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变暖与中国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全球变暖与中国应对

摘要: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为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问题,各国都在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发展低碳经济也已经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突破制约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因此,探析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并且针对这些困境提出解决之道,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暖,内外行动,中国,压力

全球变暖成因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向大气排放的有害物质及化石能源消耗与日俱增,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地球大气整体碳源的增加带来的温室效应及高硫含量造成的酸雨, 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逐年升高。臭氧层破坏,对流层臭氧浓度升高等大气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破坏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全球变暖危害

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因此,全球变暖可以看做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

“乞力马扎罗没有’雪’”、“北极熊互相残杀”、“莫斯科暖冬棕熊不冬眠”等触目惊心的画面,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全球变暖下的我国,境况如何?该如何应对?

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1.气候变暖与中国基本国情

首先,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较重,生态环境脆弱,这使得中国在处理气候变暖时情况更复杂,适应气候变暖问题时难度更大。其次,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较低。此外,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还是以煤为主,煤产生的温室气体比其它清洁能源要多得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远未实现,未来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增长,所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艰巨。

2.中国面临的压力

国内压力

(l)环境压力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变暖影响很大。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和海岸带等方面。此外,气候变暖还导致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湿地资源减少且功能退化。气候变暖还使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这将对沿海人民的生命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2)能源压力

首先,中国本身就不是一个能源丰富的国家。在获得“世界工厂”称号的同时,中国也成为一个能源进口大国。其次,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急需改变其次,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造成能源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故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科技。

国际压力

21世纪,国家间围绕资源的争夺和环境问题的立场而界定国家利益、规划国家战略以及结盟,资源环境问题正在改变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以及污染排放大国,中国已经处在国际环境政治的角逐中心。如果中国不能改善自身的环境问题,不但会影响中国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还会恶化中国的国际环境,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至关重要。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策略

1.国内行动

(1)法律对策。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及其他单行法为补充的比较完整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及其它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树木”。1979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环境污染防治法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之中。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2)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数量的减少对于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着直接作用。多年来, 我国政府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 使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节约能源。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可有效地减少这种气体的排放。80 年代以来, 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 并通过法律法规手段促进节能工作。

(4)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努力改善能源结构。多年以来, 我国的能源结构基本上是以煤炭为主。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 对优质清洁能源的需求增长很快。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加强水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在沿海能源短缺、经济发展较快地区, 利用外资, 引进设备, 建设大型核电站, 支持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5)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吸收

二氧化碳, 降低温室效应。80 年代以来, 我国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成功地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太行山绿化、农田防护林体系和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等10 大林业生态工程。

2.国际行动

(1)积极参与国际机制

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参与国际社会,开始了融入国际制度,构建多边外交的历程。如果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分界点,可以将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 -1991年):萌芽阶段

197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90年2月,中国政府在当时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制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和措施。1990年9月,由外交部条法司牵头,成立了由外交部、国家科委、能源部、国家气象局和国家环保局等单位参加的第四工作组,负责研究气候变化公约的有关问题并准备公约谈判。

第二阶段(1992-2001年):发展阶段

1992年4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中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4年生效后,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会议。1995年3月,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在德国柏林召开。1997年10月,在德国波恩举行的“柏林授权特设小组”第八次会议等。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成熟阶段

2002年9月3日,并非《京都议定书》签字国、没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标和义务的中国宣布批准该条约。从2004年6月30号开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开始实施。2005年2月16日,历经磨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结束,关于2012年后的减排指标谈判要求尽快得出结果。

(2)积极承担国际责任

1997年中国就已经提出了要建构“负责任大国”的外交政策。在气候变暖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一方面承认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但另一方面,强调发达国家对全球变暖负有主要责任。因此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8年7月出席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时强调,中国政府一向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3)灵活调整外交战略

9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多边国际制度。对那些国际共识程度高的多边国际制度(例如人权机制),中国开始持积极赞成并参与的态度,对那些正在形成中的多边组织,中国也开始积极参与其建设过程中,以对形成中的规则产生影响,提出自己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和理念。在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中,虽然中国政府坚持:“不在有关谈判会议上当出头鸟,不单枪匹马上阵,不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身上来”。

3.全球变暖新思路

(1)中撒铁粉养绿藻。冰山融化后释放的铁粉粒子,导致海洋中的绿藻大面积繁衍,靠铁元素滋养的绿藻浮到海洋表面,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沙漠罩塑料膜当“反射镜。如果将地球上的漠变成多面“巨大的镜子”,那么炽热的太阳光就会被反射回太空中去。在地球上的普通地方,平均只有30% 的太阳光被反射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