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医药常识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
老中医:一味中药地肤子

一味中药地肤子导言:地肤子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现代研究证明,地肤子有利尿、抗过敏、抗菌、降糖、调节胃肠运动等多种药理作用,单用或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末梢性神经炎、小儿口腔溃疡、扁平疣、肛周湿疹等病均有疗效。
《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
”地肤子苦寒清热,入膀胱经,能清下焦湿热而通淋。
治疗热淋涩痛,可与木通、瞿麦、冬葵子、猪苓等同用。
地肤子苦寒清热利湿,辛以散风止痒,能清皮肤中风湿热邪。
治湿热蕴结肌肤所致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黄柏等同用。
其中地肤子清湿热,利尿,止痒;白鲜皮清热,祛风除湿。
二药合用,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功。
既可内服,又可煎汤外洗。
治湿热带下,阴部瘙痒,地肤子可与苦参、土荆皮、蛇床子等煎水外洗。
其中地肤子性寒,蛇床子性温,二者均有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
二药配伍,寒温相宜,其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作用明显加强。
用治阴部瘙痒、湿疮湿疹、疥癣等,不论寒热皆可使用。
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地肤子《神农本草经》【来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异名】地麦、落帚、扫帚苗。
【性味】味辛、苦,性寒。
【归经】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注意事项】内无湿热,小便过多者忌服。
【用法用量】9~15g。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食膳与实际应用:地肤子以籽粒饱满、色灰绿、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地肤子验方:三子方:治疗皮肤瘙痒【做法】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各 10g,水煎服,一天 2~3 次。
如果是外用,那么三味药各 15g,同时还可以再加上黄柏 20g,把四味药放在一起煮水外洗或打粉外涂。
地肤子的作用与功效

地肤子的作用与功效地肤子是指地肤科植物地肤的种子,又名地锦、地爪子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地肤子在中药学中被归类为泻药,其性味为苦、寒,具有燥湿蕴热、清热泻火、利尿降压等功效。
地肤子功效广泛,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因而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地肤子的化学成分地肤子主要成分为生物碱、苷类、多糖、黄酮类、植物蛋白、脂肪酸等。
其中,主要生物碱成分有地肤碱、地麻黄碱、地锦碱等。
此外,地肤子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如镁、钙、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C等。
这些成分共同作用,赋予地肤子多种药理活性和功效。
二、地肤子的主要功效1. 燥湿蕴热:地肤子具有很强的燥湿作用,能有效清除体内的湿气和热毒。
湿气和热毒是人体内常见的病理物质,容易导致各种不适症状,如湿疹、痤疮、糖尿病等。
地肤子可以通过排汗和尿排的方式,将体内的湿气和热毒排出,从而改善病症。
2. 清热泻火:地肤子具有清热泻火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和热毒。
在中医理论中,火毒是造成各种炎症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地肤子的清热泻火作用可以改善体内的火热症状,如发热、口干咽燥、口疮等。
3. 利尿降压:地肤子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可以增加尿量,促进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出。
尿液是人体代谢废物的主要排泄物,通过增加尿量,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从而起到保护肾脏、降低血压的作用。
4. 抗菌消炎:地肤子中的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临床上常用地肤子制剂治疗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效果。
5. 抗癌抗肿瘤:地肤子中的多糖类和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减轻肿瘤患者的症状。
一些研究还发现,地肤子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6. 抗氧化抗衰老:地肤子中的多糖类和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和组织损伤。
长期服用地肤子可以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延缓衰老过程,保护机体健康。
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地肤子的介绍

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地肤子的介绍地肤子,中药名。
为藜科植物地肤子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地肤子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扫帚子。
来源: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肤的干燥果实。
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华北、西北、山东、河南等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胞果扁圆形或五角星形。
直径2~3毫米。
外面宿存花萼膜质,灰褐色或带红晕,有翅五枚,排列成五角星状。
翅易脱落。
背面中央有果柄痕。
并可见十数条放射状棱线。
剥离花萼内有种子已枚。
褐棕色,形似芝麻而小,长约1毫米。
内种仁显油性。
胚绿黄色,形如马蹄。
胚乳白色。
气无,味先微咸而后苦酸,并有麻喉感。
以果实饱满,不带枝叶等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皂甙和维生素A类物质。
功效与作用:清湿热(利尿、抗皮肤真菌)。
炮制: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膀胱经。
功能:清湿热,利小便。
主治:内服治膀胱炎之小便不利,淋浊,外用治皮肤湿疮,风湿关节炎等症。
临床应用:1、作为利尿的辅助剂,可加强其它利尿药的作用,即前所称能作为利水的“响导”,治热淋或水肿,常配瞿麦、猪苓、通草等通用。
2、较常用于治疗皮肤湿热或风热,例如各种湿疹、痒疹。
内服或外用均可。
内服配生地、野菊花、白藓皮,方如除湿消疹汤。
外用配蛇床子等煎洗患部。
用量:内服3~15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除湿消疹汤:地肤子15g,白藓皮9g,川萆薢12g,苦参9g,野菊花9g,生地12g,赤芍9g,当归9g,水煎服。
注:地肤子原植物有绿茎和粉红茎两种。
据北京药检所化验,化学成分不同,绿色这醇浸出物无结晶,粉红色者有结晶。
北京只用绿茎地肤子,不用粉红色茎者。
天津市两者通用。
在华东、湖南、江西、贵州等省市用藜科植物藜的胞果,俗称灰莱子,作地肤子用。
中草药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

