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记》选注精华
曾国藩日志总结

曾国藩日志总结引言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中国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在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日志,记录了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领域的思考和实践。
这些日志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文献之一。
本文将对曾国藩的日志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和贡献。
个人修养与学问曾国藩十分注重个人修养和学问的提升。
在他的日志中,反复强调了要“存谦虚之心,方能广知人物言论”和“知识的广博和深厚是一个人所必需的”。
曾国藩本人在自我修养方面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他不仅广泛涉猎文史哲等学科,还积极参与实践,加强自己的实践经验。
此外,他还强调,学习应该是不断进步的过程,要“明习尚行,遵修新增”。
政治思想与实践曾国藩的日志涉及了各个方面的政治思想和实践。
他提出了一套整体的政治理念,强调要“保全与田畴,修治甲兵,传而不学护农,迎奸而不驱贤,其害也”,即要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军事力量,培养政治人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应对内外威胁。
他还强调要加强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相长”可以培养人才,提高国家整体素质。
军事思想与实践在军事方面,曾国藩的日志记录了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经验。
他提出了“军事从命名”和“率简兵强”两个重要原则。
军事从命要求将军要服从国家统一指挥,不得擅作主张;率简兵强则强调要提高士兵的整体素质和战备能力。
他还强调了兵员的选拔和训练,认为只有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并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教育思想与实践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他在日志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一人之教育直接影响一个家庭之命运,何况全国乎?”他主张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和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来提高教育质量。
他还提出了“荫子孙,问孩提”和“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认为应该关注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并通过教学相长的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
总结曾国藩的日志记录了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领域的思考和实践,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个人修养和学问的推崇,以及对于政治、军事和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曾国藩日记》中展现的选用实践意义

《曾国藩日记》中展现的选用实践意义作者:叶锋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5期摘要:作为“晚清中兴名臣第一人”,曾国藩在长期的人才选用实践中归纳确立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原则与标准,这些落到实处对他一生的事功裨益甚为明显。
本文依托曾国藩传世的一百三十余万字的日记,发掘大历史中的小细节,试图展现一位将中国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的经世致用者的侧面,发掘其身上展现的人才学选用实践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日记;人才学;实践意义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其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出将入相,功勋卓著。
显著辉煌的背后是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精神实践。
《清史稿》说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推荐选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则品目其材,悉当。
”而据《湘军志》等书统计,曾国藩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成才扬名者四百六十多人,三品以上官员七十多人,总督巡抚四十余人,这些人对当时的军政外交大有助益,而对晚清政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坊间将《冰鉴》这类命相书的作品归之于其名下,则更加增添了曾国藩选人的神秘色彩。
而拨开这些浮于表面的附会,秉承祛魅精神去借鉴成功的经验,最好的一个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曾氏的日记去接近他内心较为真实的看法与日常记录。
一、高度重视选用问题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和几十年的人世积累,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选拔办事有归纳、有着落,又能帮助他人的人对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不难想象,嗜好阅读中国古代历史的他,会不以刘邦评价“兴汉三杰”的故事作为自身的榜样:“气类孤则大事不成。
非刘邦,三杰皆不杰也;而非三杰,则刘邦亦非汉高祖亦!”。
在同治三年三月十四日的日记中,时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的曾国藩就高级官员的日常工作总结为“察人看稿治公事”,将“察人”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
而在带兵建军方面,反复强调“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
咸丰九年九月初六日的日记记录他与友人李榕讨论营务工作时讲“论营务处之道,一在树人,一在立法。
《曾国藩日记》选注(精华)(精选5篇)

