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城市设计研究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城市设计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城市设计方法在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运用,并结合成都市文殊坊历史街区具体案例,对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现状进行调研。
在以上基础上分析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空间设计并提出相关建议。
其中空间设计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具体从功能补充的整合、肌理延续的整合、空间融合的整合、空间界面的延续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论文旨在运用整体观完整真实地保留历史遗存信息,延续历史文化和城市肌理,从而协调成都市的历史街区空间和其现代空间融合发展。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文殊坊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
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
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文殊坊历史街区分析1.1区位分析文殊坊与宽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
文殊坊位于市中轴线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
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福建永春县五里街为例

图1 街区现状(自摄)图2 建筑修缮示意(李志新绘)文旅产业五、结论目前,沿街249间传统骑楼风格的房屋已基本完成屋面和立面修复,主街路面及市政管线改造、停车场和沉浸式体验馆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对街区的业态及功能进行布局,并抓紧引入各种业态,将着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街区。
该项目将保护修缮、整治实施、开发运营统筹考虑,在修缮中按照“整体修复、保证风貌、修旧如旧”的要求,探索“工料分离”的方法;在实施中,通过与甲方建立微信工作群,邀请古建专家通过现场指导及利用图片、照片对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整治修缮过程中聘请古建筑修缮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全程指导等方式,尽量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凸显原有韵味。
运营方面从永春县区域统筹发展角度,深入剖析街区突出问题与城市建设问题的内涵联系。
从谋划城市总体发展路径入手,理顺五里街与永春县的衔接关系;通过五里街的保护发展,探索城中村建设助推城市更新的建设新模式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突出学史力行 服务文旅市场—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学史力行”应该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落脚点,更应该是服务文旅市场和广大经营业主的生命力。
为此,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围绕群众身边的急事难事和文旅市场融合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以涉及文旅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法律法规为重点,推出“五项举措”,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有效地强化全体执法人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
举办案例分析,提高服务水平。
在执法实践中发现,有些执法人员由于过去从未从事执法工作,遇到违规经营的行为往往在执法时缺乏温情。
为此他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事”的开展,以提高执法人员服务型执法技能为出发点,自4月初开始用一个月时间在全体执法人员中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轮流授课、现场交流、答疑解惑等方式,引导全体执法人员找出执法短板、提高执法技能,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有关要求转化为服务型执法的具体实践。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
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
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
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
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
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一、选题背景青岛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文化名城,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是青岛市内最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城市建筑群体。
作为中国德国历史街区,青岛八大关是早期德国移民在中国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面临着外环境破坏问题,如违建、广告牌乱贴乱刻、机动车乱停乱放等,给八大关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进行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分析八大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探索建筑外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
具体目的如下:1. 探究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破坏的原因和影响;2. 分析八大关历史街区外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3. 提出有效的建筑外环境保护措施,保护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价值。
通过本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意义和意义,为青岛市保护、传承城市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1) 八大关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的介绍;2) 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破坏的原因及影响;3) 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4) 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建筑外环境保护措施。
2. 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政府文件、法律法规、历史文献,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论文,进一步了解八大关文化背景、历史价值和保护现状,了解政府、文化机构在保护方面已有的措施和成果。
