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层的拥塞控制
运输层知识点总结

运输层知识点总结运输层是OSI模型中的第四层,负责在主机之间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
运输层使用端口号来识别不同的应用程序,并为这些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本文将总结运输层的知识点,包括运输层的功能、协议、特性等内容。
1. 运输层的功能运输层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二是为应用层提供端口号和流控制。
具体来说,运输层负责将应用层的数据分割成适合传输的数据段,并为这些数据段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
此外,运输层还负责数据的多路复用与分解,即将来自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段合并到一个数据流中传输,然后再分解成适合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段。
2. 运输层的协议在运输层有两个主要的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 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具有数据校验、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等功能,适用于需要可靠数据传输的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UDP则提供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不具有数据校验、流量控制等功能,适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程序,如视频会议、在线游戏等。
3. 运输层的特性运输层有多种特性,包括可靠性、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等。
其中,可靠性是运输层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即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为了实现可靠传输,TCP使用序号、确认应答、重传机制等技术。
流量控制是另一个重要的特性,即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使得接收方可以处理接收到的数据。
拥塞控制是为了避免网络拥塞,使得网络能够在高负载时保持稳定运行。
4. 运输层的端口号运输层使用端口号来识别不同的应用程序。
端口号是一个16位的数字,范围从0到65535。
其中,0到1023的端口号是系统端口号,用于系统服务和常用应用程序,如HTTP的端口号是80,SMTP的端口号是25。
1024到49151的端口号是注册端口号,用于一些常用应用程序,如FTP的端口号是21,Telnet的端口号是23。
49152到65535的端口号是动态或私有端口号,用于一些临时性应用程序。
基于性能服务的高速网络运输层拥塞控制解决方案

关 键 词 : 能 服 务 ;拥 塞 控 制 ;网 络 测 量 ;模 糊 推 理 ;时 间 尺 度 性 中图分类 号 : P 9. 4 T 3 3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3 4 ( 0 2 0 —2 90 1 0 —4 3 2 1 ) 30 5 — 7
现行 T P拥 塞控 制采 用端 到端 的方 式 , 求 端 C 要
收 藕 日期 : 0 10 — 7 2 1 - 10 .
系统 根据 分 组 的发 送 和接 收过 程 探 测 网 络 拥 塞 状 况 。 由于所在 位置 的局 限性 , 系 统 可 利 用 的拥 塞 端 信 号 只有 丢包 和 时延 。丢包 是一 个 只包含 “ 塞” 拥 和 “ 未拥 塞” 2种 状 态 的二 元 信 号 量 , 导 致 发 送 端 不 会 断增 大发送 窗 口直 至 路 由器 缓存 溢 出 , 成 网络 振 造
p o os d f CP nd r p e or T a U D P, t e wo do i a r ns r l y r r oc l . A s a a e e s r t e, t s h t m n nt t a po t a e p ot o s l y r d t uc ur hi
Peror a c er i e ba e r n p tl y o g t o tolr olto f m n e s v c s d ta s or a er c n es i c n r es u i n on f i — p ed n wor s or h gh s e et k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1 7 03 . 国 60 24 ) 作 者 简 介 : 丽 华 ( 9 6 ) 女 , 士 , 教 授 ; 究 方 向 : 络 宋 17一 , 博 副 研 网 测 量 、 络 性 能 ; - i: n e a a 16 c m. 网 Ema min h h @ 2 . o l
tcp流量控制原理

