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怎样灭掉元朝的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宋朝一直没有办法战胜,明朝为何能胜?方法非常高明

蒙古骑兵,宋朝一直没有办法战胜,明朝为何能胜?方法非常高明引读:宋朝一直无法战胜,曾横扫半个世界,灭国无数,让欧洲大陆为之丧胆的蒙古骑兵。
但为何后来能被明朝战胜?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个几乎未尝败绩的强大骑兵,到底是因为明朝的火器,还是因为自身制度的腐败而最终失败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
大宋之败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宋朝为何无法对抗蒙古骑兵。
历史告诉我们,宋朝虽然软弱无能,但却拥有无比强悍的战斗力,期间也是涌现出了无数的名将。
比如杨家将、岳飞等一大批精忠报国的战将冲锋陷阵保家卫国。
不过这些战将大多生存在北宋,且基本都是抗金名将,能提及的抗蒙名将却寥寥无几。
也就是说,从将领这一方面来说,已经无法和猛将如云的蒙古骑兵所抗衡。
而从军队的对抗来说,不提步兵等兵种,仅拿骑兵来对比。
当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之后,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养马之地。
更何况北宋灭亡,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之后,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再度下降。
根据历史记载,宋朝,尤其是南宋,已经到了“一营半马”的地步。
也就是说,一个骑兵营有一半的人没有战马,即便是有马,也都是从南方买了的普通马。
因此宋朝的骑兵甚至都无法称之为骑兵。
再说骑兵的配置。
从宋朝建立之初,由于皇帝遗训重文抑武,因此武者以及军队在宋朝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更何况宋朝是以步兵为尊,骑兵能够发展的空间则更少。
根据历史的记载,宋朝以步兵为主,因此骑兵的经费就少得可怜。
而这也就导致了宋朝骑兵的武器装备相对低劣。
当然还不止这些,宋蒙骑兵之间还有制度、训练以及战略战术等诸多差距,而这也就导致宋朝一直无法战胜蒙古骑兵。
那么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在面对强大的蒙古骑兵时,是如何战胜的呢?明军何以获胜?朱元璋乃至大明朝能够击败蒙古骑兵,有人说,这是有赖于明朝初期猛将如云,决策英明,骑兵加强,尤其是精锐骑兵的训练和装备加强,再加上制胜法宝“神机营”,这才最终将曾经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击败。
就拿著名的“太原战役”来说,当时朱元璋想让明军奔袭太原。
历史趣谈明太祖朱元璋如何打压蒙古残余势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太祖朱元璋如何打压蒙古残余势力?
导语:对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来说,外族入侵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危机,所以很多统治者在建立新政权的时候往往会提前预防外族进攻,朱元璋建立明王朝
对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来说,外族入侵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危机,所以很多统治者在建立新政权的时候往往会提前预防外族进攻,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也是一样的。
当时朱元璋统治下的大明王朝唯一能威胁到他统治的便是蒙古族,所以朱元璋在北伐战争之后便开始打击蒙古族残余势力,开始防御蒙古。
在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八月的时候明朝的军队进入大都城,元顺帝逃走了,元朝彻底灭亡。
元朝虽然灭亡了,但元朝还是有一些残余势力的,这些势力对明太祖朱元璋统治下的北部边疆地区还是有很大威胁的,所以为了能够巩固国防,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和谐,朱元璋觉得必须要对元朝蒙古的残余势力进行有效的防御和打击。