《曾国藩日记》选注(精华)(精选5篇)第一篇:《曾国藩日记》选注(精华)道光二十年(1840年)[问学]1、留馆①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耍②不觉过了四十余天。
……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晨后温经书③有所知则载“茶余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余偶谈”;西刻至亥刻读集④,亦载“茶余偶谈”;或有所作诗文,则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⑤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余今已三十,资禀顽钝⑥ 精神亏损,此后岂复能有所成?但求勤俭有恒,无⑦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困知勉行,期⑧有寸得,以无失词臣⑨体面,日日自苦,不至佚⑩而生淫,如种树然,斧斤纵寻⑾ 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热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庶几⑿ 稍稍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
诚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蓄⒀,可以惜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享受而尽,可以无愧词臣,尚能以文章报国。
谨记于此。
道光二十年六月七日,公元1840年。
(保养元气的道理,就如同种树的情形,滥砍滥伐之后,土地荒漠化,牛羊就找不到草吃了,也如同点燃的蜡烛一样,快要燃完之际,千万不要让风,哪怕是微风吹到它,这样或许还能稍微培养身体的真元,不至于很快就死了。
)注解:①散馆留馆:清制,翰林院设遮常馆,选新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人馆学习,称遮吉士。
三年后(亦有提前者)举行甄别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翰林院,编修,检讨或各部主事及知县,称为“散馆”。
散馆考试后留翰林院充任编修、检讨等职称为留馆。
②玩耍:虚度光阴。
③经书:指儒家经典。
以四库全书》为例,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④ 集: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第四类的名称,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
曾国藩全书文言文翻译

一、《日记》(原文)吾辈从事文章,必须明理。
理不明,则文无本;文无本,则言无味。
故欲文章有味,必先明理。
(译文)我们从事文学创作,必须明白道理。
道理不明确,文章就没有根基;文章没有根基,言语就没有味道。
所以想要文章有味道,必须先明白道理。
二、《家书》(原文)凡读书人,必须立志,方能有所成就。
立志须高远,须有恒心。
吾儿立志,宜以读书为重,以孝悌为宗,以立身行道为务。
(译文)凡读书人,必须立志,才能有所成就。
立志要高远,要有恒心。
我的儿子立志,应以读书为重,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宗旨,以立身处世、行善积德为职责。
三、《奏议》(原文)朝廷之政,犹如人之身体。
朝廷之官,犹如人之血脉。
血脉不通,则身体不健;官职不明,则政事不兴。
故欲朝廷政治清明,必先整顿官场。
(译文)朝廷的政务,犹如人的身体。
朝廷的官员,犹如人的血脉。
血脉不通,身体就不健康;官职不明,政事就难以兴盛。
所以想要朝廷政治清明,必须先整顿官场。
四、《杂著》(原文)吾辈处世,宜存忠厚之心。
忠厚者,处世之本也。
忠厚之人,遇事能忍,遇人能宽。
是以忠厚者,人皆敬之。
(译文)我们为人处世,应保持忠厚之心。
忠厚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忠厚的人,遇事能忍耐,待人能宽容。
因此,忠厚的人,人们都会尊敬他。
《曾国藩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精炼,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治家之方、处世之术,以及他对国家、民族、家庭、个人修养的独到见解。
曾国藩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其精神品质和人生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曾国藩日记译文

曾国藩日记译文如下:
我常常想,一个人的精神要常常保持旺盛,足够用来应付自己所需要处理的事务,这样才能精力充沛而且心思不散漫。
每天所需要做完的事,如果推托到以后再做,那么以后再来补救就困难了。
君子通过庄重主敬而做到自强。
我每天安逸散漫,每天精力疲惫,想要强健,又怎么可能呢?了解自己的过失,在内心正视自己的错误,改正时没有丝毫不情愿的念头,这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
豪杰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圣贤之所以能够成为圣贤,完全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表现得比普通人光明磊落。
以上是曾国藩日记的部分译文,仅供参考。
曾国藩传要点内容摘录

曾国藩传要点内容摘录一、好词摘抄1. 克己奉公- 小片段例子:我有个朋友啊,在单位里那可是出了名的。
大家都发奖金的时候,他从不争抢,总是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同事。
有人就问他傻不傻,他就说:“咱得学学曾国藩,人家那克己奉公的精神,那才叫境界呢。
要是只想着自己那点利益,像个守财奴似的,这团队还能好吗?大家都得有点大局观,不能光盯着自己碗里的肉。
”所以啊,在他心里,克己奉公就是一种很高尚的品质。
2. 坚忍不拔- 小片段例子:我邻居家孩子考公务员,考了三次都没考上。
好多人都劝他放弃,说这不是那块料。
但那孩子就像曾国藩一样坚忍不拔。
他说:“我知道这很难,就像爬山,每次爬到一半被风刮下来,但我只要还有力气,就一定要再往上爬。
我不信我永远上不去。
”后来啊,第四次他真考上了。
你看,这坚忍不拔的劲儿一旦有了,什么困难都不怕。
3. 谨言慎行- 小片段例子:办公室里的小李啊,那嘴就跟机关枪似的,什么话都往外蹦。
结果呢,得罪不少人。
有次他又说错话惹祸了,老张就跟他说:“你得学学曾国藩的谨言慎行啊。
你看你这嘴,就像没把门儿的车,到处乱撞。
话到嘴边得先过过脑子,不然吃亏的还是自己。
”小李听了后,慢慢就改了,现在说话可小心多了。
4. 博采众长5. 内省不疚- 小片段例子:小王和小张闹矛盾了,小王觉得自己没错,还到处跟人说小张的不是。
但小张呢,就不一样了。
他晚上躺在床上就开始内省不疚。
他想:“我在这件事里是不是也有不对的地方呢?就像一面镜子,我得先看看自己脸上有没有脏东西,而不是光指责别人。
”后来小张主动找小王和解,还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二、好句摘抄1.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小片段例子:我表弟学习成绩不好,老是抱怨自己没天赋。