中草药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地肤子,又名金线莲、地桂花、地天南星、地持、地脂胆、地望子等,属荷科地肤子属植物。
中医药学上认为地肤子味辛、苦,性寒,归入肝经、大肠经。
地肤子在中草药中使用广泛,具有很多功效与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清热解毒地肤子含有多种荷叶苦苷、卡巴胡素、苯乙酸、烟酸、柠檬酸等大量的有效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中草药地肤子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常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痢疾、急性扁桃腺炎、疮痈肿毒等症状。
地肤子加上其他药材如黄柏、连翘、栀子等一同入药,有治疗痘疹、湿热病等功效。
二、祛湿利尿地肤子味苦、性寒,具有祛湿利尿的功效。
地肤子可以促进尿液排泄,有利于湿气排出,对于治疗湿热引起的水肿、尿道感染、膀胱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地肤子与其他药材如车前子、桑白皮、泽泻等一同使用,能够增强利尿的效果。
三、消食导滞地肤子能够消食导滞,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地肤子中的苦苷类成分能够刺激胃肠黏膜,增加胃酸分泌和蠕动,在中药理论上被认为是一种食欲促进剂。
地肤子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可与白芍、泽泻、山慈菇等搭配使用,加强其消食导滞的效果。
四、活血化瘀地肤子中的荷叶苦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地肤子与其他活血化瘀的药材如当归、川芎、红花等合用,能够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地肤子还可用于消除淤血引起的瘀斑、瘀血肿块等皮肤问题,常用于中药面膜的制作中。
五、凉血止血地肤子寒凉制血,能够凉血止血。
地肤子是一味常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中草药,包括鼻衄、咯血、便血等情况。
地肤子有固涩的功效,有止血和收敛的作用。
地肤子可与白及、血余炭等一同使用,增强止血的效果。
六、抗菌消炎地肤子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地肤子能够抑制荧光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溶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的生长,对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炎、皮肤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地肤子常用于中药洗液、药粉等外用药物中,可改善皮肤问题,并防治感染。
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

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
地肤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首先,地肤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它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
其次,地肤子还具有利尿作用。
它含有一些天然利尿剂,可以促进排尿,帮助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有助于治疗水肿和尿路感染。
此外,地肤子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它含有一些镇痛成分,可以缓解疼痛和不适感,常被用于治疗肌肉疼痛、关节炎等疾病。
另外,地肤子还可用于皮肤相关问题的治疗。
它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损伤,促进皮肤细胞再生,改善皮肤问题如痤疮、湿疹、瘙痒等。
除此之外,地肤子还有一些其他功效,如抗血小板聚集、抗过敏、抗肿瘤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地肤子虽然有多种功效,但并非适用于每个人,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遵循剂量和用法,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土茯苓,又称地肤子、地黄丸子、肤白地黄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茯苓科土茯苓属植物的干燥地下茎。
土茯苓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肺炎、肠胃炎等疾病。
它具有抗炎、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等功效,对改善肤色、祛斑美白、增强免疫力等都有显著的效果。
然而,尽管土茯苓具有诸多功效与作用,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土茯苓。
本文将从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适用人群、使用方法及禁忌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1. 抗炎作用:土茯苓中含有多种抗炎物质,如茯苓酚、茯苓苷等,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发生。
2. 抗菌作用:土茯苓所含的茯苓酚可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3. 清热解毒作用:土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清热解毒,能有效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4. 利水消肿作用:土茯苓具有利尿作用,可以促进体内水分的排泄,减轻浮肿症状。
5. 改善肤色:土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皮肤细胞的更新速度,使皮肤更加光滑细腻。
6. 祛斑美白:土茯苓中的茯苓酚具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作用,能有效减少黑斑、雀斑的产生,使肌肤更加白皙。
7. 增强免疫力:土茯苓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产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8. 消化系统作用:土茯苓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能够促进肠胃蠕动,改善胃肠道问题。
【二、适用人群】1. 体温偏高的人群:土茯苓具有清热作用,适用于体温偏高、口干、喉咙肿痛等症状的人群。
2. 面部肌肤问题的人群:土茯苓具有改善肤色、祛斑美白的作用,适用于面部色斑、暗沉等肌肤问题的人群。
3. 消化系统问题的人群:土茯苓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适用于胃肠道问题、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的人群。
4. 急慢性炎症患者:土茯苓具有抗炎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炎症的患者,如皮炎、肠炎、肺炎等。
5.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土茯苓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适用于免疫力低下、易感冒、频繁生病的人群。
中药地肤子的作用与功效

