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心痛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教材教学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包括内关、心俞、膻中、 厥阴俞等,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 不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胸部及相关穴 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 作用,缓解胸痹心痛症状。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肥甘厚味 及辛辣之品。可适量食用具有活血 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食物,如山 楂、红糖、玫瑰花等。
药物使用指导
详细讲解患者所需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的不良 反应,强调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策略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和症状的负面认知,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 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紧张和焦虑 情绪。
心理疏导
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如胸部闷痛、心悸、气短等,以及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优势: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 体化治疗等,能够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挑战:虽然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诊断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完善等。
02 中医对胸痹心痛认识
历代医家论述
《黄帝内经》
后世医家
首次提出“胸痹”病名,并对其病因 、病机、症状及针灸治疗原则进行了 初步探讨。
在《内经》、《金匮要略》基础上不断发挥 完善,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血 瘀”理论及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内科按摩学(第二章各论) 16第十六节心痛

第十六节心痛心痛,是以心胸部发生痹塞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其特征是:胸骨后、心前区出现阵发性疼痛,常放射至颈、臂或上腹部或伴有心悸气短,甚至四肢撅逆,唇甲青紫等症。
中医文献中所载心痛有两类:一类指胃脘痛,如朱丹溪说:“心痛即胃脘痛。
”一“类是指本病,有“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久心痛”等名称(其中“胸痹”较轻,主要表现为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
病情危重者,称“真心痛”。
如《灵枢·厥论篇》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心痛”。
如《诸病源侯论》说:“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
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临床论治,必须注意其虚,不可滥施攻伐。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本病的范围。
【病因病理】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其病理的关键,在于气滞血瘀,脉络痹阻。
导致脉络痹阻的因素,则为痰浊、瘀血。
其病变部位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阴阳气血失调有密切关系。
1.先天不足,邪气易干由于禀赋有偏,或偏阳虚,或偏阴虚,或偏气虚,或偏血虚,或心脏发育不全,或脾脏运化素弱,以致邪气易干,导致气滞、血瘀、痰阻,发为心痛。
2.七情内伤,气机郁结情志之伤,首先病气。
气机郁结,则血行瘀滞;气郁湿聚,则凝结为痰;气郁化火,则灼津成痰。
痰阻、气滞、血瘀,均可导致脉络痹阻,而成心痛。
3.饮食不节,痰浊滋生嗜食膏梁厚味,滞中腻臆;或过度饥饱,损胃伤脾,以致精微不运,痰浊滋生。
一旦痰犯心胸,导致心阳失宣,脉络痹阻,产生心痛。
4.肾气不足,阴阳失调素体肾虚,或年老肾衰,或年未老而肾先亏。
肾阳虚,则不能温煦诸脏之阳,以致胸阳不振,痰浊上犯,气滞血瘀,而生心痛;肾阴虚,不能儒润诸脏之阴,以致阴虚火旺,脉络失养,气血阻滞;或津液为痰,痰热上干,脉络痹阻。
而为心痛。
此外,久坐久卧,缺乏运动,常致气血不畅,痰浊易生;或素体肥胖,痰湿内盛,阻碍气机,瘀滞血脉,亦皆能导致脉络痹阻,出现心痛。
最新中医内科学——心痛

思考题
什么是心痛病? 心痛病是怎么回事? 心痛病可治疗吗?怎
么治疗?