朱元璋起初觉得要想防御蒙古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就是要加强大明王朝在北部地区的边防,要在北部边界驻扎大量的军队,要防止蒙古族的残余势力从北部边界攻入大明王朝的领土;另外要分封一些比较有地位的北部诸王,比如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可以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从而起到加强边防的作用,而且朱元璋觉得通过对这些人的控制可以帮助他更好的控制北部的边防,另外就是要解决北部驻军的军粮供应,要在北部地区开荒,保证农民的生产,保证田地的分数,只有保证军民粮食的充足,才能保证士兵能够更好的巩固边防。
除了防御性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进行防御性的战争和必要的主动出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揭秘明朝的军队是怎样灭掉元朝的蒙古骑兵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明朝的军队是怎样灭掉元朝的蒙古骑兵的导语:1352年朱元章起兵,明军初建,采石矶一战成名。
鄱阳湖大破汉王60万水陆大军,平定枭雄张士城。
1367年明军北伐蒙元,仅仅10个月就收复北京,1352年朱元章起兵,明军初建,采石矶一战成名。
鄱阳湖大破汉王60万水陆大军,平定枭雄张士城。
1367年明军北伐蒙元,仅仅10个月就收复北京,从齐化门入城,俘虏监国贴木而不花,太蔚左丞相庆童,右丞相张康伯,中丞相满川,以及宣让,镇南,威顺等王子。
缴获玉印,成宗玉玺。
明军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将中国拯救出来,推翻了元朝把人分4等的残暴殖民统治,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蒙古统治者推翻的国家。
12月明军收复太原,元将扩廓帖木儿不敢抵抗带领18人逃亡北方,其余40000骑兵放下武器向明军投降。
洪武2年6月明军1万骑兵,8万步兵追击元朝末代皇帝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10000人。
3000马匹,5000牛羊。
元朝末帝早已奔逃到北方几百里外了。
洪武3年4月,明军再次北伐。
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王保保,俘虏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韩扎儿等官员贵族1865人,官兵84500人,马匹15280,其他骡子,牛,羊无数。
王保保仅几人逃脱。
取得了世界上到那时为止与元朝军队作战最辉煌的陆战大捷。
洪武20年,明军越过长城,2月明军轻骑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
6月乘胜追击,在蒙古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元朝皇帝的次子地保奴,妃子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子,公主等59人,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官员2994人,军士百姓77037人。
宝玺,旗牌149个。
金印1个。
马匹47000,骆驼4804,牛羊102552,车3000。
蒙古从此一生活常识分享。
太原之战:明蒙迟来的大决战,大明骑兵与蒙古铁骑的巅峰对决

太原之战:明蒙迟来的大决战,大明骑兵与蒙古铁骑的巅峰对决明朝洪武元年的北伐是非凡的成功,最大的收获就是收复了离开汉人怀抱400余年的幽云十六州。
但是大都虽然攻克,北伐并没完全成功,这个计划只执行了一半而已,接下来才是最艰苦的战斗。
元顺帝远遁,他的机构和班子还在,西北和辽东元军主力尚存,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只有彻底击垮这个政权,消灭他们的军队,摧毁他们的斗志,才能让大明边疆安定,为子孙和人民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这才是北伐的终极目标。
明军此时斗志昂扬,徐达决定采取攻势。
他首先派出了两支部队:常遇春、傅友德为先锋,从保定-真定一线进击太原;另一路以汤和为主将、冯胜为副将,从河南渡河,翻越太行山。
这两路人马一南一北,形成两路夹击太原之势。
至于徐达本人,他将亲统主力,稍晚从北平出发,与常遇春合兵,进行最后的决战。
整个计划有两大目标,一是攻取山西,二是捕捉到王保保的主力进行决战。
常遇春在1368年9月出发,连克保定、中山,直抵真定。
汤和比常遇春晚出发一个月,行动却更快。
汤和的资历比徐达、常遇春还老,此前却一直受命在明州造船,负责从海路向北伐军供应粮草。
虽然后勤保障也很重要,可汤和此前一直是领兵的主官,这段时间可把他憋坏了。
这回一下子又担任了主将,他的劲头又上来了,汤和一心想要表现一下,率领部队迅速翻过太行山,攻占了泽州、潞州。
徐达也在11月统御大军离开北平,来到真定与常遇春合兵一处,明军合围太原之势已成。
进展如此顺利,大家高兴之余也有些纳闷。
这就是传说中的名将王保保的实力吗,山西元军与北伐时遇到的元军并没什么不同,稍作抵抗便引兵遁去。