(2)访谈法:通过对青岛市八大关历史街区相关管理单位、八大关的居民、来访游客等进行访谈,获取八大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丰富本研究的数据来源。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研究回顾与启示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研究回顾与启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议题。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对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理念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
当时,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的价值,并采取了一些初步的保护措施。
例如,法国在 1840 年设立了“历史建筑管理局”,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登记和保护。
20 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街区面临着大规模拆除和改造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和社会组织开始呼吁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
1933 年,《雅典宪章》提出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概念,强调了保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
20 世纪60 年代,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
同时,一些国家开始探索历史街区的适应性再利用,通过功能更新和改造,使历史街区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二、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主要理论与方法1、整体性保护理论整体性保护强调对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文化内涵等进行全面保护,不仅保护单个的历史建筑,还注重保护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历史街区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价值。
2、动态保护理论动态保护认为历史街区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因此,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变化和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社区参与理论社区参与强调当地居民在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增强保护的可持续性和社区的认同感。
在保护方法方面,国外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1、立法保护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历史街区环境改造模式研究——以上海新天地、苏州桐芳巷为例

its development main body together,and formed the complex plan theory system.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nd the renewal research took the humanity cultural
country the historical block,these blocks took the important city evolution development the
testimony,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history and the cultural value.At present accelerates
Second part:Historical block related concept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theory.Mainly is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block the definition,our country the erroneous zone and the question which faces in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nd the renewal aspect.As well a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history block some theory basis(including:In international correlation charter laws and regulations,landscape plan,heart study and sustainable
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

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近年来大连市发展建设加速,新区面积增加,建设质量不断高,但能够代表大连历史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质量升级却迟迟未能推进,导致城市特色及风貌逐渐缺失。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历史文脉、城市记忆在延续传承的同时,街区本身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自身得到发展;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整体保护,挖掘和强化历史风貌特色,提升环境品质,完善区域功能。
标签: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一、现状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大连城市经历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拓展,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现状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南山历史文化街区、黑石礁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
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是沙俄租借时期(1898-1904)形成的,是当时沙俄的行政区,沙俄的大连市政官衙公署等机构均集中于此,市政官吏、港口及城市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东清铁路公司办事机构、俄籍铁路员工宿舍、俱乐部、医院、商会、公园也均设在这里。
除行政办公职能外,这里还是俄国人住宅区,住宅地块以小路分割成均匀的,中间建有二至三层坡顶式的半木结构或全原木的花园式住宅。
随着年久失修,街区建筑开始破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连市政府对团结街两侧进行了保护式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
目前,街区内建筑许多均破败不已,街区内居住人口多为无业流动人口。
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日俄占领大连时期。
俄国人占领时期(1898-1904)把城市规划为行政区、欧罗巴区、中国人区三个区。
欧罗巴区即为现在的中山广场历史保护街区,该区是城市的中心地带。