概念
心痛:是因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引起的 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 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中医内科学——心痛
[教学要求]
1.熟记心痛的概念及其发病特点。 2.理解心痛的病因病机。 3.掌握心痛的诊断、鉴别诊断。 4.掌握心痛的辨证要点及各证型的特征、 治法、代表方。 5.熟悉心痛的急救处理。 6.了解心痛的现代治疗。
临床死亡事件报告
时间:2006.10.10. 地点:第一附属医院 人物:王某,男,84岁 事件:5PM,患者突发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放
2.《灵枢》曰: “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以锥针刺其
心”、“心痛间,动作痛益甚”。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源流---病因病机
1.《素问》提出“寒邪致病” 论:阴寒内盛, 胸阳闭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病心痛。
2.汉.张仲景提出“阳微阴弦”病机:即胸阳不 足,阴邪搏结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
3.《症因脉治》提出“痰瘀气”致病论:痰浊、 血瘀、气滞都可致心痛。
源流---治疗
1.《灵枢》:“心病宜食薤”。 2.汉.《金匮要略》用宣痹通阳法:创瓜蒌薤白半
夏(白酒)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剂。 3.宋.《世医得效方》用芳香温通法:
创苏合香丸。 4.清.《医林改错》用活血化瘀法:
创血府逐瘀汤。
心痛古医案
解剖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公元前2世纪 的女尸:发现典型的冠状动脉粥样 硬化病变。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方歌整理:心痛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方歌整理:心痛心痛1.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四逆散,四物生地归芍芎,桔梗牛膝通气血,在加桃仁与红花。
温胆汤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小陷胸汤小陷胸汤连半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2. 瓜蒌薤白半夏汤二陈汤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黄连温胆汤<黄连加温胆汤>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栝楼薤白白酒煎4. 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前斟,人参养营汤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
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保元汤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妙难言。
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
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
丹参饮丹参饮为祛瘀方,檀香砂仁合成方;血瘀气滞互结证,心胃诸痛服之康。
温胆汤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5. 六昧地黄丸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6.参附汤金匮肾气丸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真武汤真武附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润惕恙。
中域医考()搜集整理。
中医内科学之心痛病课件

心痛病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根据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 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达到缓解心痛病 的目的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缓解心痛病的症状
生活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和情绪波动,注意饮食调理,保持心情舒畅
3
心痛病的预防与 调养
心痛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1 惯,如戒烟限酒、 规律作息、合理饮 食等。
心痛病的病因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过 大,如焦虑、抑郁等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 缺乏休息,或过度安逸, 缺乏运动
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 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 味
外感六淫:感受风、寒、 暑、湿、燥、火等外邪, 导致心痛病发生
2
心痛病的诊断与 治疗
心痛病的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病史、 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1
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避免过度劳 累和情绪波
动
4
适当进行体 育锻炼,增 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2
保持良好的 饮食习惯, 多吃蔬菜水 果,少吃油
腻食物
5
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 避免焦虑和
抑郁
3
保持良好的 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
6
定期进行体 检,及时发 现并治疗相
关疾病
心痛病的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减轻心理压力
中医内科学之心痛病课 件
演讲人
目录
01. 心痛病的概述 02. 心痛病的诊断与治疗 03. 心痛病的预防与调养
心痛分析课件

胸闷痛或 舌红少津,
养心安神
灼痛
苔少或剥, 方药:六味地黄丸
心悸心烦, 脉细数或促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口干,腰膝酸软,
耳鸣,
阴虚火旺----酸枣仁汤合黄连阿胶汤 心悸怔忡----炙甘草汤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7、心阳不振
症状: 舌脉:
胸闷而痛, 舌淡胖, 气短,遇寒加重 苔白腻, 神疲怯寒, 脉沉细迟 面白肢冷, 汗出肢肿 动则更甚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金匮要略》 设专篇论述 提出“阳微而阴弦”的病机 创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 薤白白酒汤、乌头赤石脂 丸等方剂。
《世医得效方》创苏合香丸 《证治准绳》 创失笑散 《医林改错》 创血府逐瘀汤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二、病因病机
3、 阴寒凝滞
症状: 舌脉:
心痛如绞, 舌淡,苔薄白 心痛彻背, 脉沉紧 背痛彻心, 形寒肢冷, 冷汗自出, 心悸气短, 感寒而发
治法:辛温通阳,
开痹散寒
方药:栝楼薤白白酒
汤或当归四逆汤
(桂枝、细辛、当归、 芍药、甘草、通草、 大枣)
阴 寒 极 盛 ---- 乌头赤石脂丸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4、气阴两虚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 中医诊断
——?
? 证型
治法?
——?
——?