我就跟他说:“你看看人家曾国藩说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你还没开始努力呢,就想着收获成果。
就像农民不种地,天天盼着丰收,哪有这样的好事?你就埋头苦学,别管最后成绩怎么样,只要努力了就不后悔。
《曾国藩传》摘录

《曾国藩传》摘录守静神明则如日之升,身体则如鼎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
惟心到静极时,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毕竟未体验出真境来。
意者,只是闭藏之极,逗出一点生意来,如冬至一阳初动时手。
贞之固也,乃所以为元也,蛰之怀也,乃所以为启也;谷之坚实,乃所以为始播之种子也;然则不可以为种子者也,不可谓之坚实之谷也。
此中无满腔生意,若万物资始于我心者,不可谓之静之境也。
然则静极生阳,盖一点生物之仁心也,息息静极,仁心之不息,其参天两地之至诚乎?颜子三月不违,亦可谓洗心退藏极静中之其乐者矣。
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之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分钱。
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做主。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并合读书可以交换骨相。
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夕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
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余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求临死之际,寸心无可悔憾,斯为大幸。
舍命报国,侧身修行。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胸怀坦麦,其效在身体康健。
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三者缺一不可。
夫家和则福自生。
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也,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凡人必有师。
若无师,则严悼之心不生。
既以丁君为师,此外择友,则慎之又慎。
曾国藩经典100句大全

曾国藩经典100句大全《曾国藩家书》中挑选出的100句至理名言,以修身、勤学、交友、治家和为政五个方面分门别类,精炼而全面地涵盖了曾国藩一生的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一、修身篇:君子之大过人处1.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
2.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
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4.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5.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6.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
7.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
8.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9.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10.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
11.欲去骄字,不轻非笑人;欲去惰字,不晏起。
12.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13.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
14.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1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16.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豁达光明大略相同。
17.强字须从明字做出18.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19.成大事半是天缘半是迁就。
20.莫怕寒村,莫怕悭吝,莫贪大方,莫贪豪爽。
21.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真正受用。
22.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尽其在我而已。
23.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4.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25.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26.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27.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
28.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9.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
3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31.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
二、勤学篇:学问之道无穷32.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33.凡从师必久而后可以获益。
34.凡人必有师。
35.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36.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37.凡人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光二十年(1840年)[问学]1、留馆①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耍②不觉过了四十余天。
