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高古
二十四诗品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 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有《司空表圣文集》(即《一鸣集》)。又有《司空表圣诗集》,系后人所 辑。
作品争议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大多数学者认为,《诗品》即为司空图所著。因就可考的材料来看,此书在晚 明时期已有人题注《诗品》为司空图所撰,并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十分明确地记载着“《诗品》一卷,唐 司空图撰”,故晚清时期的学者多持此说。现代持此观点的则主要以祖保泉、赵福坛、王步高、张国庆、张柏青、 郁沅等学者为代表。
有人认为该书并非司空图所著,而其真正作者是谁,又有分歧。现阶段整理共计七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 为此乃明代怀悦所作。主要由陈尚君、汪涌豪两位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提出,不过论争后期已经否 定这种可能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盛唐李嗣真的作品。主要论据有马茂军的《二十四诗品作者考论》,以及查屏 球提出的《枝指生书宋人品诗韵语集》。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元代虞集的可能性较大,持此观点代表是张健,主要 有《诗品的产生时代与作者》一文,根据其版本源流考证推论《诗家一指》包括《诗品》在内的作者极有可能为 元代的虞集。第四种则认为作者为范德机。以朱绂《名家诗法汇编》中,题为“范德机诗家一指”为据。第五种 观点指向不详,只笼统地划定时间点在元代,认为乃是元人著书。依据是许学夷曾在《诗源辩体》中称《诗品》 是“元人”所著,且胡震亨在《唐音癸签》的第三十二卷亦将《诗品》列入元人诗话中。第六种观点认为是严羽 之前的作者,具体哪朝哪人亦不详。因有杨成刊的《诗法》卷三《严沧浪先生诗法》曾注曰严羽“独得见《一指》 之说”而推论。最后一种则单纯认为此书不是司空图所著的,以周裕锴为代表,提出“令人怀疑的是,司空图在 其他文章中论述诗人风格时,竟然未使用《二十四诗品》中的任何一品”......
《荟珍集:二十四诗品》记录

《荟珍集:二十四诗品》阅读随笔目录一、序言 (2)1. 《二十四诗品》的背景与意义 (3)2. 阅读《二十四诗品》的动机与期待 (4)二、导论 (5)1. 《二十四诗品》的作者与版本 (6)2. 《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7)3. 《二十四诗品》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8)三、诗歌风格与《二十四诗品》 (9)1. 风格分类与特点 (10)a. 高古游丝 (11)b. 繁缛清丽 (12)2. 《二十四诗品》中的风格体现 (13)a. 豪放与婉约 (15)b. 沉郁与明快 (16)c. 冷峭与热烈 (17)d. 古朴与典雅 (18)四、《二十四诗品》的审美追求 (20)1. 追求自然与真实 (21)2. 追求意境与神韵 (22)3. 追求创新与传统 (23)五、结论 (25)1. 《二十四诗品》的价值与意义 (26)2. 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启示与借鉴 (27)一、序言本书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之涣在书中提出了“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等审美标准,强调诗歌要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表达力。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也注意到了作者在审美观念上的独特之处,如他将“清新”作为诗歌的一个重要品质,这与后来的文人诗歌创作中的“清新”理念不谋而合,显示出作者对于诗歌审美的独特见解。
本书对于诗歌创作的技巧要求也有详细的论述,王之涣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等。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在实际创作中提高诗歌技巧具有很大的帮助。
我也注意到了作者在技巧要求上的严谨性,如他强调诗歌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基调,这使得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诗歌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
本书对于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王之涣在书中通过对历代诗歌作品的评述,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我也注意到了作者在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上的独到之处,如他将“风雅”作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

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二十四诗品》,是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
旧提为晚唐司空图撰,实则作者存疑,其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內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
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
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
