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3)
自然之道说课稿-3

自然之道说课稿自然之道说课稿自然之道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自然之道》。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媒体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文《自然之道》主要讲述了作者一行九人在南太平洋一个岛上,从食肉鸟口中救了一只幼龟,使得成群的幼龟出巢而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人食的故事,使学生能从文中领悟自然之道,要遵循自然规律做事。
这篇课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对学习后面的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等具有做铺垫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我制定了以下三维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
技能目标:能复述作品大意,了解、把握文章内容,学会使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重点词语,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情感目标:从文中得到遵循大自然规律做事的启示,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
从课文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我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
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教学要点:第一课时:认识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能够通过阅读初步简单复述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是本节的难点。
第二课时:带领学生理解段落大意,能够自己总结段意,掌握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理解向导是话是本节课的重点。
能够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自然的启示,学会双重否定的句式并在学习生活中运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我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采取以讲读法、谈话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以演示法等辅助教学。
我将通过讲读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并让学生在多种方式阅读下,理解课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帮助学生老解决并巩固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采用谈话法,引起学生注意,顺着故事发展的顺序讲述课文,引领、点拨学生主动思考,体悟课文情感。
对于文章第三段,我将采用演示法,让学生在演与评价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朗读,学生在朗读中以读悟感,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开拓思维。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修辞手法专项考点练习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修辞手法专项考点练习1. 选择修辞手法填在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反问②拟人③比喻④夸张1.鸟儿在枝头上唱着欢快的歌儿。
______2.红红的番茄,一只只挂在棚架上,好像一盏盏彩灯。
______3.人类怎能违反大自然的规律呢?______4.会场拥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______2. 按要求写句子。
(1)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改写成比喻句)(2)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改为反问句)(3)根据想象补充句子。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______。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后的日子,父亲便四处拾粪。
有时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好几次都憋得我难受极了。
在父亲的精心侍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已经黑得发亮了,一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
远远望去,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1)选文中“能翻出蚯蚓”说明______。
(2)这块地由原来的______变成______。
为了这变化,父亲______,“我”是______。
(3)画线句子是______句,把______比作______,写出了那块地的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4. 下列句子所标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对比)B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夸张)C .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反问)D .它身子是黑的,像黄鼠狼那样长长的,所以叫它泥鳅。
(比喻)5. 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______②难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______③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修辞手法专项水平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修辞手法专项水平练习1. 根据要求写句子。
(1)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
(用画线的词造句)(2)这时你看吧,两只旋转的陀螺奋勇搏斗,旋风般撞向对手,刚一接触,又各自闪向一边,然后重整旗鼓再战——直到其中一方被撞翻才告一段落。
这句话把______比喻成了______。
你来仿写一个比喻句吧:______2. 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
______②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______③难道你不愿意跟我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散步吗?______3. 写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①大水池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
______②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
______③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______4. 默写课文语段并作答。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______,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______。
总起来介绍草原______,其中“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都是描写绿的, ______是描写绿的形态,______是描写绿的范围。
“绿毯”是指______,“绣”字写出了______。