? 方药
——?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小结
1.本病病因多为年老体虚、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以 及寒邪内侵所致。
2.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3.临床上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有寒凝心脉、气滞
心胸、痰浊闭阻、瘀血阻痹;虚证有心气不足、 心阴亏损、心阳不振。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痛

情轻重转化。
【诊断依据】
● 1.表现 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疼痛,性质和伴随症状依病情各有不同。 ● 2.发病 多见于中年以上;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可迅速缓解,轻者几秒至数十
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迅速缓解;重者不能缓解,并可发生危候。 ● 3.病史 多有心血管及相关危险因素病史;情绪、寒冷、饱餐、劳累可诱发。 ● 4.体征 有心血管疾病相应体征;精神、面色、声音及舌脉有相应证候特点。 ● 5.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脏彩超、冠脉造影及生化有助于诊断。
3.标志性学术观点
●张仲景提出“阳微阴弦”病机,治疗用宣痹通阳法。
【中西医互参】
●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可参照辨证论 治。
【病因病机】
1.病因
●(1)寒邪内侵:阳虚加之劳累,阴寒侵占阳位;气候突变,寒凝气滞 而病。
●(2)饮食不节:酒浆伤阴,灼津为痰;嗜肥甘,湿热痰浊,壅滞脉道 而成。
●处方:当归15g,赤药12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2g,柴胡10g, 桔梗12g,枳壳
●15g,瓜蒌15g,郁金15g,青皮12g,陈皮15g。每日1剂,7剂。 ●二诊:刺痛大减,仍时有胸闷,前方青皮加至18g,加佛手15g。
继服10剂。 ●三诊:胸痛胸闷基本消失,睡眠明显改善,精神佳,嘱其调畅
●(5)治疗原则和方法:《黄帝内经》已提出了针刺的穴位和方 法,虽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已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 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的宣痹通阳法至今仍是治 疗心痛的重要法则,其代表方剂瓜萎薤白白酒汤、瓜萎薤白半 夏汤、乌头赤石脂丸,仍为今之临床常用。宋代《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提出“苏合香丸”治疗“卒心痛”,至今仍广泛用于临 床。
中医内科学——心痛

中医内科学——心痛一、概念心脉挛急或因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
二、病因病机1.寒邪内侵2.饮食不节3.情志内伤4.肝肾亏虚三、诊断要点1.疼痛的部位:膻中及左胸膺部有的可及肩背、臂、胃脘等部位,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串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2.疼痛的性质: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
3. 伴有症: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严重者疼痛剧烈,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可发生心脱,心衰,猝死等危候。
一般轻者几秒或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后可缓解。
4.突然发作,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5.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6.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肌酶等异常。
四、鉴别诊断1.真心痛与厥心痛:真心痛是心痛的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时间由几小时至几天不等。
厥心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协助鉴别。
2.真心痛与胃痛:真心痛之不典型者亦可表现为胃脘部的疼痛,易被误诊。
胃痛多由长期饮食失节,饥饱劳倦,情志郁结或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脾胃虚寒所致。
疼痛多发于食后或饥饿之时,多伴有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真心痛,多伴有心悸,气短,胸部憋闷,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的检查加以鉴别。
五、辨证要点1.辨疼痛性质:刺痛:血瘀互结所致。
灼痛:阴虚,痰火所致。
绞痛:阳虚,阴寒凝。
闷痛:兼胁胀,善太息:气滞。
痰涎,阴天易作,苔腻者:痰浊。
气滞,心慌:心气不足。
2.辨气血阴阳虚气虚表现为疲乏,气短,心慌,心悸,舌质淡,胖嫩或有齿痕,脉濡,或沉细,或结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心血瘀阻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 加重。
兼次症:胸闷心悸,时作时止,日 久不愈,可因恼怒而加重。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 白或黄(白)腻。
脉象:沉涩、或弦涩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冠心 2 号方:丹参、红花、赤芍、川芎、降香 临床应用: 痰瘀互结:宜加入涤痰汤等化瘀涤痰。 痰瘀热互结:宜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化裁治疗。
左肩疼痛,肢冷汗出。6,入急诊救治。11转 入心内科住院治疗,5小时之后,抢救无效,患 者宣告临床死亡。 死亡诊断:心痛病——真心痛。
思考题
什么是心痛病? 心痛病是怎么回事? 心痛病可治疗吗?怎
么治疗?
概念
心痛:是因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引起的 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 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心脉的三种常见病变: 1.心脉痉挛 2.心脉狭窄 → 病机 3.心脉闭塞
1.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阴寒内侵→阴占阳位→胸阳不展 气候突变→寒凝气滞→胸阳痹阻→气机不畅
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心痛
2.饮食不节
肥甘厚味 饮食不节
脾胃损伤 运化失常
痰浊内生 壅滞脉道
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心痛
3.情志失调
2.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有助于诊断。 3.运动试验: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4.肌钙蛋白、心肌酶谱测定:有助于诊断 5.冠脉造影:诊断“金标准”。
冠脉造影检查
导丝通过及支架植入后造影
1.如何根据疼痛性质进行辨证?
2.如何辨别气、血、阴、阳亏虚?
3.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3.《症因脉治》提出“痰瘀气”致病论:痰浊、 血瘀、气滞都可致心痛。
源流治疗
1.《灵枢》:“心病宜食薤”。 2.汉.《金匮要略》用宣痹通阳法:创瓜蒌薤白半
夏(白酒)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剂。 3.宋.《世医得效方》用芳香温通法:
创苏合香丸。 4.清.《医林改错》用活血化瘀法:
创血府逐瘀汤。
心痛古医案
4.1根据真心痛舌象进行辨证
4.2根据真心痛脉象进行辨证
5.如何辨别真心痛病情顺逆?