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
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鶯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將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
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沈著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
书法二十四品——高古

• 《自书告身》
• 高古苍劲 •
谨严 •
沉稳厚重
八大山人
气息的高古和淡雅 八大晚年大胆使用秃笔,并极大 地弱化提按,笔锋藏而不露,线 条圆转流畅,从而形成朴茂浑厚、 肃穆高古的个性化用笔。其书法 如以篆写草,线条张力极强。
南
碑
---
奇
端 朴 若
古 之
古《
佛 之
爨
容宝
子
》
• 端严高古,
• 唐代以前的古代器物称为高古。明以前的 古代器物称为古,高古以和田玉为主,历 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博物馆及 少数藏家手里。高古是出自古人之手,反 映古人心声的玉雕 。
高古玉欣赏
• 高古美在房屋·衣着的体现
•
法上丑得
有溯字古
所晋董人
悟魏不法
,,学帖
遂以,,弃至冥纵源自,秦心观与汉屏之古,虑,
为 ,于
徒东
。
坡
《毛公鼎》线形圆浑质朴、回曲 蜿蜒、坚韧纡徐,线形表现出明 显的“曲”势和“接笔”痕迹, 加之用笔稍显随笔,故起、收处 常呈尖状;“笔触”长短互用、 轻重有别,线条给人更多的是一
种“古”的美感。
毛公鼎
宣王制作毛公鼎,金文发展至繁荣。 瑰伟奇肆变浑朴,整齐匀称代象形。 抛弃块面表现法,线条趋向手写形。 横平竖直布结构,字形疏朗又明净。 规矩森然有奇崛,平实宽博富精整。 用笔中锋锥划沙,仪态端庄体凝重。 举手投足君子气,汉李夫人貌倾城。
直比小草千字文,又似楷书礼泉铭。 字体规范至成熟,大篆楷模毛公鼎。 毛公出土百年中,多少书家崇毛公。 毛公规整字又多。篆书笔法集大成。 学篆不学毛公鼎,舍本求末难成功。 谁人学成毛公鼎,篆书大家不枉称。
“浑《
论《二十四诗品》中“高古”的审美价值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 l ege Vol.18No.4Dec.2020第18卷第4期2020年12月doi:10.13690/ki.hzyxb.issn.1672-2388.2020.04.09论《二十四诗品》中“高古"的审美价值潘琪慧(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摘要:《高古》是中国著名的诗论《二十四诗品《中的重要一品。
“高古”这种诗歌风格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在古典诗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其审美价值主要在具有超越性精神,通过回归自然本真达到了冲破时空的高尚深远境界,实现了美的永恒性。
关键词:诗歌理论;《二十四诗品》;“高古”;司空图中图分类号:B8309;I207.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388(2020)04003803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Ancient”in Twenty four Poetic QualitiesPAN Qi-hui(Coll e ge ef Hu m a n i t ies,Sh a n ghi Norm a l Uni versi t.y,Sh a n ghi200234,Chin a)Abstract:A z in is an important product in the famous work of Chinese poetic theory,Twenty-four Poetic Qualities.A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category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system,this style occupies a positi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classical poetic and has a ric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Its aesthetic value mainly exists in its transcending spirit,which can achieve a noble and profound statebeyondtimeandspacebyreturningtotheoriginalnature,andfina l yrealizetheeternityofbeauty.Key words:poetic theory;Twenty-four Poetic Qualities;"Ancient";Sikong Tu中国古代"以诗论诗“的诗歌理论专著《二十四诗品《以诗歌的形式创造意象,品评了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
《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三)

《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三)《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司空图论诗的风格和意境的重要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重要影响。
司空图把诗歌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加以品评和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司空图的《诗品》是对唐朝诗多样化风格的总结。