……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晨后温经书③有所知则载“茶余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余偶谈”;西刻至亥刻读集④,亦载“茶余偶谈”;或有所作诗文,则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⑤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余今已三十,资禀顽钝⑥ 精神亏损,此后岂复能有所成?但求勤俭有恒,无⑦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困知勉行,期⑧有寸得,以无失词臣⑨体面,日日自苦,不至佚⑩而生淫,如种树然,斧斤纵寻⑾ 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热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庶几⑿ 稍稍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
诚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蓄⒀,可以惜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享受而尽,可以无愧词臣,尚能以文章报国。
谨记于此。
道光二十年六月七日,公元1840年。
(保养元气的道理,就如同种树的情形,滥砍滥伐之后,土地荒漠化,牛羊就找不到草吃了,也如同点燃的蜡烛一样,快要燃完之际,千万不要让风,哪怕是微风吹到它,这样或许还能稍微培养身体的真元,不至于很快就死了。
)注解:①散馆留馆:清制,翰林院设遮常馆,选新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人馆学习,称遮吉士。
三年后(亦有提前者)举行甄别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翰林院,编修,检讨或各部主事及知县,称为“散馆”。
散馆考试后留翰林院充任编修、检讨等职称为留馆。
②玩耍:虚度光阴。
③经书:指儒家经典。
以四库全书》为例,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④集: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第四类的名称,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着作。
四库全书》分其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⑤袁了凡: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浙江嘉善人,明万历进士。
曾用:“功过格”记录善恶,扩大程朱理学的影响。
⑥资禀顽钝:资,资质。
禀,禀赋。
顽钝,愚笨。
⑦无:不要。
⑧期:希望。
⑨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学士、翰林等。
曾国藩已留翰林院,故称词臣。
⑩佚:同“逸”,安闲。
⑾斧斤纵寻,纵,放纵,任意寻:使用。
放纵使用斧头,意即滥肆砍伐。
⑿庶几:表示可能或期望。
⒀仰事俯蓄:事,侍奉。
蓄,蓄养。
上可以侍奉父母,下可蓄养妻子。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问学]5、至唐镜海先生处,问检①身之要、读书之法。
先生言当以朱子全集为宗②。
时余新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最宜熟读③ ,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④,不宜视为浏览⑤之书。
又言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
若遽⑥求兼精,则万不能通一经。
先生自言生平最喜读易。
又言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
⑦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⑧。
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
经济之学⑨,即在义理内。
又问:经济直何如审端致力?答曰: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⑩;历代典章,不外乎此。
又言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最笃实⑾,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扎记。
或⑿心有私欲不克⒀,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
先生尝教之日:不是将此心别借他心来把捉才提醒,便是闭邪存减。
又言检摄⒁于外,只有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只有“主一无适”四字。
又言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⒂。
又言第一要戒欺,万不可掩着云云。
听之,昭然若发蒙⒃也。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公元1841年注解:①检:约束。
②宗:本,主旨。
③熟读:精读。
④身体力行:亲自体验,努力实行。
⑤浏览:约略地看,泛读。
⑥邃:急速。
⑦义理、考核、文章:义理,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考核,即考据、考证,研究历史、语言的一种方法,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作出一定的结论。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考据之学最盛。
文章,文辞,文章辞采。
⑧管窥蠡测:管,竹管。
窥,从孔隙里看。
蠡贝壳的瓢。
测,测量。
从竹孔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看到的,量到的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
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片面。
⑨经济之学: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学问。
⑩昭然:明白无疑。
⑾骂实:诚实。
⑿或:有时。
⒀克:战胜。
⒁检:检点,约束。
摄:收敛。
⒂诚能…·难:果真能在义理探究方面用功,那些雕虫小技能不难了。
⒃发蒙:发,打开,开掘。
蒙,愚昧,无知。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问学]7、拜倭民峰前辈、先生言“研几”① 工夫最要紧,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研几也。
周子曰:“几善恶。
”中庸日:“潜虽伏矣,亦孔之照。
”刘念台先生日:“卜动念以如风。
”皆谓此也。
失此不察,则心放而难收矣。
又云:人心善恶之几,与国家治乱之见相通。
又教予写日课,当即写,不宜再因循。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一日,公元1842年。
注解:①、研几:用,心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或实验求得知识。
[问学]11、意欲节劳,而游思仍多。
心动则神疲,静则神裕,不得徒以旷功坐废为敬身①,所谓认贼作子也。