规划的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及青泥洼桥以东的中山路)贯穿东西,规划的码头、火车站均设在此,交通便利。
市区的主轴线规划是自港湾广场通向中山广场而直达西公园的莫斯科大街(中山路、人民路),它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中心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群众剧场)。
江西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整治研究

空间,打造多主题广场空间,增加区域的
州市区中历史文化保存比较完整并且集
治院落,完善基础设施,形成适应现代的
人居示范街区。成为满足 5A 级旅游标
可达性、人流循环。在城市空间上将南
中的区域(图 1)。由于文昌里在历史上
不属于中心城区,因此氛围更贴近民俗
准,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发展区。
文化,自身发展脉络更为自然。
强化管理人员的信心;坤卦意指西南,有
②木代表木制系列,其
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
安徽建筑
④火代表合成材料,其空间氛围表
⑤土代表石材、陶瓷制品,其空间氛
通过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可以
构建多种空间氛围。但是在利用五行学
阴柔的女性气质,所以故宫中皇帝的寝
参考文献
宫为乾清宫,皇后的寝宫为坤宁宫。
分实现了和谐统一,应用在现代室内布
婉;
德载物。”乾卦意指西北,象征权力,因此
局之中,能够为居住者营造更好的空间
商业建筑进行室内布局的过程中,西北
氛围,给人带来良好的心理感受,满足现
围表现为朴实、亲切,给人的心理感受为
方向的办公室多为管理人员所用,用以
代人对“生态住宅”
“健康住宅”的需求。
较强的稳定性。
江西大部分地区的山墙均做成封火
文昌里历史照片
口处缺乏明确的标示,街巷风貌凌乱繁
①建筑地面问题:排水不畅的问题
杂。为重现文昌里的传统街区风貌,对
山墙,在赣东北、赣西北和赣南的一些地
区,也有山墙不做成封火山墙,而是暴露
图5
木构架的做法。屋顶为悬山挑出,山面
普遍存在,建筑墙基部位积水,而导致雨
消失的街巷肌理进行“织补”。街面两侧
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外环境设计课程论文——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洪丽班级:风景1101班姓名:路丽君学号:A02110160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街区犹如一颗明珠闪耀在时间的沙河中,为了使历史街区更适应现实的需要和整体的面貌,近期,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活动也在各地紧的进行。
本文围绕历史街区的改造的相关容,分别对历史街区改造理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的具体方法与实现案例、对中央大街的改造探讨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开放式博物馆的历史街区整体轴线规划、针对个案准确进行形象定位、建筑色彩风格根据民族特色统一化、建造合理尺度的街区、外环境色彩与景观因素根据地域特色反复运用等论点,并举小河直街、南北大街等多个历史街区为例详细分析,为今后的历史街区改造提供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开放式博物馆;建筑改造;双子大楼;中央大街一历史街区改造理论概述1.1 历史街区改造的含义1.1.1 历史街区的概念与特点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城市中都存在有历史街区,尽管历史街区的特点和价值各不相同,但这一现象已成为很多城市旅游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此,好的规划理念将有助于历史街区在旅游开发和体现城市文化底蕴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认为“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构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
该地区的建筑可能并不是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价值由此而得到了升华”。
关于历史街区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明确的定义,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历史街区阐述时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1]一,王景慧确定历史街区有三个标准①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②有真实的历史遗存;③有一定规模,视野所及面貌基本一致。
二,阮仪三历史街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历史街区是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
②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携带真实的历史信息。
③历史街区应在城市(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代谢、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
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中将历史街区定义为:在历史的不断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较完整的保存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完整的城市(镇)生活街区。
1.1.2 改造的含义与方向改造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历史街区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者能够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
历史街区改造即指对历史街区加以修改,使适合需要。
这里并没有明确指出如何“修改”才是“适合需要”,也没有指出适合需要的对象,有些历史街区便在“改造”的名号下变成从到外焕然一新的仿古一条街,这种遗失传统特色而徒有空壳的改造方式终将被淘汰。
[2]现在存在对于历史街区改造的众多说法和理论,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关体系。
如:大学规划系课题组所提出的“开放式博物馆”理念认为:历史街区即是一个开放式的博物馆,本质上,开放式博物馆是为了达到其意愿的变化,使用工艺品、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的环境作为它的表现手段。
”开放式博物馆的三个要素是:生活的区域性、科学遗产和与项目相联系的居民。
并且,开放式博物馆没有明确的边界界定,边界的确定采用明确和模糊两种方式叠加的步骤进行。
又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特定人类文化群体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发展特征,并注意文化与环境的动态和谐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文化生态即可理解为文化资源的在特征及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发展状态及规律。
1.2 历史街区改造的必要性历史街区改造的必要性是由其所面临的困境所决定的。
首先,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历史街区受到各种形式的冲击和破坏,街道盲目拓宽;街区原有空间格局破坏;新建筑在尺度和形式上与原有历史建筑缺乏协调等等。
这些都对街区风貌造成不良影响。
特别是经济利益驱动下,这种破坏力度甚至是毁灭性的。
如北京的同就在发展商的开发中以每年60 多条的速度在消失。