如此看来,王保保也只是吹出来的名将,实力也不过平平。
然则,兵法虚虚实实,作为同时代将领中的佼佼者,王保保征战已久,并非浪得虚名。
他认为,自己被徐达牵着鼻子走到处救火是没有前途的,要掌握战场主动,就要出奇兵,为此他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得到潞州失守的消息,王保保不怒反喜,这正好给自己的奇计增加一道保险。
历史趣谈:明武宗是怎样打败蒙古王子的?他又是怎样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武宗是怎样打败蒙古王子的?他又是怎样死的
导语:御驾亲征,打败蒙古小王子明武宗素来尚武好战,虽然行事荒唐,却也期望能够在自己在位期间立下一些显赫的军功。
他一直很崇拜太祖朱元璋和
御驾亲征,打败蒙古小王子
明武宗素来尚武好战,虽然行事荒唐,却也期望能够在自己在位期间立下一些显赫的军功。
他一直很崇拜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所以不惜把自己的行宫设在边远的宣城。
终于,在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明武宗期盼已久的机会来了。
蒙古小王子率兵来袭,和明军大战应州,杀得难解难分。
眼看明军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渐渐处于下风,明武宗作出一个大胆决定,要御驾亲征,和蒙古兵一决胜负。
这场御驾亲征绝非作秀表演,明武宗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与士兵们同吃同住,还亲手杀敌一人,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使得明军气势大振,很快就扭转了局势。
最后,蒙古小王子只得引兵退去,明军大胜。
这场战役让一直渴望立功的明武宗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想当年明英宗率五十万大军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而此次武宗率五六万人抗击四五万人的蒙古军取得了完胜,使蒙古兵在之后很长时间内不敢侵扰明朝。
这的确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明武宗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指挥才能和作战技能都让众人刮目相看。
死亡之谜
明武宗的死亡一直是解不开的谜团。
据史书记载,在正德十五年(1520),明武宗在清江浦(江苏淮安)南巡,钓鱼的时候不幸落入水中,受了惊吓,自此之后便落下病根。
第二年,明武宗就病死在豹房中,享年三十一岁。
按理说,明武宗热衷游猎,身体还算健壮,年纪轻轻
生活常识分享。
明灭元怎么报复蒙古人

明灭元怎么报复蒙古人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这段历史也曾受到蒙古蒙古帝国的统治,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消元时期(1368-1399)。
明灭元时期的明朝国家受到蒙古的威胁,这也使明朝的实力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明灭元时期,蒙古人在主导下,不仅对明朝政府及其军事力量实施了多次侵略,还不断向明朝的统治者控制关上来夺取税收。
明朝的西进政策也受到蒙古的阻挠。
在这种情况下,明灭元怎么报复蒙古人?其实,在明消元时期,明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报复措施来抵消对明朝的影响。
首先,明朝政府采取出兵报复的战略,重点对付蒙古的活动。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明朝的军事实力;二是阻碍蒙古在中国的扩张;三是维护明朝主权;四是击败蒙古军队,以此报复蒙古。
其次,明朝政府设法加强内部管理,以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统治力,加强税收管理系统,限制蒙古统治者对明朝统治者的控制。
此外,明朝政府利用外交手段来报复蒙古,目的是为了阻止蒙古帝国的扩张。
明朝政府通过结婚、贸易和外交等方式,与蒙古的邻国进行友好的交往,从而破坏蒙古的霸权地位,减少蒙古对中国的影响力。
最后,明朝政府严格执行对蒙古人的禁令,加强中国与蒙古的文化交流,以抵消蒙古人对中国文化的侵害,建立一种更为友好的文化交流,以此报复蒙古人。
以上,就是明灭元时期明朝政府采取的报复蒙古人的方法。
在明
消元时期,明朝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虽然未能彻底消灭蒙古的威胁,但仍然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说,明灭元时期明朝政府采取的多种报复措施,对于抵消蒙古对明朝的侵略及扩张,起着一定的作用。
明朝与元朝的大决战!