除了作者写的,我们还可以把羊群比作什么?(写比喻句)草原上走动的羊群像______,像______。
5. 按要求写句子。
①如果荷叶能派上大用场,不开花又有什么关系呢?(改为陈述句)②苏茜把创可贴递给史密斯太太。
(改为“被”字句)③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祖母一脸欣然,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修改病句)6. 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用加点字仿写句子)节日里,从______,从______,从______,走来了许多庆祝节日的人。
2020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同步练习(含答案)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1)选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2)用“______”画出种田人希望禾苗长得快的句子。
(3)照样子,写一写。
自言自语(ABAC)、______、______、______(4)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快写下来吧!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节选>就在这时候,嚓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
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瞭亮一______ 挺立一______ 坚毅一______(2)从文中加点的"惊天动地”可以看出战士们______;从"昂首挺胸'可以看出董存瑞______。
(3)选文表现了董存瑞怎样的精神?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_____如果你愿意和好_____就放一只风筝吧_____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
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四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3单元 B卷_人教新课标(有答案)

第三组达标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达标。
(35分)1.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打“√”。
(6分)嘲.笑(cáo cháo)侵.犯(jìn qīn)长吁.短叹(xūyù)开垦.(kěn gěn) 土壤.(rānɡrǎnɡ) 小心翼.翼(jìyì) 2.看拼音,写字词。
(8分)yú chǔn chè dǐ zǔài(1)他的行为地了他重fǎn舞台的梦想。
mào zi tān ōu(2)戴着粉色的小女孩在海上追着海奔跑。
é wén cāng ying bì(3)飞、子、成功地开了蜘蛛的天罗地网。
3.辨字组词。
(4分)⎩⎪⎨⎪⎧幼( )幻( ) ⎩⎪⎨⎪⎧彻( )砌( )⎩⎪⎨⎪⎧拦( )栏( ) ⎩⎪⎨⎪⎧荧( )莹(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4分)(1)幼龟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
( ) (2)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 )(3)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 (4)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 ) 5.根据课文内容,用“√”标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4分)(1)三次不同的(实验 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 搭配)起来探路的。
(2)科学家认真(研发 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现 发明)了飞机。
6.把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6分)不( )不( ) ( )心( )欲 横( )竖( ) 枯( )烂( ) ( )先( )后 鱼( )而( )( )不( )及 若无( )( )(1)上面词语中都含有一对反义词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形容一个接一个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过:A.经过 B.过错C传(1)、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
( )(2)、小明经老师一翻教育后,已经悔过了。
( ) (3)、他从小红手上拿过语文书。
( )2、间:A.中间 B.量词(1)、今年,家里盖了三间大瓦房。
( )(2)、爸爸还在田间辛勤地劳作。
( )3、结:A.系 B.用绳等打成的扣 C.完了(1)、这样的结局,谁也没想到。
( )(2)、节日的夜晚,大家张灯结彩,高兴极了。
( )(3)、爸爸将鱼装进口袋,并挽个活结。
( )4、冷:A.温度低,跟热相反。
B.不热情。
C.乘人不备的。
(1)、冷不防吹来一阵大风,刮走了纸张。
( )(2)、一听到妈妈不让出去玩,小红冷着脸,十分生气。
( )(3)、下了大雨,好冷啊! ( )5、了:A.明白 B.完了(1)、这房间的顶楼,可以一目了然地年到远处。
( )(2)、做完了作业,小明马上打开电视。
( )6、落:A.掉下来 B.停留(1)、小鸟在树上落着。
( )(2)、太阳落下山了。
( )7、收拾:A、整顿,整理B、修理C、整治D、消灭,杀死(1)、猎人会来收拾你的。
( )(2)、这间屋子的东西该收拾一下了。
( )8、温和:A、气候不冷不热B、性情、态度、言语不粗暴。
(1)、我的性情十分温和。
( )(2)、广东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
( )9、牢:A关牲畜的圈B监狱C永远,深深(1)、跟着妈妈住在女牢。
( )(2)、我要牢记老师的教导。
( )(3)、亡羊补牢( ) 10、硬:A、坚B、坚决,坚定C、勉强D、能力强(1)、这块石头真硬。
( )(2)、妈妈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 )(3)、特务怕弟弟把监狱的内幕泄露出去,硬是不让他读书。
( )11、好:A、优点多,使人满意B、友好,和睦C、(身体)健康(1)、经过医生的治疗,王老师的病好了。
( )(2)、李红是一个好学生。
( )(3)、王芳是我的好朋友。
( )12、快:A速度大,跟“慢”相反B赶紧,从速C将,就要,接近D高兴E锋利(1)、天快黑了,你们回家去吧。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九课《自然之道》1、《自然之道》是一篇以科学常识为主的叙事文章。
它以事情发展为顺序,讲述了我和同伴去旅游时看到一只幼龟被嘲鸫啄食。
他们不顾向导的劝阻,让向导把幼龟放入大海,结果指使更多的海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
2、课内理解(1)《自然之道》讲述了一个发人深醒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向导,结队到南太平洋旅游,观察幼龟是怎么离巢进入大海的。
他们不顾向导的劝阻,拯救了一个侦察兵幼龟,安全地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错误的信息,就从巢中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自然之道》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3)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言下之意是说,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幼龟防备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4)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
”“极不情愿”说明向导对同伴们善良的呼喊予以理解但又感到无可奈何。
(5)我们干了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说明同伴们后悔的心情。
(6)现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引号的作用是特别强调部分。
(7)“天啊!”说明我们对眼前的一幕震惊的程度。
(8)“赶紧”、“迅速”、“气喘吁吁”表明我们想尽办法减少自己酿成的惨剧带来的损失。