治疗原则
1.总的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或“通”或“补”,或通补兼施。 2.发作期泻其有余(重在活血“通”络) 缓解期补其不足(重在“补”益心气) 3.虚实夹杂通补兼施 4.脱证先兆益气固脱
脾虚生痰 忧思恼怒 →肝脾受损 →肝郁气滞
痰瘀交阻
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心痛
4.肝肾亏虚
年老体虚 房劳过度
肾阳虚衰 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心脉失养
肾阴亏虚肝阴、心阴亏虚
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心痛
病因病机小结
1.病因:年老体虚、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寒邪内侵
2.病机: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3.病位: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4.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多虚实夹杂。
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
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
5.病理产物:气滞、寒凝、痰浊、血瘀
6.诱因:寒冷、饱餐、情绪、劳累
1.证候特征
1.年龄:中老年 2.部位:左侧胸膺、膻中 3.症状:憋闷、疼痛(闷、绞、刺、隐痛、压榨
样) 4.放射:肩、背、前臂、咽喉、胃脘、中小指 5.时间: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几秒
至数十分钟不等。
1.证候特征
6.伴症:心悸气短、喘促、面色苍白、冷汗出
7.诱因:情绪、寒冷、饱餐、劳累或无
8.缓解因素:
轻者:经休息或含服药物可缓解。
重者:疼痛剧烈、汗出肢冷、面色苍白,
唇甲青紫,经休息或含服药物不能缓解,可发生
心脱、心衰、猝死等危候。
2.辅助检查
1.普通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或段抬高,有助于 诊断。
长沙马王堆女尸,系西 汉时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 辛追,死时年约 50 岁。经 病理检查,发现她生前患有 冠心病(心痛)、动脉硬化 症、多发性胆石症。经病症 推断,她可能由胆绞痛引起 冠心病(心痛)发作致死。
病因病机
心肝脾肾诸脏失调…基础 病理产物……………前提 → 心脉病变→ 心痛 诱发因素……………条件
舌象:舌质淡或紫暗,苔厚腻或黄腻。 脉象:滑,或弦滑,或滑数。
2.2痰浊内阻
症状: 轻者:胸闷如窒,呼吸欠畅 重者: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 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
正常右心脉(右冠脉)
正常左心脉(左冠脉)
心脉 (右冠脉) 挛急
硝酸甘油注射前
硝酸甘油注射后
心脉(右冠脉)狭窄
心脉(右冠脉)闭塞
人类— 何时开始有“心痛”病 的?
人类从何时开始有冠心病的?
解剖15世纪古埃及木乃伊:发现动脉粥样 硬化病例。
解剖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公元前2世纪的女尸: 发现典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源流病名
1.最早见于《内经》,有 “厥心痛”、 “真心痛”、“卒心痛”等不同名称。 《灵枢》提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2.汉.张仲景称本病为“胸痹心痛”,并在 《金匮要略》设专篇论述。
源流临床表现
1.《素问》曰:“心病者,胸中痛…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心痛引喉”。
2.《灵枢》曰:
“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以锥针刺其
心”、“心痛间,动作痛益甚”。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
死,夕发旦死”。
源流病因病机
1.《素问》提出“寒邪致病” 论:阴寒内盛, 胸阳闭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病心痛。
2.汉.张仲景提出“阳微阴弦”病机:即胸阳不 足,阴邪搏结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
1.3处方举例
桃仁12g, 红花10g, 赤芍15g, 丹参20g, 生地15g, 降香10g, 鸡血藤30g, 田七15g,
当归10g, 川芎12g, 元胡15g, 甘草6g。
2.1痰浊内阻
主症:心胸憋闷如窒,心痛轻微,可痛 引肩背。
兼次症:神疲乏力,肢体困重,痰多气 短,或时有胸闷刺痛、灼痛。
心痛病
[教学要求]
1.熟记心痛的概念及其发病特点。 2.理解心痛的病因病机。 3.掌握心痛的诊断、鉴别诊断。 4.掌握心痛的辨证要点及各证型的特征、 治法、代表方。 5.熟悉心痛的急救处理。 6.了解心痛的现代治疗。
临床死亡事件报告
时间:2006.10.10. 地点:第一附属医院 人物:王某,男,84岁 事件:5,患者突发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放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