在名称上为了与钟嵘的《诗品》便于区别,习惯上又称为“二十四诗品”。
(十一)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出语未涉患难,读来却令人痛苦不堪。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庄子所谓“真宰”,指主管一切而又无形无声的道。
这里可理解为文中的主宰,即作者的思想感情。
沉浮:起伏。
渌:同漉,滤。
上句说满满的酒汁,要一点点往下滤。
下句说花将开放时遇到秋之寒气则花开甚微。
这里以滤酒和花开比喻含蓄。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悠悠、忽忽:互文见义:悠悠:广阔悠远;忽忽:浩瀚无边。
空尘:空中的微尘。
海沤:大海中的水泡。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郭绍虞注:“尘与沤之浅深聚散,形形色色,博之虽有万途,约之只是一理,要均归于含蓄而已。
”{译文}:不用一个明显的字眼,却表达了极致的风韵。
没有一句话说到个人忧难,却让人感到痛苦不堪。
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些文字中波澜起伏。
如同满满的酒汁总是一滴一滴滤出,花苞遇到寒气不能一放无余。
广阔天空中的微尘,浩瀚大海里的泡沫,或深或浅时聚时散,从万种现象中取其一点。
[简析]:“含蓄”的艺术风格,是司空图所理想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境界。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对含蓄风格的形象化的解释。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说:“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
”他又进而解释:“或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曰:‘太白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原文,《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原文《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本身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一组美丽的写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格风格,颇得神貌,并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
它不是一部普通的诗歌理论著作,而是贯通古典美学与现代文艺的美丽通道,是激活技术文明时代诗与思的一个能量源。
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沉着】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
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绮丽】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二十四诗品高古研究

二十四诗品高古研究摘要《二十四诗品》以四言诗的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中二十四种不同形态的诗境,提示其意趣,形容其风格。
其内容博大深微,文字亦精美绝伦,历来颇受文论界的重视。
学人们对《二十四诗品》的研究从整体上或作精彩的理论阐释,或作严整的理论建构。
而时至今日学界对每一品目的具体诠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便以《二十四诗品》中的第五品——《高古》品——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以下四个部分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第一部分:从文本本身出发,将《高古》品原文中有重要理论价值、而郭绍虞、祖保泉等相关研究者却忽略或言之不详的词句按顺序编号,并综采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历代诗话,先进行补充注释,再以疏解的形式分析词句的理论渊源、价值及其对后世诗学的影响。
再者,试图指出邵盈午、罗仲鼎等注释者在《二十四诗品•高古》研究中出现的不足及失误,以明辨是非。
第二部分:《高古》全篇诚然蕴含着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但通过剖析,不过禅宗的精思妙旨对《高古》品的影响同样甚深,可谓是“庄禅”哲学交融互渗的结晶。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古》品中存在庄学术语与佛学语汇交叉使用的现象,如“真”、“神”、“素”等术语显然是直接运用或者化用了老庄哲学的核心概念,而“浩劫”等词汇则是袭自佛家典籍;二是在具体意象的选择上也兼容了庄禅哲学的双重蕴意;三是在“高古”意境的构筑上,“庄禅”思想的互补共融激发了空灵悠远的诗境。
第三部分:《高古》品所彰显的超越卑俗的精神指向统贯于《二十四诗品》之中,换句话说,《二十四诗品》所蕴含的超越意识在《高古》品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与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诗品》:高古
《二十四诗品》:高古
《二十四诗品》:高古【题记】这一品,我是在现代化格式作业的中间,支离破碎写出来的。
要知,最为专注一心的钱钟书先生不免慨叹“书癖钻窝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如我等稀里糊涂的俗辈,于难以为继之时,勉力成文,也不失为上进青年了,虽然区区两千字,高悬献丑,未闻新声,反失故步。
我希望能在20XX年元旦之前写完这二十四诗品,假想着有人关注着,因此监督我吧。
