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热门图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图

合集下载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修正版)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修正版)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一、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1、概念:A、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图1中的H。

B、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2、区别:一天中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如图2)(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因此:已知某一正午太阳高度角,一般有两条纬线等于此度数)。

具体而言,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A、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时最小;B、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时最小;C、南北回归线之间,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且该地若在北半球则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3)最值:A、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B、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H=90°-两地纬度差注:两地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相隔的纬度数图2 二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A 、确定地方时: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B 、确定地理纬度C 、确定房屋的朝向D 、确定日期、日影长短及方向E 、确定楼距、楼高F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深度链接】1、 热水器集热板倾角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图:2、楼间距与楼高、太阳高度的关系图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的,因此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时,倾角调大;变大时,倾角调小。

(注意:据倾角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的,且正午太阳高度角差=纬度差,可推出倾角α就等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ppt课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ppt课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
课堂测验
4. 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12时,
B点的区时是( C )
A. 当日6时
B. 当日15时 C. 当日18时 60° D. 当日24时
B A
31
课堂测验
5. 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12时, “北京时间”
可能是( C )
①当日16时
②当日18时
60°
③次日4时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规律: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夏至日 最大, 冬至日 最小 冬至日 最大, 夏至日 最小 太阳直射时 最大
总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
活动:五带划分的界线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27
课堂测验
1. 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A )
A. 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 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 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 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28
课堂测验
2. 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
67°34′
12月22日 冬至日 26°34′
79°26′
65°34′
20
请思考下列现象与正午太阳高 度之间有何关系。
拓展迁移
两楼现之象间:的楼间房距之可间以的用最正小午楼太间阳距高要度求角在的正余午切的值时乘候 以楼后房面的楼高房度的计底算层。的而屋最内小有楼阳间光距进应入该。采那用么当,地最最小 小正楼午间太距阳怎高样度计角算进?行计算。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结
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从此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 纬度相同的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 离直射点纬度越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 离直射点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减小1° ( 距直射点纬度相同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83°26′N 26°34′N
5)、楼间距问题
计算楼距。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 区,楼距较大。算最小楼距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 午太阳高度时的楼距。。
L=
h
tanH
h

L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读右图,思考怎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
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
3米
H1 H2 H1
太阳光线刚好照射到
大门的边上时:
1米 2米
cotH L/ h 3/3
→该日太阳直射点: δ=6°34′N
H2=60°
H2
S
N
90 ① ② ③ 60 30
90 60 30 0
N
60
30
30
60
S
0
(2).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 (季节) 分布规律
思考:夏至日时地球哪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 值?哪个地区达到了最小值?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呢?
夏 至 日 ( 月 日 )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公 转 总 结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黄赤交角 23026‘
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PT课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PT课件
H=90°-|φ-δ| 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 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 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 冬半年取负值。
第22页/共45页
如:求北京(400N)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步骤:1 标直射点、所求点纬度,
2 算纬度差
H=900-(40° 23.50 )
=26.50
+
第23页/共45页
2.A点的数值为 ( C )
A.23°26′
B.43°08′
C.46°52′
D.90°
第42页/共45页
【解析】 第1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图 中一年中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随纬度的变化, 可以判断①处纬度范围正午太阳高度差是个恒定 值,纬度范围在23°26′~90°之间,只有D符合要 求。 第2题,根据上题可知,该恒定值是46°52′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其应用都与当地 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二者缺一不可。
第39页/共45页
规律技巧总结
(4)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 回归线及其之间来回移动,故直射点大约每个 月移动纬度为8°,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 密切相关,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 度越大;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 越小。
第28页/共45页
考点2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 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第29页/共45页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 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 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 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太阳高度与昼长的时空变化曲线图

太阳高度与昼长的时空变化曲线图

常德市七中2019二轮复习太阳高度时空分布曲线图常德市七中 罗 瑾一、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①②③三条折线代表二分日的是_____,代表夏至日的是_____,代表冬至日的是_____。

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年变化)曲线图1、南、北回归线上(43°≤H ≤90°) 2、南、北温带地区(0°〈H <90°) ①是_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_。