其次,旧的历史街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极为不便,自发性的不良的居住行为,往往导致建筑受损,街区活力逐渐丧失。
因此,对它的的改造是必需的,也是紧迫的。
实际上, 如果这些众多的建筑古迹和历史文化古迹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及时维修, 必然被自然损毁, 直至消失。
把一些古建筑改作博物馆和文化教育等设施, 在历史街区进行住宅、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与改造,可以保证限制区充满生机和活力。
1.3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形象定位和存在的问题1.3.1 历史街区的形象定位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首要的是要确定旅游开发的形象定位。
历史街区要向每一位游客展现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文化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参与竞争、寻求认同的过程中,就必须精心刻画街区个性,塑造旅游形象,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和吸引力,增强竞争力。
如夫子庙以孔庙和传统民居为背景定位为“十里秦淮”风光带;上海新天地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定位为具有传统和新纪元生活的都市旅游景点。
综合的观感和印象历史街区的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历史街区的品味和档次,增加游者的心理效果和心理附加值。
而旅游形象又是宣传促销、市场开拓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途径,通过良好的旅游形象对人们心理诉求和诱导,能有效激起他们强烈的认同感。
历史街区的旅游形象一旦较鲜明地形成并广为人知,就会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名牌”形象力,这将产生巨大地吸引招徕力量。
凡是旅游业兴旺发达地地方,无不具有独特吸引人的旅游形象。
如大研古镇,就以著名的“高原姑苏”为其旅游形象。
要做到准确的形象定位,事先的调查是极其重要的。
要对街区的历史沿革、所存城市的性质、街区的文化涵、街区性质、区位条件、在城市的地位、针对客源、开发的正负面作用等,做全面并有针对性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历史街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层次的文化涵,确定其旅游需求的主要形式。
1.3.2 改造中的矛盾历史街区是经过历史的积淀所形成,必然存在与现实实际格格不入的地方或是不合理之处,然而历史街区的改造也倍受争议,到底如何来改才能既保历史特色又与环境有机融合?通过查阅文献,改造中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处:(一)某些街区一定历史背景下,突如其来的民族风格对历史街区历史的混淆;(二)大街与城区孤立规划;(三)单一建筑立面的装饰对建筑整体性的影响;(四)街区后期维护及更新与发展。
另一方面,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也存在不少不利的因素。
空间交通状况有待提高;空间环境质量较低;空间形式单一。
主要以线性的街道空间为主,缺少面状的节点空间和公共休憩空间,难以满足游客的集散和开展多样化活动的要求;空间公共性不强;空间的配套服务设施不足。
二建筑与外环境改造的具体方法及实现2.1 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与协调方法2.1.1 轴线与分区的方法在上文的理论分析中,我们提到:历史街区正如一个没有边界的开放式博物馆,然而流畅的空间是实现博物馆良好功能的必要条件,这可通过强化部的流动性和外的流通感来实现。
流线的精心组织来很好地诠释空间序列,实现游览空间的灵动,小河直街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的流线组织可以概括为“三轴两片区一节点”(图10)。
“三轴”即“古运河水廊道”景观轴、岸上游览的小河直街街巷景观轴、水上游赏的以及岸上休闲的“滨水绿化景观轴”。
两片区即小河直街景观风貌重点保护区和景观风貌协调区,一节点即位于小河、京杭运河和余杭塘,河交汇处的水上码头和休闲展示广场节点。
[3]三轴:“古运河水廊道”景观轴,是游客进行水上游览活动的场所,通过复原部分生活场景,提供给游客先前古运河的记忆片断,并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需求结合起来。
街巷景观轴,通过整合工商业文化、生活文化等资源,对大量历史建筑的修缮以及沿运河建筑风貌的保持,通过功能更新保持街区生命力,成为“活着的”街区。
主要功能:传统作坊、博物馆展、古宅往事、深巷茶吧。
滨水绿化景观轴,设置集中绿地并添置活动场地、亭、台、楼、阁等传统构筑物,协调街区传统风格也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休憩空间。
两片区:街区的建筑针对不同的分区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于风貌重点保护区建筑,进行修缮及维修改善,后续设计工作以保护性设计为主导,对原有的历史建筑做恢复旧貌处理,同时完善部平面功能布局以适应现代的建筑功能使用需求;复原保存民居建筑丰富的屋顶界面和拓扑变换的组合效果;对于风貌重点协调区建筑,遵照原有建筑的基本轮廓,在尺度以及屋顶形式上与周边原有的建筑取得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整个历史地块形态肌理上的连续和谐。
一节点:水上码头和休闲展示广场节点,运河的码头因为其多样性、文化性、亲水性将成为运河开放性博物馆中运河风光的代表性景观。
通过水体和码头,所有散布如珠的遗产分布点将被串联成链,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主要由舟船、埠头、水舞台、小广场、雕塑及各种游憩设施共同组成。
2.1.2 整体色彩与景观要素的统一历史街区作为一个整体,体现着城市的独特风格与文化,因此,其整体色彩与景观要素的统一也至关重要。
于细微处见整体,细微之处的风格反复作用,可以为历史街区的整体美观与和谐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
此处,我们分别取北方的呼和浩特市的南北大街和南方市的河坊街为例,对色彩和景观要素的统一作深入探讨。
呼和浩特市的南北大街和新城区均以蒙古族装饰为主,在色彩上主要采用以白墙为底,局部装饰以蒙古族色彩鲜明的红黄蓝与褐色,两种主要色彩搭配表现蒙古族对色彩最原始、淳朴的理解;最后,在南北大街与其它街道连接处,加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门洞,并沿路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雕塑及路灯等,以烘托大街的民族文化氛围。
[4]河坊街延续街巷格局及尺度,路面改为青石板铺装,增设人性化座椅、绿化小品提升环境品质。
保持天际线的连续性,利用雕塑等节点创造高潮,吸引人气。
南宋御街还原“路河网格”传统肌理,引水入街。
继承“临街设市”格局,重要路段采用步行系统以优化交通体验。
注重小品设计,活字印刷、四世同堂雕塑、景观墙上的老电表等都能勾起人们“老底子”的情结。
统一景观配套风格设计,真实展现文化涵。
[5]2.2 历史街区建筑的改造2.2.1 建筑改造的常用理论由于历史城市的许多建筑在设计和建设上的局限性, 为了完整地保护历史城市的建筑环境和整体风貌, 首先必须研究历史建筑的现状, 并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
采用玻璃窗、直角形、混凝土框架的建筑立面设计, 在建筑美学方面毫无表现力, 有很大局限性。
对于上述建筑, 通常仅从其建筑立面的几何外形, 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其设计上的缺陷。
古典建筑学通常要求建筑的体量与空间关系能取得和谐, 建筑外型应是平静、匀称、合乎比例的。
可以说,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成功地进行插建, 并较好地解决了立面设计问题的新建筑, 都遵守了体量合乎比例、高度相称、轮廓线相似、立面表现形式一致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