中药地肤子的作用与功效中药地肤子的作用与功效中药地肤子,又名玛麻子,为毛茛科植物附子的根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地肤子的药效悠久,早在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地肤子呈扁圆形或长圆形,外皮呈黑褐色,内部色泽淡黄白,气味独特而辛辣。
地肤子干燥后有防虫、洁白、杀菌的特性,适宜长时间保存。
地肤子具有许多作用和功效,包括祛风散寒、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解毒熄火、止痛等。
在传统中医学中,地肤子常被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寒凝、寒湿袭表等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肤子的作用和功效。
一、祛风散寒地肤子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
风寒湿痹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痛症,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地肤子具有温散寒邪、祛风止痛的作用,对于风寒湿痹的治疗非常有效。
可以将地肤子与其他适宜药物配伍使用,如防风、川芎、罂粟壳等,能够快速舒筋活络、散寒祛湿,缓解疼痛、消肿止痛。
二、温经散寒地肤子能够温经散寒,对于寒凝阻滞的疼痛也有较好的疗效。
寒邪入侵经络,会导致经络气血循环不畅,引起疼痛、拘急等症状。
地肤子具有温热的药性,能够温经散寒,促进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舒展筋脉。
在中医理论中有言曰:“冷痛不可按,散痛不可温。
”地肤子的用药特性符合了这一原则的要求。
三、活血化瘀地肤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活血化瘀是指通过刺激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动,消散瘀血。
地肤子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和挥发油,这些成分能够刺激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消散淤血,减轻瘀血对机体的损伤。
因此,地肤子常被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淤血肿块等症状。
四、解毒熄火地肤子具有解毒熄火的作用。
中医认为,地肤子味苦辛,性温,有毒。
在药用时需要经过炮制处理,去除部分毒性。
地肤子具有毒药病症如疮疡肿痛,热毒火炽之证,常与牛蒡子等药物配伍使用,具有清热解毒、熄火消肿的功效。
地肤子内含有一些活性成分,如地肤碱、孤烯醇等,对于一些病原体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够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
五、止痛地肤子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
“地肤子”的功效及其应用