(9)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悲叹”突出了向导伤心难过的心情。
(10)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答:因为“我们”自认为是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违背了自然之道,导致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之中,所以作者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1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答:我懂得了: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
《自然之道》3~8自然段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2套)

《自然之道》3~8自然段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2套)《自然之道》3~8自然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看到课题,你会料到什么问题?(问题预想)道指什么?什么是自然之道?二、初读课文,概括故事。
1.了解主要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族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很多只幼龟。
随机板书:游客、向导)2.理清线索。
从同学们的话中老师知道,我们和同伴本想救幼龟反而伤害了幼龟。
请大家迅速浏览课,看看文中哪几节写了救龟?(3、4节)哪几节又写幼龟受到伤害的?(5至8节)3.学习词语读了一遍课文,同学们抓住了主要内容,理清了线索。
文中有一些好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老师请大家读一读。
踌躇不前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争先恐后气喘吁吁响彻云霄同学们,这些词语中要注意哪个字的读音?三、学习“救幼龟”1.“踌躇不前”在文中是形容谁的?同学们找到那个句子,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什么是“踌躇不前”?(欲出又止)2.正在这时候,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
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是呀,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谁能忍心见死不救?)3.自由读第4节,画一画游人和向导的不同表现。
(1)游人:紧张焦急(2)向导:极不情愿多媒体出示: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之道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师:养过小动物吗?(养过)师:看来我们班的养育专家真很多!我可真是找对人了。
在这里,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们,我女儿小时候养了两只小鸡,从草到晚一有空就赶紧给它们大把大把地喂食。
不过没想到,第二天它们却死了。
这是为什么呀?师:你告诉我?(它们胀死了。
一次吃了好多。
也可能是被胀死的。
)师:谢谢小专家的指点!原来给小鸡喂食也是讲规律的。
像我女儿这样,一次喂得太多,急于求成,反而会害了它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大自然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请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自然之道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师:在这里,“道”是什么意思?(规律)师:对,“道”就是规律。
板书:规律“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师:声音真好听。
那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自然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把书打开,翻到35页。
在读文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好,带着这个要求默读课文吧!师:都默读完了。
下面,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太平洋绿龟让我们给糟蹋了。
)师:糟蹋这个词用得真好!(这篇文章讲了游客极力要求向导把幼龟抱到大海去,不过向导把幼龟抱走不久,成群的幼龟都从巢穴鱼贯而出了。
)(讲了游客们不懂得幼龟的自然之道,还引起幼龟成群而出,结果被食肉鸟吃了。
)师:啊,你真会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真棒!师:那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
在海岛上,他们见到了几种动物,你们想知道这些动物长得什么样吗?师:一起来看图吧!师:这是——(海龟)师:太平洋绿龟,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绿)师:还有呢?(庞大)师:这个词用得真好!接着往下看。
这是——(幼龟)师:太平洋绿龟小时侯,也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小)师:那文中会怎样形容它呢?(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
)师:都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
师:150公斤左右有多重呀?(300斤)师:哦,相当于我们5、6个同学合起来体重那么重。
哦,真重啊!大自然真是神奇啊!师: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是——(海鸥)师:文中所说的食肉鸟中的一员。
师:这是——(鲣鸟和海鸥)师:这两个词你们读得很准确。
在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不好读,老师把他们找出来了,考考你们!谁第一个接受挑战?嗯,这位小姑娘。
师:读得很准确,挑战成功!挑战者2号,你来!师:还有同学想读。
那么这样吧,我们男女同学来比一比,有请男同学。
师:女同学倒着读。
师:啊呀,老师让你们倒着读、顺着读、跳着读,都没有考倒你们。
真棒!在这些词语中,有些词、有些字是要我们会写的。
其中,这两个字写起来有些复杂。
(出示愚蠢)老师想让你们仔细地看一看。
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
)师:像这样的字,上面的笔画比较多,下面的笔画比较少,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上宽下窄。
来看老师写:“愚”字上半部分的最后三笔是竖、提、点,同学们跟着我写。
下面的心字写得扁一些;“蠢”字上面是一个“春”,下面两个虫也要写得扁一些,还要靠紧。
同学们,请你们漂漂亮亮地把这两个字写在课题边上吧!师:都写好了吗?(写好了。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再读一遍。
(愚蠢)师:看,字不但会读了,而且我们也会写了。
这样,这两个字就被我们牢牢地记住了。
同学们,这两个字出现在文中的哪句话中呢?请快速地把它们找出来吧!师:啊,找得可真快!你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找得完整吗?(我们很快知道: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在这里,有个标点——冒号,它不能单独地成为一句。
我们一起来读。
师:看这里,蠢和事组成了一个词——。
(蠢事)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事是蠢事呢?(好心办坏事。
协助别人帮了倒忙。
好心反而办坏事。
做了不该做的事)师:刚才老师说的大把大把地给鸡喂食,做的是——(蠢事)师: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其中的种田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做的是——(蠢事)师:那,请同学们看课文,文中的我们做了什么蠢事呢?请你们细心地读,找出相关的语句。