③是___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_3、南、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0°≤H ≤47°)⑤是_________________⑥是_________________4、南北极点上的太阳高度年变化(0°≤H ≤23、5°)⑦是________________⑧是________________5、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6。

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66。

5°≤H ≤90°) (1)北半球热带地区(2)南半球热带地区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随纬度分布曲线图1。

一个回归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H (年变化幅度)随纬度变化曲线图 由图可见: (1)赤道上:∑H =23。

5°(2)热带地区:23。

5°≤∑H ≤47°∑H=23、5°+当地纬度(3)温带地区:∑H =2×23、5°=47°h 1 h 2 h 1 h 2(4)寒带地区:23。

5°≤∑H ≤47°∑H=23、5°+当地纬度的余角(5)极点上:∑H=23、5°2、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ZH 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由上图可见:(1)赤道上:ZH=0°(2)热带地区:0°≤Z H 的绝对值≤47°,Z H的绝对值=2×当地纬度(3)温带地区:ZH=2×23、5°=47°(4)寒带地区:23、5°≤ZH≤47°,ZH=2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共26页文档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共26页文档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90°
90°
60°
60°
30°
30°
0° 北极
北极圈
北回归线
0 °
南回归线
南极圈
0° 南极
夏至日
春秋分 冬至日
2. H =90°-纬度差 (所求点和太阳直射点 之间的纬度差)
例题:6月22日,求蒙山(24°N)、 北京(40 °N )、23 °26′S的正午太阳高度
蒙山: 90°—(24°—23 °26′)=89°26′ 北京: 90°—(40°—23 °26′)=73°26′ 南回归线90°—(23 °26+23 °26′)=43°8′
【审题】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的实质是热 水器倾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和为90°
解析: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进 一步计算出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是59.50。

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 增大,反之减小(来增去减)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楼间距问题----第26页
楼间距问题实际是一个影长的问题。其基本原则是前一幢楼产生的影子不能挡 住后一幢楼的采光(一般以太阳光线能照射至后一幢楼的底层为标准),如下图
图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一般取当地的最小值。因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 意味着前一幢楼的影子是一年中最长的,而此时的楼间距能保证,则一年 四季都能确保。故一般地北半球取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的取夏 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计算过程如下: tanH=h/L →L=h· cotH 结论: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呈反比;与前一幢楼的楼高呈正比。
6月22日
赤道 0
23º 26´S
9月23日
3月21日
3 月21日 º
12月22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ppt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ppt
• (1)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在 66°34′ 至 90° 之 间 , 每 年 春 分 日 与 秋分日有两次直射现象。冬至和夏至 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66°34′。
(2)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正午太阳高
度年变化图
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由于有两次直射 现象,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有 两次可以达到90°,并且最小值不 低于43°08′。
⑤计算0º (赤道)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 阳高度角,并计算该纬度在一年内的正午太 阳高度变化幅度。
夏至日:66°34 ′ 冬至日:66°34′ 二分日:90° 变化幅度:23°26′
【难点突破】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 ☆结论归纳
①南北回归线(上)至极圈之间的任意纬线,
其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均
【图文转换】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曲线图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注: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 越大;离 90°N 直66°射34点´N 越远23,°26正´N午太0°阳2高3°度26´S 。 66°34´S 90°S
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题1]:
G
比较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5)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北极地区:春分至秋分正午太阳高度 大于0°,出现极昼,其中夏至正午太 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并且极昼范围 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内。秋分至春分 正午太阳高度小于0°,出现极夜,其 中冬至极夜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 内。
(6)南北极圈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难点突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
F
答案:G=E>A=B>F>C>D
应用: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 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含地球和地图) 第四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
考点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必须读懂的热门图示】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图
冬至日,正 午太阳高度 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 侧递减,南 回归线及其 以南地区正 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 大值,北半 球各纬度正 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 小值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 至
、 秋 分
夏 至日Biblioteka 日日夏至日,正 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 侧递减,北 回归线及其 以北地区正 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 大值,南半 球各纬度正 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 小值
南、北回归线地区每年直射一次,南、 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每年直射两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