tcp流量控制原理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运输层的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现代的应用程序,如HTTP、SMTP、FTP等。
TCP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了流量控制,它可以确保双方的数据传输的有效性,将发送端流量与接收端流量调整到合理的水平,以避免传输过程中产生网络拥塞。
本文旨在介绍TCP流量控制中所涉及的原理。
# 二、流量控制的基本原理1、可靠数据传输:TCP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采用三步握手机制建立连接,在接收端接收的数据包都要经过校验,确保数据可靠传输。
2、流量控制:TCP采用滑动窗口机制实现流量控制,其中,滑动窗口由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维护一个滑动窗口大小,发送端通过发送数据时记录发送数据的长度从而控制发送速度,而接收端则通过确认接收到的数据从而控制接收速率,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流畅性。
3、传输过程中的拥塞控制:当传输的数据量超出了网络的容量时,很容易出现网络拥塞的现象,这会降低数据传输的流畅性,可能导致传输失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TCP采用了慢启动、拥塞避免、快恢复等机制来控制网络拥塞对传输数据的影响,以保证数据传输的有效性。
# 三、TCP量控制的实现1、滑动窗口机制:滑动窗口是TCP能够实现流量控制的基础,发送端和接收端都会维护一个滑动窗口,窗口大小就是发送端或接收端可以处理的最大数据包尺寸。
2、ACK信号:接收端收到数据后发送ACK信号,接收端的ACK信号可以用来调整发送端的发送窗口,只有收到了正确的ACK信号后,发送端才知道可以继续发送数据。
3、TCP要算法:TCP采用了许多算法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有效性,如慢启动、拥塞避免、快恢复等,这些算法可以自动调整发送端的发送速率,以提高传输的效率。
#、总结以上就是关于TCP流量控制原理的介绍,TCP的流量控制机制非常重要,它可以确保双方的数据传输的有效性,避免网络拥塞的出现,从而提高传输的效率。
它主要通过滑动窗口机制及各种重要算法来实现,为网络数据传输提供了保障。
运输层知识总结

发送窗口前沿通常是不断向前的,但也可能不变,对应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收到新 的确认,对方通知的窗口大小也不变;二是收到了新的确认但是窗口号变小了,使得发 送窗口前沿正好不变。前沿也可能向后收缩,发生在对方通知的窗口缩小了。 发送窗口后沿变化有不动和前移。 发送窗口内的字节可能是已发送的但未收到确认的或是未发送的, 只要不收到确认 后沿就不向前移。 接受窗口(rwnd) 接受窗口只对按序接受的最高序号给予确认,如果只收到 32、33 但未收到 31、确 认报文的确认号仍为 31(希望 A 从 31 开始发送,退后 N 帧),如果收到了 31,并把序号 31~33 交给主机,B 删除这些数据,向 A 发送确认,确认号 34,窗口 20。 窗口与缓冲的关系 缓冲一般是循环利用的,环形。 发送缓冲并不等于发送窗口,发送窗口用来暂时存放: 1) 发送应用程序传送给 TCP 准备发送的数据; 2) TCP 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的数据 接受缓冲: 1) 按序到达但未上交给主机的 2) 未按序到达的数据 强调: 1) 虽然 A 的发送窗口总是根据 B 的接受窗口设置的, 但同一时刻 A 的发送窗口并
阐述运输层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运输层是网络协议的第五层,主要负责实现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够准确、完整地到达目的地,避免数据丢失、乱序和重复等问题。
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封装和拆解:在传输层,数据需要封装成传输层的数据报文,以便在网络中进行传输。
在接收端,需要对数据报文进行拆解,还原成原始数据。
可靠传输协议:传输层使用可靠的传输协议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例如,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常见的可靠传输协议。
TCP通过确认机制、重传机制、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手段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确认机制: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报文时,会等待接收方的确认信号。
如果接收方成功接收到了数据报文,就会发送一个确认信号;否则,发送方会重传数据报文,直到收到确认信号或超过重传次数限制。
重传机制:如果发送方没有收到确认信号或者收到了错误的数据报文,就会启动重传机制。
重传机制会重新发送数据报文,直到收到确认信号或超过重传次数限制。
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是为了避免发送方发送的数据报文过快,导致接收方无法及时处理而出现丢包等问题。
流量控制通过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使得接收方能够及时接收并处理数据报文。
拥塞控制:拥塞控制是为了避免网络拥堵而出现的数据传输问题。
拥塞控制通过动态地调整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使得网络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之,运输层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封装和拆解数据、使用可靠的传输协议、确认机制、重传。
运输层协议