明朝与元朝的大决战!明朝与元朝的大决战,消灭了数十万蒙古大军,功劳不仅在于将士浴血奋战,更在于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正是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才一举将元朝给灭掉,难怪毛主席称赞他的军事才能仅次于李世民,在皇帝中排第二。
朱元璋在消灭了方国珍、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后,南方除了云南、福建和两广等地区之外,其他地方基本都平定了,并且这几个地方不构成威胁,他便决定对元朝发起总攻。
1467年,朱元璋召集诸将商讨对策,常玉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的主张,这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也得到了众多将士的赞同,毕竟那时候明军士气旺盛,大家都想早点取得胜利。
但朱元璋不同意,他认为历史上由南向北统一全国的朝代非常之少,再加上元朝经营近百年,大都的城防十分坚固,一旦攻克不下,援军再赶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他提出了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也就是先取山东,再取河南,夺取潼关之后,继而攻打元大都,最后挥师南下,攻取陕西、山西和甘肃等地。
朱元璋的这个策略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用兵之道上,更在于他看到了元朝的软肋,即元朝内部矛盾不断。
当时,元朝的实力依然十分强大,有几十万大军,但问题是内部斗争不断,元顺帝忌惮诸将权势过大,因此相互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而诸将之间也无法和平相处,他们为了争夺地盘而相互攻打,人人都想做草头王。
元朝拿得出手的几位大将,无非是王保保、李思齐和张思道等人,他们占据着山西和陕甘等地区,拥兵数十万,朱元璋平定南方的时候,这几人正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他顾。
但是,朱元璋也很警惕元朝皇帝和诸将“急则相救”,他们为了生存而联合起来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因此攻取山东、河南和元大都的动作一定要快,不能给王保保等人反应过来的时间。
只要攻占了以上几个地方,明军在战略上就占据主动了,再对元朝诸将各个击破,地理和心理优势都将会大很多。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明灭元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明灭元之战的故事朱元璋大致扫平南方群雄后,为了彻底推翻元朝,乘红巾军基本摧毁元主力军的有利时机,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人北伐。
小编接下来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明灭元之战的故事。
明灭元之战1352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四年后即位吴王,设置百官。
建立政权后,明太祖先后夺取了湖广、江西、江浙等地,为北上灭元扫平障碍。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北伐。
为了顺利北伐,争取到人民拥护,朱元璋命令将士,出师后所到之处不可杀掠,并发布檄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号召汉族各阶层同心协力。
为了稳固后方保障北伐,他又下令留守江淮的将士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北伐的明军主力从江淮北上,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取了山东。
元廷失去山东,就好似失去了左臂,整个战略上处于了不利的地位。
三月,徐达率军向西进发,兵分两路攻打河南。
一路上从济宁溯黄河而上,攻打汴梁(今河南开封);另一路则从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攻打许州(今河南许昌)。
同时,徐达又下令让征南将军邓愈率领襄阳、安陆、景陵等地兵马北上攻打南阳,协助北伐主力共同作战。
明军一路上接连取胜,相继在短时间内攻取了汴梁、洛阳以及嵩州(今河南嵩县)、陕州(今河南陕县)、陈州(今河南淮阳)、汝州(今河南临汝)等地,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了潼关。
此时,元大都的屏蔽已经撤走,外援被隔绝,陷入明军呈弧形的包围之中。
