学规律(如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二、静摩擦力的求解1.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静摩擦力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对相对运动趋势不明显的情形,我们可以依据不同情况,利用下面两种办法进行判断。
(1)假设法。
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有相对运动。
有则相对运动趋势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同;无则没有相对运动趋势。
(2)效果法。
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主要看物体的加速度,利用动力学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判定。
2.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主要是看加速度)),利用动力学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来计算。
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三、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1.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1)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把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一定的顺序对对象进行受力分析:首先分析非接触力(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接着分析弹力;然后分析摩擦力;再根据题意分析对象受到的其它力。
(3)最后画出对象的受力示意图。
高中阶段,一般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规律,我们可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画受力示意图时,可把所有外力的作用点画在同一点上(共点力)。
2.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1)防止多分析不存在的力。
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得出施力物体。
(2)防止漏掉某些力。
要养成按照“场力(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习惯。
(3)只画物体受到的力,不要画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
(4)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时,应抓住它们必须接触的特点进行分析。
绕对象一周,找出接触点(面),再根据它们的产生条件,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弹力和摩擦力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随合力同时变化。
2.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关键点(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平衡摩擦力以后,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当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即为小车的合力。
(3)保持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一定,改变小车的质量(增减砝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之间的关系;保持小车的质量一定,改变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合力之间的关系。
(4)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通过描点连线画出a—F和a—1图线,最后通过m图线作出结论。
3.超重和失重无论物体处在失重或超重状态,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没有变化。
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相比,发生变化的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1)超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
(2)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
当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0,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处于共点力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三、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性质相同。
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第五章曲线运动要点解读一、曲线运动及其研究1.曲线运动(1)性质:是一种变速运动。
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力不为零。
(2)条件: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
(3)力线、速度线与运动轨迹间Array的关系:质点的运动轨迹被力线和速度线所夹,且力线在轨迹凹侧,如图所示。
、 vx B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一是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效性和等时性;二是各分运动具有独立性。
(3)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要对相关矢量(力、加速度、速度、位移)进行合成与分解,使合矢量与分矢量相互转化。
二、平抛运动规律1.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轨迹方程为2202x v g y = 2.几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1)加速度①分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零,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为g 。
②合加速度:合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 。
因此,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速度①分速度: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分速度为0v v x =;竖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分速度为gt v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