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产物,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精华。

以下是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注重修身养性,致力于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2.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道、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强调宇宙的无穷无尽、无为而治的理念。

3.佛教: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静心悟道,注重禅修和悟性体悟。

4.中医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包括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5.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注重意境表达和文人情怀。

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之美。

6.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古代的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

7.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个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在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封建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封建礼仪制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的礼乐观念渗透到政治、家庭和社交等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人伦关系、仁义道德、忠孝孝道和礼节等方面的教化。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和自然自由,主张“道法自然”,反对人为的约束和规范。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审美、哲学和宗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普渡众生和修身养性来追求解脱与觉悟。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宗教和哲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4.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儒家经典,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古代经典。

5.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笔画的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文化的载体”。

6.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墨、彩、水墨的运用表达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意境和情感。

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构图规律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中国民间艺术: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剪纸、刺绣等各种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民俗特色和审美价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8.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9.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价值观。

10.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学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涵盖了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涵盖了语言、文学、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知识大全:一、语言类1. 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独特的意义和象形图案。

2. 汉字的基本结构由“笔画”组成,总共有214个常用的笔画。

每个汉字都是由不同的笔划组成的,笔划多的字一般难写,但也更有内涵,比如“龘”就有84个笔画,属于最复杂的汉字之一。

3. 汉字的读音有多种方法,包括普通话的拼音、广东话的粤语音、福建话的闽南音等等。

不同地区和语境下,同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不同。

4. 汉字有很多成语典故,如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以及许多成语和俗语,这些都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类1.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最著名的包括《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经典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思想、人民生活、历史事件等。

2.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顶峰,唐诗的诗歌以气势恢宏、格调高远、目光深远著称,而宋词则以抒情、婉约、细腻的风格为主。

3. 中国古典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代表作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这些小说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三、哲学类1.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主要包括六十四卦和爻辞、象辞等内容。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2.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部哲学典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所著。

这本书主要讲述道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3.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被尊为“儒家大成之师”。

他提出的“性善论”、“兼爱论”等思想对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艺术类1. 中国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审美特点,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个人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及其他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与解脱,提倡慈悲、善良和克己奉公的精神。

3.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重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追求内在的自由、神秘和长寿。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4.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包括诗、词、曲、小说、传记等多种体裁。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代表作品有《诗经》、《唐诗宋词》等。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言简意赅,情感真挚,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5.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溯至古代甲骨文时期。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以“气韵生动,神韵超逸”为核心要素。

6.国画:国画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

中国国画强调精神的表达和墨色的运用,注重捕捉自然界万物的气象和神韵。

7.京剧:京剧是中国四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兼用唱、念、做、打,以特殊的嗓音、身段和化妆面具等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

8.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含义和庆祝方式。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习俗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家人之间的感情纽带。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强调孝道、尊老、敬爱兄弟姐妹等。

10.礼仪习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习俗,有许多独特的礼仪规范和社交习惯。

比如拜年时需要恭敬地向长辈敬酒、结婚时要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等,这些礼仪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1)孔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思想内容: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老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中国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这份文档将总结
一些中国文化的重要知识点。

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忠诚、孝道和礼仪等。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
的价值观和行为惯。

2.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各自的独特俗和庆
祝活动,是中国人民团结、庆祝和祈福的时刻。

3. 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中国
书法强调笔法的力度和情感的表达,而绘画注重意境和色彩的运用。

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被广泛传承和欣赏。

4. 中医和中药:中医和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

中医包括
针灸、草药疗法和按摩等治疗方法,而中药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成
分的药物。

中医和中药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和研究。

5. 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叶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品茶也成为中国人交流和社交的重要方式。

中国茶文化强调茶艺的细致和品味的体验。

以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许多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中华传统文
化的主要知识点: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原则,以及"孝"和"忠"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的是自然法则和宇宙规律,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与自然和
谐相处。

3. 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尤其是禅宗,强调通过内心修行达到心
灵的平静和智慧。

4. 中医:中医是中华传统医学的代表,它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中药、
针灸、推拿等多种方式来治疗疾病。

5. 书法和绘画: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是表达艺术的方式,也
是表达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6. 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7. 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地有各地的特色美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饮
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8. 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例如四合院、园林等,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建筑艺术和文化传统。

以上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知识点,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多个领域。

要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广泛的阅
读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六个方面: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睿智的宗教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音乐艺术成就浩瀚的文化典籍最早萌生并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最能体现一个区域一个空间范围特点的文化类型。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1、燕赵文化——“混血”的文化融合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2、三秦文化——自古帝王都,中国文化的3、三晋文化——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4、齐鲁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齐鲁文化圣人之乡5、吴越文化——尚文的部落6、荆楚文化——能文能武的部落“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绍兴的师爷湖南的将”7、巴蜀文化——兼容、开放的文化8、滇云文化——汇合各民族特色的文化9、岭南文化——汇合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化兼具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10、闽南文化——中原文化为主体,移民文化为实质11、青藏文化——神秘的高原文化南北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地理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二)中西文化差异1.中西文化差异如民族性格(谦和与好斗)、人际关系(中庸与张扬)、家庭关系(重视亲情与凸现自我)…2、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1)地理环境(大陆型与海洋型)(2)经济形态(农耕与商业)(3)政治形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和以契约和财产为基础的城邦社会)…..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2.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二)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削弱和取消人文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等专业教育的危险:第一,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下降。

第二、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科学主义泛滥。

第三,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经济发展。

其一,传统文化可以也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本。

其二,历史传统文化是塑造区域文化气质的重要基地。

其三,发掘利用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经济经营活动注入价值巨大的文化资产,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感召力,而且能够直接促进商标、广告、包装等文化资产的迅速增值,同时提高经济领域的文化资产意识。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二讲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及气候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疆域、政区、民族、人口等方面的特征。

1.气候特征: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三是大陆气候强。

冬冷夏热,气温年差较大。

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很早就发展起来的。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

俗称“六淫”,大部分与气候有关。

三是诗词与气候。

2.地形、地貌特征: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3.疆域特征:疆域:各朝代的疆界变化,有哪几个朝代的疆域比现在的大呢?西汉、唐、元、清疆域的广大,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4.政区特征: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

我们了解政区划分,主要是探讨了解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

(1)商周: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时代。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

(5)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

(9)近代,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

(10)现代:1949年建国后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地(包括自治州、盟)县(包括自治县、旗、自治旗)。

(6)元朝:由于疆域辽阔,确立了行省制度。

(7)明:明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

4.民族特征: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现有56个民族。

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人口特征: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三大特点:第一是人口众多。

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

第二是分布不均衡。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可以细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

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

第三,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

所以,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应该是这种思想观念,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大陆地形。

第二节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式的经济,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它是由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

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长期的对垒,也有相互的融合。

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在对垒的同时,两种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3.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

4.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内敛即收拢,而非开放)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

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1.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2.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第二,唐贞观之治第三,唐开元之治。

第四,清康乾盛世。

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充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

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在农业方面,经过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4.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

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近几年许多学者一直在考察一系列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倍受挫折?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跟随同时代的西方文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