五月,朱元璋亲自抵达汴梁,他听取了前线将领的战报,并讨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徐达根据当时元廷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的形势,主张从临清(今属山东)直逼大都。
朱元璋同意了他的建议,决定以征虏右副将军冯胜留守汴梁,由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驻守河南(今河南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留守潼关,而徐达则率领大军北上攻打大都。
闰七月初一日,徐达率领的明军主力从中滦(今河南封丘西南)渡河北上,沿途经过御河(今卫河)、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一路所向披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军队怎样灭掉元朝的蒙古骑兵2008-06-04 13:291352年朱元章起兵,明军初建,采石矶一战成名。
鄱阳湖大破汉王60万水陆大军,平定枭雄张士城。
1367年明军北伐蒙元,仅仅10个月就收复北京,从齐化门入城,俘虏监国贴木而不花,太蔚左丞相庆童,右丞相张康伯,中丞相满川,以及宣让,镇南,威顺等王子。
缴获玉印,成宗玉玺。
明军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将中国拯救出来,推翻了元朝把人分4等的残暴殖民统治,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蒙古统治者推翻的国家。
12月明军收复太原,元将扩廓帖木儿不敢抵抗带领18人逃亡北方,其余40000骑兵放下武器向明军投降。
洪武2年6月明军1万骑兵,8万步兵追击元朝末代皇帝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10000人。
3000马匹,5000牛羊。
元朝末帝早已奔逃到北方几百里外了。
洪武3年4月,明军再次北伐。
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王保保,俘虏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韩扎儿等官员贵族1865人,官兵84500人,马匹15280,其他骡子,牛,羊无数。
王保保仅几人逃脱。
取得了世界上到那时为止与元朝军队作战最辉煌的陆战大捷。
洪武20年,明军越过长城,2月明军轻骑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
6月乘胜追击,在蒙古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元朝皇帝的次子地保奴,妃子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子,公主等59人,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官员2994人,军士百姓77037人。
宝玺,旗牌149个。
金印1个。
马匹47000,骆驼4804,牛羊102552,车3000。
蒙古从此一蹶不振,分成鞑靼,瓦刺,兀良哈等3大部。
看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多么危机,都决不用女人换取和平,决不割地赔款。
哪怕如暴民军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刺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
都决不认输。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但是没有软骨头的。
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正气明朝。
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古代世界上所有过百年的帝国唯一没有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的,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
哪怕是暂时的。
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基本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
他们坚持抗战38年。
说起朱元璋灭亡元朝而建立明朝,似乎元朝全是朱元璋打下来的。
其实并非如此。
在同时代的起义军里,朱元璋消灭的元朝军队是最少的。
元朝虽然被明朝取代,但它并非亡于朱元璋,而是1360年代,南北双方同时同根相煎、同室操戈的结果。
一、元军全靠别人打,元璋主打是汉人元末农民起义,始于公元1351年五月的刘福通(其实浙江的方国珍还要早,只是孤军影响不大罢了)。