运输层协议运输层协议是 OSI 模型中的第四层,它提供了应用程序之间的端到端通信。
运输层协议主要有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
它能够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确保数据的有序性,并且能够进行拥塞控制。
TCP通过将数据分割成多个小的报文段,并对每个报文段进行编号和校验,以确保数据的完整和正确性。
在传输过程中,如果某个报文段丢失或损坏,TCP将重新发送该报文段,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此外,TCP还通过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控制数据的流量,以及使用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来建立和终止连接。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
UDP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也不保证数据的有序性。
它仅仅将数据从一个应用程序发送到另一个应用程序,没有任何添加额外的标识或控制信息。
UDP适用于一些对数据传输延迟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场景,如音频和视频传输。
由于UDP没有拥塞控制机制,因此它在网络拥塞情况下会导致丢失大量的数据。
运输层协议在互联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得不同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
运输层协议通过为每个数据包添加特定的头部信息,在网络中识别该数据包属于哪个应用程序。
它还负责将数据分割成适当的大小,并确定传输顺序,以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到达目的地。
此外,运输层协议还能够实现多路复用和多路分解。
多路复用是指多个应用程序可以共享同一个网络连接,而不需要建立多个独立的连接。
多路分解是指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网络连接。
这些特性使得运输层协议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吞吐量。
总之,运输层协议是互联网中非常重要的一层协议,它使得应用程序能够进行端到端的通信。
通过提供可靠性、有序性和拥塞控制等机制,运输层协议能够保证数据在网络中的正确传输。
无论是TCP还是UDP,它们都有各自适用的场景和优点,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来选择使用。
第5章 运输层

网络层向传输层提供发送主 机到接收主机的通信服务 发送端把报文段(segment)封 装成数据报(datagrame),并 将其发送给相邻路由器; 路由器将datagrame从入链 路转发到出链路; 接收端提取segment,并传递 给传输层。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类比:
假定教师的信件通过收发室人员送到学校邮局。 教师的信件由收发室人员从学校邮局统一领取,并交到各教师信 箱。
进程:? 应用报文:? 主机:? 传输协议:? 网络层协议:?
注意,收发室人员只在本校工作。
传输层协议运行在端系统
运输层协议所能提供的服务受到了底层网络协议的服务模型的限 制。
SP provides “return address”
DP: 6428
Client
IP:B
导航
5.1 概述 5.2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5.2.1 UDP 概述 5.2.2 UDP 的首部格式
18
5.2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5.2.1 UDP 概述
UDP 只在 IP 的数据报服务之上增加了很少一点的 功能:
字节 4 源 IP 地址 字节 12 伪首部 4 目的 IP 地址 2 源端口 2 目的端口 1 0 1 2 17 UDP长度 2 检验和
2 长 度
UDP 用户数据报 发送在前 首 部
首 部
数
运输层协议的作用