这一品是半个月前写的,一直没打算定稿,所以没有发上来,今天翻到,索性先挂上吧,润色修缮,期以来日。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高古”意境,在世俗笔法,真是有口难言啊。
用逆向思维,以高对卑,用古比今,于是脱俗高企的特点,焕然而出。
号称“云烟之乡”的云南玉溪市里有一座楼,就叫“高古楼”。
当地民谣说:“哇家玉溪高古楼,半截矗在天里头。
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抬头望望高古楼,帽子掉进沟沟头。
”如此如此,高古二字,一则高,所谓“无枝老树参天立”,登上高古楼,俯视一切;二则古,因此“道自王倪传啮缺”(两句诗出自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的诗集,王倪、啮缺都是上古贤人,王倪是啮缺的老师,因此有传道一说),于俗不谐,抗怀千
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这一品,有别于诗品常用的“幽人”意象,这里似乎更胜一筹,出现了“畸人”。
所谓“畸人”,并非畸形人,现代人容易望文生义,因此提笔一辨。
畸人是指在道家理想境界中具备了很高修养的人,外表上是肉身凡人,实质上却近乎仙,《庄子&S226;大宗师》里解释道:“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畸于人,有别于凡人,侔是相等、齐等的意思,与天相类,自然是仙界的仙人了。
既然仙界来客,住世有日,终有一天要回故乡,所以紧接着“乘真”——人”驾着真气踏上归途,就顺理成章了。
这里的“真”是自然之道。
《说文解字》释“真”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道家说的“真人”也就可以与佛家的“佛”相提并论了。
那么,到底为了什么,“畸人”要离尘而去,暂存疑,继续往下看。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潇洒风度,非神仙莫为。
看李白的《庐山谣》:“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姑且看成是“畸人”为“朝玉京”而去吧;还是李白的《古风》篇:“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又是“畸人”衣带飘飘的形象描写。
泛是漂流的样子。
《诗经》里有“泛彼柏舟”,浩劫,是指人间世的苦难,佛家的说法万千苦痛称为一劫,所以,“畸人”离尘而去,辞别苦难的人间世,飘然远行,莫知其踪。
窅然空踪,窅同窈,状深远之象,这句是说畸人云游世外,不知所踪,李白笔下的“虚步蹑太清”也许就有这个效果。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这四句,真是意境描写的佳作。
月光环照,似乎给地面铺上了素色锦被,月出东方,好风徐来,华山在夜色映带之下,更显苍莽,而清夜时分自山寺飘来的钟声,苍莽之外别有苍凉,非俗非尘,非高古意境而不能。
解释点古文化知识,东斗指东方。
参见《云藉七签》:“五斗位者,阳明为东斗,丹元为南斗,阴精为西斗,北极为北斗,天开一星,以为中斗,上及玄冥。
”记得这五斗,可以联系风水里头的六神来辅助,六神是六爻断风水上的基本概念,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而中间是勾陈与滕蛇。
而四神又各有美称,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如此如此,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勾连深入,生生不息。
当然,这里就不铺张了,只需要知道道家分一天为五斗,东斗位于东方。
月亮从东斗出来,是说打东边出来个月亮,微风轻拂,似乎是月出而风随,如此景观,纵非神仙境却也仙意重重而来。
往下说,太华即为大名鼎鼎的华山,在陕西省渭南县南。
夜色为什么是碧的?其实,生活的经验,我们说夜是黑色的,而登高远眺,空气折射的不同,天色苍碧,有别于尘氛的那种乌烟瘴气。
这一节,描写了畸人升天后,夜空一片寂寞、空旷、幽静、澄碧的状态,是以自然风景来显示高古的境界,月光是明朗的,长风是凉爽的,华山是幽深的,钟声是清脆的,这就是高古的“畸人”曾经所在的地方。
“畸人”虽已升迁,而留下的这个环境仍充满了高古的气
氛。
目见月出,身感风拂,耳闻钟声,眼、身、耳三根有识,道出了高古境象的感官知见。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这一节,“虚伫神素,脱然畦封”,这前半节是说畸人具有纯洁的心灵,能超脱一切迹象,寄心于太古,成为玄妙的化身,而这种高妙境界,古往今来,少之又少,取两位超古人物作为标举——“黄唐在独”,黄唐是指黄帝和唐尧,陶渊明《时运》里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所谓玄宗,意指玄妙的法源,玄妙的宗旨,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道”。
这句是说,畸人啊,你的心灵是那么的虚静,超脱于世尘之外。
你寄心于纯朴的太古时代,你之所处简直就是玄妙的源头所在。
举彼说此,意谓“高古”的诗含思深远且无迹可求。
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阮嗣宗(籍)咏怀,其旨渊远,其属词之妙,去来无端,不可踪迹,后来如射洪(陈子昂)感遇,太白古风,犹瞻望弗及矣。
”根据司空图所谈的“高古”意境来看,阮籍咏怀诗也可以说是“高古”风格的具体例子。
上四句可以理解为诗人根据古代传说的一种想象,中四句是对诗人所处环境的感受,而后四句则是写诗人与“畸人”相同的心理状态。
虚,空也;伫,立也。
神素,指纯洁心灵世界。
脱然,超越。
畦封,疆界。
这两句是说一种超脱于尘世、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独寄心于黄帝、唐尧的太古纯朴之世,倾身于玄妙之宗旨,而与世俗落落不相入。
进一步写高古之心态。
这种“高古”之作,可以没有一点人世
尘埃的污染,悠闲超脱而清净高洁。
《诗品》所论“高古”,虽与刘勰之《体性》篇中所论“远奥”有接近之处,都体现了道家的玄远之思,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但刘勰所论,主要是指语言风格,而《诗品》侧重于诗歌的意境风格,它更突现了高古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