刘福通以红巾军起义于河南颖川,义旗一举,天下苦元已久,于是纷纷揭杆而起——徐寿辉起于湖北罗田,芝麻李起于江苏徐州,张士诚起于江苏泰州,郭子兴起于安徽濠州,明玉珍起于湖北随州……几年之后的公元1356年,黄河以南基本上已是汉人天下: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北方和西北进攻。
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张士诚称王于苏州,拥有江苏、浙江等地。
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将称帝。
这四支队伍是消灭黄河以南元朝势力的主力军。
而此时继承已死的郭子兴队伍的朱元璋,则兵不过区区二、三万,地仍然局处于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地方。
朱元璋放眼四望,天下将被瓜分完了。
除非自己愿意投靠谁,否则得赶紧抓住时机抢地盘。
老朱如今有点力量了,可不想再投靠人了,也要在这乱世当中,碰碰大运。
可是在乱世中闯,得有地盘和人马。
自己现有的地盘太小了,而且穷得快吃不上饭了,就这穷地方,怎么扩充人马呀。
然而抢地盘,又向哪儿抢:北面是义军中势力最大的刘福通,黑压压横亘在中原,元朝军队全靠他挡住,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施展的地方。
东面沿海一带,是张士诚的地盘,西面则是徐寿辉,以自己现在这点力量,跟谁抢呀!朱元璋不愧是有眼光的,他发现元朝的势力最弱的是在南方,而南方现在还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地方在元朝手里:那就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地方。
这块地方,人口众多,物产丰饶,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虎踞龙盘的历史名城建康。
拿下这块地方,自己的势力立刻就能倍增,和人抢天下的资本也就大大增加喽。
于是朱元璋立即发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
攻下南京后,又继续向南进攻。
用四年时间,一直打到浙江的金华、衢州。
这就是朱元璋全部的抗元历史。
以后他就一直在南方和徐寿辉(后来是陈友谅)打,和方国珍打,和张士诚打。
总之,一直在和汉人打,而再也没有打过蒙古人。
如果说,元朝在黄河以南有100万军队的话,朱元璋抗击和消灭的至多不过十分之一。
朱元璋在南方抢地盘的几年间,淮河以北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势力有了极大的发展。
刘福通早于1355年就拥立韩林儿于安徽亳州,建国曰宋,年号龙凤。
然后他大集中原抗元势力,在北方分四路大举向元朝进攻。
他自己在中路,打下了河南全部,并迁都于开封。
北路以关先生为首,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
东路以毛贵为首,打下了山东。
西路以白不信、李喜喜为首,一直打到陕西凤翔。
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几乎掀翻元朝二、蒙古出奇人,北方大翻盘本来,按照刘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彻底推翻元朝。
但一方面,刘福通的战略大有问题。
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却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
结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让元军得以各个击破。
另一方面,几乎与红巾军发展的同时,元朝出了一个奇人。
这个奇人出身布衣,却精通军事。
在短短十年间,他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并终于打败了百万红巾军,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
这个奇人就是察罕贴木尔。
《元史》记载:“察罕帖木兒,字廷瑞,系出北庭。
曾祖阔阔台,元初随大军收河南。
至祖乃蛮台、父阿鲁温,皆家河南,为颍州沈丘人。
察罕帖木兒幼笃学,尝应进士举,有时名。
身长七尺,修眉覆目,左颊有三毫,或怒则毫皆直指。
居常慨然有当世之志。
”虽然应过进士举,却显然没有录取,所以应该是一布衣。
以一布衣身份,却有些名声,又有浩然凌云之志,显然察罕帖木兒年轻时就被人认为是一奇人。
果然,时势一乱,察罕帖木兒就显露出他的过人之才来了。
“至正十一年,盗发汝、颍,焚城邑,杀长吏,所过残破,”至正十一年,正是公元1351年,刘福通于河南颖川起事。
“不数月,江淮诸郡皆陷。
朝廷征兵致讨,卒无成功。
”在元军征讨,全部失败的情况下,1352年,“察罕帖木兒乃奋义起兵,沈丘之子弟从者数百人。
与信阳之罗山人李思齐合兵,同设奇计袭破罗山。
事闻,朝廷授察罕帖木兒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