……艮峰前辈言:无闲最难,圣人之纯亦不已,颜子之“三月不违”,此不可学,即“日月之至”,亦非诸贤不能②,“至”字煞③宜体会。
我辈但宜继继续续求其时习而说④。
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
王文成亦是”静”字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
若不静,省身⑤也不密⑥,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总是要静。
又回: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刚恶柔恶,各有所偏,溺焉⑦ 既深,动辄发见⑧ ,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终身在此处克治。
余比告先生,谓素有忿很不顾气习,偏于刚恶,既而⑨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
务当力求主静,如果神明,如日月之升,既此以求其继继续续者,即所谓缉熙⑩也。
知此而不行,真暴弃矣!真小人矣!道光二十二年十月甘七日,公元1842年。
注解:①不得以……敬身:不可把无所事事、坐养废业看作敬身。
②颜子……不能;颜子,颜渊,孔子学生,贫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孔子称赞他的德行时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日记中“三月不违”、“日月之至”则出于此。
此不可学,意为这是我们学不了,难做到的。
非诸贤不能,意为只有诸贤者(即孔子弟子)才能做到。
日月之至,至表示其限,意为或一日为期,或一月为期,都不如颜回能坚持长久。
③煞:十分,极。
④时习而说:说,悦。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⑤省身:检查自身。
⑥密;细密,周全。
⑦溺焉:沉溺,沉浸其中。
⑧动辄发见:前不动就可体现出来。
发见:发现。
⑨既而:不久,随后。
⑩缉熙:光明貌。
19、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旦之气安在?真禽兽矣!要此日课册何用?无日课岂能堕坏更甚乎?尚腼颜①以正人君子讲学,非掩着而何?……白文都不能背诵,不知心忙甚么。
丹黄②几页书,如勉强当差相似,是何为者?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
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子!新买缪刻太白集,翻阅高吟数十章,甚畅,即此可见重外轻内矣。
……复黄晓潭言,伪作新厚语,意欲饵③他馈问也。
喻利之心④鄙极丑极!即刻猛省痛惩,换写一麉,作疏阔语。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公元1842年。
注解:①、腼颜:厚着脸皮。
②、丹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遇误字用黄色涂抹,合称“丹黄”。
③、饵:诱。
④、喻得之心:即小人之心。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得。
20、凡往日游戏随和之处,不能遽(jù,突然)立崖岸,惟当①往还渐稀,相见必敬,渐改征逐②之习;平日辩论夸诞之人,不能遽变聋哑,惟当谈论渐低卑,开口必诚,力去狂妄之习。
此二习痼③弊于吾心已深。
前日云,除谨言静坐,无下手之处,今忘之耶?以后戒多言如戒吃烟。
如在妄语,明神殛之!并求不弃我者,时时以此相责!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公元1842年。
注解:①、当:应当。
②、征逐:谓朋友互相邀请过从宴饮。
③、痼:长期养成不易克服的不良习惯。
21、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欺人。
若心中不着私物,又何以欺人哉?期所以自欺者,变以心中别着私物也。
所知在好得,而所么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么,则不能不欺其好得之知矣。
是故诚者,不欺者也。
不欺者心无私着也。
无私着者,至虚者也。
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①。
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②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
一有着则私也。
灵明无着,物来顺应,示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③,是之谓虚而已矣。
是之谓诚而已矣。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元1842年。
注解:①、是故……者也:因为天底下最虔诚的人,也就是最无私着之心的人。
②、着:执着。
③、恋:留恋。
22、与子敬围棋一局。
前日服①树堂之规而戒之,今而背之,且由我倡议,全无心肝矣。
归,房闼不敬,成一大恶。
细思新民之事,实从此起。
万化始于闺门,除刑于②,以外无政化,除用贤以外无经济,此之不谨,何以谓之力行!吾自戒妄语!吾自戒吃烟,将一月,今差③定矣!以后余有三戒:一戒吃烟,二戒妄语,三房闼不敬。
一日三省,慎之慎之!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公元1842年。
注解:①、服:听从。
②、刑于:《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说周文王能以身作则,以礼法由近及远地感化妻子和兄弟以至于化全国之人。
刑好型,示范。
刑于寡妻,示范于妻子,感化妻子,后因称夫妻合睦为刑于之化。
③、差:尚,略。
24、阅山谷集,涉猎无得,可恨!好光阴长是悠忽过了。
又围棋一局,此事不戒,何以为人?日日说改过,日日悔前此虚度,毕竟从十月朔起,改得一分毫否?未正,朱廉甫前辈偕蕙西来,二君皆直谅多闻①者,廉甫前辈之枉过②,盖欲引予为同志③,谓可与适道也。
岂知予绝无改过之实,徒有不怍之言,竟尔盗得令闻④,非穿窬⑤而何?贻⑥父母羞辱,孰有大于此哉⑦!二君久谈,廉甫自言,得力于师友为多。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廿二日,公元1842年。
注解:①、直谅多闻:正直诚信,而见多识广。
②、枉过:降低臫的身份到我这里来。
③、同志:志同道合者。
④、令闻:美名。
⑤、穿窬:指盗窃的行为。
穿,穿壁。
窬,窬墙。
从墙上爬上去。
⑥、贻:遗留;送给。
⑦、“孰有”句:孰,疑问代词。
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呢?25、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所谓“三戒”、“两如”①及静坐之法,养气之方,都只能右,不能行,写记此册,欲谁欺乎②?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务求息息静极,使此生意不息,庶可补救万一。
慎之,勉之!无徒巧言如簧③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廿三日,公元1842年。
注解:①、“三戒”,“两如”:见本月十六日、初一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