运输层协议:连接你我,传输信息运输层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建立端到端的通信连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具体来说,运输层协议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 端口管理
运输层协议通过端口来识别不同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多个应用程序同时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运行,不会互相干扰。
此外,端口也可以用于网络安全,例如关闭一些敏感的端口来防止黑客攻击。
2. 可靠传输
运输层协议可以实现将数据分割成数据包,并在传输过程中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从而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其中,TCP协议是一个经典的可靠传输协议。
3. 流量控制
运输层协议可以基于网络传输速度、数据接收速度等因素,来实现流量控制,避免过多的数据发送导致网络阻塞。
4. 拥塞控制
拥塞控制是指在网络出现拥塞时,运输层协议可以减缓数据传输速度,从而避免网络的崩溃和数据的丢失。
在实际的网络应用中,常见的运输层协议有TCP、UDP等。
TCP协
议适用于那些对数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场合,例如文件传输、电子邮
件等。
而UDP协议则适用于实时传输、低延迟等场合,例如网络电话、视频会议等。
总之,运输层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连
接了各个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让我们可以轻松地交流和分享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超时
20 进入拥塞避免
进入拥塞避免
16
ssthresh = 16
12
更新后的 ssthresh = 12
8
4
指数规律增长
0
传输次数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慢开始
拥塞避免
慢开始 拥塞避免
当拥塞窗口 cwnd 增长到慢开始门限值 ssthresh 时 (即当 cwnd = 16 时),就改为执行拥塞避免算法, 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增长。
慢开始
拥塞避免
慢开始 拥塞避免
在执行慢开始算法时,拥塞窗口 cwnd 的初始值为 1, 发送第一个报文段 M0。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8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
拥塞窗口 cwnd
线性规律增长 24
发生超时
20 进入拥塞避免
进入拥塞避免
16
ssthresh = 16
12
更新后的 ssthresh = 12
发送端的 cwnd 从 2 增大到 4,并可发送 M4 ~ M6共 4
个报文段。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0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
拥塞窗口 cwnd
线性规律增长 24
发生超时
20 进入拥塞避免
进入拥塞避免
16
ssthresh = 16
12
更新后的 ssthresh = 12
8
4
指数规律增长
0
传输次数
慢开始门限的初始值设置为 16 个报文段,
即 ssthresh = 16。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7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
拥塞窗口 cwnd
线性规律增长 24
发生超时
20 进入拥塞避免
进入拥塞避免
16
ssthresh = 16
12
更新后的 ssthresh = 12
8
4
指数规律增长
0
传输次数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2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
拥塞窗口 cwnd
线性规律增长 24
发生超时
20 进入拥塞避免
进入拥塞避免
16Hale Waihona Puke ssthresh = 16
12
更新后的 ssthresh = 12
8
4
指数规律增长
0
传输次数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慢开始
拥塞避免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慢开始
拥塞避免
慢开始 拥塞避免
发送端每收到一个对新报文段的确认 ACK,就把发送 端的拥塞窗口加 1,因此拥塞窗口 cwnd 随着传输次数 按指数规律增长。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1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
拥塞窗口 cwnd
线性规律增长 24
0
传输次数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慢开始
拥塞避免
慢开始 拥塞避免
更新后的 ssthresh 值变为 12(即发送窗口数值 24 的 一半),拥塞窗口再重新设置为 1,并执行慢开始算 法。
慢开始 拥塞避免
假定拥塞窗口的数值增长到 24 时,网络出现超时(表 明网络拥塞了)。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3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
拥塞窗口 cwnd
线性规律增长 24
发生超时
20 进入拥塞避免
进入拥塞避免
16
ssthresh = 16
12
更新后的 ssthresh = 12
8
4
指数规律增长
以使分组注入到网络的速率更加合理。
4
拥塞避免算法
条件:拥塞窗口cwnd >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 法;
原理:没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RT(即传输轮 次),就把拥塞窗口cwnd 加1,而不是加倍;
拥塞窗口cwnd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比慢开 始算法的拥塞窗口增长速率缓慢得多。
5
要点
无论在慢开始阶段还是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发送方 判断网络出现拥塞(其依据就是没有按时收到确 认):
要将慢开始门限ssthresh设置为出现拥塞时的发 送窗口值的一半(但不能小于2)
拥塞窗口cwnd重新设置为1,执行慢开始算法; 目的:迅速减少主机发送到网络中的分组数,使
得发生拥塞的路由器有足够时间把队列中积压的 分组处理完毕。
6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
拥塞窗口 cwnd
线性规律增长 24
发生超时
20 进入拥塞避免
进入拥塞避免
16
ssthresh = 16
12
更新后的 ssthresh = 12
8
4
指数规律增长
0
传输次数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慢开始
拥塞避免
慢开始 拥塞避免
当 TCP 连接进行初始化时,将拥塞窗口=1。图中的窗 口单位不使用字节而使用报文段。
计算机网络
第 7 章 运输层的拥塞控制
1
四种拥塞控制的方法
慢开始 拥塞避免 快重传 快恢复
2
两个参数
拥塞窗口cwnd:发送方维持的一个状态变量,拥塞 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地在 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等于拥塞窗口。
慢开始门限ssthresh:其用法如下 当cwnd < ssthresh时,使用慢开始算法; 当cwnd > ssthresh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 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当cwnd = ssthresh时,既可使用慢开始算法, 也可使用拥塞避免算法。
8
4
指数规律增长
0
传输次数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慢开始
拥塞避免
慢开始 拥塞避免
发送端收到 ACK1 (确认 M0,期望收到 M1)后,将 cwnd 从 1 增大到 2,于是发送端可以接着发送 M1 和 M2 两个报文段。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9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
拥塞窗口 cwnd
线性规律增长 24
发生超时
20 进入拥塞避免
进入拥塞避免
16
ssthresh = 16
12
更新后的 ssthresh = 12
8
4
指数规律增长
0
传输次数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慢开始
拥塞避免
慢开始 拥塞避免
接收端发回 ACK2 和 ACK3。发送端每收到一个对新报 文段的确认 ACK,就把发送端的拥塞窗口加 1。现在
3
慢开始算法的原理
由小到大逐渐增大发送窗口,也就是逐渐增大拥塞 窗口;
在主机刚刚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可先将拥塞窗口 cwnd 设置为一个最大报文段 MSS 的数值;
在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后,将拥塞窗口 增加至多一个 MSS 的数值;
每经过一个传输轮次,拥塞窗口 cwnd 就加倍; 用这样的方法逐步增大发送端的拥塞窗口 cwnd,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