“地肤子”的功效及其应用
地肤子别名:王帚、扫帚、涎衣草、鸭舌草、独帚、白地草、黄蒿、地面草等。
性味归经:性寒,味辛、苦,归肾、膀胱经。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9~15克,可煎服、外用等。
功效主治地肤子具有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的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等。
治病配方
1治阳虚气弱、小便不利:地肤子3克,党参12克,威灵仙4.5克,麦冬18克。
水煎,去渣,温服。
(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宣阳汤)
2治阴虚血亏、小便不利:地肤子5克,熟地黄50克,生龟板、生杭芍各25克。
水煎,去渣,温服。
(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济阴汤)
3治肝虚目昏:地肤子50克,生地黄250克。
将地肤子和生地黄搅拌均匀,曝干,捣细罗为散。
每服10克,温酒送服,每日两次。
(出自《太平圣惠方》地肤子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地肤子
【别名】
地葵(《本经》),地麦(《别录》),益明(《药性论》),落帚子(《日华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头子(《万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药材》),铁扫把子(《四川中药志》)。
【药用部位】
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果实。
【成份】
种子含三萜皂甙、油15%。
绿色部分含生物碱。
【功能主治】
利小便,清湿热。
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①《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
补中,益精气。
②《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③《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癀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④《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
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
⑥《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
⑦《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⑧《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颓,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用于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小便不利。
煎汤内服,干品用量9~ 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宜忌】
《本草备要》:恶螵蛸。
【附方】
①治阳虚气弱,小便不利:野台参四钱,威灵仙钱半,寸麦冬六钱(带心),地肤子一钱。
煎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宣阳汤)
②治阴虚血亏,小便不利:怀熟地一两,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地肤子一钱。
煎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济阴汤)
③治妊娠患淋,小便数,去少,忽热痛酸索,手足疼烦:地肤子十二两,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子母秘录》)
④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地肤子一两,地榆三分(锉),黄芩三分。
上药拇细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圣惠方》)
⑤治目痛及眯忽中伤,因有热瞑者:取地肤子白汁注目中。
(《僧深集方》)
⑥治雀目:地肤子五两,决明子一升。
上二味捣筛,米饮和丸。
每食后,以饮服二十丸至三十丸。
(《广济方》地肤子丸)
⑦治肝虚目昏:地肤子一斤(阴干,捣罗为末),生地黄五斤(净汤
捣,绞取汁)。
上药相拌,日中曝干,捣细罗为散。
每服,空心以温酒调下二钱,夜临卧,以温水调再服之。
(《圣惠方》地肤子散)
⑧治胁痛,积年久痛,有时发动:六、七月取地肤子,阴干,末。
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补缺肘后方》)
⑨治跳跃举重,卒得阴颓:白术五分,地肤子十分,桂心三分。
上三物,捣末。
服一刀圭,日三。
(《肘后方》)
⑩治疝气:地肤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钱,酒下。
(《简便单方》) ⑾治痔疾:地肤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干,捣罗为散。
每服三钱匕,用陈粟米饮调下,日三。
(《圣济总录》地肤子散)
⑿治吹乳:地肤子为末。
每服三钱,热酒冲服,出汗愈。
(《经验广集》地肤酒)
⒀治雷头风肿: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取汗愈。
(《圣济总录》)
⒁治肢体疣目:地肤子,白矾等分。
煎汤频洗。
(《寿域神方》) ⒂治痈:地肤子、莱菔子各一两。
文火煎水,趁热洗患处,每日二次,每次10~15分钟。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6)风热赤眼。
有地肤子一升(焙)、生地半斤取汁,共用饼,晒干,研细。
每服三钱,空心服,酒送下。
(17)目痛、眯目。
用地肤子榨汁点眼。
(18)雷头风(按:此病是头面肿痛、恶寒发热、太似伤寒)。
用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汗出即愈。
(19)疝气。
用地肤子炒后研细。
每服一钱,酒送下。
(20)血痢不止。
用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匙,温水调下。
(21)妊娠患淋。
用地肤子十二两,加水四升,煎至二升半,分次服下。
(22)小便不通。
用地肤草榨汁服,或用地肤草一把,加水煎服。
(23)眼睛受伤陷下。
弩肉突出。
用地肤叶(洗去土)二两,捣烂榨汁,每取少许点眼。
冬季无鲜叶,取干叶煮成浓汁亦可。
【鉴别要点】
地肤子主要特征:胞果扁圆形呈五角状、有翅,种子棕褐色、扁卵圆形,颇似芝麻。
【名典鉴别】
1、《神农本草经》:地肤子。
味苦寒。
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一名地葵。
生平泽及田野。
2、梁《名医别录》:地肤子生荆州平泽及田野,八月、十月采实,阴干。
3、陶弘景曰:今田野间亦多,皆取茎苗为扫帚。
其子微细,入补药丸散用。
仙经不甚用。
4、唐苏恭曰:田野人名为地麦草,北方名涎衣草。
叶细茎赤,出熟田中。
苗极弱,不能胜举。
今云堪为扫帚,恐未之识也。
5、《大明本草》曰:地肤即落帚子也。
子色青,似一眠起蚕沙之状。
6、宋苏颂曰:今蜀州、关中近地皆有之。
初生薄地,五六寸,根
形如蒿,茎赤叶青,大似荆芥。
三月开黄白花,结子青白色,八月、九月采实。
神仙七精散云:地肤子,星之精也。
或云其苗即独帚也,一名鸭舌草。
陶弘景所谓茎苗可为扫帚者,苏恭言其苗弱不胜举,二说不同,而今医家皆以为独帚。
密州图上者,云根作丛生,每窠有二三十茎,茎有赤有黄、七月开黄花,其实地肤也。
至八月而黠干成,可采。
此正与独帚相合。
恐西北出者短弱,故苏说云耳。
7、明李时珍曰:地肤嫩苗,可作蔬茹,一科数十枝,攒簇团团直上,性最柔弱,故将老时可为帚,耐用。
苏恭云不可帚,正言其嫩苗而已。
其子最繁。
郭璞注云:王带也。
似藜,可以为扫帚,江东呼为落帚。
此说得之。
8、清《本草从新》:地肤子。
叶如蒿,茎赤。
子类蚕沙
【快速鉴别】
胞果为扁圆形五角形星状,直径2~3mm。
外面宿存花被膜质,灰棕色至土灰色,有翅5枚,排成五角星状,背面中央有果柄残痕,并可见数条放射状棱线。
腹面露出五角星状的空隙,内藏小坚果一枚,果皮薄膜状,种子呈棕褐扁卵圆形,似芝麻,在放大镜下可见表面具点状花纹。
气微,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