读一读吧。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师:这位女同学,请你说。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
)(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师: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看这个段话。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
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师:那么,从这段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我知道幼龟原来是有“侦察兵”的。
)师:幼龟原来是有“侦察兵”的,你真会读。
(我也知道了幼龟原来是有“侦察兵”的,而且幼龟很聪明。
)师:同学们,是啊!它可不是普通的幼龟,它是龟群的侦察兵。
它遇到危险,会自己返回龟巢。
师:而我们不知道,我们干了——(蠢事)师: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读一遍。
师:这只幼龟它出来干什么呀?(它出来侦察。
)师:你是从哪段知道的?(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师:真会联系上下文读书。
她读得是第几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师:让我们一起来看这只幼龟是怎样执行它的侦察任务的吧“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男同学先读。
师:这幼龟,它是怎样侦察的呀?(这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xué))(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还有人想说(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
)师:“欲出又止”是怎样的行为?(出来一下又进去一下。
想出去但又停止不动。
)师:下面我们用手表演一下欲出又止。
想出去又停下脚步。
从这个动作中,我们感受到当时幼龟什么样的心理?生:犹豫、恐惧、踌躇的心情师:它这么踌躇,它这么犹豫,有没有道理?(有)师:从哪个方面看出来?(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它感受到了危险。
是啊!这只幼龟,它很犹豫,是因为它觉得很危险,不过我们却要抱走它。
我们干了——(愚蠢的事。
)师:来,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幼龟,让我们读出当时幼龟犹豫的心理和危险的气氛吧。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我们读书啊,就要这样入情入境。
这只幼龟被抱走,其他在巢穴里的幼龟看到又会怎样呢?来,我们接着读课文。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师:什么是“鱼贯而出”?(一队接着一队出来。
像游鱼一样出去。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我是根据“鱼贯而出”这个鱼字理解的。
)师:很好,你真会理解。
像幼龟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出去叫做——(鱼贯而出)师:来,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师:这只幼龟被抱走,其他幼龟也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一起读一遍。
不过,预备读。
(“不过,接着发生的事情……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师:从以上文字,我们知道是谁抱走幼龟的?(向导)师:向导是干什么的?(指导别人来游赏的。
)师: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
师:那会读书的你们知道文中说他不但是位向导,还是一位——(生物学家)师:你们知道吗,生物学家是干什么的?(专门研究动物的。
研究生物的。
)师:是呀,生物学家是对动物、植物非常了解,也很有研究的人。
他肯定不会向老师那样糊涂呀。
不过他抱走这只幼龟呢?来我们好好地读这个句话。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师:这里有个词——(极不情愿)师:同学们真会读书。
从这个极不情愿,你知道了什么?(向导其实根本就不想抱那只幼龟。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极不情愿这个词的?(向导他是生物学家,他知道自然规律。
他为了让大家知道自然规律,牺牲那只幼龟来告诉我们。
)师:你真会读书啊,还加上了自己的理解。
我们从这个此“极不情愿”,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啊?大家一起说。
(很不情愿。
)师:很不情愿,非常不愿意。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非常不愿意抱起这只幼龟呢?(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师:哦,这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一个人在说,一片呼喊,在呼喊什么呀?(不能见死不救。
)师:我们要救这只幼龟,是我们觉得这只幼龟很危险。
我们要救完全是出于我们的一片怜悯之心,出于我们的一片同情之心,出于我们的一片好心。
师:不过,我们好心救起这只幼龟,却使其他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师:不过,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从巢口到大海的这个大片海滩满是成群的幼龟,这时候他们又遭遇到什么呢?请看课文插图:这是文中描述的一幅场景,你看到了什么?成群的食肉鸟在吃海龟。
那些潮鸫、海鸥,还有鲣鸟在吃幼龟。
食肉鸟吃得很饱。
食肉鸟把海龟全部给叼走了。
师:那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幼龟在叫喊。
发出欢乐的声音响彻云霄。
它在食肉鸟口中挣扎。
)师:孩子们,你们都入情入境了。
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谁来读?“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它们能够饱餐一顿了。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经成了潮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师:来,让我们把第七自然段齐读一遍。
师:这时候的我们不但心里早已明白,而且不由地说出来了。
(“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师:这里有两个标点。
注意,这什么标点?(感叹号)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感叹的语气。
)师:我们感叹什么呀?我们感叹“数十只幼龟已经成了潮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师:让我们感叹道——(“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师:一只幼龟被救了,可成群的幼龟却被害了。
(“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师:一只潮鸫被我们赶跑了,可数十只食肉鸟却吃得饱饱的,它们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多么令人悔恨哪?(“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师: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这时这位向导,这位生物学家向导,这位亲手抱起那只侦察兵的向导,也情不自禁地发出悲叹。
来,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了?(第八自然段)师:来,一起读一遍。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这里有个词——悲叹,悲叹和感叹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悲叹呢?(更恰当一点。
)师:怎么恰当呢?(悲伤)师:这时,向导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们会想:如果我们先前没有抱起那只小龟,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