于是所在义士俱将兵来会,得万人,自成一军,屯沈丘,数与贼战,辄克捷。
”这是察罕帖木兒首次在历史上显名,而且出手不凡,屡战皆胜。
以自己的军功获得官职。
1356年,在河南与起义军转战数年的察罕帖木兒,以自己的战功已经升到中书兵部尚书。
这一年,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的义军向陕西、山西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城下。
察罕帖木兒与李思齐奉令前往收复陕西。
经一年战斗,几乎全歼这支义军,收复了陕西、山西的全部失地。
李喜喜率领剩下的残部,流窜往四川。
“朝廷嘉其复关陕有大功,授资善大夫、陕西行省左丞。
”以后几年,察罕帖木兒继续在北方与刘福通部作战。
兵锋所及,自陕西、宁夏、山西到河北、河南,并创造了几乎百战百胜的奇迹。
终于在1359年,察罕帖木兒攻破了刘福通的首都河南开封。
刘福通仅仅带着韩林儿和几千人马南逃(后被张士诚部所杀)。
1361年,察罕帖木兒又挥师东向,从北、中、南三路进入山东。
克东昌、下济宁、破济南,势如破竹,直至东海。
短短一年时间,收复了除益都(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座孤城以外的山东全境。
这样,百万红巾军基本全部被歼。
从陕西直到山东一线以北的整个中国北部地区,又重回元朝手中。
察罕帖木兒“献捷京师,欢声动中外”,被目为大元朝的力挽狂澜的救世英雄,立即拜为中书平章政事(副宰相)。
一介区区布衣,在短短十年间,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农民起义军,升到了副宰相,真是历史上不世出的奇人。
现在只等他扫平山东,然后挥师南下,平定南方了。
按察罕帖木兒的雄才大略和以往战绩,如果不出意外,收复南方,恢复元朝统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历史上常常有意外的事,而在关键时期,一件意外的事情,就能改变历史。
三、北方又出意外,奇人突然死亡察罕帖木兒的辉煌战绩,震动了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至今亦是战绩彪炳,但仍然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夹缝中。
而且红巾军溃败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兒的威胁之下。
如果察罕帖木兒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
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绝对无法与之相抗的。
朱元璋一方面出于惺惺相惜(从来英雄都是佩服英雄的),另一方面也出于为自己留后路的考虑,主动派出使者和察罕帖木兒通好。
不久,察罕帖木兒回书说:已经报告朝廷了,准备弄一个省长给你当当。
可见,在红巾军溃败和察罕帖木兒神话般的战绩下,朱元璋的反元意志已经动摇。
如果察罕帖木兒真的挥师南下,朱元璋肯定要和张士诚一样,投降元朝,弄个省长(如果元朝肯给他的话)玩玩了。
幸运的是,有两件意外的事,帮助了朱元璋,使得他最终能够当上皇帝,建立明朝。
一件是元朝军队内部的冲突。
当1356-1358年间,察罕帖木兒在陕西一带和红巾军作战时,在河南一带和刘福通作战的是元朝的一个叫答失八都鲁的人。
答失八都鲁是元朝贵族出身,世袭万户。
他在河南和刘福通作战,战绩也不算差。
但后来刘福通使用了反间计,导致朝廷对答失八都鲁产生怀疑。
答失八都鲁竟因此忧惧而死。
答失八都鲁死后,他带领的军队归他的儿子博罗帖木尔指挥。
由于朝廷对这支军队已经有所不信任,又由于当时红巾军的关先生所部已经打到元朝的上都,直接威胁到蒙古人的老巢。
于是元朝急调博罗帖木尔往上都方向,而将河南方向交给了察罕帖木尔。
博罗帖木尔也是一员悍将,在上都很快打退红巾军(百万红巾军,除这一部外,其余基本上是察罕帖木尔消灭的),然后驻扎在山西、河北的北部及今天的内蒙古一带。
博罗帖木尔既是贵族出身,对察罕帖木尔这样布衣出身的人必然看不上眼。
而如此出身的人,竟然在短短数年间,升到了和自己相当的地位,心中又嫉妒不已。
而自己这支军队原来在中原,却被调到苦寒的北方,却让察罕帖木尔这小子占了自己的位置又立下不世奇功,眼见其实力和地位都将超过自己,心中又恨恨不已。
如此种种,使得博罗帖木尔不顾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竟然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
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
这种摩擦在察罕帖木尔在世时还不算厉害,但却为后来埋下了蒙古人同室操戈的祸根。
另外一件更致命的意外,则是察罕帖木尔的突然死亡。
原来察罕帖木尔在进攻山东东平时,东平守将是原来元朝投降红巾军的田丰和王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